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碩風雜談
-
2 # 慈海覺林1j2T
從鄭和的航海路線來看很明顯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都只是到達非洲的好望角沒有到達美洲。
從此圖中我們不難發現鄭和下西洋的活動範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以西,主要是同當時的東南亞以及北非的一些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比如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不丹等一些國家。
其實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鄭和之所以沒有發現美洲,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從海航的目的來說,鄭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宣揚大明國威以及尋找在靖難之役中失蹤的建文帝。而東南亞這些國家在當時應該與大明王朝保持著宗蕃關係。
第三中國自古以來都保持著以自身為中心自詡為天朝上國,萬邦來賀的理念。
-
3 # 絢彩年華火熱青春
鄭和率領的主船隊多時就達到二百多艘大船,鄭和七次下西洋時基本是在亞洲、非洲之間的海域航行,到過三十多個沿海國家!但鄭和本人沒有到過美洲。
但鄭和曾派出他的副手周勝率領二十多艘大船往更遠的大西洋航行!併到達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當時亞、歐、非三大洲的別人從沒到過的地方!
發現了很多島嶼!島嶼上有很多物產,但他們到的時候已到了相當熱的時候了!島上的人送給他們各種食物,送給他們的紅薯很好吃!(當時大明還沒種紅薯呢),很多水果降暑(可能是西瓜、儲藏的梨、蘋果……)並在羊皮上繪製了地圖,並用船上的精美物品換得了島上的一些黃金!在鄭和回國後第二年周統領也率這隻二十多艘大船的分船隊回了國!
鄭和另外還派了一個姓楊叫楊敏的手下帶一支十多艘大船的船隊往另外一個方向遠航。
在鄭和後來的航海中,亞、非、歐三大洲的海上商人特別對鄭和二百多艘大船的大船隊為什麼能到達這麼遠的地方發生了很大興趣!紛紛問鄭和是怎麼做到的!?希望大明天朝使節鄭和在這方面能給他們幫助!!!
大明天朝使節鄭和拿出所有的在羊皮上(類同甲骨能經久清晰儲存)繪製的航海地圖擺在桌子上讓大家看他們這隻二百多艘大船的大船隊是按羊皮上標註的路線圖指引來到這麼遠的地方的!
其中一張羊皮標的島嶼大家都沒去過,也沒見過那麼遠的地圖,一個歐洲大富商對這張海圖起了很濃烈的興趣!非要鄭和轉送他不可!鄭和非常不願意!、又捨不得送那個歐洲商人,但又怕在那麼多的亞、歐、非三大洲鉅商眼裡落個堂堂天朝大明朝大使節“小氣”的名聲,只得忍痛割愛送給了那個歐洲人!
後來鄭和送給那個歐洲人的在羊皮上繪製的海圖幾經轉手到了哥倫布的手裡,哥倫布以為那張圖上標的島嶼是當時著名的印度,帶領船隊順著那張我們華人繪製的航海圖航行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到達了地圖上標註的島嶼,並繪製了更多的航海圖,這以後有很多國家的人(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按這些海圖的指引陸續到了美洲並進行開發!
其實他們都是按我們華人繪製的那張“羊皮航海圖”才到的美洲!!!
美洲應該是我們華人最早到達的!
但真正受益的卻是歐洲那幾個國家的人!!!!!!…………
-
4 # 龍文說史
中國在明朝初年按能力完全有可能發現美洲,因為那是最後一次給古代中國衝向海洋的機會,1421年以後就步入明清漫長的閉關鎖國的時期,從而和西方漸漸拉開的距離,向下坡路走去,也就有這忍受屈辱的近代史。
明朝初年其實並不是像大家想象那麼好!縱觀整個明朝只有永樂一個時期向海外世界不斷活動,而像其他帝王包括他的老父親朱元璋是極力阻礙這場遠大的活動,而漸漸對內。因為儒家認為只要仗著地大物博自給自足就可以了,無需外夷的新鮮東西,原因本身它一直是天朝上國,誰也無法取代統治地位,所以這種傳統一直被歷代君王所接受。
可是自從明中期就不行了,原因是西方崛起了,他們填補了鄭和下西洋所留下的空缺,為了尋找財富一步步向東方邁進,馬可波羅遊記是他們的興奮劑,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紛紛向海洋探索,不惜一切尋找財富,大航海時代就此拉開帷幕,說也巧,這一時期,是鄭和給西方航海國家開了一個好頭,也不至於在一個多世紀會出現哥倫布,達迦馬,麥哲倫。雖然現有資料認為後三者是劃時代意義的探險家,一步步發現了世界,以至在全球各地都能感觸影響力。
而鄭和卻和他們比,名氣更小,甚至都沒有聽過,而成了民間的口頭傳,和說唱的物件。主要歸咎於鄭和影響力太小,只簡單作為航海貿易與藩國交往建立關係而已。他也正好代表明朝,明朝完全是一個比較傳統保守的王朝,和開放的漢唐,宋形成反比,恰恰鄭和船隊走的路線卻是延續傳統的海上絲綢路線走的,並沒有大的突破,由於與漫長的非洲東海岸擋著,鄭和船隊撐死在厄加勒斯特海域一帶,所謂的好望角一帶。
但話這麼說,可事實上,明朝的財力和物力人力卻是當時歐洲的幾十倍之多,主要是暫時領先世界的實力撐腰,永樂帝時,明朝還算上世界超級大國,而歐洲卻在西海岸北面才伸出觸角,主要還是沒錢,沒技術。所以事實上這三位Nautilus和明朝船隊比起來卻很寒酸,簡直不能相提並論。明朝鄭和出征,動用的是兩萬多人,兩百餘艘船隻,規模巨大,猶如一座漂泊的城市,其中寶船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可乘有千人,這麼大規模像過去肯定會意外走不正常的路線,像從印度古裡直接跨過印度洋到達非洲東海岸,像這種例子肯定也有,發現美洲或者未知大陸也不排除。
最近在歐洲一張古地圖上,附有銘文恰巧是鄭和時期的,說許多支來自東方的棕帆船繞過好望角,向北航線,然後進入大西洋向東馳去。這句話特別重要,仔細一想,極有可能繞過非洲去了美洲不無可能,因為鄭和在第六次航行中卻是派遣了棕帆船遣返各地回贈禮物,但是有的最晚在海上航線四年才回來,而且從太平洋趕來。這個證據不確鑿,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美洲卻出土了一件宣德銅牌,宣德是永樂皇帝孫子年號,這一次恰巧是鄭和第七次航行時間。
這個發現在中國歷史學界雖然沒有驚起大的波浪,可卻在西方世界卻引起風波,英國曆史學家加文孟席斯首先站出來提出這個觀點,甚至把哥倫布和麥哲倫功勞一一給推翻,他將證據連結成通順的成文,寫了一部《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瞬間暢銷世界。可是他的觀點卻得不到正統歷史認可,主要大部分捏造和想象的太多,因此認為是一部想象的探險小說故事而已,裡面把鄭和碑文的走訪的三十餘國說成三千餘國,一些證據都是以美洲基因為基礎毫無事實證據科言。
可是這反響卻很大,經過孟席斯爆炸性新聞一出,全世界都在為他找證據,在中國一個律師劉剛淘了一件世界地圖,而且是永樂時期,這可奇了,在當初西方未崛起之前出現這球形地圖,完全背離古代天圓地方說,在這個地圖上還把美洲,大洋洲,甚至南極洲都表的一清二楚,有註解,活脫脫的世界地圖。最後拿去紐西蘭化驗不是仿品,除此之外,明太祖大明混一圖已將非洲全部繪製出來,明嘉靖坤輿萬國圖而且詳細註明美洲一些明朝起的名字,據利瑪竇所說明朝官員事實是知道美洲一些地名的。但由於鄭和航海圖資料嚴重缺損,中期被保守的官員劉大夏給毀之一炬,所以至今成謎。
鄭和時當時的皇帝朱棣是個了不起的帝王,他要建立不世的功業,超越漢唐,所以違背皇明祖訓,片板不得下海指令,執意航海,但卻不料等他一死還是了了,所以鄭和發現不發現美洲仍是一個謎。
回覆列表
沒有發現美洲,鄭和的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路線都是途徑中國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非洲沿線,並沒有到達過大西洋和太平洋。
鄭和是明朝偉大的Nautilus,曾七次奉使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三十餘國,最遠達非歐東海岸。鄭和七次下西洋路線具體如下:
第一次航行:從1405年到1407年。這次他和副使王景弘率領二萬七千八百餘人,乘大船六十二艘,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東瀏河鎮)出發,經今福建五虎門、占城(今越南歸仁一帶)、爪哇、(印尼爪哇島)、舊港(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蘇門答刺(今蘇門答臘島洛克肖馬韋)、南巫裡(今蘇門答臘島北端以西)、錫蘭(今斯里蘭卡),最後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於1407年9月回到中國。
第二次航行:從1407年10月到1409年秋。這次自劉家港開船,經福建五虎門往占城,經遇羅(今泰國)、爪哇、滿刺加(今馬來半島馬六甲)、蘇門答刺、南巫裡、錫蘭、加異勒(今印度土提科林以南)、柯枝(今印度柯欽)、甘巴里(今印度坎貝一帶),最後到達阿撥巴丹(今印度阿默達巴德)。1409年秋初回國(一些國家的使節也同來中國訪間)。
第三次航行:從2409年20月到1412年7月。這次王景弘、費信等同行。費信撰有《星搓勝覽》一集。在《星搓勝覽》前集中有如下的記載:“永樂七年,隨正使太監鄭和等往占城、瓜哇、滿刺加、蘇門答刺、錫蘭山、小哄喃(即小葛蘭,今印度奎隆)、柯枝、古裡等國開讀賞賜。至永樂九年回京”。這次航行在滿刺加建立了排柵城垣,設四門更鼓樓,裡面建立重柵子城,蓋造了倉庫,作為中間轉運站。
第四次航行:從1415年20月到1415年s月。這次航行最遠到達了波斯灣口的忽魯漠斯國(今伊朗格什姆島以東的霍爾木茲島)。同行的馬歡撰有《該涯勝覽》一書。這次航行經過的地方有:占城、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吉丹河入海處關丹)、彭亨(在今馬來西亞彭亨河入海處)、爪畦、舊港、滿刺加、阿魯(今北蘇門答臘南端巴普蒙河河口處)、蘇門答刺、南巫裡、錫蘭、加異勒、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柯枝、古裡、忽奮淇斯等國。
第五次航行:從l峨r7年5月到I一29年s月。這次航行到達的地方有:占城、彭亨、瓜哇、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裡、錫蘭、溜山、柯枝、古裡、忽魯漠斯、阿丹(今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亞丁)、刺撤(亞丁附近)、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摩加迪沙)卜刺哇(今索馬利亞臘瓦)、麻林地(今肯亞馬林迪)。鄭和回國時,有十六國的使節同來中國訪間.
第六次航行:從1421年春到1422月9月。這次出使西洋的主要原因是:忽裡漠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明“遣鄭和和等貴勒及錦綺紗羅絞絹等物賜諸國王,就與使臣偕行”(《明太宗實錄》卷119)。這裡所云十六國,是指忽譽淇斯、阿丹、祖法兒(即佐法兒,今阿曼佐法兒一帶)、刺撒於卜刺哇、木骨都束、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溜山、南巫裡、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已裡等。據清初抄本《針位篇》殘卷記載:這次航行還派楊敏率領的支隊前往榜葛刺(今孟加拉)訪問。
第七次航行:從145一年z月至2433年7月。關於這次航行的碑文和史籍記載較多。明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條載有此次航行的《航海日程表》,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四O中則儲存有《鄭和航海圖》,兩者的記載基本吻合,而後者標繪的航程、地理更為詳細、明確。
這次船隊從南京龍灣出發,經劉家港,再泛海長樂港,達占城。由占城派出支隊前往退羅、爪哇,主船隊則經南沙群島達瓜哇與支隊匯合,然後到舊港、滿刺加、阿獸、蘇門答刺、南巫裡、翠蘭嶼。再西行,達錫蘭山的別羅裡(今斯里蘭卡南岸加勃港東南的別里加姆)。鄭和在此分別派遣支隊航往榜葛刺、溜山訪間,然後由搜山國的官嶼(馬爾地夫群島中的馬累島)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東部的木骨都束。
主船隊自別羅裡經小葛蘭、柯枝、古裡達忽魯漠斯。鄭和又在此派遺支隊前往佐法兒、刺撒、阿丹、木骨都束、卜刺哇、竹步(今索馬利亞朱巴地區)、慢八撒(今肯亞蒙巴薩)諸地。主船隊從忽裡漠斯返航。經古裡時,留“通事”七人描古裡國船前往天方國(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訪問。主船隊於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