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道長
-
2 # 看不見的角落
嚴格的來說,這兩個方面都是存在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主要是以西晉錯誤的民族政策所直接引發的。深層次原因是經歷晉初八王之亂後的國家十分虛弱,沒有足夠的實力控制手下的少數民族力量。在外部條件來說,也是因為當時氣候變冷,少數民族放牧區南移有關。
當時的情況是,晉武帝統一三國後,不久國家就陷入了八王之亂中。可以說的上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加上自曹操開始,少數民族軍隊就開始混編如國家正規武裝之中。在八王之亂結束後,少數民族的力量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並以漢人實邊以絕胡患,武帝不納。而且當時的胡漢矛盾複雜,漢人拐賣虐待胡人,胡人的怨恨也很大。史書記載:“侵侮邊夷,或幹賞陷利,妄加殺戮。夫以微羈而御悍馬,又乃操以煩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所以,錯誤的民族政策應該是永嘉之亂的主要原因。
此外,當時的氣候的確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自東漢末期開始,東亞地區的氣溫便開始不斷降低。曹魏黃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廣陵故城大致位於今江蘇附近,這是最早的淮河封凍現象。
大約在公元533—544年,生活於北朝的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纏之,不裹則凍死也。二月初乃解放”。表明6世紀上半葉河南、山東一帶的氣候比現在冷。此外,南北朝期間,中國南北以秦嶺和淮河為界。據傳南朝曾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南朝都城在建業(今南京),當時黃淮以北是敵人地區,不可能供給冰塊;人工造冰的方法,當時還不成熟。如果南京冬季溫度像今天一樣,南京附近的河湖結冰時間就不會長,冰塊不夠厚,不能儲藏。所以,肯定是南京當時的氣溫要比今天冷得多。
在整體氣候變冷的大背景下,北部少數民族的遊牧經濟勢必會受到影響,很容易發生牲畜大量餓死,牧民經濟破產的情況。所以,很多的少數民族南下就食,客觀上造成了中原胡人的大量湧入。最終,國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完善的政策引導,釀成了永嘉之亂。
文:經典守望者、
-
3 # 食傷生財
晉朝的滅亡原因分析:
先說說司馬家族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
高平陵政變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父子三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高平陵事變。那天拂曉,大將軍曹爽陪伴小皇帝曹芳到都城洛陽南外的高平陵(魏明帝曹睿陵墓)去祭祀。他們剛一出城,此前一直裝病的司馬懿就從床上跳了下來,精神抖擻地在城內指揮政變。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令緊閉洛陽所有城門,佔據武器庫,退兵至水浮橋;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佔領了曹爽的兵營;大臣王觀執行中領軍事,佔據了曹羲的兵營。半天時間,司馬懿便控制了洛陽。司馬懿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大司農桓範偷偷出城,勸說曹爽兄弟把天子挾持到許昌,然後調集四方兵力輔助自己。曹爽卻說:“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為富貴人家!”。桓範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曹爽投降之後,不久,司馬懿又以曹爽、何晏、鄧颺、丁謐、畢軌與李勝等陰謀反叛的罪名將他們斬首,並夷三族。致辭司馬懿迅速控制了曹魏大權,高平陵政變曹魏大權旁落,司馬家族真正走向舞臺中央。後來經過司馬師,司馬昭總共三代人的努力,司馬氏政權得意穩固。
西晉建立
265年農曆12月魏元帝曹奐被迫禪位於司馬炎,西晉建立。晉武帝初期經過了短暫的太康之治,農業生產很快發展起來了,出現了繁榮景象。史書描述了:“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是太康之治的寫照。但是好景不長,西晉上樑不正下樑歪,西晉高層皇室開始糜爛,腐爛之風瀰漫到整個官場。童叟熟知的石崇鬥富就是很典型的寫照。
為什麼整個官場充滿了驕奢淫逸呢,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晉繼承了三國曹丕執行時實行的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簡單的說就是官員必須從世家大族中選拔,普通老百姓就是再能幹也做不了管,門閥士族即使是白痴照樣可以做官。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導致了社會斷層,形成了只重視家世,不重視才能。選賢任能的道路被堵死。最終導致官場糜爛、混亂。
大封宗室
司馬炎認為,曹魏政權之所以被司馬家族篡權,在於門閥士族的不斷壯大,最終對皇權構成威脅。他擔心曹魏政權的“禪代”在司馬家族重演,吸收了在曹魏時期曹姓宗室沒有權利的情況,大肆分封司馬宗室,共封了27個同姓王。把郡改為封國,各個封國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各個藩王,擁兵自重,直接導致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
州郡罷武
西晉時期州郡受中央直接管轄,但是州郡罷武的結果,使州郡基本沒有什麼兵力,導致藩王作亂,朝廷幾乎沒有可以用的軍隊。
清談誤國
達官貴族崇尚玄學,追求虛無,脫離現實,不務正業,導致西晉幾乎沒有實幹家。
接班人選錯,太子妃選錯
司馬炎在位時,不顧大臣衛瓘等人的反對,執意要立白痴皇帝司馬衷,加速了晉朝的滅亡。
司馬炎內宮之中,皇后楊豔以及後任皇后楊芷都是為了貪圖私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處心積慮的扶持白痴皇帝司馬衷做皇帝。接班人選錯了還不算完,太子妃人選的重大失誤,更加大大加速了西晉的滅亡,楊豔為了自己的兒子的皇位竟然勾結賈充之妻郭槐,給白痴皇帝選擇了一個惡毒女人賈南風做以後的皇后。一代妖后賈南風透過陰謀詭計誅殺忠臣衛瓘,除去太子司馬遹,邀請藩王進京直接導致了之後長達16的八王之亂。
有詩云:三代權臣司馬家,千金駿馬統天下,清Fluence月不長久,玉山皆因南風摧。
八王之亂
第二階段:賈南風殺了太子司馬遹。趙王司馬倫,進京殺了賈南風。
在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乘機起兵討伐司馬倫。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馬冏在殺了司馬倫後,司馬冏擔任大司馬一職,主理朝政。
302年底,司馬顒上表陳述司馬冏的罪狀,興兵討伐首都洛陽,聲稱當時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為內應。司馬乂連同其黨羽百多人,乘車奔襲皇宮,以奉天子的名義攻打司馬冏。司馬冏戰敗被殺,其子被囚禁於金墉城。於是,司馬冏的兩千名黨羽都被夷滅了三族,司馬乂獨攬大權。
304年初,在朝廷內任職司空的東海王司馬越乘司馬乂軍疲憊,勾結一些禁軍將領,夜裡捕獲司馬乂,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結果司馬乂被火烤而死。
司馬越親弟司馬騰與王浚結合異族烏丸、羯朱等勢力共同攻擊司馬穎,打敗司馬穎。最後被范陽王司馬虓的長史劉輿矯詔殺死。
307年1月8日,晉懷帝剛登基,就下詔書要以司馬顒為司徒,讓其回朝廷。司馬顒不疑有他,就乘車上路。到新安雍谷時,被南陽王司馬模所派遣的將領梁臣掐死在車內。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司馬顒就此絕後。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八王之亂,皇室相互殘殺,晉朝國力衰竭,中原地區民眾紛紛南遷,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狹隘民族政策
魏晉時期的時間內,根據地理學家竺可楨的研究稱黃河流域冬天氣溫平均下降3至5度左右,可能北方遊牧民族地區氣溫下降的更多,導致北方遊牧民族的生存環境受到很大的不利影響。
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遷徙中原地區,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但是西晉的民族政策是對這些少數民族進行驅趕,奴役,甚至殺害。致使胡漢矛盾加深,直接導致了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直接導致了西晉政權滅亡。
透過上述分析西晉從280年統一全國到316年滅亡,國祚37年,原因無外乎九品中正制,畸形的分封制度,州郡罷武,清談誤國,接班人選擇的重大失誤,司馬衷婚姻的問題,賈南風亂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些原因導致了西晉的快速亡國。 氣候變冷(小冰期)遊牧民族拼命南下掠奪只是冰山之一角。
-
4 # 燕然居胥
歷史說不清,這兩個因素都有。司馬氏代魏自立,結束了三國分裂,統一全國,但短暫的統一之後,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紛爭。結果,衣冠南渡,再度陷入長達兩百多年的戰亂。
首先,司馬氏皇朝內部爭鬥不斷。司馬氏篡位自立,西晉王朝一統。賈南風擅權,導致八王之亂,十幾年的戰亂不休,對各地造成嚴重破壞,耗空了國力。東漢曹魏時期內遷的草原民族乘勢而起,紛紛自立。
其次,西晉士族清談成風,不務實事。魏晉時期是中國門閥勢力達到巔峰的時候。正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高門,出身定終身。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清談成風,魏晉名士放浪形骸,五石散風靡,朝臣大官奢侈鬥富。被這樣的一群人統治國家,其亡不遠矣。
再次,草原民族興起。漢人內鬥不休,眾蠻族趁勢而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誕生了很多英雄人物,乘勢逐鹿中原,埋葬了西晉最後一絲生機,只落得衣冠南渡,偏安東南。
-
5 # 昔圭讀史
晉朝開始是不弱的,但是西晉短暫統一後就陷入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西晉由大一統到天下大亂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司馬炎大肆分封司馬諸王。
司馬炎認為秦的滅亡和東漢末年的封建割據都是郡縣制的惡果。
要天下太平,就應該學周朝分封天下,但是又不能封異姓王,要真正家天下就應該讓司馬家的人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大權。
當初司馬炎大概分封了三十多個司馬王。
這些司馬王擁有土地,礦山,軍隊。在地方上很有實力。
但是司馬炎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裂痕最先是從內部開始的。血緣在政治利益面前是一分不值的。
所以司馬炎的傻兒子司馬衷繼位後,皇后賈南風利用司馬諸王除掉楊家勢力的同時,也引狼入室,八王之亂從此開始。
實際上,分封制已經被歷史證明是一種過時的制度,東周春秋戰國的分裂就是分封制的結果,劉邦當皇帝后大肆分封劉姓王,導致了景帝時期的王國叛亂。秦的滅亡並不是因為郡縣制,東漢末年的封建割據也不是劉氏子孫的王爺太少。
西晉迅速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司馬衷的弱智無能。
有人說這個原因應該說是賈南風亂政。
這樣說就有些不厚道。
賈南風為什麼能亂政?
根子在司馬衷皇帝那裡。
如果一個英明果敢的皇帝執政,莫說一個賈南風,就是十個也翻不起風浪。
所以,在封建中央集權的制度下,最高權力的擁有者皇帝在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中的重要地位是決定性的。
這是集權政治的命門,領導人英明神武,天下盛世,領導人無能昏庸,天下不幸。
回覆列表
什麼小冰期,這些假說目測現在很有市場呀。為什麼晉朝立國以後整個中原就沒消停過呢?其實要找原因需要回到三國時期,看官可能感到困惑,晉朝的問題為什麼去三國時期找原因呢?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為了順利登基稱帝,與士族階級達成了妥協,訂立九品中正制,用來維護士族階級的權力。
而這種妥協擁有一個極大的弊端,那就是權力始終在士族階級的手裡更替,其他階級很難染指權力中心。逐漸士族控制住國家權力,帝王成為象徵性的最高權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