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目歷史君
-
2 #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商朝滅亡後,西周分封,衛國封在華北平原,佔據大片肥沃的土地,這其中包括兩座著名的城池,朝歌和邯鄲。
朝歌,曾是商朝都城,後來又是衛國都城,因此繁華富麗,成語“朝歌夕舞”、“朝歌夜弦”,描述的就是朝歌那醉人的大場面。
邯鄲,也是一座大城,在衛國來說僅次於朝歌,後來戰國七雄之一趙國,正是將邯鄲作為都城。
衛國曾經是東方的方伯,號令東方各路諸侯,西周時期衛國與楚國一樣,領土面積也是超級大國,可以算是西周時期超級大國,春秋初年衛武公更是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加封為第一等的公爵。
誰也未曾料到,僅僅一百年之後,衛國就淪落到被太行山上赤狄滅亡的命運。強大的衛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淪落的呢?
衛武公加封公爵之時,衛國國力達到極盛,可惜的是這位雄主只做了兩年公爵便去世。隨後衛莊公即位,他在位二十三年,衛國和平昌盛的日子也只有這二十三年。
衛莊公死後,幾個兒子爭立,在長達三十六年的時間裡,衛國國君之位,由三位公子輪流坐莊。這一時期衛國沒有一日太平可言,內耗中的衛國開始走下坡路。
就在衛中國產生內耗的時候,衛國南部崛起一個小霸主鄭莊公。鄭國在春秋初年擴張迅猛,地緣上與衛中國產生了矛盾。幾乎是在鄭國最強盛的鄭莊公時代,衛鄭交惡,衛國與鄭國有過幾次軍事衝突,結果衛國無一勝績,國力遭到削弱。
衛國三公子最後一個即位的是衛宣公,他駕崩後,兩個兒子又展開了長達三十一年的繼承權爭奪。在這三十一年中,強敵鄭國也開始衰落,可是東方的齊國強勢崛起,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齊國開始挑戰衛國在東方的方伯地位,衛齊之間發生幾次戰爭,衛國也是每戰必敗。衛國打不過齊桓公時代的齊國,倒也在情理之中,衛國再次被削弱也是事實。
這一時期衛國同樣幸運,齊衛之間還隔著一些其他小諸侯,齊桓公還沒有擴張到衛國的領土上來。
在衛國內耗和外患的這六十七年,國內幾大家族利用公子之間的爭鬥,發展武裝力量,衛中國產生石氏、孫氏、寧氏、孔氏、北宮氏五大家族。
經過幾十年的大發展,五大家族儼然五個諸侯國,有的實力甚至超過衛國國君。衛國雖然大,卻不強,因為力量分散了,各方勢力勾心鬥角,不能形成合力。
恰在此時,衛懿公即位。這位奇怪的國君,有個奇特的嗜好,愛鶴勝過一切。
衛懿公喜歡鶴,本屬正常現象,只是衛懿公偏愛鶴,太過頭了點。他四處蒐羅上等好鶴,獻鶴者皆有重賞。衛國各地百姓,以捕鶴為發財之道,都來進獻。衛國苑囿宮廷,處處養鶴,數量達到數百之多。
衛懿公按照朝堂上的官職,也給帳下的鶴群設定品級,鶴也有上卿、大夫、士等封號。衛懿公出遊,鶴群前呼後擁地跟隨,頭鶴走在衛懿公的豪車之前,號稱“鶴將軍”。
養鶴之人,俸祿非常高,養鶴本身的花銷也不少,衛懿公又從民間徵收一部分專門的養鶴費。而衛國的百姓有了天災,衛懿公卻從不撫卹,以至民怨四起。
太行山上的赤狄看到此情,便想乘亂來佔點便宜。
戰爭不可避免的打響。衛懿公喜歡鶴是一回事,但是自己的國土還是要保啊很快他就率領衛國的中央軍,與赤狄決戰。
戰前衛國五大家族反對出兵,接著讓老弱病殘濫竽充數,在作戰過程中更是充當逃兵。
這場戰爭不出意料的衛國大敗,衛懿公陣亡,朝歌的鶴群失去主人。
當赤狄人開到朝歌城下,城內各大豪門的守軍早已撤離。赤狄人對這座上千年的古城進行大肆搶掠,焚燒宮闕。
赤狄人盤踞朝歌,強搶寶玉錢物,姦淫宮女和民女,飲酒作樂。太行山上赤狄的各個部落,聞訊紛紛趕來,都想來分朝歌一杯羹。
朝歌雖然富麗堂皇,但物產和女色也是有限的,不夠聲勢浩大的赤狄人瓜分。赤狄人隨即將戰火燒到附近的城邑,由於人多勢眾,一座兩座,越來越多的衛國城邑淪陷。
衛國五大家族,最初是想明哲保身,現在朝歌淪陷,軍心不穩,赤狄人又空山而出,五大家族為了保險起見,紛紛將鉅額家產,轉移到黃河以東。
誰料五大家族這些轉移資產的舉動,造成軍心渙散,下層百姓更是罵聲一片。在赤狄人全面猛攻之下,五大家族終於扛不住壓力,最終放棄舊土,全部搬遷到黃河以東,衛國完全淪陷。
衛國的滅亡,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長達七十多年的動亂;二是與鄭莊公時代的鄭國和齊桓公時代的齊國作戰失敗;三是五大家族分權導致國君勢微;四是在與赤狄人的戰爭中戰略失誤。
後來的晉國,從衛國滅亡的歷史中總結許多教訓,改進了國策。但是各大家族對外敵入侵的抵抗態度都比較消極,因為外敵入侵即使抵抗,也是不能擴張封地的。
衛國後來在齊國的幫助下,在黃河東岸重建,這是後話
回覆列表
談到衛國這個國家,很多人的第一反映往往就是“嘬爾小國,不足掛齒”,但其實衛國在剛開始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弱小,它曾經在影響力上也是個大國。但在後來,在其他諸侯國慢慢圖強之後,它卻因為一些內外部因素,逐漸衰落了,那它到底是如何衰落的呢?我們這裡來了解下衛國的興衰史。
衛國的興起衛國封於西周初期,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早的諸侯國,最早的國君是為衛康公,這在《左傳》《史記》《逸周書》等史籍之上曾經明確記載過。衛國封國的時間是在東宮相成王伐三監之後,畢竟那個時候的殷商故地再怎麼說也是有著數百年曆史的,不派親近之人前去管理恐會生變,於是便選擇了文王的幼子,也就是康叔,衛國就此建立。
整個衛國在西周時期十分強盛,在政治之上,更是顯赫一時,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康叔自己就很有能力,尤其是在三監叛亂時,堅決的支援周公去東征討伐,這份果斷的膽識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而且除了口頭之上支援以外,康叔還一馬當先,帶兵跟隨周公上戰場,這讓周公十分動容。
除此之外,周公和康叔的關係也十分的親近,《左傳》之中就明確記載了“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為相睦也。”而東征勝利之後,周公便將殷墟故地這片對於周王室來說十分重要的土地封給了康叔,可以說這時候的康叔在東方大地是風頭無二。
成為衛國國君之後,康氏也不曾懈怠,在《史記》之中就記載著“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呵集其民,民大說”,不僅《史記》一家之言,包括像《左傳》等書籍之中也有很多誇獎衛康叔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衛康叔在位期間對衛國確實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而在西周晚期,也就是衛武公繼位期間,衛國真正的達到了政治之上的頂峰時期。西周末年,周厲王荒淫無道,最終導致了“華人暴動”,周厲王出逃,而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由共伯和執掌國家政治,而從《竹書紀年》《左傳》以及不少考古發掘裡來看,共伯和應當就是衛武公。而共伯和上位之後並沒有驕矜自得,而是勤懇執政,《呂氏春秋》之中就記載著“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可以說在整個西周時期,衛國政治影響力十分強大,而由於政治上的穩定與影響力的提高,為衛國的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因此,衛國的經濟文化也在這樣的穩定之中迅猛發展著。而在當時農業也依舊是立國之根本,衛國原為殷商故地,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加之之前有長時間耕作歷史,農業基礎紮實,使得農業發展十分便利。
除了農業經濟十分發達以外之外,衛國的手工業在當時也很發達,比如說考古隊就曾經在不少的衛國墓之中發掘到過很多精美的西周青銅器,除了數量多且精美的青銅器之外,一些精美的漆器和玉器也是陪葬品中的“寵兒”。 除了考古發掘之外,還有不少的當時的詩歌側面表現出了當時發達的手工業,比如說在《詩經》之中就有這些手工業製品的描述,像是說玉器、象牙器製作工藝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等,《詩經》作為一部民歌總集,足以說明當時的這些手工製作工藝已經很是普遍,由此便可以推斷出在當時,衛國的手工業十分的發達。
衛國的衰敗不過雖然說在西周時,衛國一度十分強大,但是到了春秋之後,衛國的地位便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滑,到後來的春秋時期,不僅沒有了曾經強國的影響力,還甚至一度被滅國。
而至於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怪衛國的國君們與他們的錯誤戰略規劃。春秋時期的衛國僅僅在500年間就換了33個君王,君王更迭速度極快,由此便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衛國的政治十分的不穩定,父子君臣之間互相爭奪權力,導致國家的實力一再下滑。
而衛宣公繼位之後,衛國更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衛宣公並非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此人十分淫亂,史書上記載他“上烝夷姜,下取急婦,淫風化於國中”,上樑不正下樑歪,從衛宣公便可以看出衛國的淫亂的風氣,而在《詩經》的不少篇章裡,也寫到了當時衛國的貴族統治者們荒淫無道的行為。
周王朝建國之初,便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宗法傳統,是立國根本,但是衛宣公卻並沒有這麼做,相反,他殘殺了當時的太子以及賢公子,而立了自己寵愛的庶子為太子,這便是衛惠公。
衛惠公繼位名不正言不順,自然引起了其他人震怒,尤其是輔佐太子和賢公子的大臣們,於是就引發了叛亂,這樣的事情在衛國王室裡並不少見,這樣殘酷的宮庭內鬥使得國家慢慢積貧積弱,後來衰敗自然也成為了必然。
衛國國家內部局勢混亂,但或許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它開始發動外部的戰爭,而這個錯誤的對外戰略也成為了壓死衛國的最後一顆救命稻草。畢竟發動戰爭,就是賭博,勝利了自然沒事,勝利會掩蓋一切矛盾,但若是輸了,那就真的一切都沒了。
而衛國很不幸,偏偏就是後者。 公元前722年,衛國挑起戰爭,攻打鄭國,但衛國在戰爭中卻沒有在強大的鄭國身上討到好,甚至於在公元前719年,聯合了其餘三國攻打鄭國時依舊落敗,不僅國家顏面盡失,國家實力更是被狠狠削弱。
公元前715年,出於自身的稱霸需要,齊國調和衛,鄭兩國關係,而公元713年,鄭國討伐魯國時,衛國真的就派兵相助,這反而惹惱了魯國,魯國聯合齊國、宋國、陳國和蔡國一起攻打衛國,公元前666年,衛國還傻傻的和稱霸的齊國作戰,最終國家實力越打越弱小。
可這個時候國君不反省自身,而是更加的驕奢淫逸,最終戎狄入侵時,整個國家分崩離析,衛懿公被殺,衛國亡國。
而後期衛國雖然接受了齊國、宋國等國的幫助,再度復國,有過一個短期的振興,但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衛國,卻已經大不如前了,已經無力和其他諸侯國一爭高下了,甚至成為了四周諸侯國瓜分的物件。《史記》之中記載到衛昭公時期,“三晉強,衛如小侯,屬之”,說明那個時候的衛國便已經成為了牆頭草的附庸國家。
而到了衛元君時,秦國便已經把六國打的差不多了,於是便有了“元君十四年,秦拔魏東地,秦初置東郡,更徙衛野王縣,而並濮陽為東郡。”那個時候的衛國便只有野王縣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將衛國的最後一任國君角廢除,這個綿延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衛國自此是真的滅國了。
不過雖然它的存在對於秦統一全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後期的它被迫遷野王時,弱小的已經不引人注意了,它更像是一個自治州縣,算是名存實亡了。但它無疑還是留下了一個好的名頭,畢竟在正式的形式上,它確實是亡於六大強國之後,沒有亡於秦始皇之手,享國祚九百多年,比周王朝的八百年還多。
參考史料《左氏春秋》,《史記》,《詩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