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糧小咖
-
2 # 老梁話三農
大豆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因為其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常用來製作各種豆製品、榨取豆油、釀造醬油、提取蛋白質等,可見大豆的用途還是挺廣的,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
自己吃或製作成豆腐現在農村很多農民都會自己種植一些大豆,像我家鄉這邊,種豆子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但是豆子並不是村民的主要農作物,村民主要以種植菸葉和水稻為主,然後利用空閒的山地、田邊緣種植一些豆子。
種植在田邊緣的豆子基本都是留給自己吃,到了夏天吃豆子的季節,幾乎天天都吃豆子,而種植在山地上的豆子,等到葉子或者豆子開始發黃的時候,就收回家,暴曬幾天後,豆子變幹,然後把豆子打出來,收集後去掉多餘的枝葉,再暴曬幾天就用袋子裝起來,少部分會留著自己吃,大部分會用來製作豆腐,我們家鄉每年都會把家裡多餘的豆子製作成豆腐,然後用油炸成油豆腐後,再用罈子醃起來慢慢吃。
總的來說,我們家鄉種豆子並不以賺錢為主,只是給生活添加了一兩種食物而已,最主要是豆子好吃,適合下酒,很多老農民對豆子情有獨鍾,覺得豆子比肉乧好吃,不過如今家鄉這邊很多人不做豆腐了,種植面積是越來越小。
經濟利益另外一種種植模式就是透過種植大豆來賺錢,一畝大豆平均可產300-500斤,當然地產和高產的也有,價格根據品種變化很大,基本上一畝豆子,扣除各種成本,也賺不了多少錢,就算平均兩塊錢的價格計算,一畝田如果收穫400斤豆子,也才800元,扣除各種成本,也沒剩多少了,而且很辛苦。
但是這些以種植大豆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如果不種大豆的話,種什麼呢?其他的農作物要就是不會種,要就是有著很大的種植風險,農民不敢輕易改變種植品種,還有就是山地比較適合種植大豆,雖然賺的少,總比荒廢長草強吧?如果能透過大面積種植大豆,比如承包個一兩百畝的山地種植大豆,一年的利潤比打工強多了。
-
3 # 淺藍色的天空12
大豆一畝地四百斤,最高不超過六百斤,價格每斤2塊左右,但大豆相對來說省工省時,前期只要墒好苗齊,打一遍除草劑,結莢期打兩遍冶蟲的,熟時,收割機一收完事!!大豆好出手,實在不行榨油,做人造肉,做豆乾!!做豆腐!!豆杆是很好的牛羊草料!
-
4 # 13100890393
市場化的今天,種植結構己發生變化。當好農民必須在政策和市場需要什麼農產品情況下發生改變。現在大部分農民都是慣性思維在種地,己經跟不上市場的節奏,患得患失。至於說種大豆無非有兩種情況:一是靠補貼,二是靠自身與市場訂單。
-
5 # 糧油市場報
但是民眾對於大豆種植的積極性卻一直比較高漲,就拿眼前的2019年春耕來說吧,大豆種植面積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度增加,達到近十年左右的最大值。
為什麼明明大豆價格已經這麼便宜,還有人堅持繼續種植,而不去考慮其他經濟作物,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大豆種植有比較高的補貼,這是最大的優勢。2018年,東北地區大豆補貼整體最高逼近500元每畝,而其他經濟作物,則沒有這種優待。
高補貼“刺激”,中國大豆種植面積明顯復甦熟悉中國大豆種植歷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最近這些年,中國大豆種植規模經歷了比較大的波動。特別是在2014年前後國家取消了東北地區的大豆收儲制度以後,大豆購銷實現了完全的市場化+補貼,現價由巔峰期的2.4元每斤一步步下跌至1.8元每斤以下,民眾的種豆熱情大不如前,種植規模和麵積一年不如一年,在2016年,中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和最終產量幾乎創下歷史最低值。
可是,在國家不久後出臺“東北大豆種植者補貼以及輪作補貼政策”,極大的刺激的東北以及其他大豆產區的豆農的種植熱情。
以2018年的東北大豆補貼為例,多數地區除了為豆農發放300元每畝左右的大豆生產者補貼補貼之外,改為輪作地區的大豆種植戶發放了標準為150元每畝的輪作補貼,也就是說,去年在東北地區種豆,每畝能夠拿到的補貼可以高達450元每畝以上,極大的保證了種植效益,甚至創下了近幾年來的大豆種植效益最高值。
2019年,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中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就是為了提高國內大豆消費的自給率,確保中國產大豆在進口大豆的鋒芒下得以保全。
不出意外,今年國家會繼續為東北地區的大豆發放生產者補貼,並未華北黃淮大豆產區的農民發放種植補貼,就是為了保證他們的種植效益可以穩定在一個合理範疇。
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和宣傳口徑,中國一直把大豆作為位列玉米,稻穀和小麥以後的第四大主糧左右,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油料作物,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所以,儘可能的保證中國產大豆種植規模和效益穩定,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整體考慮。
-
6 # 種田博士後
籠統地說種某一種作物會比種另一種作物收入更高都是不可靠的。
中國農作物播種面積24億畝,種的農作物接近一百種。其中糧食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麥、高粱、穀子、馬鈴薯、大豆等佔了16億畝;油料(油菜、葵花、花生等)和棉花佔3億畝;蔬菜(番茄、黃瓜、白菜、蘿蔔、茄子、西蘭花、菠菜、甘藍、芹菜、大蔥、洋蔥、辣椒等)和瓜類(西瓜、甜瓜等)佔了3億畝;其他(甜菜、甘蔗、烤煙、麻類等)佔2億畝。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說種一種作物一定比種另一種作物更賺錢,那“另一種作物”就不會存在了。有人爭辯說,“種番茄就一定比種玉米賺錢多”。這還真不一定。種番茄有前期大棚的投入,有用工的成本,還有價格波動的風險。如果只要種番茄就肯定比種玉米多賺錢,那就只有傻子才會去種玉米。
一般來說,種玉米比種大豆收入高。但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一些山坡薄地,一些低溫冷量的山區,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差別並不是很懸殊。加上大豆化肥用量小、種子便宜、收穫脫離容易,收入並不低。再加上種大豆補貼明顯高於玉米,所以這些年即使大豆受到了國際打壓,播種面積還是維持在一億多畝。
農民種什麼作物,一定要因地制宜,看看在當地產量如何,成本如何,銷路如何,銷售價格如何,再做決定。
-
7 # 惠農圈
農民不種植經濟作物,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風險太大,看似經濟作物的利潤比較高,一畝地可以賺上好幾千元,但這些年裡到處都有滯銷的新聞出現,一旦行情不好了,農民能夠保本都是一個問題,總體來看農民還是不賺錢。大豆雖說獲利並不是太高,但至少國家也能夠控制價格,讓農民有錢賺。
我們村在10年前還有人種植大豆的,但如今的農田裡不是水稻就是小麥,玉米和大豆已經看不到多少了,只有在河岸上的土地上以及自家的農田地裡還有人種植著大豆。種植的主要目的是自家榨油以及製作豆腐,並不會將它販賣到集市上,這樣價格的多少大家自然是不會關心了。像我家裡都會在菜園地裡種植上一大片,年底的時候我媽就會製作豆腐,這樣吃起來更香。
在2014年的時候,大豆的價格為2.4元每斤,而如今的價格卻只有1.7-1.8元一斤,可見其中下降的幅度有多大,農民的收益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價格的下跌除了是受到龐大的進口大豆影響之外,還有就是受國際糧價的不斷下滑影響。雖說中國的大豆產量比較少,但還是會低迷性的下滑。 那為什麼農民還要種植呢?其實還是因為國家的補助政策比較高,就拿2018年的補助來看,東三省地方可以獲得300多元的補助政策,這樣一來農民的收益也會有更高的補貼。
而大豆的價格雖然低迷,但銷售上卻沒有難題,因此農民種植的利潤可以得到保障,不會受滯銷的影響。 當然也有很多人則是在那些旱地裡種植,良田則是種植著其他作物。大豆本身就有固氮的能力,在那些貧瘠的土壤中影響也不是太大,所以才會選擇種植。
-
8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大豆的價格的確是非常的便宜,但是還是有一些農民選擇種植黃豆而不是玉米、水稻或者其他的經濟作物,這是為什麼?
1、大豆的補貼高。近兩年,國家為了刺激東北地區的大豆產業復甦,投入巨資對黃豆種植戶進行補貼。其中,吉林和遼寧地區的補貼要高一些,達到了300元/畝以上的標準。而黑龍江地區,也接近300元/畝補貼的水平。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是種植黃豆真的不賺錢,只要種了閉著眼睛就有300元/畝左右的收入。而且,黃豆的種植成本很低,如果沒有地租的話,一畝地的種植成本也就400元/畝左右。即便是黃豆價格不理想,產量不理想,品質不理想,哪怕一畝地只有300斤的產量,也能求個平衡,還有種植補貼跟著,何樂而不為呢?
2、黃豆種植過程相對簡單、不那麼繁瑣。把黃豆成為懶人作物也不誇張,為什麼?在黃豆封壟之後就不能進地進行田間管理了。黃豆這類豆科作物的葉片、莖稈的抗逆性差,封壟之後的機械或者人工作業,都有可能造成葉片、莖稈、分枝的損傷。所以,在黃豆封壟之後黃豆田基本就沒什麼可忙的了,稱之為懶人作物也不為過。這與玉米、水稻以及其他的經濟作物相比,要省力許多。
3、經濟作物的風險大、投入大、不確定因素多。大家應該都還記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這幾個較有特點的事例吧。這幾個事例無一例外的在表現經濟作物的價格落差之大、之規律性太低。而且,經濟作物種植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東北較受歡迎的“毛蔥”,據說每畝地的種植成本能達到幾千元,這是什麼概念?農民朋友的那點地一年的種植收入也不過幾千元吧。同時,種植經濟作物對技術、管理措施方面要求的更為嚴格,一個步驟做不到位很可能就會造成一年的努力付之東流。
所以,從安全生產以及降低種植風險的角度來講,一些農民選擇種植價格低廉的黃豆也不失為一個較為穩妥的保險方式。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做法對保持或者恢復國內的黃豆產業也是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回覆列表
大豆價格這麼便宜,可還是有農民在種植大豆,為什麼不選擇種其他經濟作物?這兩年,雖然國內大豆的播種面積略有恢復,但增加的幅度並不大,而且在2018年還遇到了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中國產大豆的產量並沒有多明顯的恢復。在此形勢下,儘管去年到現在,因中美貿易問題導致大豆進口量減少,國內大豆價格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走強,但幅度也有限,而且很快就因為豆粕需求因為非瘟而下降、美國大豆進口重啟等原因,又開始了震盪走弱行情。基於此,我們看到,國內的大豆價格行情不僅沒有起色,東北產區等的部分農民收穫的大豆出售難度還比較大,貿易商收購意願不強,收購價格也從前期的1.8-1.9元/斤,逐漸下降至1.6-1.7元/斤的水平。時至2019年,國家有關方面在去年“倉促”下出臺政策扶持大豆生產但實際效果一般的情況下,出臺了“大豆振興計劃”,在補貼力度上全面提高,不僅黑龍江的大豆生產者補貼還將維持在200元/畝以上,吉林省前一段也公佈了2019年的大豆和玉米生產者補貼,其中大豆補貼明顯高於玉米。受此影響,再加上去年新玉米上市之後經過了持續三個多月的走弱,農民收益“慘淡”,東北地區大豆意向種植面積明顯提高,而玉米的意向種植面積也略有下降。綜上,對農民來說,看得見的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儘管後期新大豆上市之後,很可能還會面臨價格下跌壓力和出售壓力都比較大的風險,但因為補貼力度增大,平均每斤補貼0.1元,對於傳統的大豆產區農民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強的。至於種植經濟作物,農民朋友很清楚,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