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線攝影學院
-
2 # 卷太郎攝影坊
今年是各相機大廠集中釋出全畫幅微單的一年,我個人理解這個現象意味著未來各主流相機廠家將把發展的重點機型轉向無反微單,作為攝影愛好者,可能又到了考慮掏腰包換裝置的時候了,但我個人的觀點是,還是先用好手頭的單反,觀望一下微單的市場動態再下手不遲。
這一輪裝置競賽,各廠家都拿出了自家獨門絕技,用非常大的勇氣來面對未來的挑戰。索尼就不說了,它是全幅微單的開創者,今年釋出的只是更新換代機型,進一步完善了各項機能,讓無反微單成為了可以挑戰傳統的利器,也是因為索尼,才引起了傳統相機廠家的革新。
佳能的EOS R推出速度還是比我預想的要更快了一些,而且一推出就是一個體系,幾個重磅鏡頭的釋出,比EOS R本身更令人關注。從佳能對RF口鏡頭的重視程度,可以窺探出未來高階鏡頭體系構建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了RF,雖然EF在短期內還是會有新品推出,但未來還是令人擔憂。作為一個重度EOS單反使用者,當下很難馬上切換到EOS R,可能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使用單反,但我個人可能會嘗試佳能的無反產品。雖然EOS R對比另外競爭對手,在功能上依然不強悍,甚至很多人都抱怨佳能還在擠牙膏,但是使用一個品牌的攝影器材,更注重的是系統的全面性、可靠性、相容性,這一點佳能還是有很大優勢的。從這次推出R的同時一併釋出三款原廠轉接環可以看出,佳能非常注重系統的銜接,也給持有很多佳能鏡頭的使用者吃了個定心丸,至少透過轉接環,不僅可以相容EF鏡頭,還可以有一定操控上的提升,例如我就對內建ND鏡和操控環的轉接環比較感興趣,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最佳化體驗。使用了多年的佳能產品,雖然它的效能比起其它品牌並不突出,但難能可貴地是它一貫的良好品控、穩定性和高相容性,鏡頭體系非常完善,這讓我更願意犧牲一些機身效能而堅持使用佳能。一些比較人性化的科技創新,也是佳能與其它廠家與眾不同之處,滑動條的加入、鏡頭操控環的設計、翻轉屏的應用都是比較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設計,雖然不是什麼特別高大上的技術,但比較實用。雖然佳能卡口也完全進行了變革,但是作為佳能老使用者,它成熟的全畫素雙核對焦技術、優秀的鏡頭體系、良好的品控,這些讓我可能還會繼續使用佳能產品。
比較意外的是松下、徠卡、適馬組成的“馬拉松”聯盟,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也是看上去比較美好的,松下的機身、徠卡的卡口和色彩科學、適馬的鏡頭各類優勢集為一身,讓各自比較偏科的體系變成一個強大的組合。雖然很多人不看好這個組合,但我覺得這個聯盟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只要內部不出現什麼分歧就行。
作為實用原則來說,我未來可能還是會繼續使用佳能產品,但現在並不急於入手EOS R,可能在近兩年還會繼續使用相對成熟的單反產品,未來觀望一下各家發展態勢,再轉入無反陣營。
-
3 # 燭光一點
我覺得微單無反可以做備機用,單反我覺得全畫幅d750比較適合我的需求,
這樣的微單無反備機,索尼a6500比較符合我的需求。
為什麼?
一、半畫幅底,對我來說已經足夠好了。
二、半畫幅底相機,可以做的比較小巧輕便。
三、電子取景器也有,方便強光下或戶外取景。
四、影片拍攝自動追焦能力也挺強的,比較適合業餘拍攝影片。
五、照片時間戳功能比較方便旅遊時使用,記錄生活旅程的點點滴滴,這一點單反沒有。
玩自拍方便的入門系列,雖然時尚好玩,但是我不喜歡。
-
4 # KomoLeung
如果要一臺適應影片、拍照需求的機器,被定義成「全畫幅新基準」的索尼 Alpha 7 III 應該是最合適的選擇。
一代機身一個模具,這是索尼 E 卡口全畫幅的一大特色。自索尼 A9 釋出那時起,我就留意到其手柄的型號為 “VG-C3EM”,回頭再看整個 E 卡口全畫幅手柄型號的命名,在那時起我就已經猜測過,這個將會是第三代 E 卡口全畫幅機身的模具。而事實也與我的猜測基本相符,只是為了凸顯旗艦的地位,第三代 a7 系列沒有了 a9 左肩上的撥盤。
如此一來,在 a7m3 身上就有著一個大福利 —— 操控與自家旗艦級機型基本一樣。除此之外,新模具帶來的,還有更換了更大容量的電池、加入撥杆、按鍵佈局更加人性化等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拍攝按鍵,這個按鍵早在 A 卡口機身時期就一直被詬病說容易誤觸(然而我並不覺得),才讓 E 卡口機身在 NEX 時代起就將影片拍攝按鍵放到了一個非常難按的位置。如今新一代模具又把這個按鍵放回到取景器旁邊的位置上,讓我覺得影片按鍵終於不再反人類了。
很多人都看重的觸控式螢幕,索尼從 a6500 開始起似乎已經成了標配,只是無論是剛開始的 a6500 還是最新的 a7m3 ,觸控功能依舊非常雞肋,這隻能是聊勝於無吧。
說到螢幕,不少人反映 a7m3 的螢幕解析度縮水了,在與 a7R2 相比之下,a7m3 的螢幕確實是有一定差距,但如果沒有對比,真的沒有太大感覺。
雙卡插槽,其中一個為 UHS-II ,快取方面,個人使用 UHS-I 的卡分別在 a7m3 和 a7R3 上以 RAW + JPG 的格式進行高速連拍。結果是兩者都在 75 張左右停下。
可見 a7R3 的快取還是要比 a7m3 要大(畫素更高檔案更大),但對於實際使用體驗來說,a7m3 可以說是達到了 a7R3 的級別。如果想要發揮機身的最大效能,三代機身們請配上 UHS-II 的儲存卡。
模式轉盤上,a7m3 取消了那個雞肋的轉盤鎖,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改變,畢竟那個位置我真不信有人會誤觸……a7m3 也將 S&Q 模式(快慢動作)放到了模式轉盤上,使得影片模式和 S&Q 模式相對獨立,操作起來會更加清晰。但畢竟是定位入門,所以模式轉盤上 a7m3 還是保留了 “傻瓜模式” 的選項。
讓我覺得比較摸不著頭腦的是,3.5mm 麥克風介面和監聽口竟然不在一個蓋底下,然後我就去翻看一下 a7R3 發現也不是…… 這就讓我無話可說了。
選單依然是那個把所有東西對到一起的選單,但我在選單中發現了一個小驚喜,那就是快捷鍵可以根據不同模式而分開設定,也就是說照片和影片可以設定兩套不同的快捷鍵,對於我這樣照片和影片都要拍的使用者來說,終於可以在不同拍攝下,無需重新設定即可充分利用每一個快捷鍵了。
畫質方面,a7m3 終於用上了背照式感測器,畫質的提升那是必然的。具體評測機構測的結果我就不重複了,個人認為 iso12800 可用。
而影片畫質也有不少機構測試結果說已經超越 a7s2 ,對此我依然認為,如今的機器畫質已經無需再去擔心,反而新增的功能才是重點。
所以相比起影片畫質,我更加看重 a7m3 上的一些影片功能,其中就包括剛剛提到的 S&Q (可拍攝 100 幀 1080p 影片)以及 HLG 功能。
如果說二代機身普及了 Log ,那麼三代機身則是普及了 HLG 。簡單粗暴不準確地理解,HLG 就是影片版的 HDR 功能,對於製作流程當中沒有調色這一環的任務來說,HLG 完全可以取代 Log 來解決大光比問題。
機器的響應速度方面,a7m3 已經達到了 E 卡口三代機身的級別,只是在對焦響應上,個人的感受是 3 臺三代機身的體驗很微妙。連續對焦最快的是 a9 ,單次對焦最快的是 a7R3 ,而 a7m3 是三臺當中最慢的一個(差距對於一般使用者基本可以忽略)。但對焦效能方面,a9 又是最強的。
無論是硬體引數還是實際表現,a7m3 是當之無愧的 “入門新基準”。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因為 a7m3 上的很多優勢,最早出現的地方其實是在 a7R3 上。
這就讓很多人都會拿 a7m3 去對比自家更高階的 a7R3 ,更有些言論會將 “a7m3 更值得買” 歪曲成 “a7R3 不值這個價”。對此我只能夠說 “二者之差距猶在”,“你大爺終歸還是你大爺”。
總結起來,其實就是這麼兩句,“貴 = 好”、“買吧,不貴!”
-
5 # 瓜果飄香科技
如果是娛樂休閒活動用的話,推薦使用微單佳能M6。這個機器配置的是2400萬APS-C畫幅,全畫素雙核CMOS DIGIC7處理器,畫質很高畫質細膩,內建wifi藍芽,照片都是可以隨拍隨傳的,使用起來應該說比較方便,挺值得新手入門使用,我身邊很多專業玩攝影的朋友也是把M6做為備用機來用的。
回覆列表
2018年,新發布了很多機型,尤其是佳能、尼康、松下都進軍了全畫幅微單的市場,那麼,對我個人來說,我最喜歡哪個微單呢?
我說實話,如果完全不考慮價格和價效比,我最喜歡的是松下的全畫幅無反相機
或者說,對於大家來說,這些微單都分別適合什麼樣的人呢?
我具體分析一下:
一、松下全畫幅無反,應該說是2018年最具爆炸性的新品釋出了
畢竟佳能尼康要出全畫幅無反是流傳了很久的了,而松下這個確實有點太突然了,關鍵是,松下這個還拉來了適馬和徠卡助陣。
如果完全不考慮價格的話,其實我是最傾向於松下全畫幅無反的了。
當然,松下全畫幅無反的具體機型其實還沒有真正正式釋出,距離正式銷售也還有大半年的時間。
不過,我還是覺得,2018年最具吸引力的微單,確實松下全畫幅無反了。
二、我不認為富士XH1和富士XT3能夠真正打入其目標市場
富士XH1和富士XT3,確實很有水平,價效比其實也還行。
但是,由於其目標市場,是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支撐的。
因此,凡是考慮富士XH1和富士XT3的人,其實大多數也只是考慮考慮而已。
真正需要這種用途的人,最終還是會選擇佳能尼康索尼的了。
三、對於圖片庫攝影師來說,對於宣傳部門來說,富士中畫幅微單,還是非常有吸引力
畢竟現在好點的全畫幅相機,也要2萬塊錢了,再加1萬塊錢,就可以買個富士中畫幅微單了,我相信這個吸引力還是有的。
當然,我絕對不會相信中畫幅微單可以普及了。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2400萬畫素都可以繼續用10年呢。
你想,索尼A7M3的2000多萬畫素,難道是索尼太保守了嗎?
四、佳能EOS R,這貨的銷量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
畢竟佳能使用者龐大,並且佳能EOSR的定價也實在,鏡頭也有吸引力。
佳能的直出也很好,膚色不錯。
如果是以人像為主的拍攝,佳能還是首選。
五、尼康Z系列,我覺得前途不是太好了
畢竟,真正要拍攝影片的,應該最多也是反覆思考一下尼康Z系列,很難真正下手的了。有這個預算,幹嘛不選擇索尼或者松下呢?
如果只是拍照的使用者,這個價格,便宜點就買尼康單反了,有錢就再加錢買富士中畫幅了嘛。
況且,尼康Z系列目前公佈的幾個鏡頭,確實不太實用,沒啥吸引力。
六、富士XT100,這貨說實在的,基本上是不如直接買個富士XA3XA5了
富士XT100,其實你仔細研究一下,價效比極低的了。
不如買個富士XA3,反正買這種機型的,也都不是有錢的主兒,並且追求的可能是更加輕便了。
七、索尼A6500的升級版,這個怎麼說呢?本身就是小眾機型吧
不要把這種小眾機型吹噓為大眾機型了。
沒有意思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