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胖胖滴小文

    1.叛逆期的孩子,本能的想對抗父母。這個時期的孩子表現易怒,你越想讓他做,他就越要反著來。因為這個時期的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需要家長與老師的耐心引導,語氣心平氣和。

    2.過於的溺愛,會讓他反抗做他不喜歡的事。經常性的對孩子不管對和錯的滿足,讓他們不懂去分辨。只懂得他要求你一定要做到。家長一定要分清對孩子好的程度。好的方面一定要支援。壞的方面一定要制止。

    3.不懂得感恩。認為父母所有的一切都是簡單換來的,一旦不滿足就大發雷霆,感覺你對他的不重視。

  • 2 # 健康家天下413

    幾個因素互為因果

    家庭氛圍抑鬱,父母關係緊張,成長環境中充斥著自私自利的誘因,會導致孩子情緒易怒,容易失控。

    身體有隱疾或者用藥不當的副作用,導致溼寒深入臟腑,肝氣不舒,膽氣不利,身體缺乏陽氣生髮,容易抑鬱,也會產生易怒,難以自控

  • 3 # 東方聖觀

    少年期(11、12—15、16)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一、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1、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風度。

    2、深切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

    3、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對別人的評價非常的敏感。

    4、有很強的自尊心,面對別人的褒獎和批評,情緒反應強烈,會產生很強的自豪感或挫折感。

    二、情緒的變化。

    少年期生理極速發育產生的陌生感和不平衡感,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的矛盾。

    這些心身發展和所面臨的發展中的矛盾,使他

    們的情緒和心境都會出現不平衡乃至暫時性的紊亂,如煩惱、孤獨和壓抑等消極情緒體驗。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點:

    少年兒童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

    少年兒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獨特自我”與“假想觀眾”兩個概念來表徵。

    1、獨特自我

    獨特自我是一種個人的虛構,是一種以個人的意願作為獨立推理體系的模式。將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擴大化、絕對化,從而將主觀和現實統一於自我,而不理解他人為什麼與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不同。

    2、假想觀眾

    假想觀眾就是在心理上“製造”想象中的觀眾。他們關注自已,同時以為別人也都關注他、注意著他。

    四、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是少年期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特徵,它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1、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現:

    為獨立自主意識受阻而抗爭、為社會地位平等的慾求不滿而抗爭、觀念上的碰撞。

    2、反抗的主要物件是父母,但也具有遷移性(老師)。

    反抗的形式表示為:外顯行為上的激烈抵抗或者將反抗隱藏於內心,冷漠相對。

    五、少年期面臨的心理社會問題:

    原因:這個時期自己身心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及父母家庭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社會問題多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成癮行為、內部心理失調及外部環境關係失調等,包括了網路遊戲成癮、精神分裂症和自殺傾向、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六、幫助少年兒童順利度過逆反期:

    1.要理解逆反期對心理發展的意義。

    2.要正確面對兒童逆反期這一客觀現實。

    3.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點所在。

    4.必須正視少年兒童獨立自主的願望。

    5.營造和諧溫暖的父母家庭環境。

  • 4 # 解析者

    1.首先我不贊成說你的孩子被激怒的暴跳如雷,是他的叛逆期到了。

    叛逆期的逆反心理確實會導致孩子和家長對著幹,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渴望表現自我,但並不會讓孩子暴跳如雷。

    2.事實上,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如果暴跳如雷,那隻能說明一個問題。

    他被戳到了痛處。

    比如一個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看法的人,他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大公無私,具有高尚的情操。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指責他說他的某種行為是為了操控他人,或者是抱著某種不懷好意的目的。

    這就戳到了這個人的死穴。

    暴跳如雷是通常的反應。

    也可能會變得更加的沉默,然後默默在心中記恨這個指責他的人。

    3.如果你的孩子曾經被你的話搞到暴跳如雷的地步。

    你的話首先是傷了孩子的心。

    然後才是戳到了孩子不願意提到痛處。

    一般來講,這種孩子的痛楚都帶有某種隱私性。

    比如一個自尊心非常強的人被女生瞧不起,他就會暴跳如雷。

    雖然實際上什麼也沒有發生,但他感覺到別人瞧不起他。

    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他過強的自尊心。然而在這過強的自尊心之下是過度的自卑。這種自卑通常很難被人察覺,但如果某些事情觸碰到了他,那麼當事人就會毫不客氣的進行反擊並且感到惱怒。

    比如一個很討厭別人注視自己的人,你逼他上街,他就會找各種理由推脫。

    4.所以首先你得搞清楚你孩子真正在意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他平時的表現又是怎麼樣的?

    因為能夠讓一個人暴跳如雷的情境有很多很多種。

    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種情境毫無疑問會變得單一,也就是說很可能和孩子本身的自卑或者自尊心有關,又或者是他最在意的某些東西和某些地方。

    所以還是回到那句話來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然後再結合理論。

    6.在這裡我向你介紹一下卡倫霍妮在小眾心理學提到的三種人格模型。

    之所以選取這三種模型,是因為它們是最接近人類本質的模型之一,沒有那麼多成年人規則的約束。

    你可以透過他們來觀察你的孩子是否在某一種人格模型上發揮過多或者過少。

    7.首先我要說明一點,如果孩童時期沒有受到嚴苛的管制,而是自由發展,那麼之後的尤其是青春期的經歷就能影響其人格的形成,而如果恰恰相反,孩童時期就被塑造成了循規蹈矩型別的人,那麼後來新的經驗就無法讓他改變。

    因為經驗會強化固有認知。

    比如你像一個總是認為世界充滿敵意的人示好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你是另有所圖,或者覺得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8.第一個模型是依附型的人格模型。

    這類人對溫暖和讚美有強烈的需求。他們總是希望。有一個人能幫助他分辨生活中的善惡美醜,幫助他決定生活中的一切,所以他會強迫性盲目性的去依附他人。

    這不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依附型人格需要的是對親近和歸屬感的渴求。他們會迴避他人的不滿,避免爭吵。習慣於忍氣吞聲和委曲求全。這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變成明顯的壓抑感。使他不敢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敢批評別人,也不敢命令別人,但是這種壓抑感會在心中不斷地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最後變成攻擊性和破壞自己精神力的毒品。

    這種型別的人總把自己看得非常的軟弱無助。他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可憐,並以此來尋求保護他們的想法是你看我這麼可憐,你一定要保護我,不能丟下我。並且他順理成章的認為別人比他優秀。

    他會下意識的去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事實上,這類人往往表面看起來對別人漠不關心,甚至是蔑視他人,或者是展示自己可憐的一面,但他們內心往往想的是透過這種方法暗地裡對她人進行一種操控。

    因為在他自己看來,他自己才是所有人的中心。自我貶低的目的地是為了避免對撞也是他自我壓制的方法,當他抬舉別人的時候,一方面是他的屈從忍讓,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想利用他人而採取的這人耳目的手段。

    我不得不指出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儘管意識並不那麼強烈,沒有所謂的思想,但他們深諳此道。

    並且這類人往往痴迷於愛情。因為以愛的名義,它既可以得到對方的關心,也可以光明正大的發洩他的攻擊性傾向,並且順利成章的表現他的友好和仁愛,他並不知道他的挫敗感和煩躁感來源於自己內心的衝突,所以愛情成為了治癒他的一些挫折和煩惱的良藥,他堅信只要能夠找到愛情找到愛她的那個人,他就能夠藥到病除。他們的邏輯是無意識的,只不過出發點錯了,他們想的是我這麼柔弱無助,生活又到處充滿陷阱,我一定無法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有一個愛我的人能夠救我於水火,那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並且它會衍生出來的想法是我並沒什麼自信。別人都比我有能力有天分。我使出渾身解數完成的事情看上去也是一團糟,讓我沒有辦法引以為傲,偶爾碰到好運氣,我能完成一些事情,那也都無足輕重,下次可不一定還會這麼信任我,不能讓別人發現我百無一用,否則他們都會離我遠去,但是假如有一個喜歡我本來面目的人出現在我的面前,那麼別人對我也要高看一眼了。

    你看就連尋求愛情,它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

    在這種狀況下,信反而成了生物功能之外唯一能夠證明他被人需要的價值體現,隨著自我孤立的加深核對被愛渴望的減弱性逐漸代替了愛,成為她唯一對情人表示親近的方式,運用這種方式對於解決矛盾作用被他一再誇大。

    9.對抗性的人格。

    這類人往往認為人生如戰場,生活就是一場淨化,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他們必須找個供他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總認為世界充滿敵意,同時帶有深刻的攻擊性和自我孤立傾向。

    10.迴避性的人格。這類人。不敢深度剖析自己,他們的孤獨是在他們無法處理與別人的緊張關係後而採取的逃避措施。

    11.我需要說明一點。我們所有人,只要你是正常人類範疇,就一定會有這三種人格模型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在熟人面前會撒歡打滾,在外人面前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乖寶寶。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那項與外項這兩種元素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同時對立存在的。

    但如果你只發揮了其中的一種,或者說你只能找到其中一種,那麼你就需要進行一下思考了。

    12.而對於孩子而言,它會具有這三種人格的所有特徵,只不過會議某種人格為主導,毫無疑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一旦你瞭解這三種人格模型背後的理論,你說的明白他到底為什麼變得如此慌張,又是因為什麼變得如此憤怒。

    13.我個人仍然傾向於自卑與自尊心這兩個核心的理念,因為對於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比這兩個東西更加的能夠讓一個孩子看重。

    事實上,就算是我們成年人也仍然看中這兩個玩意兒。

    只不過小孩子表現得更加明顯一點。

    14.說幾句題外話,我並不認為現在的一些小孩子真的就是小孩子。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思想有時候偶爾會走入一些極端,或者是以偏概全的深淵中無法出來。

    比如有的小孩子就認為電視劇這種東西就應該被滅絕。

    很多東西要等他們自己長大後親自去體會才能明白。

    但是大人不應該輕易的認為自己看透了孩子,孩子也不應該認為自己輕易的就看透了大人。

    所以還是建議多與孩子溝通溝通,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或者說排斥向他人吐露心聲這種行為的話,你可以多觀察觀察他平時的言行和舉動。

    或者是多去套一套他的話。

    再不然就是多與學校的老師溝通溝通。

    做這些無非就是一個目的全方位的去了解孩子。

    很多時候做家長的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狀況,卻忽略了孩子的心靈成長。

    人都是渴望被關愛,被看重的只不過程度不一樣,方式不一樣。

    一點小小的心得,希望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佈置軟包家居飾品要如何結合居家整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