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是媽媽的小茉莉花

    從出生開始,寶寶這個時期在心理上還不是個獨立的個體,是和媽媽共生的,但其實這個時期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是為了讓他以後更好的獨立,也是關鍵的起點。

  • 2 # 蟲媽養蟲寶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獨立?這個沒有固定說法吧。什麼時候都是可以的。根據孩子的成長過程來培養。孩子每個階段發展不同,能力不同,每個階段都可以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了,大人要做的就是儘早地去發現孩子各階段能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儘早培養他獨自完成並堅持下去。

    兩歲的寶寶,自己拿勺子完全沒問題。那就可以培養寶寶自己獨立吃飯,不用追來追去的喂。告訴寶寶自己可以拿勺子,就必須自己吃飯,不吃就得餓肚子。我家寶寶學會自己吃飯後都不會再給大人喂,都是自己吃。有些寶寶就是沒有從小培養,乃至五六歲都還要大人喂。

    三歲的寶寶,可以培養他自己獨立收拾玩具。現在每個寶寶的玩具都是少不了的,堆成小山。每次玩了之後家裡跟進了賊一樣,亂七八糟。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培養寶寶獨立收拾玩具了,玩了之後,必須自己收拾好,堅持幾次基本就不用管了。孩子完全可以做到。

    四歲寶寶,可以自己培養孩子穿衣脫衣。教會孩子區分衣服的裡面外面,正面反面。這些孩子每天都可以自己穿衣服,省不少心哦。

    孩子的獨立都是從這些小事慢慢培養的,說的只是幾個小小的例子。孩子小時候的可塑性是最強的,越早培養獨立效果越好。

  • 3 # 獨角獸童年

    可以說大概是從孩子1歲左右就有意識培養她獨立了,當她開始對我喂她飯的勺子感興趣,開始給我搶勺子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培養她自己吃飯。

    再大一點現在三歲半,很多時候我都會跟她說“你自己做決定”。當穿著雨鞋想要從高的地方跳到水坑裡但是又擔心會濺一身水時。我沒有跟她說“不能踩,水會濺到身上”如果我這麼說,她肯定會跟我對著幹。我最後告訴她“你自己決定”。她想了想還是決定小心一點儘量不把水濺到身上。

    現在,我認為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的小事情,我就不在為她做決定了,我覺得應該把符合年齡範圍的選擇的權利交到孩子手上。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從小就明白自己選擇要承擔後果。如果父母干涉太多孩子就學不會勇敢承擔選擇的後果以及選擇的勇氣。

  • 4 # 大雁75885

    獨立就是讓孩子知道這是他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和要承擔的責任。

    1-2歲日常的早晨洗臉刷牙,吃飯等。耐心指導,不要批評。一開始都是做不好的,吃飯一定是弄的到處都是。

    5歲前時間管理,自己洗內褲襪子。不要當面重做。讓孩子覺得他可以做好。每天我都陪孩子吃早餐聊天,但從不催孩子上學。要遲到了我繼續聊天,讓孩子控制時間。

    10歲前財務管理。8歲後每天兩塊零花錢,他可以存起來也可以花掉。要求要有計劃。你會發現孩子自己管錢會比你更節省。

    想讓孩子節儉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自己管零錢,想讓孩子有時間觀念最好的辦法就是他自己管時間,想讓孩子懂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參與。

  • 5 # 家庭育兒思維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個,父母認為孩子應該獨立,那麼獨立的標準是什麼?第二,孩子是否具備了一個獨立的能力。第三,如何給孩子設立一個獨立的過渡期。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聽話,懂事,但是每個孩子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個可能是由於教養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家庭環境的原因,這些都會對孩子的獨立能力,獨立性有影響,會造成孩子個體之間一個不同的差異,所以這個沒有統一的標準,因人而異。這個就需要父母在平時多觀察一下孩子,孩子是不是能夠具備自己吃飯、穿衣以及上廁所的一個能力。 如果家長有意識地想讓孩子獨立的去做一件事情,那麼應該和孩子溝通一下,願不願意自己獨去做?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小,還不懂得家長要表達的一個真正的意圖。其實這個大可不必擔心,只要在溝通的時候,利用形象的畫面感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非常容易得到孩子的認可的。 最後,是給孩子設定一個過渡的期限,過渡的期限應該是循序漸漸進的,從簡單開始。比如說,自己獨立的去睡覺,可以先從午覺開始,一週可以三天、四天慢慢的過渡。如果孩子不情願,家長可以採取先陪伴的方式,等孩子適應了就可以慢慢的退出了。 其實這個沒有什麼難的,只是說家長有時候出於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考慮,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最最關鍵的就是孩子需要一個體驗啊,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帶著孩子一起做,目的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有了體驗,他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也能夠明白。記住一點,我們說的話在孩子的大腦中建立畫面感是溝通的關鍵,也是孩子能夠準確建立認知的關鍵。

  • 6 # 可愛的嚶嚶醬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會說“媽媽,我穿什麼衣服?”“媽媽,你替我做……”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本能的想法就是請父母幫忙,幫助他們做思考,幫助他們做選擇、判斷。一個孩子能否成才,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從小能否進行有效的思考能力的鍛鍊。縱觀世界上那些有傑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於思考。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走向獨立的過程中會經歷以下幾個關鍵時期。

    第一個階段:兩歲左右,開始出現獨立意識。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自己想要的表達出來、希望那些東西永遠都是自己的,他們的口頭禪就是“我”、“我的”、“我要”。生活技能、運動技能和語言能力等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已經可以開始自己吃飯,嘗試自己穿衣等。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不需要時時刻刻守護在他們身邊, 父母要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就很很難改正了。

    第二個階段:六歲左右,是與母親真正分離的起點。這個階段,孩子既想要獨立,又必須依賴媽媽。孩子的內心充滿矛盾,愛走兩個極端,也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

    第三個階段:九歲左右,是獨立又執著的年齡。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在感情上表現出對他人不再過度依賴,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戀。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生活事情,有較強的安全感。隨著獨立性的增強,愛思考、喜歡與人為善,也就成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典型特徵。

    第四個階段:青春期前後,為獨立向各方宣戰。獨立是孩子整個青春期一直在追尋的東西,渴望脫離父母,樹立自己的形象。一個孩子在整個青春期期間的所有一切,都是在尋找自我:認識自己、界定自己、依靠自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內心的想法。在上述每一個關鍵階段,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任務和需要具備的自理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父母的關注點也會不同。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

    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適時的去探索去自我成長,也是讓孩子培養獨立性的表現。

    分享一個識字APP。父母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7 # 貓咪媽媽

    我是從兩歲半左右意識到孩子獨立性欠缺,三歲開始著重培養,現在還在努力中的寶媽!

    培養孩子獨立性還是越早越好!

    因為自己是一個全職媽媽,反而喜歡事事親力親為,孩子的獨立性還不如奶奶,姥姥帶大的那種孩子!孩子快上幼兒園了,差距明顯,現在特別著急!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會做,是我根本就沒有要求孩子做過,比如自己脫褲子,穿褲子,我一直以為我兒子不會,也沒想他自己做!可是看親子班小朋友很多都會自己也開始要求他,沒用幾天就會了,所以我就很自責!

    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嘗試的慾望,不要阻擋孩子進步,一定要學會放手!

  • 8 # 父母心理育兒

    從孩子心智發育的角度來說,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從寶寶10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為什麼要從10個月的時候開始呢? 因為寶寶10個月的時候心理要求逐漸豐富, 好奇心比較強烈, 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開始懂得簡單的語意了, 當與寶寶說再見的時候他們會向你擺擺手, 給寶寶不喜歡的東西他們會搖頭, 遇見喜歡的東西或人的時候會手舞足蹈地咯咯笑…令人驚奇的是寶寶對錶揚的話會表現出得意的表情, 從心理的角度, 這種心境正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最好時機,

    10個月的寶寶培養獨立性最好從基本的生活技能入手. 那麼怎麼做呢?

    首先, 父母要有意培養寶寶獨立玩耍的習慣,當寶寶自己玩耍的時候, 父母對寶寶獨自玩耍給予誇張地表揚, 寶寶聽到爸媽的表揚心中高興,慢慢地會喜歡上自己玩耍, 時間長了就養成獨立玩耍的習慣了.

    在培養寶寶獨立玩耍的習慣時, 父母們一定要先確定寶寶所處環境的安全性, 然後放手讓寶寶獨自玩耍, 父母則需要躲在暗處悄悄檢視寶寶的情況就可以了.

    其次, 父母要有意地為寶寶營造一個能獨立完成的任務, 比如寶寶睡醒後, 媽媽故意不進來抱寶寶, 而是躲在寶寶看不見的地方, 讓寶寶有機會自己玩, 一邊玩一邊等媽媽, 多數寶寶睡醒後發現媽媽不在都會哭, 不過偶爾睡醒後自己不哭, 獨自玩耍, 如果寶寶偶然這樣做了, 這時媽媽就要故作驚訝地大加表揚, 得到鼓勵的寶寶慢慢就會養成習慣, 父母經常給寶寶製造獨立做事的機會, 久而久之寶寶的獨立性就慢慢地建立起來了.

  • 9 # 德誠科教

    現在越來越多家長抱怨要替孩子做所有包括細小的事情,甚至十幾歲孩子的獨立性也很差。其實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應該從幼年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拒絕溺愛,改“代勞”為“幫助”

    很多家庭父母溺愛孩子,包辦代勞孩子一切事情,導致孩子強烈的依賴父母,進而嚴重缺乏自理能力。建議家長放棄代勞孩子事物的一切行為,而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必要時家長加以幫助即可,讓孩子在摸索中思考、成長。

    2、成長需要等待,慢慢養成

    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不能做的,父母要指導著做。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學習過程是漫長的,也許開始時會很慢,家長要學會等待,讓孩子慢慢成長。

    3、教給孩子有效的自理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而家長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學習穿衣服的時候,要告訴孩子先學會看衣服的正反,然後教孩子怎樣把胳膊伸進去,再怎樣把衣服穿端正。

    4、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父母應該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以身作則。我們都知道,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因此在家裡,父母就要為孩子樹立起榜樣來,父母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也要時刻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理念。

    5、持之以恆,反覆練習

    孩子在初步掌握自理能力後,父母要陪孩子反覆練習,一定不能看到孩子會做某件事情了,第二天就不做了。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陪孩子一步步成長。同時,要及時給予孩子表揚,肯定孩子的進步,進而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和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媽豆花鍋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