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影
-
2 # 行雲手札
挺恰當的,只有生命才能引起深思。
只是葉藍秋的人設有點渣,裡面所有女的處理感情和工作都挺激進的。社會性太重,人情冷暖的太單薄,卻企圖透過死來觸動所有的人性力度明顯不夠。
這個主要說的是網路暴力帶來的傷害。在一個資訊傳播過快,看熱鬧居多,瞭解事實真相少的人群中,故事比真實性重要,而後果是不可控的。
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表面上看,大家是在懲惡揚善,每個人都正氣凜然。因為資訊的不對等,自然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到後果卻可以不用自己買單,你可以一吐為快,卻不用承擔後果。
當然我也想不出來,我無意識的一句話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你跟我講,我不一定聽;你跟所有人人講,你講不過來。要遏制一種普遍現象,要讓所有都去深思,只有透過生命的代價。所以,葉藍秋的死是必然的。
如果她只是輕生,是一個健康的人承受不了輿論壓力而輕生,這個故事太殘酷,這個人物太悲情脆弱。加上癌症就合理了,大眾欺壓一個病人,這個點就不一樣。她的死,變得沒有沒有那麼刻意和悲觀。
要說關於劇情有什麼想不通的,是葉藍秋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都癌症被全網罵了,還有閒心談戀愛,甚至都不管對方是不是單身,挺渣的。對上司,也有點欲拒還迎的,明知道老闆娘是個醋罈子,還一副白蓮花的樣子,挺渣的。然後,和同事關係都挺糟糕的。
導演拍畫面,拍人物都挺有功力,但故事不夠稱託結尾。相信很多觀眾跟我一樣,觸動的點是,這麼美,卻這麼死了,好可惜。
-
3 # 腫瘤專科醫生
這是電影嗎?我沒看過,不瞭解劇情,不過說到癌症,我說科普一下。從下面的回答中,瞭解到女主角法藍秋得的還是淋巴癌症,醫學上沒有所謂淋巴癌症這個說法,我想準確地說應該是指淋巴瘤吧。
一說到癌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沒得治了,不要治了,反正是治不好。這顯然是不對的,是陳舊的落後的錯誤的觀念,必須要改變,特別是經過有的電影或電視劇情的宣染,由於編劇對醫學對癌症的不瞭解,間接地也成了另一種反面“科普”,很多人的醫學知識是透過電影電視劇習得的,所以也就有了很多的誤區。
大家一定要知曉的是,不要把癌症當作是一個病,而要知道癌症是一大類病,它們是各不相同的,無論是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就像是人的脾氣,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可以說千差萬別),治療和預後都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們混在一起說,所以,你不能簡單地說癌症不能治好,當然也不能說都能治好,不能簡單地說癌症要手術或不要手術,因為得看是什麼癌症,什麼分期……等等這些資訊。拿淋巴瘤來說,這可是惡性腫瘤(癌症)中最複雜的,包括幾十種不同的淋巴瘤,治療也各不相同,有的可以治癒,有的不能,所以,要弄清楚具體的病情。
回覆列表
對於陳凱歌這位國內知名第五代導演,想必讀者們都比較熟悉。在這裡我們稍微介紹一下這位陳大導演,他在1984年執導的處女作電影 ——《黃土地》便獲得了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一部《霸王別姬》便足以捍衛陳凱歌在其電影導演生涯的永遠的“江湖地位”。在小編看來,《霸王別姬》是陳導導演期間、甚至一生中最為成功的一部影片,也是張國榮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之後,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風月》《荊軻刺秦王》似乎沒有之前的那種表現力和張力,一部《無極》更是給他帶來網友們無盡的嘲諷以及巨大的壓力,這是他導演生涯的一個敗筆,諸多等等。儘管如此,但是小編還是很喜歡陳導的電影,有著濃厚的人文情懷和強烈的時代感,以及敏感的社會洞察力。最近,剛剛看了一部《搜尋》,感覺還是挺不錯的,起初還不知道是陳凱歌導演的,後來才知道,在心底默默的給他點了個贊。
故事的發生是由一次女主葉藍秋在公交上不讓座風波引起的,被實習記者楊佳琪拍下,並透過資深電視人陳若兮加以報道,上市集團老總---沈流舒的秘書唐小華的背後推動和其老婆莫小渝的“爆料”,失業且負債累累的楊守誠因此獲得了一筆“意外之財”,但也因此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意外旅行”,最後以葉藍秋開車自殺為結尾。多條情節線共同發展、相互連結,女主葉藍秋的死更是令人深思,她的死究竟是什麼結的惡果,誰又該為她的死買單?究其緣由,有如下這麼幾點:
一 、葉藍秋的人生觀導致她的死,但是其病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葉藍秋原是一家上市集團思拓老總的一秘,工作能力強,深受老闆的信任,外表光鮮靚麗,這樣的人生活於別人的羨慕與讚譽中,前途可謂是一片順暢。但是在醫院續醫保的一次檢查中,她被檢測出淋巴癌晚期,這一結果讓她幾度崩潰。隨後因在公交上不給老人讓座和對老人說出“要坐坐這”被實習記者拍下並上傳網路,引發了社會人群的廣泛謾罵和人肉搜尋。
之後,在向自己的老闆尋求幫助和安慰的時候借靠了老闆的肩膀恰巧被老闆夫人碰見了,也由此引發的“小三事件”(在這裡小編只想說,這種電影情節都是這種套路),更是給葉藍秋增添了更大的輿論壓力。在這種無治之症的絕望和社會輿論的強壓下,雙重壓力讓這個都市白領最終選擇了自殺。她原本可以選擇住院接受治療的,或許這樣可以讓她多活一段時間,但是葉藍秋沒有這麼做,而是在選擇在餘下的一週裡,做一些自己想做而以前一直沒有做的事,或許剛開始的時候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在生命餘留之際,自己會愛上別人。
葉藍秋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她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崇尚自由,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但是她有自己的審美和原則。性格決定命運。我們不能說葉藍秋沒有缺點,但是她的缺點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不懂得圓滑是她性格特徵的缺陷,她完全可以向所有人解釋自己患了淋巴癌晚期的真相,也許這可以減少甚至避免那一系列事情的發生,但是她沒有,她選擇了一人默默承擔,直到最後才告知楊守誠。
她的“驕傲”不允許別人輕易走進她的內心,但當她發現自己不知在何時喜歡上了身邊這個男人的時候,當楊守誠知道真相後,他那句“我要所有人都看到,我每天都陪著你治療,”或許讓這位時日不多的善良女性更加痛苦,她不敢想象後果,所以她選擇了以自殺這種直接的姿態結束生命。可以說葉藍秋的死,是她自己導致的。借用葉藍秋的一句話:我要過好每個小時,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二、網路媒體的推動與媒體人的不負責是背後的“兇手”生活中處處存在新聞,但是如果沒有媒體的參與,新聞的價值和影響力將會最大程度降低。
如果實習記者楊佳琪沒有拍下葉藍秋在公交上的所作所言,或許葉藍秋便不會遭遇到如此多的事情了。但是,作為一名媒體人,楊佳琪無疑是合格的,她敏感的認識到葉藍秋事件是一個很好的新聞點。當她把拍攝素材帶回了新聞工作室時,資深電視人陳若兮和一群網路新聞編輯人在議論著葉藍秋事件,最終還是決定將其上傳到了網路,並透過其自身的媒體關係將該事件進一步推廣。一時間,“墨鏡姐”便火了,人們在討論,網友在謾罵、在人肉。而陳若兮卻因為報道了該事件,她得到了領導的表揚肯定和同僚們的羨慕,她所在的新聞工作室也出名了。那一段時間,這些媒體人都在為葉藍秋事件做持續報道,請專家來做專訪報道,為“小三風波”造勢,只要是和葉藍秋有關的訊息,都被她們放到網上去談論。
葉藍秋事件之所以會引發如此聲勢浩大的全民大討論,和這些媒體人以及背後的網路水軍、鍵盤俠有著莫大的關係。原本只是一件小事,只要一被媒體報道,便會有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媒體的“灌輸”,認同它的價值觀,所以之後才有了那麼多吃瓜群眾的謾罵。但是,在小編看來,葉藍秋事件本不應該被媒體報道的,儘管不讓座甚至“調侃”老人是一個好的新聞報道點,但是這些人將這些影片編輯成新聞並上傳網路,她們並沒有進一步向葉藍秋瞭解情況,她們不知道被網友們謾罵的“墨鏡姐”其實是一個絕症患者。或許,他們從來不關心這些,只要受眾喜歡,媒體人就該報道。媒體人應該報道真實,但是什麼又是真實呢?你看他看都不一樣。在這裡,以陳若兮為代表的媒體人犯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把事件的一部分真實錯當做事件的真實,身為媒體人本應該先事實調查清楚再報道,但是很可惜她們沒有。
令人憤恨的是,當楊佳琪打算將葉藍秋的道歉影片公佈於眾的時候,陳若兮阻止了楊佳琪,因為她怕這件事的熱度的因此大大降低。因為報道葉藍秋事件,讓陳若兮這個記者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她不想這個事件成為明日黃花。到後來,她甚至利用手中的公共資源公然報復葉藍球。
出於這樣的私心,我們很難不想象陳若兮沒有在報道葉藍秋事件上摻雜個人情感。一件事若加入了其他外界的因素進去,就已經失去了真實。而陳若兮作為一名社會新聞記者,一旦有個人情感和利益的介入,那新聞就喪失了基本的公正,不客觀的新聞會引導受眾認知上的曲解,進而造成社會風氣的不良和對事件物件的“攻擊”,而葉藍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受害者。所以葉藍秋的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社會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導致的,這是值得現在所有媒體人共同反省和反思的。媒體就像便衣,無處不在三、社會群體的“軟暴力”逼死了葉藍秋裡面的沈流舒有句話說的好,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誰不想找機會發洩發洩。
如果你沒看完《搜尋》,你可能不會意料到葉藍秋會因為在公交車上的一個無心之舉引發如此多的事情,甚至讓自己陷於輿論的被動面。
一個都市白領坐公交被人指責不給老人讓座,更甚說出了對老人不敬的話——“要坐坐這”,被社會新聞記者拍下並傳開,由此引起的軒然大波。換個角度來看,年輕人該不該給老人讓座這個話題,曾經也在網路上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不給老人讓座也無可厚非,只不過看個人的道德素養了。而葉藍秋事後在面對實習記者楊佳琪的提問:“為什麼不給老人讓座,甚至調侃老人”,回答道“就是不想讓”。或許正是她的“霸氣”回答,將她置於社會輿論的風口尖上。
一件小事被放到網路,其影響就容易無限放大。一點小瑕疵便能被我們廣大的“聰明”的網民們找到無數個新的問題,葉藍秋事件就是在網路這個虛擬空間內引發了網民激勵討論。人們或許壓根不認識葉藍秋,對她的瞭解僅僅停留在新聞報道和其他人的一些說法和看法上,所以社會公眾的觀點其實是很容易被人左右的,他們往往根究別人的觀點去加以改編並以此形成自己的觀點,其實這樣的方式其實是不理智的,一旦別人的觀點與事件的真實有出入的話,那你所認為的觀點也就從一開始就錯了,對人的認識也是如此。而葉藍秋便是在社會公眾爭論中的犧牲品。葉藍秋向公司老總借錢請假,去介紹所招保姆,面對病魔,原本她有想過自救,但是社會輿論對於她的攻擊,是她更加身心疲憊。從她出現在公眾的視線的時候起,她的姓名、照片、工作以及工作情況等一系列個人資訊都被曝光了。她被社會大眾所謂的“網路暴力”給攻擊著,在苦苦掙扎著。開啟電腦,看到網友對於自己的評論,或許葉藍秋當時內心活下去的信念正在一點一點的被這些東西給侵蝕掉。
比起網民們那虛擬的口頭責備,現實生活中身邊人對她的不信任也許更加致命。向老闆借了一百萬,因聯絡不上被老闆認為卷錢走了,被公司開除;去介紹所請保姆卻招到眾人的圍攻,關鍵時候唯一待在她身邊的楊守誠還把自己給拋下了。從請保姆到買墓地,說明了葉藍秋內心僅存的一點活著的動力已經徹底的沒了。正是在這些種種因素下,葉藍秋最終選擇了自殺。
人都會老的,當你有一天老了的時候,你願意看到那麼冷漠的一幕發生嗎?好了,事情討論到這差不多了,其實關於這部影片,還有很多關於其他角度點的爭論。一部優秀的電影應該迅速捕捉到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引起觀眾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鳴,引發觀眾的繼續思考。正如著名導演謝晉所言:“電影是表達對國家、民族的憂憤思緒, 表達老百姓悲歡苦樂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在這一點上,陳凱歌的《搜尋》可以說是一個可資借鑑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