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德256064257

    不帶這樣的!概念真模糊。

    N,P,K及微量元素,作物根系自土壤吸收。

    c,H,o作物葉片,經光合作用,透過葉綠素自空氣中吸取。

    C,H,0構成植物所必須的三元素。

    自然界,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根本,不計其量。

    ,,,,,

  • 2 # 鼯鼠之飛

    一句話不需要給土地補充碳,因為碳不是從土壤中吸收的,是光合作用產生的。高中生物上有一個花盆裡種大樹的試驗,可以看一下。

  • 3 # 廣東果果妞

    你好!

    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吸收土壤的中的養分,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銅、硼、鉬、氯等16種營養元素,而前6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

    碳、氫、氧這三種營養元素在大氣和水中廣泛存在,植物透過葉片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便能滿足作物的基本需求,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額外補充,所以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刻意去關注碳元素!

    除此以外植物還有的另一個吸碳途徑,透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溶有機碳,有機碳對植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如果缺少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能達到最佳效果,導致農作物根系衰弱,抗逆性差,甚至老化,減產!

    怎樣給土地補碳?

    可以多用有機肥改善提高土壤的有機質,補充土壤的碳元素!也可以適量施加碳基肥,目前市面上已經開發出很多新型碳基肥,效果都是很不錯的!

  • 4 # 鄉村劇星

    碳作為一種重要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對植物的生長和參與能量流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碳的來源

    對於碳的形態,一般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但是少數的無機鹽和離子態的物質中含有少許碳元素,他們直接參與植物的生命活動。土壤中的碳,有一部分是來源於植物生長過程中,也就是說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反饋一些碳給土壤,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植物的根系腐爛、離子交換、表皮脫落、微生物的活動等。土壤中還有部分C來源於雨水的補給,但是這些佔極少數。部分化學肥料中也是含有碳元素的,比如碳酸氫銨、碳酸氫鈉等。

    植物中碳的來源

    我相信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於大家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了(知道植物有光合作用,這裡暫且不談及光合作用的原理和過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般是吸入二氧化碳、撥出氧氣的過程。在植物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碳均來至於二氧化碳的固定(部分植物可能有差異,這裡主要只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不同的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同化的量都有差異。除了光合作用,土壤的補給、人工補充的葉面肥等都可以算是來源的一部分,但是佔得比例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計。

    如何增加土壤中的碳素呢?

    回到題主提出的問題,按照我們上述介紹的碳素的分佈和流向(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流動),我們可以透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質、種植綠肥(綠肥即用於肥田的高產秸稈類作物,比如苜蓿、紫雲英等)等措施,增加土壤中的碳素。但是請注意我下面提及的觀點:C/N與土壤的關係。

    土壤中的C/N

    C/N即碳氮比,是指有機物中碳的總含量與氮的總含量的比值,是衡量有機質質量的重要指標,進而影響土壤的質量和養分供應。不同作物對碳氮比的要求是不同的,適宜碳氮比的土壤,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質豐富、營養供應持久、土壤養分越來越富有,這是我們農業生產上所期盼的。如果秸稈還田過量、不採取一些措施控制碳氮比,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會表現出缺氮的現象造成生長不良,比如在小麥種植期間會表現出“一邊綠、一邊淡綠”的現象。都在說秸稈還田,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碳氮比為什麼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呢?

    莊稼帶走土壤中碳素的量很少,在某些植物上反饋給土壤中的碳素比有些植物帶走的碳素要多,這就要分不同的情況了。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要進行秸稈還田,請務必做好秸稈的粉碎和氮肥的施用。秸稈還田,如果是腐熟之後可以直接還田,但是還是要施用部分氮肥以保證碳氮比的平衡(具體的施用量要根據作物的長勢來看);對於未腐熟的秸稈,在保證田間溼潤的條件下,看苗施肥,重點對底肥的施用量加大,並適期補充氮素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具體情況和具體的技術措施需要大家根據需要實施,有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當地的農業科技人員或者老師。如果自己會電腦,可以直接百度或者在這裡進行提問。

  • 5 # 天寶農業技術服務平臺

    平衡施肥是作物高產優質的重要技術,碳是名列首位的營養元素。但筆者以為,碳營養補充長期成為短板,業內鮮有關注。隨著化肥施用量不斷增大,“碳短板”愈發突出,引起作物低產、劣質、抗逆性降低等問題。作物依靠自然狀態的二氧化碳營養,這種靠天補碳方式僅能滿足其需求的五分之一,作物長期處於“碳飢餓”中。透過有機碳肥補碳,可以有效地消除“碳飢餓”而實現碳平衡。當前國內有機碳肥領域是個未受重視的研究盲區,同時也是生機勃勃的學術前沿和技術制高點,因此,肥料企業應抓住有機碳肥發展的重大機遇。

    作物“碳飢餓”是常態

    經典的植物營養理論認定了16種必需元素,其中,碳、氫、氧三種元素主要來源於二氧化碳和水,一般在化肥工業中不予考慮。二氧化碳氣肥多用於大棚,難以在大田使用。化肥工業誕生至今100多年來,除自然狀態的二氧化碳外,碳肥的研究、生產和應用基本處於“有名無實”狀態,在理論中有其名,而施肥實踐中缺其用。

    專家認為,“碳短板”源於大家對碳營養,主要是有機碳營養的重大作用缺乏認識。碳營養的重要性,在於其提供構建植物體內各有機成分的必需成分—碳架,包括鏈狀、環狀的各類碳架,還是植物合成糖類、蛋白質、氨基酸、酶、激素、訊號傳遞物質等的基礎物質。

    當今國內外許多與肥料相關的重大問題,如平衡施肥、水體富營養化、農產品高產優質、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不僅與現有化肥產品提供的養分有關,而且與碳營養有密切關係。目前大田碳營養的補充基本都依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自然補充,遠不能滿足平衡施肥的需要,尤其是在化肥施用量大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一般有機肥是否可以作為人工補碳的有效途徑呢?據瞭解,有機肥含有大量的碳但有效性甚低,水溶性一般小於10%,大都在2%左右,因此難以被根系吸收。

    部分科學論文已報道了高等植物對有機物的吸收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作物對有機氮營養的吸收與利用上。研究證實,氨基酸、尿素等可直接被作物吸收,且氨基酸等有機氮對作物的營養效應優於無機氮。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均從氮磷營養的角度來開展,未注意到有機碳架,尤其是不含氮的有機碳架進入植物體後的轉化機制與作用機理。

    另外,經典植物營養原理的“最小因子律”表達為木桶原理圖,它形象地顯示了營養元素短板對增產的重要性。但是,碳在經典理論上雖有其名,而在現有文獻中的木桶圖中卻無其位。長期以來,人們僅依賴無機二氧化碳提供碳營養,卻未考慮在氣態碳肥以外開發有機碳液肥或固態肥。可見,正是認識上的“碳短板”,導致實踐中植物營養“碳飢餓”。

    “碳短板”制約養分平衡

    一是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有機質濃度下降的後果眾所周知,但是,其中有效碳(包括水溶碳、活性有機質)濃度的下降,更是值得關注的深層次原因。當下,化肥的用量越來越大,與土壤有效碳含量越來越低有關,亦即與土壤中“碳短板”越來越短有關。

    二是作物低產、劣質多與“碳短板”有關。尤其是農產品質量下降,例如果蔬的口感差、維生素C含量低、硝酸鹽含量高、不耐貯藏等,均與有機碳缺乏而導致的養分不平衡有關。

    三是抗逆性低。作物對於寒、熱、旱、澇等逆境均有一套內在的對應機制,但是,若缺乏必需的訊號物質及其傳導、接收,則作物無法發揮其抗逆功能,而“碳短板”使得抗逆訊號物質的產生、傳導等受到抑制。同樣,對於病蟲害的抗禦,發揮作物的內在機制,也需要克服“碳短板”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所以說,透過補碳而實現碳與其他元素平衡是完全可以的,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嘉美紅利、嘉美金利、嘉美贏利來水溶性很高的有機碳系列肥料,增產效果非常明顯。

    植物營養學理論指出,碳是植物營養中的大量元素,碳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平均為45%左右,遠超大中微量元素之和數倍之多。大量施用化肥需要考慮各養分元素之間的平衡,這也是測土配方施肥的目標。但是,在氮磷鉀施肥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卻沒有考慮對碳的補充,使“碳短板”更為尖銳,平衡施肥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若透過施肥補碳,調整及最佳化植物營養平衡而消除“碳飢餓”,可以預計,現有平衡施肥的增產潛力將得到進一步大幅提高。植物營養平衡中的碳平衡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植物營養理論問題,同時也為肥料新產品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技術制高點。

    有機碳肥補“碳短板”

    長期以來,作物依靠自然狀態獲得碳營養,遠遠未能滿足其需求而處於“碳飢餓”中。透過有機碳肥補碳,可以有效地消除“碳飢餓”而實現碳平衡。

    有機碳肥是指能夠提供水溶性高、易被植物吸收的液體或固體有機碳營養的肥料,例如糖、酸、醇類及氨基酸等。有機碳肥可為液態、固態,使用較氣態碳肥方便,可廣泛用於大田及大棚。就形態、應用範圍及條件而言,有機高效水溶碳肥較二氧化碳更為優越。眾所周知,有機碳肥已經是有機態,無需消耗光能進行有機物轉化,這部分節省的光合能可用於其他生化反應,製造其他必需物質,從而促進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長。有效地消除“碳短板”,可使作物的產量、品質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目前嘉美紅利、嘉美金利其有機質水溶性高達50%-90%,是普通有機肥的20 倍,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在生產實踐中,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均有應用有機碳營養的經驗,這也反映出有機碳營養的重要性。例如,山東農民在櫻桃開花期噴施白糖,可使花期延長,授粉率提高。廣東、山東的農民,對於受農藥危害或受寒露風危害的水稻等作物噴施紅糖也有良效。這與受害作物的光合作用受阻、碳水化合物合成不足有關。噴糖可以補充光合產物,因而可減輕藥害或冷害。

    重新認識有機碳肥營養

    基於有效碳營養的認識,業內需要對有機肥的作用、生產技術、有機碳營養的優點及養分平衡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對有機肥尤其是有機碳肥方面的技術創新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機碳肥可歸於有機肥,但前者的水溶性、生理活性遠高於後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一般有機肥的當季肥效不明顯,其肥效主要是透過改土而慢慢顯示出來。實際上,有機肥的肥效不一定慢,慢是因為其有效碳含量低。若提高其有效碳含量,肥效則快,尤其是在化肥用量偏高的情況下,補充有效碳,可消除“碳短板”而恢復碳平衡,且見效快速。目前平衡施肥中缺乏對解決“碳短板”的技術措施,若能改進,可收到“四兩撥千斤”之功,使平衡施肥的效果更上一層樓。

    國內外研究早已證實,小分子有機物如氨基酸、糖、維生素可被作物吸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浙江農大孫羲先生領導的有機營養研究所就進行了作物的有機營養研究,證明有機肥中有機養分對作物的直接作用及其優越性。長期積累的研究成果為有機碳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但是,有機碳肥一直難以在平衡施肥中得以應用,其主要原因是有機物種類太多,遠超17種營養元素,難以一一計算並調節其平衡。專家以為,可以從有機物的碳鏈、碳環入手,將各種有機物均歸納為碳,以碳氮比為量化指標,則可實現以簡馭繁,指導肥料生產及施用。試驗結果表明,碳氮比在1左右,通常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研究證明,有機與無機元素配合,可大大提高養分的有效性及生理功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軍當年是如何防守科比的?你如何評價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