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時代陳江

    總體上是中原皇帝的性質多些。從根本上講是先進的漢族文化和農業生產力決定的。人的行為由後天環境,包括社會大環境和家族民族小環境共同影響的,以皇權為核心的最高統治者也不倒外

  • 2 # 曹老師xixi

    元朝的皇帝還是中原皇帝的性質多一點,要不然也不會蒙古帝國分裂成四個國家。

    在忽必烈繼位後,他在建立“大元”政權就明確表示元朝是中原王朝,比如忽必烈遷都大都,年號“中統”,意為“中華一統”,“元”這個國號也是出自於《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各個方面忽必烈都認為自己是中國皇帝。在對日本政權的詔書中也說到“元就是中國”,也充分說明大元政權是中原政權。

    雖然蒙古族來自北方大草原,但是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政權君主對於儒家漢學是十分推崇的,入主中原後,由於不少權臣都是漢族人,所以元朝政權運作上和其他中原政權並沒有什麼區別,後來的元仁宗和元英宗都是儒學大師,其思想與漢族皇帝沒有什麼區別,元惠宗時期還組織大量文官修著《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認為這三個政權均為中華政權。

    其實關於元朝皇帝是不是中原皇帝,古人就有定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祭拜忽必烈,在《太祖實錄》中明確承認元朝就是正統,也肯定了元朝的一些功績,後來明朝集中祭拜18位有功帝王,其中就有忽必烈,與三皇五帝以及劉邦劉秀李淵並列。

  • 3 # 呂小汪

    關於元朝究竟算不算中國,網上一直爭論不休,原因大概是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元朝到底是中原的天子性質多些,還是草原上的可汗性質多些” 這個問題不是某一單方面認同就可以的,我們可以分析分析, 首先蒙古人是否認為自己是“中國”

    蒙古是否認為自己是中原正統呢?

    很多人往往都搞不明白“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區別,我簡單介紹一下

    公元1206年,蒙古帝國開始對外擴張,到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蒙古帝國已經分裂而亡。公元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到公元1368年秋,明朝攻陷大都,元朝滅亡,前後共計98年。 蒙古帝國始終把漠北草原作為統治中心和國家本位的地位,而將中原地區只看作帝國的東南一隅,沒有因地制宜,採用歷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對漢地加以統治和管理。 而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改行漢法,創立行省制,啟用漢人為官,主動融入漢人社會,將統治政策由草原本位變為漢地本位。

    元朝統治者對中國應當是認同的,忽必烈曾下旨斥責日本,

    詔雲:“日本開國以來,世通中國。至於騰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意思大概是,他是中國皇帝,你小日本不承認,要打你屁股哦,而不是我們蒙古大帝國現在統治了中國了,你要向我們蒙古帝國臣服

    其次當時漢人是否認為自己是元人?

    這個問題有一個正宗純種的漢人,曾經回答過,他就是滅亡了元朝的朱元璋,泥腿子出身,窮到要飯的朱重八,不可能是異族出身吧! 朱元璋曾經說過:

    “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

    他認為自己的先祖也曾經在元朝統治下安居樂業,而自己是以一個元朝底層百姓的身份起家,最終改朝換代,建立大明 王朝

    最後元時的文化屬不屬於中國?

    元朝的政體基本沿襲了中國古代的行政結構。國號“大元”的選定出自《易經》。幾代元皇帝的諡號、廟號都沿襲於中國。元朝統治者,編輯的是《宋史》,這說明是承接宋朝,承認屬於中國,明朝編輯《元史》,也是承認元朝的。

    還有一個我們講“唐詩,宋詞,元曲”,現在你不承認元朝,那“元曲“是什麼東東?“蒙古曲”?沒聽說過。

    有些人可能想拿日本人舉例,但是請注意日本人建立的是“大日本帝國”而不是“唐宋元明清”這種中國文明,所以不管元還是清,中國五千年文明從未斷過代,而日本人佔領中國就真的是亡國了,文化都斷了(個人認為蒙古帝國也是這種性質)

    看歷史,說元清不屬於中國這種說法,幾百年來也同樣是一些日本人叫得最兇,為什麼?目的就是為了擊垮漢人的民族自尊心,你都兩度被亡國了,中國早就不存在了,你還抗什麼日?你守護是啥?抗日戰爭時期之所以出了那麼多的漢奸不得不說,這種文化灌輸也是罪不可沒

    綜上所述:元朝皇帝在性質上更像是中國天子,而不是草原可汗!

  • 4 # 心向青山

    蒙古源自東胡鮮卑的一支,唐朝時曾置“室韋都督府”管轄,室韋便是後來的蒙古,唐亡之後分別隸屬於遼國和金國,所以蒙古人一直都生活在中國北方遼闊的草原之上,並非直到兩宋時期才出現。

    元朝的建立本身就是忽必烈想要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國,由此導致了大蒙古國的分裂,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正式入住中原,建立元朝。

    元朝的“元”,是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元朝正式國號是“大元”。

    至忽必烈的兒子元成宗,四大汗國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所以,元朝皇帝既是中原的皇帝,又是大蒙古國的大汗,只不過,這個大汗只是名義上的,四大汗國已然自立。

    元朝皇帝的中原屬性更多,以儒治國雖有反覆,但也確實是實行的。在政治上,忽必烈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宰執官,又在全國設立行中書省,行省制度影響至今。而這些都是中國曆代王朝的直接延續和發展。

    唐詩、宋詞、元曲並稱,足以證明元朝的性質,元末朱元璋北伐雖以驅逐韃虜為號召,但建立大明之後,依然是承認元朝的正統的,且認為大明繼承自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農牧兩區的王朝,結束了唐亡之後宋、遼、西夏、金、吐蕃、大理、蒙古並立的局面,元朝建立以後還編撰了《遼史》《宋史》《金史》,並以三者均為正統,其性質與唐朝將南朝和北朝均列為正統是一樣的。

  • 5 # 醉裡看風雪

    區分元朝還是蒙古帝國其實可以從兩個稱呼上看:

    第一,忽必烈被稱為元世祖,歷代封建王朝稱祖的無非是草創的開朝皇帝,或者是將分裂的帝國重新統一的皇帝,雖然名義上一脈相承,但是近似於重新開國,而元朝建立之後,名義上的蒙古帝國大汗已經無法指揮其他汗國

    第二,蒙古帝國的問題,蒙古帝國的建立是否是完全的草原民族的崛起呢,與中原無關的第三國的崛起。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蒙古帝國是以推翻金朝統治為標誌的,而在金朝統治下的草原,屬於金人,也就是中國北方人口,南宋與金互爭正統,南宋稱金為胡,金稱南宋為蠻,蒙古在金朝治下

  • 6 # 北國有四季

    中國最大的特點是包容,而包容的結果是同化,同化的表現形式是拋棄舊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轉而接受中原文化先進的理念。這個前提條件是,中原文化一定領先於其它地區。於是歷史上,每一次的異族入侵最終都被融合成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歷史上的鮮卑和女真早已和華夏文明榮辱與共,蒙元當然也不能例外。

    蒙元融入華夏的具體表現為,一:名稱上的改變。

    蒙古在末入主中原之前,其首領稱為‘’可汗‘’,哪怕偉大如成吉思汗,它所指代的也只是一個區域的首領,而皇帝為天下共主,這世間萬物,大到江山社稷,小到花草樹木,皆為皇上所屬。所以,汗與皇帝並非有著相一致的內涵。

    蒙古在武力值上,的確高於華夏文明中的農耕屬性,但是在文化上有著先天的不足,哪怕稱帝,也要學習其中原的傳統,如稱號,廟號,傳襲的方式,這明顯有中國文化的鉻印。

    二:地域的固定性,草原民族的習俗是逐水草而居,其首領的居所稱金頂大帳,但只要稱呼帳篷,就必然改變不了移動的屬性。再看元,定都大都,這足以表明,其生活方式已發生根本性改變,這種改變是學習華夏文明的結果,這不正是蒙古融入中華最根本的證明嗎。

    第三,文字的運用,蒙古是有文字的,但蒙古稱帝建立元朝後,其文字常常以蒙漢兩種文字書寫,並且,在其統治期間,並沒有強行推廣蒙古文字的傳播,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漢文字的先進性,這種先進又最終導致蒙元文化與華夏文明的相互融合。

    那麼為什麼蒙古最終沒有完全融入漢文化呢?兩個原因。一:統治時間過於短暫。二:統治疆域過於寬廣,其族人過於分散。換句話說,在中原的蒙古大多同化,但遠離中原地區保留了傳承。

  • 7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其實是因為元朝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單一制王朝,而是一個多元制王朝,因為之前任何一個王朝不管是不是大一統王朝都不像元朝這樣有著多元屬性。這主要是元朝的興起主要是依靠中亞和西亞的伊斯蘭文明興起的,所以往往更需要中亞的伊斯蘭文明輸入。最典型得例子就是元朝需要來自中亞和西亞的穆斯林發展工商業,進而帶動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元朝中央會重用理財派的原因。

    再者,政治制度上由於內亞的封建制度以及城市自治傳統與蒙古的貴族民主制十分類似,所以元朝沒有完全按照儒家的主張搞君主專制制度,因為實在是看不上。所以元朝在全國推行地方自治以及分封制,給地方下放了很多的權力,並且允許分封至各地的貴族享受封地內的所有經濟產出。

    同時,這也和蒙古自由主義有關。元朝出於提高行政效率、精簡幹部編制以及節省財政開支的角度,裁撤了大量的行政機構。而元朝之所以敢這麼玩是因為元朝搞地方自治,因此不需要那麼龐大的官僚機構。漢地各個行省、蒙古地區的嶺北行省以及藏區、畏兀兒等地區根據各地的習慣法管理,說白了就是地方自治。所以,元朝皇帝是蒙古大汗、漢人皇帝、西藏活佛以及畏兀兒人大汗多重身份,所以元朝是一個多元王朝。

    但是這並不代表漢人的地位就低,就從忽必烈先後建設的上都和大都來看,都能透露出漢人或者說是儒家的傳統思想。上都選址是原先忽必烈的根據地金蓮川,也就是今天內蒙古多倫縣一帶,因為上都在農牧交界地帶,蒙古大汗可以透過上都同時對漢地和蒙古地區施加影響力。而且,上都作為陪都,是蒙古大汗夏天待的地方,因為要避暑嘛,冬天還得在大都待著。

    至於大都則是原大金的中都,而中都的位置則屬於漢地的範疇了。如果簡潔一點中國地理,就可以發現上都和大都分別處於農牧分界線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大都和上都的關係要按照首都圈的概念來理解,因為上都和大都分別代表了蒙古和漢地,所以不能簡單的分開。而且忽必烈還搞起了首都經濟區的建設,在上都和大都之間建設了大量的工廠,其實都是傳統的手工業作坊,但是這種大規模工業叢集只有元朝才出現過,而且這也直接促進了元朝世界貿易網路中心的地位。而且不管是上都還是大都,都是按照漢人的規矩建的四四方方、正南正北,貌似是天圓地方的思想。這種思想今天還在影響華人,比如說買房的時候更多的人願意選南北通透、四四方方這種比較規矩的戶型。而舊都哈拉和林同上都和大都相比,就沒這麼規矩。而且,哈拉和林的地位在元朝越來越邊緣化,而哈拉和林代表蒙古傳統,雖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是其首都作用遠不如上都和大都。就好比清朝的盛京和京師的關係,清朝自入關之後有幾個皇帝在盛京待過。

    而且,蒙古大汗由於見多識廣,並不拘泥於傳統儒家的思維。蒙古大汗對於天下的治理完全採用實用主義,所以儒家並不能像其他的時期那樣完全凌駕於社會之上。再者蒙古大汗更重視能創造經濟利益的工商業,所以漢人的那套之乎者也對於蒙古大汗來說並不具備太多的吸引力。儒家思想只要能夠管理漢地就可以了,所以雖然儒家地位在元朝有所降低,但是並不能改變儒士在元朝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這一現實,因為社會需要道德來維持。

    簡單來說,元朝就是把儒家用在了維護社會道德這方面,而不是把儒家作為統治思想。這也是現在共和國的玩法,因為在共和國的社會價值體系尚未建成的時候,儒家仍然具有一部分社會道德上得作用。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大哉乾元!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飯中加入燕麥有啥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