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遠文化

    《三國演義》為了把諸葛亮神化,把許多功勞都歸於諸葛亮。比如赤壁大戰時主要的指揮是周瑜,而草船借箭也與諸葛亮沒有關係的。而真實歷史上稱得上蜀國第一謀士的應該是法正。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連諸葛亮也對法正的謀略稱讚有加。

    很多人都知道,當時因關羽被東吳呂蒙斬殺,而劉備為了復仇和奪回荊州不顧群臣勸阻,執意率兵攻打吳國,然而在數量遠遠佔優勢的情況下被陸遜找到破綻使用火計,留下了火燒連營的經典戰役。蜀國也因此把家產耗了一大半。諸葛亮後來也曾感嘆:“如果法正還活著,肯定可以制止主公伐吳,就算不能制止也不會讓主公如此慘敗。”那麼從這句話裡我們能獲得兩個資訊,其一是法正的謀略過人和在劉備心中佔著十分重的份量,其二就是諸葛亮在謀略和劉備心中遠遠比不上法正。那法正究竟做了哪些事讓劉備如此看重呢?

    當時法正向劉備獻計奪取巴蜀時,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讓諸葛亮留守荊州,然後帶著法正龐統入川。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帶法正和龐統入川,而留諸葛亮留守荊州,不正與當年劉邦出川,讓蕭何留守後方而帶領張良陳平與項羽交戰不正十分相似嗎?因此當時劉備已認為與劉璋兩軍對壘時雖然諸葛亮平時也能奔赴前線作戰,但是遠遠沒有帶著法正龐統靠譜,因此劉備最終還是選擇法正。

    當與劉璋交戰時,劉備的偵察兵打探訊息後稱有人向劉璋獻計固守城門,等待劉備糧草不足時便會原道返回了。劉備聽後驚慌不已,若劉璋真實如此,自己根本耗不過,但此時法正鎮定道:“終不能用,無可憂也”後來劉璋果然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劉備也因此拿下成都,勢力達到前所未有。

    正當劉備想過幾天安穩的日子,結果法正又提議儘快進攻漢中。然而當時曹操已佔領漢中,並且派遣了夏侯淵和張郃兩名大將鎮守,按道理是難以攻下的。但是即使如此法正仍然看出了破綻併為劉備分析利弊,認為時機難得。而劉備也沒有辜負法正一片好意,立刻馬不停蹄地率領大軍進攻漢中,最終大獲全勝,魏國猛將夏侯淵也在此次戰役裡被斬殺,而這次勝利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與曹操正面對壘時唯一獲得的完勝。對於劉備的進攻,曹操後來也對此評價“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曹操也深知已劉備的智商肯定不會這樣,背後一定有人教他,而這個人正是法正。法正也因連續幫劉備奪取了巴蜀和漢中,被劉備所信任和器重。

  • 2 # 犄角旮旯浪子

    諸葛亮不僅僅只是蜀國的第一謀士吧,這問題問得屈了咱諸葛亮的才。諸葛亮是中華歷史上智慧的象徵,儘管他未能幫助蜀國戰勝曹操,但諸葛亮的才能超群,鶴立雞群一樣,在歷史上一直排列數一數二。

  • 3 # 物來則應

    把諸葛亮排在蜀國謀士的首位,不是因為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過分的神話,而是根據正史,按照蜀國當時有的一些謀臣裡,誰給劉備出的計策,對劉備的影響最大、貢獻最大來作為評判的標準。

    蜀國有名的謀士,有諸葛亮,龐統(死的早),徐庶(後來去了魏國),法正,黃權,張松,費禕,蔣琬,董允,馬良等人。

    這些人中,龐統死的早,沒來得及發揮才能,有點可惜。徐庶因為母親在魏國,據說是被曹操威脅,不得已去魏國做官了,對蜀國影響也不大。費禕,蔣琬,董允,馬良這些人,是內政建設型人才,在謀略上,也不太在行。

    法正,張松,黃權,諸葛亮這幾個人,我們單獨來說。

    先說黃權,原來是益州牧劉璋的主簿,當初就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進入益州,看出來劉備是圖謀益州來的。後來劉備和劉璋交戰,劉璋敗,黃權降了劉備成為蜀國的謀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因為漢中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蜀國失去漢中就好比人失去四肢,奪得漢中,則蜀地完整。戰略眼光是非常正確的,只不過結果可惜,後來漢中還是被魏國奪走了,魏國佔領漢中,隨時可以向蜀國發動攻擊,讓蜀國面臨相當大的危機。

    再說張松,原來是益州別駕,在益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看出來劉璋不行,想去投奔曹操,結果因為長的醜,沒有被曹操禮遇,心懷怨恨,私下和法正聯絡,投降了劉備,慫恿劉璋接納劉備入蜀,為劉備打開了蜀地的大門,貢獻巨大,可惜後來被劉璋殺了。

    然後說法正,這個人大家非常熟悉,在益州懷才不遇,跟張松一起投了劉備。張松被殺後劉備和劉璋決裂,鄭度勸劉璋在蜀地堅壁清野,就能拖垮異地作戰補給不足的劉備,結果法正斷言劉璋愛民,不會這樣做,建議劉備繼續進軍,最後奪得了益州。奪取益州後法正又建議劉備娶了蜀中大族吳懿的妹妹,拉攏了當地士族,穩固了統治。在漢中爭奪戰中,也為劉備謀劃,取得戰爭勝利,可以說在蜀國的功績非常大。

    最後說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才有了經典的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事,提出先取荊州為根據地,再取益州成三國鼎足之勢,繼而圖謀天下。這一計策,貫穿劉備一生,可以說沒有隆中對,劉備找不到戰略發展方向,就沒有後來蜀國的建立,所以說,這一計策就足以讓諸葛亮,成為蜀國第一謀士。

  • 4 # 趣拾歷史妙事

    謀士,在古代指設謀獻計的人。相當一部分“學而優”卻不能“仕”的讀書人,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甚至以死相報。

    個人認為蜀國的第一謀士是諸葛亮。蜀華人才稀少,高水平的謀士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事諸葛亮都需要親力親為。

    我們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大多出自於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正史中的諸葛亮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神化,在正史中,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搖頭晃腦,能掐會算,呼風喚雨的妖道,他是一個千年罕見的社稷之臣。沒有他,就沒有劉備,也就沒有蜀漢。輔佐不同的主公成為梟雄是有難度的,輔佐劉備崛起,明顯要比輔佐曹操難了許多。

    雖然曹操不及袁紹家世顯赫,可也是名門望族,族中的曹仁、夏侯淵都是當時的猛將。劉備就慘多了,他是真正的一窮二白,織蓆販履之輩,諸葛亮硬生生把劉備這樣一個年過四十的落魄男人,硬生生扶上了“昭烈帝”的寶座。

    取荊襄,入西川,出漢中,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吳,諸葛亮那千古流傳的“隆中對”就是他給劉備的戰略規劃。最關鍵的是,諸葛亮輔佐這劉備一步步走完了這份戰略規劃。如果不是關羽丟荊州,敗走麥城,天下三分還不好說。劉備死後,蜀漢的大權其實就在諸葛亮手裡。可諸葛亮毫無二心,他竭盡心力的輔佐劉禪,直到最後累死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武侯,無愧於劉備,也無愧於劉禪,可以說是蜀國第一謀士。

  • 5 # 中級珠寶鑑定師

    謀士,在古代指設謀獻計的人。相當一部分“學而優”卻不能“仕”的讀書人,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甚至以死相報。

    個人認為蜀國的第一謀士是諸葛亮。蜀華人才稀少,高水平的謀士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事諸葛亮都需要親力親為。

    我們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大多出自於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正史中的諸葛亮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神化,在正史中,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搖頭晃腦,能掐會算,呼風喚雨的妖道,他是一個千年罕見的社稷之臣。沒有他,就沒有劉備,也就沒有蜀漢。輔佐不同的主公成為梟雄是有難度的,輔佐劉備崛起,明顯要比輔佐曹操難了許多。

    雖然曹操不及袁紹家世顯赫,可也是名門望族,族中的曹仁、夏侯淵都是當時的猛將。劉備就慘多了,他是真正的一窮二白,織蓆販履之輩,諸葛亮硬生生把劉備這樣一個年過四十的落魄男人,硬生生扶上了“昭烈帝”的寶座。

    取荊襄,入西川,出漢中,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吳,諸葛亮那千古流傳的“隆中對”就是他給劉備的戰略規劃。最關鍵的是,諸葛亮輔佐這劉備一步步走完了這份戰略規劃。如果不是關羽丟荊州,敗走麥城,天下三分還不好說。劉備死後,蜀漢的大權其實就在諸葛亮手裡。可諸葛亮毫無二心,他竭盡心力的輔佐劉禪,直到最後累死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武侯,無愧於劉備,也無愧於劉禪,可以說是蜀國第一謀士。

  • 6 # 風乘桴

    蜀國第一謀士是誰?

    首先要確定謀士應該是那一類人,主要做什麼工作。

    參考劉邦對漢初三傑的評語:“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謀士要做的,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通俗點就是為主上出謀劃策,提出解決方案,幫助主上選擇決策的。

    漢初的張良,陳平就是這類人。西周的姜子牙也可以算做謀士,姜子牙又善於治國理政。

    再來對比蜀漢同時期的曹魏

    曹操在建安21年2月逼劉協封他為魏王,同年8月以鍾繇為相國。曹丕在延康元年任命華歆為相國,稱帝后改相國為司徒,一直到曹睿登基后王朗取代華歆為司徒。

    鍾繇,華歆,王朗。可以看出,相國或者丞相與謀士是不一樣的。

    曹魏集團的謀士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等人。可謂是豪華夢幻陣容。

    再來看蜀漢。劉備集團,真正的謀士只有三人:諸葛亮,龐統,法正。

    而諸葛亮更像蕭何,往往都是後方坐鎮。劉備入蜀,帶的龐統,留諸葛亮鎮荊州。後來漢中大戰,劉備帶的法正,留諸葛亮鎮益州。最後的夷陵之戰,更是龐統,法正都死了,只是帶著諸將出徵,諸葛亮依然留鎮益州。

    陳壽評價諸葛亮:“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其實三國志對諸葛亮與法正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

    只是此時龐統已死,關於龐統與法正誰是第一謀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

    我更傾向於法正。因為法正有辦法讓劉備聽他的。

    剛入蜀與劉璋會盟時,張松,法正,龐統都勸劉備“與會所襲璋”,但是劉備拒絕了——“此大事也,不可倉促。”

    後來會盟畢,劉璋回成都。龐統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中策——宴請楊懷,高沛,殺之並其軍,再進取成都。下策——回白帝城,連線荊州,徐圖之。

    劉備選了中策,最終在進攻雒縣時,龐統戰死。

    龐統喜歡奇謀,喜歡簡單粗暴又最省事的方式方法。如果龐統活著,和魏延配合,大機率會出子午谷奇襲長安,潼關。但是劉備卻顧及仁義之名,浪費了最佳機會。

    後來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諸葛亮也說道:“法孝直若在,則能止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備痛失二人的反應:龐統——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法正是唯一一個劉備在世時有諡號的。也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陳壽對二人的評價:“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龐統比荀彧稍微差點,法正跟程昱郭嘉不相上下。在魏書裡,陳壽是將荀彧,荀攸,賈詡列為一傳在前,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列為一傳在後。陳壽因為法正睚眥必報,龐統經學思謀,故而將龐統列於法正之前。

    從兩人的功績看(法正漢中大勝,龐統身死雒縣),事蹟看(龐統早死五六年事蹟少,法正事蹟多),敵國評價(曹操評價法正教劉備贏漢中之戰,魯肅評價龐統非百里之才),諸葛亮評價(若法孝直在等語),主上心中地位(法正是唯一一個劉備給諡號),史書看(陳壽三國志二人同一傳,龐統微弱優勢)。

    結合各個方面,故而我認為,法正是蜀漢第一謀士,龐統第二。

    可惜二人均早死,法正45,龐統3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溥儀和文繡為什麼要離婚?是誰主動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