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邊之城
-
2 # 山西高家二少
李鴻章臨終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其實,在那個腐竹的清朝,換個人真未必能比李鴻章強多少。對於大漢奸的說法,我不覺得靠譜。畢竟合約簽訂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在達成協議之前,肯定會和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商量。而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家底,被幾次條約瓜分的所剩無幾。我不相信他會不心疼。 或許裱糊匠其實是對他最好的表述。支撐著大清帝國不倒,沒有陷入徹底的亂世,算是一件奇功。作為一個有權利的官,他自己也沒少夾帶私貨,很多地方展現出來的官場氣息多於為國為民。 權鬥與國利權衡不堅定,挪軍款獻媚慈禧,這種因環境而造成的無奈,卻也有幾分悲情;簽訂很多條約的黑鍋也只能說這是他投身清廷的一個必然結果,可憐,但沒法同情。 於史有功,於國有過。總的來說功大於過,但功也未必就是利在千秋,過倒也是遷延數十年。功過大體相抵,但功略高於過吧。
-
3 # 坐而忘憂1
李鴻章不僅是滿清統治階級的一分子,還是手握大權的最高層級的統治者。淮軍和北洋水師就是他的錢袋子,煤礦和彈藥廠都是李鴻章的手下經營管理,但好煤要賣好價錢,差煤碳就給北洋,開戰差不多二個月,炮彈還不知在哪。李鴻章就是個機會主義者,人太聰明瞭就只想玩小聰明不願腳踏實地做事。他的運氣在於有個滿清替他背鍋,不管他多失職差勁也能輕鬆脫罪。
-
4 # 江東汪郎
這句話是甲午戰敗後,李鴻章為了撇開自己的責任找的一個藉口,也間接說明了他再也沒有信心振作清王朝國勢。
為什麼這麼說,我從下面三點原因來分析。首先,甲午戰爭的失敗讓他堅持的“師夷長技以治夷”的理念破滅。
李鴻章是公認的清末四大中興大臣之一。從他在兩江任上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開始,就已經成為洋務派的中堅力量。
不能否認,這位懷有一腔救國熱血的封建士大夫,內心深處那種真誠。但李鴻章沒有成為老師曾國藩那樣的聖人,也沒有做到政敵左宗棠那樣的君子。所以他的北洋是三十餘年洋務運動的最中堅力量,也是李家的撈錢工具。
甲午一戰,全部歸零,堂堂大清居然敗給了二十年前還什麼都不是的倭奴小國。李鴻章才成了天下人對其“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憤怒!
所以救國理想的破滅,華人的痛罵,讓李鴻章不得不反思自己,不得不給自己找個理由。其次,和政敵左宗棠的對比,讓李鴻章焦慮死後的聲譽。
1874年的塞防海防之爭,讓曾經是戰友的左李二人在政治上正式分道揚鑣。
左宗棠堅持兩防並重收回了新疆,對外強硬,聲譽清白,還留下了“越事和戰,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的臨終遺言。
李鴻章建議放棄新疆,堅持海防,著重發展海軍,意圖效仿英法。然而,耗費巨大的北洋艦隊不僅沒有展現應有的實力,反而落得個全軍覆沒的結局。從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天津教案開始,李鴻章就開始一步步成為清王朝賣國條約的全權代表。
那場左宗棠臨死都念念不忘的,關係“中國強弱”的一戰,李鴻章還是妥協了。
所以十年後的甲午戰敗,李鴻章說出這話的時候,我想他是有感觸的,尤其是對左宗棠也應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最後,對西方列強盲目信任造成的苦果的無奈。
李鴻章是有救國存亡之心的,這一點不能否認。但是他沒有充分認識到某些問題的本質,反而將希望寄託在不可能的人和事上,終究釀成了甲午戰敗的苦果。
外交上,李鴻章迷信洋人的調停。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後,他不顧沈葆楨率軍艦奔赴臺灣讓日本騎虎難下的事實,還是堅持讓美國出面調停,結果清政府花了五十萬兩的贖臺費才讓日軍撤出臺灣。正因為這件事後讓日本看清了清政府的虛實,才會在1879年無視清王朝的存在,吞併了琉球王國,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短視的悲哀。
甲午戰爭中,李鴻章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寄希望於西方列強能夠出面阻止日本,不允丁汝昌出戰,以致北洋全軍覆沒。
這也許是他真正意識到洋人對待清王朝的態度,只可惜已經太晚了。
當然,今天的我們看古人有點事後諸葛的味道。
但不能否認的是,作為北洋實際上的第一領導人,將北洋視為自己私產的李鴻章,不管他如何為自己開脫,也不管其他人怎麼為他開脫,甲午戰敗他都有不可推卸的第一責任。
-
5 # DJ你懂
既想馬兒跑的好,還不給馬兒吃草!
這就是作為晚清“中興四臣”之一的李鴻章,一輩子都面對的囧境,他的一輩子,都是在為大清國的苟延殘喘奔忙,就是到死的時候,還有人在逼他簽字。
談什麼練兵,談什麼海軍,大清國的北洋水師,當時不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超過了日本海軍,可最終甲午海戰卻敗給日本!究其原因,不是李鴻章的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慈禧太后把給北洋水師的軍費拿去給她修圓明園去了,結果北洋水師連炮彈都買不起,能不敗嗎?
李鴻章去日本談判,被小日本打了一槍,就是這一槍,為大清國節省了一億兩白銀。就是這麼個人,卻兩次淪為華人眼中的漢奸賣國賊,誰有能知道他的難?
李鴻章的一生,簡直就稱得上是大清國的滅火器,四處忙著為大清國滅火: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30多個不平等條約。
“李鴻章是大清國的裱糊匠”這話說的一點沒毛病,處在這麼個積貧累弱、腐敗無能的大清國,李鴻章即便是很有眼光,很早就看到的列強對我中華的狼子野心,即便想透過辦洋務,辦海軍來振興國家,可誰有能夠給他支援,誰又能理解他的苦衷?所以他所能做的就是盡力維持,充當大清國的裱糊匠,至於練兵、練海軍也只能充充門面,當做嚇唬人的紙老虎罷了。
-
6 # 白馬嘯長安
總結成一個字“難”。
舊時的裱糊匠是把頂棚、門楣等用紙糊上,本就是好看的表面工程,如若一戳破,就看到裡面的端詳了。破了一個洞,修補一下。一會兒又破了,再補。破到後來千瘡百孔的,你也不能再補了。倒不如,一把扯掉,重新來過。
李鴻章就是那個整天補洞的。太后和皇上就叫他搞這個,搞那個,還要去簽字。滿朝親貴都知道是臭大街、臭萬年的事,都讓給他了。補來補去,洞是越來越多。太后祝壽,他也得贊助,還不是海軍裡給錢。也就是李鴻章,堅韌啊。換了袁世凱,可以做,但位子換一換,你當臣,我當君。
-
7 # 娛樂新劇情
李鴻章,中國封建君主制度下的悲劇人物。興修學堂,承建海軍,興商業貿易。一生為國操勞,卻無拾得善果。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一生功績卓著: 1 組建準軍,為清庭發掘了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等可用之才。2 建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為中國軍工製造的先驅者。3 辦實業,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辦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的貢獻。4 送童留洋。開創了中國向外學習的先例。為中國培養了如詹天佑等人才。這些人成為中國民用建設的佼佼者。
李鴻章,也代表中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日臺事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其實作為忠君愛國的人臣,只能盡人事,不知天命。苟延殘喘的清朝,己經是千瘡百孔,國力贏弱,民間製造業遠遠落後於西方。西方列強己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捱打己成必然。作為從小受忠君思想教育的李鴻章,深知朝庭的無能和貧弱,只能盡力去辦事,到底能辦成什麼樣心裡也無底。
李鴻章曾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術能負其責?”其志可嘆,其行不悲嗎。
-
8 # 搞哥讀史“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
在這裡,李鴻章打了兩個比方,又是紙老虎,又是裱糊匠,說來說去,得出來的結論是這樣一句話: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短短几句話中,我認為李鴻章至少表達了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清朝已是末世。用“破屋”來形容清國,即便不是大逆,也是大不敬之罪。在公開場合,李鴻章是絕對不敢這麼說的,只有在吳永這種親近的後輩面前,才能一吐為快。而且幸好那時候也沒有智慧手機,不用擔心被人錄下來傳到網上。
李鴻章曾說,晚清是中國“三千餘年一大變局”。為應對這個變局,清廷曾嘗試開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這條道路已然破產,而且清朝未來也看不到復興的希望。所以李鴻章將其形容為破屋,雖能勉強支援,但亦離坍塌不遠矣。
第二,海軍經費不足。李鴻章這番話中,暗含了其建社水師費用不足的埋怨在裡面。
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朝下了一道諭旨,規定:“嗣後如有建議創辦之事,及購買機器軍火各項物料,均著先行陳請,候旨遵行。不得於未經奏準之先,率行舉辦。”之所以有這道規定,是因為想省下費用來為慈禧太后修葺頤和園。
對此,李鴻章曾爭辯道:“臣以為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製造兵輪之費,萬不可省,求省費則必摒除一切,國無與立,終不得強矣。”
然而,李鴻章的意見並未被採納,自光緒十五年後,北洋水師未添新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逐漸被日本海軍超過。等到臨事之前,倉卒應戰。李鴻章曾為此責怪戶部尚書翁同龢:“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輒駁詰,臨事而問兵艦,兵艦果可恃乎?”
第三,推卸戰敗責任。甲午戰敗,加上籤訂《馬關條約》,向日本割地賠款,李鴻章為此承受了漫天毀謗,華人皆曰賣國賊李鴻章可殺。這也是李鴻章針對外間輿論,為自己做的一個辯護。
甲午中日戰爭,有人將其形容為李鴻章一人戰一國。誠然,將所有責任讓李鴻章一人承擔,是不夠客觀的。不過,李鴻章將自己比喻為“裱糊匠”,將所有責任一推了之,卻也不甚公正。至少李鴻章一人掌管北洋水師及淮軍多年,軍中任人唯親、貪腐氾濫等問題,都是李鴻章過度放縱所導致。北洋水師戰鬥力不足,敗於日本,李鴻章不能辭其責也。
回覆列表
這說明了
1、對晚清頹敗無能為力
2、以西方軍事科技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3、專制統治限制了洋務運動的發展
4、洋務運動無力迴天
本回答由互動百科提供,關注互動百科(www.baike.com),每天都能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