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簫文一耕讀傳家解密
-
2 # 匠仁堂瓷器修復工作室
文化是祖輩留下的經驗,藝術來源於生活,取決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創新是讓我們在前人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升一個高度,在以後得發展上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如果你的思想高度站在大多數人之上,同時創造出來的某一種行為或者某個領域的作品又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享受。那嗎你做的這個事就是一門藝術。如果你在別人某個領域的藝術高度上又玩出來了新花樣新境界,這就是在藝術方面的創新。。。
-
3 # 水墨畫家陳莊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以我的體驗覺得,藝術是一種技藝,既然是技藝,就需要不斷創新才能發展,而文化,是一個民族累積的素養,是智慧的體現,文化不是技術,當然不存在所謂的創新。
藝術是技藝。我是畫畫的人,自嘲就是個手藝人,繪畫藝術是門手藝活,要學習前人的技術,要發明自己的技藝,讓手藝變得精妙,就需要開動腦筋,想法不斷更新,手法不斷創新,手法技藝才能蒸蒸日上,藝術才會與眾不同,藝術才會上新臺階,促成藝術不斷髮展,藝術發展的驅動力是創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特性。文化不是技術,文化是思想,是精神,是一種智慧,文化包含了科學、藝術、道德各方面。文化只能說是沉澱,是累積下的知識,文化要繼承才有發展。
文化需要沉澱,藝術需要創新!
-
4 # 鞏慶喜工筆畫館
藝術和文化只有劃時代和跨時代的才有價值。
不論是藝術創新還是文化價值,都繞不開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生活環境和現實社會所具有的那種生命活力。
從藝術上看,中國藝術曾取得了很大成就、藝術家長期潛心於較單純的藝術形式之內。就其本身早已達到完美程度。藝術有它的文化價值:是藝術家對生活和時代深刻理解和實踐,這就是藝術品和精神還在的光輝,這種保值才是精髓。也是藝術創新的價值。
文化無法創新是;文化實質及其背後所含精神內涵是每個歷史時期和時代持續關心的內容。
藝術常是被動的,安之若素。精神常是主動的,攝魂制魄。齊白石大抵於藝術,魯訊更多於精神,社會需要什麼時,什麼便會被提倡。齊白石的情趣是如蝦戲水,魯迅的觀念是如虎嘯山,盛世時齊白石是小橋流水,亂世時魯迅是金戈鐵馬。
只有藝術在否定中不斷更新創新,藝術才有它的文化價值。。。
-
5 # 藝術狂人2
文化不能創新,為什麼藝術卻要創新?
文化,個人理解是一種包羅永珍的龐大的知識體系,紮根於人內心的精神世界,人文修養
文化的包羅永珍,包括地理,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地域習俗,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傳統習俗,歷史故事等等
文化體系,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智慧,精神財富。
廣博宏大的文化體系,是需要傳承,延續的,但是,也不能說文化就是死板的,教條的,文化就不能創新
文化體系,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創新的,比如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神學,提倡禁慾主義,神權禁錮了人的自由,人的慾望
所以中世紀的美術,同樣是為了宣揚宗教色彩,冰冷圖解聖經故事,中世紀美術過於呆板化,程式化,缺乏真實生動的藝術特性
而文藝復興時期,文化體系從中世紀神權的基督教神學中解放出來,開始提倡人權,人文主義,肯定人的慾望
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充滿人文關懷,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擺脫中世紀神學的控制和禁錮
所以一定程度上,藝術的的創新與發展,是跟隨文化的發展而創新的
首先,文化要創新發展,藝術才會跟著創新發展。
創新,是藝術創作的靈魂與精神
因為創新,藝術才會發展,沒有創新,藝術就會止步不前
創新,對於藝術家個人而言,是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精進的過程,比如畫家畢加索,一生的繪畫生涯,從藍色時期,發展到田園時期
還有藝術家杜尚,一生的藝術生涯,從立體主義時期,發展到綜合材料的創作,現成品藝術的創作,都是畫家創新精神和意識的體現
藝術創作的創新,對於大環境而言,藝術的創新,會推斷藝術史的演變,程序,會推動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文化,藝術的發展。
但是,對於文化的傳承,延續,個人拙見,文化可以創新,但是也不能百分之百創新
文化的包羅永珍,包括地理,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地域習俗,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傳統習俗,歷史故事等等
對於科技,應該提倡創新,科技創新,社會才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現代化,智慧化
文化思想也可以創新,前輩的理論,思想,值得後人學習傳統,但是後人也可以在前輩的文化思想,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形成全新的文化理論和思想
但是對於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是幾千年恆古不變的文化,你在歷史文化上創新,就是歪曲歷史,歪曲宗教,所以文化體系,不一定都可以創新。
-
6 # 鴻鵠迎罡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位學者能給文化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只因為文化具有複雜性、多樣性、包容性和抽象性,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意識形態,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一是有具體的內容,二是有歷史的厚度,三是可以傳承,四是有故事性。
世上的任何領域幾乎都可以納入文化的範疇,如,科學、哲學、宗教、民俗、藝術、歷史、地理,等等。
經濟雖然跟文化沒有直接關係,但跟經濟有關聯的類別或產品,都可以衍生出許多隱性文化形式,如商業文化,企業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我們日常的吃喝拉撒睡也可以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屬性。
可以看出,文化是人類在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萬物,認識自身的過程中,經過思考、分析、辨別、甄選後,形成的具有經驗性的統一認知,是人人都認可的、約定俗成的概念和行為,並且,這些概念和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文化如同一種精神信仰,是很難改變的,因此,文化是不可創新的。
而藝術就不同了,藝術雖然是文化的一個分支,但藝術跟人類的審美趣味息息相關,又附帶了明顯的商品屬性,更像是一個文化產品,一門技藝。
為了滿足審美需要和商品屬性,藝術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順應時代的需要,在不同歷史時期做出相應變化,才可以滿足這些要求,否則,就會被淘汰。
相對來說,文化是抽象的,藝術是具象的,藝術可以透過圖畫、造型、線條、結構、文字、動作、對話等形式,來表達具體的內容,展現一種文化現象和態度。因此,藝術必須隨著人們對文化的理解而不斷變化,以此來尋求社會的認可。
文化重在傳承,藝術重在創新。
-
7 # 真相很簡單
文化即造夢。
我們天天在創造新的文化。
各行各業每時每刻都在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文化出來。
何來文化不能創新?
還是多學習學習“文化”吧。
-
8 # 黃智637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文化緊跟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不斷地向前發展。文化屬於意識形態領域,是人類在勞動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地進步向前發展,文化和藝術也是在不斷地發展之中的創新,為人類提供了精神文化的需要。
一、每個時代、國家、民族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創新風尚、獨特風格、民俗風情。每個時代要有文化的創新,表現出時代在召喚的新風尚。每個國家要有本國的獨特的文化,表現出國家的強盛和偉大。每個民族要有本民族的文化,表現出民族風俗的個性風格。
二、文化藝術作品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思想和精神的發展。文化藝術作品質量越高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精神面貌就越高,反之亦然就越低。文化藝術就是教育和感染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改變,不但對社會的精神文明要有所發展,而且還要對社會的繁榮充滿著熱愛。
三、最能體現文化藝術質量高低的,當屬文學家和藝術家的造詣和風格,反映著一個社會文化藝術的繁榮,表現人們的幸福快樂。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之間有著互相影響的作用,它們是彼此不可分離的相互聯絡。
-
9 # 紅梅工筆佛畫
因為文化是人類的全部活動,而藝術是人的具體技能。
回答之前還是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一下. 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但其實看中國先人的解釋,就可以明白,"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此語出於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文,就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現象,也就是由陰陽、剛柔、正負、雌雄等兩端力量互動作用而形成的錯綜複雜、多采多姿的自然世界。所謂人文,就是指自然現象經過人的認識、點化、改造、重組的活動就稱為人文活動。如此就可看到,文化是天和天人合一,是人類的全部,談不上創新,是不斷的累積,如果用一個新詞,不知合不合適,是不是可以說不斷的更新。
藝術的含義就明瞭的多了,主要有三點1. 文藝,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2. 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3. 形狀獨特而美觀的。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特指經術。語出《後漢書·伏湛傳》:"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
這樣來看,以上的2和3可以忽略,藝術就是人的具體技能,如此以來,藝術的創新就是必然了,原因如下:
一既然是人的技能,那麼不同的人技能總會有差別,這種技能服務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取長補短不斷適應就是必然。
二不同時期的人那就肯定是不同的人,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物質材料,據說中國畫的創新發展,其中紙的發明和不斷變化就是很重要的因素,考慮到中國畫的特殊性,應該是可信的,所以藝術就是被動的創新也是必然的。
三藝術也體現文化的價值,文化的不斷積累更新,必然也促使藝術的創新,不然也就體現不了同時代的文化,就會被淘汰,其實自古至今,有無數藝術已經被淘汰了,現在中國的各種文化保護遺產,其實就是一種證明,現在是國家有了保護的意識,儘量原汁原味的傳承,如果沒有國家保護,有沒有創新,結果就可想象了。
上面的主要是被動的創新,既然是一種技能,總是要有高低之分,而藝術又有其特殊性,‘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從個人角度講要想脫穎而出,只能是追求特色不斷創新,從人類來講,各種人的交流各種文化的融合,也讓藝術的創新變得更主動,何況現代的人,無論從物質智力意識,都已和古時的人不可同日而語,已經是地球的主人翁,藝術的創新既是藝術的規律也是藝術家共同的認識了。
回覆列表
立論前提已錯。"文化不能創新"是常識性、極為常見的錯誤。我常在報紙、自媒體呼籲我們國家早已到了必須認真普及文化學常識的時候了,在9月即將面世的學術專著《耕讀傳家解密》的前言部分再次強烈呼籲。事實上,人類的文化每天都在創新,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文化的生命在於應用,創新是應用的常態。1870年,泰勒發表《文化學大義》後,確立了文化學,文化學從人類學獨立了出來,80年前,黃文山、陳序經等學者呼籲、甚至陳序經還在西南聯大專門開講文化學概論,然而,至今,中國高校仍不開設文化學專業,亦無幾人經過文化學在學術意義上的訓練,以致,今日連文化的定義、相關基本理論仍幾乎無人知曉,何況普羅大眾?如此文化學概況,與當下的文化復興的嚴重滯後令人痛心!沒有文化學理論指導的文化大國,在應用上豈非亂象橫生?但願我輩學人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