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玩易齋

    首先。“法”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效法,因它是從效法的意義中上升之法則而使用,即從等差對比的希效中得以明白自我存在的不足。但歷代注家除去王弼一人外,並沒有誰能真正擺脫‘效法’義的理解。恩,出現過一個,元代的吳澄述,他以莊學的一段話為引,將“法”理解為“平”,倒置了兩字的意涵,但沒什麼卵用。王弼在注經時便是這樣理解的: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的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王所以為主,其主之者一也。

    “人法地”,是就地的全載之德而根據自身的所限得以全安,即從等差對比的效法中得以明晰自我本質存在的全部能量,而升之法則的意蘊。

    “地法天”,是就天的運化四時之功而使大地的全載之物有所孕化,這也只是從等差對別的效法中得以明晰自我本質存在的全部能量,而升之法則的意蘊,而不是說地在效法天的形式中獲得於自身本質存在之外的東西。

    "天法道",四大之間的相法只是就彼方的性質之大而轉法於自身,天法道的意蘊也同前兩處一致。天的意義較之地更為飄渺,是因為我們對天的認識是從日月的交替、四時、六氣的變化而歸總的週期性概念,但不論如何,較之於道,它仍舊只是有這些能為。而不能有所逾越。

    “道法自然”,這一句的理解是這一章乃至於整部老子看法正確與否的基礎,“道”在這裡所表現的並不是本體論,而是意義性的本體論,真正的本體則是“自然”(沒有完全動效法和法則的區別,是很難發現這句話究竟有多重要···)。按照前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邏輯形式,都表明後者的意義要大於前者,而這裡"道"既然法"自然",則說明"自然"應當大於"道",但“道”在本章的開頭已經確立了其周行不怠、獨立不改、寂寥無偶的本體性特性,則不應該存在一種比它更大的東西。但卻有了,是“自然”。為什麼“自然”能為“道”所“法”?是因為“自然”並不以名詞使用,而是因其狀詞的意義指自己而然、自己如此,才被道家體系所容納為主要概念。《老》、《莊》對“道”的表述最終須進階至“道法自然”的旨趣中,但歷代注家通常只理解為“道”是“自然”的前提,繁雜了“道”的性質,只有王弼、郭象、成玄英等人才看到“道”是以“自然”為前提,則將一切都回給了萬物自身的同時,這才賦予了“道”周、遍、鹹的圓滿;這樣一來“道”的自己如此便只是因為萬物無不自己如此。正所謂“道是跡,自然是本,以本收跡,故言法也。”(這一內在的認識順序估計沒什麼人懂,=_=)

    等學問作到這一步,明確出道家的理統核心是以存在狀態容納存在本質的這一特點,便能夠輕易讀懂許多道家文獻了。包括王弼的道德經注、老子指略,都只能算入門。學問若沒有做到這一步,就會出現舊時學者所談論的舊矛盾,即唐時的《集古今佛道論衡》中曾出現這一問題的辯論。這也是今人即便取用西哲思路也仍舊無法避免的矛盾。

    先(慧乘)問道(劉仲卿)雲:先生廣位道宗,高邁宇宙,向釋道德(道德經)雲:上卷明道,下卷明德。未知此道更有大此道者?為更無大於道者?

    答曰:天上天下唯道至極,最大更無大於道者。

    難曰:道是至極最大更無大於道者,亦可道是至極之法,更無法於道者?

    答曰:道是至極之法,更無法於道者。

    難曰:老經自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意自違本宗,乃雲更無法於道者?若‘道’是至極之法,遂更有法於道者,何意道法最大,不得更有大於道者?

    答曰:道只是自然,自然即是道,所以更無別法能法於道者。

    難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亦得自然,還法道不?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 

    難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所以不相法。 

    難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亦可地法於天,天即是地。然地法於天,天不即地。故知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若自然即是道,天應即是地。

    無法給予你更多的文字來辨析出“道”的意義,不過你可以看看牟宗三先生對道家體系的理解,其中的認為“道”是境界說,這一點很能了徹道家的理統問題;但牟老的認識始終是偏向西哲和儒家,對道家的內容並不精深,需自行把握。另外關於”自然“的意蘊,你可以看塗又光先生的楚國哲學史,或其他書籍的辨析。至於你的學問能做到哪一步,還得看自己對文字以及道家文獻整體的把握程度。

  • 2 # 公議

    ”人法地”簡單地說:探究地蘊藏著什麼樣的特性的基礎上利用地蘊藏著沒有外顯出來具有自己各不相同特性來為人類所用!人類沒獨自創造出任何東西的可能存在是客觀的事實存在的真實存在狀態,而人類必須明白自己的短缺是什麼樣的事實存在的真實存在狀態才有可能利用人這類物種具有的生命運動出來的特性去探究物件的真實存在狀態的真相來藉助與借力及藉機作為而成就事情!那是一個多元特性與多源動力闔成混成運動出來的過程!勞動創造財富的文化為何要”始於事,助於事,終於事。”而不是忠於人呢?忠於人有透過勞動創造財富出來解決人類生存下去必須要有的消耗才能使人保持在活人才具有的勞動創造財富的思維與行為能力去借助各種各樣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事物來成就事情!不僅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也是謀求發展之路!由此路可走才有社會和平相處共同謀求生存下去,發展下去而達到社會文明的可能!而文明是共同體建設與維護共同體利益而成就出來的。而共同體的生成就決定了方法必須多元才能混成運動(道)著地生成動態平衡運動著共同體社會!

    人類在天與地之間謀求生存下去的機會必然要探究天的混成運動著生出什麼東西出來作用於什麼……外。還得探究地蘊藏著什麼樣的特性可資利用來為人類勞動創造財富歷程中來藉助其利。如:農耕文化就是尋求解決人類食物來源的勞動創造出食物供給保障的方法!就利用了地蘊藏著的能生長植物類的物種而奠定了動物類的生存下去的食物基礎支撐與為動物提供了棲息之地,而人類才有建造房屋的可能。等等,等等。都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存在的真實存在狀態下的人為開創行為而得的成果!歸納攏來就稱之為:探索未知來創造生活的作為。總結出來就是可以傳世的方法文化。有利於人類生存下去的方法才屬於方法文化!就如同”人法地”一樣得弄清楚地蘊藏著什麼才有利用地蘊藏的資源的可能!而人類還在不斷地探索著地蘊藏的未知成可知再有如何利用的事情!”人法地”實際上是一個人探索地蘊藏著什麼的方法表達成”法”的事。是無法用望文生義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二元悖反去分裂地球能有作為的事!……

  • 3 # 白雲668528

    整體簡要回復一下:老孑的《道德經》,是中國道家的主要經典,全書共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講的是世界觀問題。下篇《德經》講的是人生觀問題。全書文辭簡奧哲理宏富,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涉及宇宙,社會,人生,軍事,政治,醫學等各方面。老子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本質,構成,變化和根源。他的道論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老孑認為:宇宙的本原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生了天地,天地生養著萬物。老孑的道以人為本,其辨證法來自實際,返諸現實。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是以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老孑認為治理國家最好採取無為而治,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巜道德經》五千言包容著極大的智慧,在中國哲學史乃至世界哲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書中的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

  • 4 # 飛飛貓說話

    人法地就是因地制宜,根據地地理位置,地理環境來決定你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5 # 文開石

    不用說的那麼玄乎,五千餘字的《道德經》作為【乾貨】鼻祖,很多東西說的直白簡單容易理解。

    這句出自甲本(25)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可見道的運動是反著走的,也就是追求道是在返本歸源、知雄守雌)

    【地】就是指的大地,指的是我們所在的土地,我們生活的國度。

    這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先是自身的認識,然後是周邊、環境的認識,然後是【天下】的認識,然後是【道】的認識。

  • 6 # 那片花兒

    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五章中寫:"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章中是比較詳細描寫道的章節。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這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效”的意思是學習,效仿;老子所要提倡的是,人應該向大地取法,學習它的樸實厚德,大地承載萬物而不動,任其發展,卻遵守自然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無一例外。老子還提到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同屬一脈相承之哲學。

    在名家眼裡的黃老學,對“人法地”也有相同的見解,人應效法大地的安靜柔和,種植得五穀,掘之得井泉,勞而不怨,有功而不置也。天淡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道清淨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人是宇宙四大之一的靈物,最大特點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天地大道之間的人類,可以自由選擇“道”,當然老子在這一章中是提倡人類選擇的“道”最好是效法大地,萬物生長離不開大地,大地與人類最是息息相關,無一刻分離,人類卻無法體會大地厚實無言。就像大地之道德無言,它不會把紮根的生命說出來,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人類,世界萬物生長髮展卻又離不開大地,大地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天,天地共同發展離不開道,道德發展就是遵循自然法則。

    因此,在這一章節中,很好看到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作為世界萬物的本原和準則,是對中國哲學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首先,用“道”來揭示世界多樣性統一性的關係,用自然實物如金、木、水、火、土的性質和作用來說明問題;其次,用自然無為的“道”作為萬物本原和準則,降低了“天、上帝、鬼神”的權威,否定了這些超自然的主宰力量。而“人法地”的智慧在道德經裡面只是道的一個點,而“地”所代表的也不僅僅是大地的精神品性,大地也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又像人一樣,看得見摸的著存在,萬物生生不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地與天同在,永不止息,長存與世間,見證更多的生命和規律。

    在二十五章中,“人法地”中的“道”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具體描繪的,只能得其彷彿,它不存在與人的經驗世界裡,只能靠人的悟性,結合自己生活經驗來想象,所謂“恍兮惚兮,、寂兮廖兮、窈兮冥兮”都是混沌不真切的意思,好像有些故弄玄虛,但是老子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先秦諸子的百家思想中,老子的《道德經》堪稱一部奇書,雖短短五千字,卻蘊含著深邃豐富的思想,洋溢著玄遠浪漫的情致,凝聚著荊楚之地哲人的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春節,你遇到的最暖心的時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