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蘿蔔君
-
2 # 亦有所思
歷史上評價他有些軟弱,或者不夠堅持。其實這錯的!他極度堅強,堅韌,果敢,不遜於任何帝王。
因為他隱忍!
要知道,乾隆選嘉慶是有私心的!這最大的私心就是可以安享晚年。也就是說,他要確保下一任皇帝,聽話,順從,孝順。不會將他制訂的國策摔個稀八爛。
乾老爺子認為自己打造了盛世,自然需要這個盛世繼續下去。所以國策不能變。既然已經是盛世了,還需要什麼激進或變革麼?
不!
嘉慶登基後,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這是一個極度隱忍的太子加皇帝,在這裡真心佩服在他身後為其出謀劃策的某個幕僚。登基之後,面對權力的誘惑,可以自控到如此地方。那麼,這隻說明了一個問題!
這個嘉慶的圖謀更大!
這個嘉慶的觀點與乾隆不合,只是巧妙地隱藏起來罷了!
乾隆死後,他進行了一系例的操作。半途而廢了。這個半途而廢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變革無法執行,或者說是無法有效執行。
執行的結果就是朝政失控,帝位不保!當執行者本身就是原制度的即得利益者時,你拿什麼變革?
這是一個生不逢時的皇帝!
-
3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嘉慶登基之時,清王朝已經如同一個重症病人。在康乾盛世耀眼的光環下,其實隱藏著巨大的危機。乾隆後期從皇帝到地方官吏,整個社會形成了一股奢靡之風。乾隆帝窮奢極欲,到處修建離宮別館;巧立名目,勒索百官、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乾隆規定,官員犯有過失,可向皇上繳納罰金或贖金,以換取寬恕或免罪。先後六次南巡,掏空了國庫。官吏貪汙、索賄成風。軍備廢馳,政治日益腐敗。後來,曹福成曾評論說:"非其時人性獨貪也,蓋有在內隱為驅迫,使不得不貪者也。"(《庸庵筆記—入相奇緣》)其中"在內隱為驅迫",指的是官吏為保全自己的烏紗和身家性命,而被迫向皇上孝敬錢財。此話點出了乾隆帝是官場貪風之源所在,可謂一語中的。
站在康乾盛世肩膀上的嘉慶,所遇到的社會問題,已經超出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所有政治經驗的範圍。譬如人口問題、財政問題、貪腐問題等。
在對待貪腐問題上,先是誅和珅;在全國11個總督中,6個被他撤換;他曾一度發起反腐懲貪高潮,然而高潮過後,一切如舊。各地官員,大小衙門,無人不在受禮送禮,買官賣官;官府只能靠加稅賣官來增加收入;各地衙門大多昏庸懈怠,在政治上無所建樹,而搜刮民脂民膏卻大顯身手,對民間疾苦一概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官僚集團對貪汙受賄索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其中規模最大的白蓮教起義延續九年,波及川、楚、陝、甘、豫五省。
人口問題是當時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自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世界地理大發現後,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傳播到世界各地,導致了世界人口的猛增。據統計資料顯示:18世紀,世界人口從6.41億增至9.19億,增幅43.37%;華人口則從1.5億猛增至3.13億,增幅108.67%。歐洲國家透過大力發展工商業、進行海外移民和殖民擴張來吸納過剩人口。
面對從未有過的社會現實問題,要把這個盛世延續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突破傳統政治經驗的藩籬,在"祖制舊法"外尋找出路。然而嘉慶帝卻沒有這樣做!在20多年的皇儲生涯中,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熟讀歷朝《實錄》。他養成了做事"穩健平和""四平八穩"的性格;做人秉承中庸之道,不標新立異,不出格。總之,嘉慶帝做事總要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沒有自己的主見。嘉慶雖然聰明,敏銳,為人勤勉,待人寬厚,生活簡樸,同時也有足夠的耐心,但是他缺少了對帝王來說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勇氣和膽略。他不是不想改革,而是不敢改。他十分清楚大清帝國的危機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然而他卻望而卻步了。從小熟讀經史子集的永琰,不是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每一次重要改革都要冒多大風險、付出多大的代價!稍一不慎,就會滿盤皆輸,弄不好還會危機自身的統治。無論如何,他是不會冒這個險的。
嘉慶新政臨近尾聲,無情的現實已經證明,他的一系列政策對扭轉大清王朝的現狀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洪亮吉案"草草終結了"嘉慶新政"之路。"洪亮吉案"給他敲響了"警鐘",使他更加"守成",從此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位嘉慶皇帝統治了中國20多年,晚年心灰意冷,精神倦怠,只能從祖宗的《實錄》中尋求治國之策,而大清朝從此一天天走向衰敗和沉淪。
從親政初期的躊躇滿志、大有作為,到謝幕時的尷尬和無奈。嘉慶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隨其後的卻是"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與屈辱的割地賠款。官場腐敗、國弱民窮和愚昧落後,使大清帝國走向了萬劫不復的衰敗之路,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成了風中之殘燭,淪為任由列強宰割的羔羊!
大清王朝的不幸,實為中華民族之不幸!在時代呼喚偉人出現的時候,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卻是一個以勤奮、仁愛、寬厚、節儉著稱而毫無遠見、魄力、只會死報祖制、因循守舊的的平庸之人。
這個辛苦了一輩子的皇帝,到頭來卻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失敗者!
-
4 # 歷史寶藏
嘉慶皇帝是個好人,不折不扣的好人。
並且從小就是。
這要從嘉慶皇帝的老爹,乾隆皇帝說起。
清朝歷史上,康熙和乾隆的兒子們命最苦。
康熙皇帝是在世時把不少皇子折磨的夠嗆,駕崩前還把皇位莫名其妙傳給四爺雍正,以至於死後還要在九泉之下看著兒子們手足相殘的悲劇。
乾隆皇帝的兒子們就僅比康熙的皇子們好那麼一點,因為雍正在位時發明了秘密立儲的好辦法,乾隆爺就閒來無事靜靜打量著諸皇子,慎重挑選著大清國的繼承人,然而老天總是和他開玩笑,每次他剛一打定主意,這個被他點中的皇子必然是突然去世,就像一個無解的魔咒。
因此乾隆帝選中永琰繼承大位時,內心也是不太滿意的,因為滿意皇子的都死了。
之所以乾隆皇帝不太滿意,就是因為永琰這個人比較中庸,最大的缺點是沒有什麼突出的優點,最大的優點也是沒有什麼大的缺點。
嘉慶皇帝像
嘉慶在太上皇還在的幾年裡,能夠謹言慎行,這一點連太上皇都無話可說,“也許能當個好皇帝吧”,乾隆爺御龍歸天的時候一定這樣想的。
乾隆去世後,新官上任的嘉慶皇帝也做出了振興的嘗試。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駕崩,正月十三,嘉慶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抄其家,拘其人。正月十八,賜死和珅。
這雷厲風行的作風,一改官員們對這位新君的看法。
然而,失去了和珅的大清國,並沒有像嘉慶想象的那樣出現扭轉,腐敗依然,行政效率低下依然,大清國在乾隆爺漫長的夕陽期安逸的太久,欺上瞞下了太久,也將很多問題慢慢制度化了,比如腐敗,已經不是打幾個老虎可以解決的了。
嘉慶初年,川楚白蓮教起義,波及六省。
嘉慶七年,廣東天地會起義。
嘉慶八年,嘉慶皇帝竟然於北京順貞門被人行刺。
嘉慶十八年北方天理教起義,甚至在太監的協助下攻入皇宮。
每年冬至祭天的時候,站在圜丘中央的嘉慶帝必定是最虔誠也是最悲傷的。嘉慶皇帝肯定不止一次捫心自問,天下這是怎麼了?難道自己真的不是個合格的皇帝嗎?老天真的沒正眼看過這個苦悶的皇帝嗎?
並不是嘉慶不夠勤政,也並不是他不夠虔誠,只是在江河日下的大清國,他始終找不到任何的辦法去阻止這場衰落。
越是著急,越是事情多,也就越是勤政。繁忙導致焦慮,焦慮導致困頓。
在毫無希望的繁忙過後,是嘉慶皇帝無望的“守成”。
為什麼先祖在的時候就可以那樣好,而自己就不行了呢?
為什麼不學習先祖的處事辦法呢?
還真就這樣辦了。
《清實錄》是現在清史研究很好的資料,按年月日記載著清朝皇帝每天做的事情,特別是下的諭旨。
嘉慶皇帝也發現了這份很好的資料,以至於晚年時候天天就是抱著老爸的實錄在翻。
遇到什麼問題,就翻翻看看老爸當年是怎麼處理的,然後自己也這樣辦。甚至一件事情已經處理完了,過幾天看到和老爸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就立馬改變態度,按老爸說的辦。乾隆皇帝若九泉有知,看到這一幕不知道內心作何感受。
時光能夠倒流嗎?不能。所以嘉慶皇帝依然在迷茫、抱怨、痛苦、糾結中度過一天又一天。
想必嘉慶皇帝在壽終之時,內心是歡喜的,因為這是最好的解脫。
當個皇帝也是挺累的。尤其是好人當皇帝。
-
5 # 猴格大人
有位答主說嘉慶是個好人,說的一點沒錯,嘉慶就是一個普通的好人,天資普通,沒有出彩的優點,沒有率兵領將四處征戰有耀眼的戰功,更沒有像雍正那樣外出辦差治理政務,他爹還去辦理過苗疆事務,嘉慶連那點實踐都沒有過。
最早給嘉慶地做出評價的是他的兒子道光帝,從敬天、法祖、勤政、愛民、文德、武功六大方面,對嘉慶的一生做了總結。雖然免不了講好話,但基本上也是事實的。
嘉慶能夠被立為太子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他天資聰穎優點突出的皇子都死了,而活著的又比嘉慶聰明的例如永瑆、永璇等都因為作死失愛於皇父,唯有嘉慶,努力讀書(雖然讀的不咋地),沒有犯過什麼大的過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就這麼瘸子裡面挑將軍,乾隆也實在沒挑頭了,就孝順的十五吧!
不管怎麼說,嘉慶也不失一個努力有作為皇帝,他對他所繼承的外表光鮮內裡其實千瘡百孔的家業,有清醒的認識,敢於面對現實,努力去做一個救火隊,對到處失火的大清國去四處奔波撲滅火苗,對國家的弊端也努力的做些力所能及的補救。
【嘉慶劇照】
嘉慶還能堅持以身作則勤儉持家,反對搞虛誇的祥瑞,比較體恤民生。
但是面對積重難返的局面,平庸而沒有魄力的嘉慶那一點作為又根本不夠看。特別是他在位時期,人口一直飛速的增長,而社會經濟卻停滯不前,負差越來越大,嘉慶沒有采取措施刺激社會經濟,反而是反對言利從嚴禁礦,從而堵死了大批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反而成為不安定因素。
總之,面對盛世之下難掩的衰亡,作為嘉慶,這麼一個平庸的守成者,只能縫縫補補延緩衰敗的腳步,其他什麼也太難為老實人嘉慶了。
就是這樣。
回覆列表
嘉慶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皇十五子,在乾隆38年就被密建為皇儲,在乾隆54年被封為嘉親王,在乾隆60年被正式封為皇太子,後被乾隆帝禪位繼帝位。
嘉慶皇帝繼位之初,朝政大權仍被太上皇乾隆控制,在乾隆去世之後開始親政。親政之後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對乾隆末年的種種弊端努力扭轉,並且在生活上比較節儉。當時清朝官員貪汙腐敗嚴重,嘉慶皇帝提出“貪墨之風,首當嚴懲”,除掉了當時最大的貪官和珅。同時,嘉慶皇帝以先輩為榜樣勤於政事,大力改革官員的翫忽職守之風。在軍事方面,嘉慶皇帝平定了川楚教亂,鎮壓東南匪亂和天理教起義。在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發展,減免災區錢糧。在文化方面,嘉慶皇帝在位期間結束了文字獄,和清代歷朝皇帝一樣,提倡封建禮儀。在外交方面,和他的列祖列宗一樣依舊閉關鎖國。
雖然嘉靖皇帝有心治理國家,但是其性情優柔寡斷,對一些弊政未能根除,無法解決前朝遺留的眾多社會矛盾。嘉慶皇帝於他的父親和祖父相比,是一位缺乏政治膽識和革新精神的平庸皇帝。後事都以“平庸”兩個字作為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從清朝歷史來看,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嘉慶皇帝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弊政已積累多年,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國庫空虛嚴重,所以說是乾隆皇帝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