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夕一夏一世紀

    在歷史上,無論是亂世投靠諸侯,還是太平盛世中輔佐君主,智慧都是至關重要的。謀士們洞察人心,揣測天下局勢,為明主出謀劃策,可謂是君主的左膀右臂。接下來就看看古代五大謀士排行榜:

    第五名:管仲

    管仲是春秋著名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齊桓公時期,管仲出任齊相。管仲在齊國實行改革,改良政治和軍事制度,增強齊國的經濟實力。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大有作為,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第四名:姜子牙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也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傳說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軼事典故)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他是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士、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

    第三名: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諸葛亮原本在隆中隱居,劉備三顧茅廬將其請出。諸葛亮作隆中對分析天下局勢,為劉備將來的霸業指明方向。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對內安撫百姓發展經濟,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一生切實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名:孫武

    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人們尊稱兵聖或孫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在吳國潛修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

    公元前512年,經伍子胥舉薦,孫武晉見吳王。吳王連聲稱讚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第一名:范蠡

    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

    吳國滅越國時,范蠡勸服勾踐保全性命,動搖夫差起惻隱之心。

    范蠡輔佐勾踐,鞏固越國軍事力量,消磨敵方意志。最終勾踐臥薪嚐膽,二十年磨一劍,滅亡了吳國。

    范蠡助越王復仇後,明哲保身,留下“鳥盡弓藏”的話語便歸隱異鄉。

  • 2 # xiaocao449

    答:《諸葛亮》成就:《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三國志》:“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司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三國志》: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水經注•江水》:“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蹟》:“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這樣寫諸葛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從出土的塘庫,水田模型與今比較,足以說明本地區自漢以來,在廣泛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為主的形式修築堰渠、塘庫,逐步將丘陵地帶改變為良田。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羌次(今陵縣神頭鎮)人。西漢辭賦家。武帝即位,徵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漢書·東方朔傳》)。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得重用,於是寫《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以陳志向和發抒自己的不滿。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漢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歡臣下歌功頌德。一次,武帝問東方朔:“先生以為朕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東方朔回答說:“聖上功德, 超過三皇五帝, 要不眾多賢人怎麼都輔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來做丞相, 孔丘來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來做大將軍…… ”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32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他語帶諷刺, 但又裝出一幅滑稽相, 使漢武帝欲恨不能,破泣為笑, 笑恨之餘又確實感到自己不如聖王。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他卻驕橫不法, 酒後殺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於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於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紛紛為昭平君求情, 獨東方朔故作糊塗, 向漢武帝祝頌說:“聖王執政, 哭賞不避仇敵, 誅殺不擇骨肉。今聖上嚴明, 天下幸甚!”此舉使漢武帝難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

  • 3 # 大端國際

    要說最聰明的謀士當屬張良無疑。

    首先能識明主,張良投奔劉邦時劉邦啥都沒有。

    二是運籌帷幄,能根據當時秦末各路起義軍情況,出謀劃策,制定長遠策略,不受當時局勢限制。

    三是功成身退,當時懂的這個意義的人並不多,但張良做到了,瞭解劉邦個人和農民起義者的特點,恰當時機隱退,留名留智於史書。

  • 4 # 淺念44821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好幾位具有大智慧的人物。他們或開創了新的朝代,或安邦定國,或力挽狂瀾。以他們非凡的智慧,成就了曠世的功業。他們人格高潔,淡泊名利,具有政治才能,澤被天下蒼生,卻沒有政治野心,對功名利祿無所營求。也因此,更讓後世敬仰。而漢代開國“三傑”中的張良,正是這樣一位智者。 劉邦在他的謀劃下,勢如破竹的攻破了秦都咸陽。出身寒微的劉邦,見到咸陽的繁華,秦宮的美女,就忘了形,只想留在秦王宮中享樂。樊噲勸他不要住在宮中,他不肯聽。張良也嚴正的勸告他:“就因秦皇無道,天下百姓痛恨暴秦,您才有今日。如果您才進秦宮,就迷失在繁華聲色中,只想享樂,你這樣不是讓天下人失望嗎?”劉邦這才聽勸,回到霸水屯兵。項羽不久後也到達了,非常妒恨劉邦佔了首功,想發兵攻打劉邦。幸好,曾受過了張良恩惠的項伯,為了報答張良,前來通風報信,又設計在“鴻門宴”上,讓劉邦逃走,這才讓他逃過了一劫。他又請項伯為劉邦講情,一再的為劉邦說好話,轉達劉邦願為項羽的臣屬意願,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為了感謝張良,賜給張良黃金百斤,珍珠兩鬥。張良毫不吝惜的把這些財物全部都送給項伯,請項伯說服項羽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而當時的漢中在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對外交通十分不便,只能靠著棧道通行。但張良卻在送劉邦到漢中的時候獻計:一路走,一路把走過的棧道都放火燒了;燒掉了棧道,等於斷絕了返回關中的通路。這樣做,等同於和項羽表明了不敢和他奪天下。只有讓項羽放了心,才能確保劉邦的安全。後由於張良不忘故主韓成,想追隨故主。可是項羽不肯放韓成回南韓,後來更把韓成殺了。張良到這時,也死了為南韓復國的心,於是便全心輔佐劉邦。在他的策劃下,雖然“明燒棧道”,卻“暗渡陳倉”,劉邦還是從另一條路,回到了中原。先平定了秦地,再向東攻打項羽。以“事成分地之約”,讓各擁重兵,卻心存觀望的各路兵馬都來投效。並重用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逼得項羽自刎烏江,奠定了漢朝一統江山的基礎。 而後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他認為:張良雖然從不曾衝鋒陷陣,但,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的功勞比任何人都大。想讓張良自己在齊國境內,選擇三萬戶的地方作封邑。張良卻說:“當初臣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相遇,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邑,就請陛下封臣於留,來紀念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於是,劉邦便封了張良為“留侯”。張良建立了這樣的功勳,卻並不想當官掌權,他總是從大處著眼,及時給皇帝當“顧問”。在封賞功臣不周,群臣疑慮的時候,他建議漢高祖先封大家都知道他最討厭的雍齒為什方侯,以定安人心。在大家都主張建都洛陽的時候,他力主定都關中,以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又建議拜蕭何為宰相,以平治天下。這些建言,都證明他的確有遠見,而且出發點都是無私無我的。在國家安定之後,他因為身體不好,就足不出戶,自己閉門靜修,不再過問朝政。他說:“我家世代相韓,所以不惜萬金,為南韓報仇。博浪沙一椎,震動天下!又為帝王師,封賞萬戶,位列諸侯。人生至此,於願已足,現在只希望追隨赤松子雲遊習道,不問世事。”由此可知他真是一個淡泊名利,具有大智慧的人。世俗間的功名利祿,完全誘惑不了他。像這樣“一柱擎天”的開國功臣,相貌卻非常清俊秀雅,有如美婦人。說來,人真是“不可貌相”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宏都拉斯前鋒蘇亞佐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