回覆列表
  • 1 # 小劉解讀

    誠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東漢末年,群雄並立。

    當時陶謙身為徐州牧,手下有陳登父子輔佐,也屬於一方實力大諸侯。而彼時野心勃勃的曹操則剛剛當上兗州牧,四處擴張。劉關張“三兄弟”還在東奔西跑“打醬油”。

    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當時曹操的老父親前任太尉曹嵩就在徐州境內“養老”。曹操當上兗州牧後,命人接老父親及其家眷到兗州生活。一則父子團圓,二則自己軍事擴張到徐州時不掣肘。

    據《後漢書》《三國志》記載,是陶謙不滿曹操的所作所為,派人伏擊了曹老爺子一家,導致其死於非命。而《三國演義》中為刻畫陶謙這個人物採用不同的敘述:陶謙想跟曹操示好,也派將領護送曹老爺子一家。誰知這個將領看到曹老爺子幾十車的財寶起了殺心,把人殺了,帶著財寶跑了。

    這下陶謙有理說不清了,徹底激怒了曹操。正想滅你找不到理由,這下好了,曹操發誓屠城以報父仇。

    陶謙勉強打了幾仗就吃不住了,而曹操也不食言,每攻下一個地方就實行“三光”政策。

    最後,求助北海孔融,公孫瓚等解圍。公孫瓚派劉關張助陣,陶謙在陳登等人的建議下,準備把徐州交給劉備打理。嚇得劉皇叔不知所措,你推我讓中接下了“燙手山芋”。

  • 2 # 潯陽鹹魚

    曹操兩次討伐徐州,都是以“替父復仇”的旗號展開軍事行動的。

    不論曹嵩之死的背後元兇真相如何,陶謙是脫不了關係的:曹嵩就是死在張闓手裡,而張闓就是陶謙派出去的軍官。陶謙跟曹操解釋,張闓是護送行為也好,還是擅自殺人劫財也好,這些說辭,只是一面之詞。曹操沒有理由全盤相信。

    所以,按照筆者在鄙人作品中的考證:曹操討伐徐州的路線,有尋找真兇的意味。

    在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時,對這件事也發表了一個小小的觀點,寫在《通鑑考異》中,內容大致是考慮:

    《通鑑考異》:《魏志·武紀》言謙“與宣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謙傳》亦云“謙始與合從,後遂殺之,並其眾”,按謙據有徐州,託義勤王,何借宣數千之眾,而與之合從?蓋謙別將與宣共襲曹嵩,故曹操以此為謙罪而伐之耳。

    同時間的下邳闕宣率領的叛軍從下邳北上至兗州泰山(曹操是兗州刺史,泰山郡是應劭的地盤)掠奪,可能跟曹嵩之死也有關聯。

    司馬光的這個想法是有根據的,因為在《陶謙傳》中對闕宣作亂的記載中提到,闕宣北上是得到陶謙默許的。陶謙在闕宣作亂早期,是與他合作的,等到闕宣從泰山返回後,陶謙藉故殺了他。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始與合從,後遂殺之而並其眾。

    根據這條記載,我們再看曹操在一伐徐州之時,從彭城進入,在和陶謙軍會戰後,改南下下邳;而且曹操軍的屠城行為都是在下邳實施的,就不難推測出:曹操在下邳屠城就是認定闕宣叛軍(下邳人)(至少是間接)參與了殺害他父親的軍事行動。

    【陶謙影視劇形象】

    張闓是在得手後,帶著財物投奔袁術去了,曹操當時的地盤只在兗州,沒有討伐袁術的能力,更何況,他認定了陶謙是幕後元兇,所以對徐州展開軍事行動是首要選擇了。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二伐徐州時,走的是泰山的路線,同樣地,曹操在父親喪命的費、華兩縣展開屠城行動,太守應劭嚇得逃走,害怕曹操找自己算賬,於是往北投奔袁紹。

    曹操軍進入徐州琅琊後,與陶謙軍多次交戰,並繼續屠城示威,可以說曹操是殺紅了眼睛,已經顧不上什麼黎民蒼生了。

    多年後,徐州在臧霸的率領下重返許都朝廷,曹操都預設臧霸對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統治,大概就是考慮到自己當初對徐州百姓的荼毒,導致對徐州本地的威信不足吧。

  • 3 # 綠階南堂

    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殺父之仇。自古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坑殺俘虜以洩私憤,也不排除兵士貪功而濫殺無辜造成的。

    二、屠滅有生力量,震懾敵人。青州軍向來不善於攻城拔營,兗州又經歷旱災蝗災,兵糧補給不足。屠城既能震懾敵方不戰而降,又能減少糧食供應。

    翻案一下:曹操屠城是後世為了突出其奸雄的形象故意捏造。曹操詩《蒿里行》有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此詩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其實是一個愛民如子的英雄,怎會濫殺無辜,屠城洩憤?

    曹操如果真是一個濫殺無度的屠夫的話,又何來的人心歸附,一統河北呢?

  • 4 # 君山話史

    曹操在討伐陶謙時大開殺戒,雙手沾滿鮮血,主要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為什麼呢?因為他老爹曹嵩讓陶謙的手下給殺了。

    曹嵩之死,迷霧重重,下面我就來回顧這一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

    1、曹嵩之死

    曹操老爹曹嵩曾是帝國響噹噹的人物,當過太尉。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與司徒、司空並列為三公。曹嵩這個太尉,也是花錢買來的,而不是靠才幹,他當國防部長期間,政績平平,沒多久就被罷免了。曹嵩丟了太尉官帽後,索性退出政壇,反正自己錢大把大把的,足以維持闊綽豪奢的生活。他就在洛陽當起大富翁,倒也逍遙自在。只是好景不長,不久後,董卓亂政,洛陽是呆不了,曹嵩便躲到琅邪避難。

    曹操這個人挺有孝心,在奪取兗州後,混得有模有樣,雖不如老爹當年風光,卻也算得是高富帥、土豪金,把老爹接回來頤養天年,乃是做兒子的本分。

    得知兒子混得不錯,曹嵩也挺高興的,便打點行李,動身出發了。曹嵩在朝中當了許多年的官,別的沒有,金銀財寶多的是,整整裝了一百輛車。這簡直就是一支運寶的車隊,又大張旗鼓,讓人看了兩眼發亮。曹操派泰山太守應劭前往接應,可是應劭尚未到達,曹嵩車隊便遭到一支軍隊的偷襲,不僅金銀財寶被搶奪一空,曹老爹本人也被殺死,同時死難的人中,還有他的小兒子曹德。

    本想盡孝心,豈料卻讓老爹死於橫禍。

    究竟是誰殺了曹老爹呢?

    2、誰殺了曹老爹

    前帝國太尉曹嵩意外被劫殺,這是一起後果相當嚴重的惡性事件。那麼,是誰殺了曹嵩並搶走錢財呢?

    有兩種不同說法。

    第一種說法,殺害曹嵩的主謀就是陶謙。《三國志·武帝紀》、《後漢書·應劭傳》都明確點出曹嵩乃是死於陶謙之手。《世語》同樣認為是陶謙殺害曹嵩,但情節略有不同,更加繪聲繪色。

    依《世語》的說法,曹嵩被害地點是在琅玡家中。當時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前去迎接。陶謙得知訊息後,搶先一步,派數千人先至,曹嵩以為是應劭前來,沒有任何防備。陶謙兵到了後,馬上大開殺戒,曹操的弟弟曹德在大門口被殺,曹嵩大驚失色,想從後牆逃跑。他的小妾是個肥妞,鑽不出去,曹嵩只得躲到毛廁裡,被陶謙兵逮住後殺死。

    這則繪聲繪色的故事,基本上只能當小說來看待,因為多種史料表明曹嵩遇害地點乃是在兗州與徐州交界處,而不是在琅玡家中。

    第二種說法,殺死曹嵩是陶謙的部下所為,陶謙根本不知情。

    《後漢書·陶謙傳》是這樣寫的:“曹操父嵩避難琅玡,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另一史料《吳書》中寫得更詳細:“太祖迎嵩,淄重百餘輛。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

    《吳書》的記載,交待得十分清楚,有兇手的姓名,有作案的地點,還有兇手的去向。這兩則史料都認為襲殺曹嵩一事,完全是陶謙部眾所為,並非陶謙所下的命令。

    3、哪種說法更貼近史實真相呢?

    倘若非要說陶謙下令殺害曹嵩,那麼動機何在呢?

    在《後漢書·應劭傳》中有這麼個說法:“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理由是曹操曾多次進攻陶謙的地盤,陶謙不高興,拿他老爹來報復。說到陶謙與曹操的恩怨,據《三國志·武帝紀》,陶謙曾經出兵攻打曹操,佔領泰州郡的華、費兩地,也就是後來曹嵩被殺的地方。如此看來,反倒是陶謙先動手,怎麼反倒怨恨起曹操呢?

    我們從史料中,並沒發現陶謙與曹操之間有多深的恩怨,從怨恨這點來說陶謙指使殺害曹嵩,顯然很牽強。

    我們只要略深入分析一下,就發現這個殺人動機是不成立。

    首先,陶謙不是一個小人。他有理想有抱負,這從他治理徐州、策劃奉迎皇帝等事上可以看出來。史書上說他“外慕聲名”,對自己的聲譽十分重視。雖然不一定能稱為正人君子,但絕對不是品行惡劣的小人。他與曹操即便有恩怨,也不是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怎麼會做出劫殺其父的事情呢?要知道中國古代都講究一個“孝”字,曹操迎回父親這是孝行,陶謙要真在這個時候殺了曹嵩,豈非千夫所指,一世清名也會毀於一旦。這樣做,豈止是不明智之舉,簡直是腦殘。以陶謙的身份及智慧,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事。

    其次,如果陶謙要對付曹操,殺了曹嵩有什麼用呢?還不如把曹嵩扣押為人質,起碼曹操在攻打時,也不能不投鼠忌器。

    其三,曹嵩避難到琅玡已多年,琅玡是徐州地界,陶謙管轄範圍。這麼多年,陶謙連他一根汗毛也沒動過。早不殺,晚不殺,偏偏等到曹操要接回老爹時才殺,這怎麼說得過去呢?

    其四,倘若要殺曹嵩,也應該在徐州地界殺,怎麼會離開徐州地界、進入兗州後才殺呢?要是曹操在兗州邊界處迎接曹嵩,那豈不是連殺的機會都沒有了?不在容易下手的地方殺,偏偏跑到不容易下手的地方殺,這豈不是荒唐。

    4、曹操為什麼要找陶謙報復呢?

    第一,老爹既是被陶謙的部下幹掉的,不管你陶謙有沒有參與,都逃不掉干係。

    雖然我認為劫殺曹嵩,並非陶謙指使,但是曹操並不一定這樣認為。退一步說,就算殺曹嵩不是陶謙的命令,他也負有很大責任。畢竟劫殺曹嵩的那些兵士,都是陶謙的下屬,至少可以說他在軍隊管理上比較混亂,用人不察。如果只是一兩人去殺人越貨,還可以理解成個人所為,但去的不是幾個人,而是幾百人,一支小規模軍隊。這種情況,作為徐州最高軍政長官的陶謙難辭其咎。

    大家想想,倘若陶謙交出幾個殺人越貨的小兵,曹操就會善罷甘休嗎,就會平息內心憤怒的火焰嗎?絕對不可能。僅僅拿幾個微不足道的徐州兵卒來抵償朝廷三公的命,門都沒有。曹操要報復,肯定要找陶謙。既然父親是死在徐州兵之手,徐州牧陶謙就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至於這件事是不是陶謙指使,或者是幾個小兵的自作主張,曹操根本不關心。蕩平徐州,殺死陶謙,方能洩曹操心頭之恨。

    第二,曹操也想乘機吞併徐州

    曹操的兗州與徐州相鄰,他要有所發展,徐州就是個很好的目標。

    事實上,在曹嵩被劫殺之前,徐州就開始出現混亂的徵兆了。徐州漸亂的徵兆是有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陶謙治下的下邳爆發農民起義。起義軍領袖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皇帝。儘管這次起義很快被陶謙鎮壓,但已暴露出徐州的軍政確有混亂之處,徐州兵卒劫殺曹嵩,又是軍政混亂的一個寫照。

    在陶謙主政徐州的前幾年,趕走了黃巾軍,徐州成為亂世中的桃源,“百姓殷盛,谷實甚豐”。董卓之亂後,關東各州基本脫離中央控制,州牧、刺史加速軍閥化。當朝廷法令不再約束這些封疆大吏後,州牧、刺史實際上都成了土皇帝。在權力不受約束的情況下,腐敗的產生難以避免。於是乎在陶謙主政的後幾年,“信用讒邪,疏遠忠直,刑政不治,由是徐州漸亂”,而這也給了曹操蕩平徐州的機會。

    曹操內心熊熊燃燒之復仇烈火,終於燎焚徐州之原野,因為這不是凡夫俗子的復仇,乃是梟雄雷霆萬鈞、摧強折銳的復仇之鞭。這鞭,乃是上帝之鞭。他被仇恨衝昏頭腦,失去理智了,以無辜者之血,為老爹陪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21日生豬交易價格下降的省份增多,這次降幅會有多大?後期走勢將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