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杳杳無歸期

    首先分封制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定下的祖制,而祖制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就像中國的紅色基因,不能改),而在重視孝道的西漢王朝,這一點尤為重要。

    其次,如果七國之亂後就立刻廢除分封制,那麼剩下的諸侯王連帶著站在朝廷一邊的列侯(列侯也是有封國的!並不只是諸侯王有!)也要全部反叛了!並且在生產力極其不發達的西漢王朝,只有分封才能夠更好的管理開發已經佔領的土地。如果僅僅是郡縣制,派駐的帝國官員為了維穩不出大亂子,一般不會對當地下手進行強制漢化,而如果分封出去了就不一樣了,諸侯王和列侯們就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土地,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強力進行漢化,然後進行開發。

    最後的原因,諸侯王是整個大漢帝國不可或缺的一個鼎立力量,大漢天子還需要諸侯王們來制衡大臣和外戚,比如呂后專權,就是諸侯王們主要出力把呂氏殺了個乾乾淨淨。

  • 2 # 披堅執銳K

    之所以實行郡國並行制度,是因為從之前的歷史發展中得到了教訓。

    封國制度從西周開始,周天子把自己的統治的領地分出來一部份(自己直轄之外)賞賜給王室成員、功臣,並賜予爵位,成為諸侯,諸侯在自己的轄區內有很大自主權。,分封的目的是收買人心,為了讓諸侯們建立封國和軍隊,保衛中央政權,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透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所封之地通常稱為是諸侯或者諸侯國 、王國,通常還是世襲制度。分封有其很大的缺點,就是造成中央政權權力分散,不能集中君權,在周天子威望高的時候,是沒有問題的,諸侯都承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由於種種原因,造成周天子威望衰落,權力號召力下降,無法駕馭諸侯,諸侯們蔑視之,不認可其天下共主身份,不聽其指揮,不接受其統治,甚至攻擊周天子。喪失共主,諸侯們相互攻伐,諸侯混戰不斷,大國吞併小國,這就是東周時期(春秋和戰國)的狀態。這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發展,民不聊生,紛爭數百年。

    在這種情況下(春秋後期),出現了郡縣,郡縣由諸侯國中央直轄,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減少了諸侯國再分封,造成周天子一樣的局面。秦國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度興郡縣。秦始皇統一六國,全面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是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國家分裂,減少減弱地方割據勢力,郡縣首腦不能世襲。

    漢高祖實行這兩種制度,是考慮到了秦滅亡時,沒有強有力的同姓王為國效力,地方外姓勢力無人壓制。漢高祖創造郡國並行制的初衷是好的,他看到了前人的教訓,知道不能單搞郡縣制,也不能只搞分封制,所以他提出了郡國並行制,剷除異姓後,大封劉氏宗親,並立下“非劉不王”的約定。然而,幾代過後,血緣關係疏遠,封國多,最終由於削蕃引起吳楚七國叛亂。

    這種並行制度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不過這時候(吳楚七國叛亂後)的封國面積沒那麼大了,實力也小多,考慮到既能保衛中央,壓制地方,也不能給中央造成對抗,分裂國家。所以即使有吳楚七國叛亂的事件,到了東漢末,依然是郡國並行制度。

  • 3 # 說史散人

    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最終被平定,從此漢地方諸侯王再也不具備與中央對抗的實力。至於為何郡國並行制並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直到東漢時期還存在,這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郡國並行制乃是高祖劉邦親自制定的,是祖制,後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敢廢除的。漢朝以孝治國,如果景帝將各地諸侯封國全部削平,那麼景帝會被戴上不孝的罪名。

    二是郡國並行制度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各地劉姓諸侯王可以在漢室中央危機的時候另起爐灶,恢復漢室江山。

    三是郡國並行制是個很好安置諸侯王的好辦法,自七國之亂平定後,諸侯王已經成為不了中央的威脅,因此完全可以放心地讓諸侯王有自己的封地。

    漢景帝很好繼承了父親文帝的基業,將非常穩固的基業傳給自己的兒子武帝,劉徹也將父祖打下的基業發揚光大。雄才大略的帝王根本就不懼怕地方的叛亂,因為他們心中有著一顆必勝的決心。

  • 4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這個問題說說個人理解,一家之言可能不深刻完全。劉邦統一天下後吸收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分封宗室以期分鎮天下。但是由於諸侯國的權利過大,爆發了持續數年的七國之亂。隨著漢武帝推恩令的實行,諸侯國的威脅基本被解除。但是郡國作為皇室存亡繼絕的一種手段和對宗室的福利保留了下來,並在王莽篡位後發揮了重要作用。光武帝劉秀就是從藉助宗室的力量,透過興復漢室的口號最終取得天下的。所以在東漢王朝確立後再次保留了郡國並行體制,直到東漢滅亡。詳細情況接下來我們詳細敘述。 分封的歷史背景

    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後,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才用了郡縣和分封雙重體制(因為有人認為秦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郡縣制)。小編以為依照劉邦的雄才大略這並不是主要原因,設定分封諸侯的原因還是和家天下有關。

    其實所有的帝王可能想法都差不多,都是為了鞏固自己家天下的統治。劉邦和後來的朱元璋這兩位出發點都差不多,都是在郡縣制基礎上實行分封制。一方面作為宗室分鎮四方可以起到監察的威懾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王朝的危急時刻可以對中央王朝進行支援。

    但是起初給予分封諸侯的權利太大了,人事任命、軍隊、徵稅、鑄錢都有。這相當於一個個獨立的王國啊,所以隨著時間的流失慢慢的逐漸成為尾大不掉之勢。尤其當漢朝有削藩的想法的時候,諸侯國先發制人七國之亂爆發。

    在平定七國之亂後,中央王朝也一直在想辦法來消除這個威脅。到漢武帝時期提出的推恩令,讓諸侯國是啞巴吃黃連再也無法保持對中央王朝的威脅,只能一步步的萎靡。但是即便是萎靡,分封的第二個屬性還是有必要保留的。當王莽篡位的時候,作為宗室之一的劉秀就順利的在興復漢室的大旗下復漢成功建立了東漢王朝。

    郡國並行制在東漢的延續

    雖然西漢的諸侯國透過推恩令得到了極大的削弱,但是那更多的是軍事等敏感問題上的。經濟上並沒有受太多的損失,當有天下逸動的時候漢朝分封宗室很容易憑藉血緣身份與地方豪強聯合迅速發展壯大。光武帝劉秀和皇后郭聖通的聯姻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劉秀也是透過倆和豪強經過征戰平定天下的。

    王莽在篡位後,積極削除西漢宗室的勢力。很明顯,西漢宗室不會束手待斃。此時分封諸侯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劉秀只是一個例子。雖然已經落魄但是宗室的身份還是很重要的。而郭聖通的母族也是出自真定王室(也出自西漢王族),所以劉秀和郭聖通的聯姻迅速恢復實力加入角逐天下當中。

    既然如此,還有這個好處那麼東漢王朝建立後自然會對郡縣和分封的雙重體制予以保留。但是劉秀吸取了自己建國的教訓,還是對分封制做了一定的限制。首先就是王國降級為郡國,大的封國食邑不過一個郡小的封國食邑不過一個縣。威脅已經大大降低,而且封國的地方武裝僅保留少數還操持與郡守手中。

    再說劉秀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建立的東漢王朝,自然大部分政治架構都沿用西漢時期的制度。所以東漢按照近支遠支進行了分封,東漢時期的封國有趙國、齊國、北海國、泗水國、淄川國、中山國、城陽國、東海國、梁國、淮陽國等等劉氏諸侯。

    在東漢王朝末年,中山靖王后人劉備差點就複製了前輩劉秀成功的過程。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團結力量。但是這時候漢室已經不想劉秀時期那麼得人心,所以最終也僅僅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小結:

    分封制對穩定漢朝的政權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也就是在漢朝一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還是對風骨歐做出了積極的防範,所以西晉的分封只造成了大亂。而明朝的南部的藩王不團結,否則南明的政權國祚不會這麼短。

  • 5 # 貓爺歷史觀

    西漢初期實行郡國並行治理天下,首先郡縣制是從秦朝繼承過來的,而諸侯國則是對劉氏子孫和功臣分封的結果。

    西漢初期之所以實行這兩種制度,一是便於管理地方,二則是對功臣有個交代。西漢初立並非劉氏子孫所能完成的,西漢定天下靠的還有那些功臣們。

    到了漢景帝時,晁錯提出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但不料激起了諸侯王的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雖然諸侯王們聚集到一起,公然站出來反對中央的削藩政策,但在漢景帝和周亞夫等老將的堅守下,七國之亂最終以西漢中央政府的完勝而告終。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削藩更成了當務之急。

    其實七國之亂後,削藩工作已經進行了一大半,昔日那些實力大的諸侯國已經隨著這場動亂的被平息而成了歷史。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削藩又出了個推恩令的政策。強行削藩不行,於是讓諸侯國內部自我削弱,這項政策還算比較成功。

    至於到東漢滅亡,依舊有封國存在,其實削藩並非一個不保留,畢竟每一朝的皇帝都會把自己的兒子封王。而且適量藩王的存在,對王朝的統治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便於最高統治者進行管理。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藩王,對於諸侯國,其實只要控制好它的勢力,不讓他對中央集權形成威脅就好了,完全剔除對一個王朝來說也未必是好事。

    另外,郡國並行在漢朝初期是一項被確立的制度,不僅對政治,對經濟對自然資源等的充分利用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雖然到了漢景帝時,由於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而後郡國並行制度被推恩令取代,但藩王和諸侯國並沒有滅絕。

  • 6 # Joshua射手男

    郡國並行制是劉邦定下的,在古代,開國皇帝定下的制度後人不能輕易的廢除,不然會背上忘祖背宗的名聲。所以七國之亂後,雖然漢景帝幾乎收回了所有諸侯的權力,他也沒有廢除郡國並行制。同樣的,漢武帝劉徹,這個如此重視權力的皇帝,也只是頒佈了“推恩令”,讓諸侯名存實亡罷了。

  • 7 # 不倒翁

    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封封制使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但是封建社會的制度也是初創,它雖然非常優越(相對於奴隸制)它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於封建制度還有一個認識的過程,秦始皇時只有一次討論分封制的朝會,那就是博士淳于越要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諸侯王,丞相李斯提出了不能師古,被秦始皇認可,中國開始了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社會。漢襲秦制,由於於戰爭的策略需要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戰爭結束後遂步剷除異姓王,劉邦為了統治需要又把自己的子弟分為諸侯王,說這樣可以拱衛中央政權,還一廂情願地識為就可以長治久安,殊不知給中央政權埋下了巨大隱患。到漢文帝時,實際上他的重點是要與民休養生息,賈誼提出了政權存在的危險,應該削潘,沒有引起文帝的重視,對諸侯很包容,吳王劉濞不來朝貢文帝賜其几杖,民間可以鑄錢,更增加了諸侯王經濟實力。到了景帝,諸侯王的實力急劇膨脹。晁錯看到了危險的降臨,給景帝提出必須削潘,景帝採取了直接的方式削潘,諸侯王的利益受損,直接暴發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景帝最後平定了七國叛亂,但是晁錯卻因七國之亂以清君側為名丟了性命。平定叛亂雖然使諸侯受到了打擊,但是諸侯王仍然是中央政權的威脅。這個問題直到漢武帝時才基本得到解決。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諸侯王只有長子可以名正言順承位,其他兒子什麼也沒有,這不合理不合情,應該都有分的權利,漢武帝覺得這個有理,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簡單說就是以彼之拳擊彼之眼,朝廷不花一分錢就達到了削弱諸候王的目的,諸侯王的兒子都得到分封而且都是拿的他老子地財物,諸侯王越分越小,他們再也無力和中央政權抗衡,武帝又採用桑弘羊的鹽鐵專營進一步削弱他們的經濟實力。

    所以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原來舊制度長期形成一些觀念不會立即退出,分封制作為舊制度的產物也不是馬上消滅,會長期存在於一些人觀念,經過和中央政權的反覆鬥爭,會逐步退出歷史午臺,所以分封制不是和郡縣制並行,它只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附著在社會上的一個小毒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2G到4G的升級都帶火了一些網際網路產品,你覺得5G時代什麼產品會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