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病醫人苗醫生

    一提起醫生,很多人的印象差多不都是身穿白大褂再掛個聽診器的形象。不過穿白大褂的可不止醫生,還有可能是廚子。那麼醫生是什麼時候開始穿白大褂的?又為什麼選擇白大褂呢?

    其實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前,醫生是不知道白大褂為何物的。以前的醫護人員甚至沒有統一的服裝。在中國,古代醫師一般傳一些灰色的長褂,類似今天說相聲的。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醫務人員多是一些教會的神職人員“兼職”,所以一般穿一些深色長袍,還會帶頂小氈帽的神職人員服裝。到了18世紀末,隨著宗教勢力在歐洲逐漸勢弱,再加上男禮服開始流行,醫生們紛紛開始穿黑色燕尾服再加上一頂高高的禮帽,在病人面前非常有紳士風度。

    當然在17世紀黑死病襲擊歐洲時,還出現了一類特殊的醫師-瘟疫醫生。因為他們主要責任是防治疫情擴散並解剖瘟疫患者,所以這部分人一般穿著“標配”服裝:一個鳥喙狀的面具,一頂寬邊沿帽,一件齊踝長的大衣和一杆長手杖。這套服裝還是相當嚇人的。

    那白大褂是什麼時候開始登臺亮相的呢?

    這還得從路易斯·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說起。現在仍用於牛奶消毒的巴氏消毒就源於他。經過研究,他認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類和動物的疾病的病因。

    隨後受這種思想影響,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發現醫院髒亂的環境,醫護人員身上沾滿膿液、血跡、肉渣的便服以及粗陋的習慣,容易使得手術室內滋生大量的細菌。而這些細菌最終導致很多手術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因此,李斯特開始一些改革,包括手術室的消毒以及對醫務人員的一些列要求。其中白大褂就是這時候開始應用的。因為白色衣服上一旦有髒東西,就說明被汙染了,需要及時更換消毒,而不像黑色的衣服即使髒了,也不容易發現。李斯特的努力取得了成果,病房中的術後死亡率從50%下降至15%。

    隨後又經過很多醫生和醫院的努力,白大褂逐漸成為了醫生的標準服裝。不過有些特殊的醫師,著裝有時會有所不同。比如兒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和手術室的醫生。兒科醫生或護士有時可能會穿一些暖色的服裝,比如粉色,而手術室的醫生護士一般會穿綠色的手術服。

    以上就是白大褂的由來。

  • 2 # 曉煒

    一提起醫生,我們心中最先閃入的一定是某個手持手術刀、身穿白大褂的形象。病人在醫院,最為放心和信任的人也一定是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在美國,幾乎所有醫學院的新生,在執業前都能獲得本校師長贈送的一套白大褂,以示作為醫師的神聖與責任。醫生職業已經與白大褂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可這樣的繫結從哪裡來?

    在過去,醫生穿什麼?

    在現代醫療出現以前,醫生還不知道白大褂為何物。嚴格來說,那時候他們還沒有統一的著裝,而以穿戴便服居多。比如,歐洲中世紀的醫護人員一般穿著宗教色彩濃厚的深色長袍,還會配上一頂特色小氈帽。因為他們多是由神職人員“兼職”,因此這些業餘醫師平時穿的工作服(教會服)也就順理成章成了他們行醫時的服裝。而中國古代醫師也都是寬衣博帶,以一副普通知識分子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比如張仲景、李時珍。

    18世紀末的歐洲,隨著宗教勢力日漸式微以及男禮服(frock coat)開始流行,歐洲大陸的醫師們紛紛脫掉教會緇衣,開始換上黑色燕尾服,並佩戴一頂高高的禮帽,彬彬有禮地穿梭在病床間。這一時期醫生的著裝也體現出他們不斷攀升的社會地位,醫生由過去的行醫/遊醫成為了擁有專業技能的精英化群體

    儘管過去的醫療事業對醫生著裝沒有提出過多的要求,但在非常時期,一些醫生還是使用過統一的服裝。當17世紀黑死病(Black Death)再次侵襲歐洲時,在歐洲大陸的醫師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瘟疫醫生(plague doctor)——他們負責防治疫情擴散並解剖瘟疫患者。

    瘟疫醫生的“標配”包括一件齊踝長的大衣,一個鳥喙狀的面具,一頂寬邊沿帽和一杆長手杖。這套裝扮據傳是由法國皇室的首席醫師查爾斯·德·洛莫(Charles de Lorme)設計。在當時這套衣服能在一定程度上隔離瘟疫病菌,大衣通常是由硬皮革或蠟染過的帆布製成,並由藥材和香料浸透;形如鳥喙的面具帶有玻璃眼鏡,而鳥嘴尖兒也塞滿了藥草和香料,當時人們認為這些帶有芬芳的物質能夠隔絕“瘴氣”,以避免瘟疫醫生受到感染;帽子則用來表示自己的職業;手杖可以檢查並接觸瘟疫患者,還可以剝除他們的衣物

    雖然瘟疫醫生的著裝看起來並不美觀,甚至還有一些驚悚,但它卻成為近現代以前醫生為數不多的代表性著裝。

    白大褂是怎麼來的?

    19世紀中葉,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基於一系列研究,提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類和動物的疾病起因。他發現酒類飲料中的微生物是讓飲料變酸的罪魁禍首,並因而想到環境中的微生物也可能會讓人生病。

    巴斯德的 “細菌致病”思想成功引起了英國一位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的注意。在此之前,李斯特已經發現了一個規律:如果骨折病人的創傷是開放性的,也即骨頭戳破了面板、傷口暴露空氣中,那麼這個病人就離死期不遠;而那些骨頭只碎在面板之內、創傷非開放性的患者,大多數都能康復出院[4]。他隨即意識到,是不是醫院凌亂的環境,醫護人員粗陋的習慣,以及他們身上沾滿膿液、血跡、肉渣的便服,使得手術室內充斥著大量的細菌,最終導致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為此,李斯特開始對他的病房進行改革,比如所有的手術器械都要提前用苯酚(phenol)浸泡消毒,醫師在手術前也需要用5%濃度的苯酚洗手,他們還需要換上乾淨潔白的衣服作為手術服[5]——這便是現代白大褂的雛形。透過這些措施,李斯特使得病房中的術後死亡率從50%下降至15%[6]。

    遺憾的是,李斯特的這些改革舉措在當時並未得到同行們的認可。當時,微生物學才剛剛起步,並沒有多少專業人士認可“細菌致病”,更別提要讓他們相信“收拾房間,換件衣服”就能減少術後死亡率。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醫院將信將疑地採用李斯特的舉措後,將原來超高的術後死亡率一舉降低至1%,李斯特這些“消毒隔菌”的理念才一炮打響,越來越多的醫院爭相競仿,作為隔菌措施一部分的白大褂於是登上舞臺。

    可以說,19世紀末醫生著裝從黑色禮服向白大褂的演變,正是現代醫療逐步發展與完善的結果。

    為什麼是“白”大褂?

    英語中‘公正’candor的詞源來自拉丁語‘白色’candidus,在西方世界白色通常與潔白(whiteness)、純真(pureness)密切相關,無論是中世紀藝術作品中希臘諸神所穿戴的白色亞麻袍,還是古羅馬議員所著的白色託加長袍,都反映出他們對白色的敬意。正出於此,選擇“白”大褂最能體現醫生“救死扶傷”的潔白與純真精神

    除了象徵意義,‘白色’還有更為實際的好處。白大褂誕生之初的作用便是為了隔離病原,而白色容易顯髒,任何可能“藏著”細菌的汙痕、膿液、血跡都能在白大褂上清晰顯現,因此,穿白大褂的醫生可以方便、快捷地發現汙染源,並及時處理。而在白大褂出現以前,醫生普遍穿著深色衣服,這些顏色藏汙納垢的能力可謂是有目共睹,一個醫生身上可能累加有數場,甚至數十場手術的細菌。白大褂正是因為它的象徵意義和實際功用,才逐步在世界範圍內普及開來。

    不過,“白”大褂也並非一家獨大。兒科醫師和精神科醫通常就不穿白大褂。有研究發現白大褂容易引起患者的焦慮,並會相應提升他們的血壓水平,這種現象又被稱為‘白大褂綜合徵’(white-coat hypertension)。為了安撫害怕醫院的兒童,兒科醫師通常穿著令孩子感到溫暖的顏色。而有的精神科醫生索性不穿工作服了,就以便服示人。因為心理/精神病症沒有細菌感染的困擾,穿著便服也能有效拉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不僅如此,現在醫生做手術時也不再穿白色大褂,而穿著綠大褂或藍大褂。如果外科醫生長時間盯著患者鮮紅的內臟和血液,一旦他抬頭掃過白大褂,便會在白底上投射出很多“鬼怪”一樣的綠色殘影。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視覺負後像(negative afterimage),也即某種顏色長時間刺激後再接受白光,眼中便會出現它的補色。而紅色的補色正好是藍綠色,因此換上綠大褂或藍大褂之後,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醫生因長時間觀察紅色而產生的“鬼影“,也就能避免干擾醫生的注意力。

    白大褂的新爭議

    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白大褂已經成為全體醫護人員的精神象徵。然而,近幾年卻有一些專業人士對白大褂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白大褂已漸漸淪為一種新型細菌培養皿——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白大褂會在醫院內造成交叉感染,但有不少研究發現白大褂的袖筒和口袋確實會滋養大量細菌,而且這些細菌是可以將白大褂作為媒介進而感染患者。

    為此,英國於2008年最先出臺了一部規範醫生著裝的守則,其中禁止醫生在工作場合穿著包括白大褂在內的長袖上衣[16]。2009年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部分會員也提議徹底禁止白大褂,但學會最後以“還需要更多研究”為由否決了該提議[17]。目前,相關的爭論仍在醫學界內繼續。

    有趣的是,白大褂在19世紀末登上歷史舞臺是因為它能有效隔絕細菌,而一百多年後它遭到質疑卻是因為在隔絕細菌上做得不夠好。在前一個階段,白大褂順應了現代醫療的發展潮流,而在後一個階段它被一部分人視作現代醫療發展的羈絆。人們對白大褂態度的變化,從本質上說是人類認識進一步深化、更為接近事物原貌的結果,這麼看,白大褂的發展也像是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縮影。

  • 3 # 常存在心成大業

    醫生為什麼穿白大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人們的腦海裡,白大褂是醫生的一個代名詞,事實上醫生不只是穿白大衣了,通常做手術的醫生以及麻醉科醫生都是穿深綠色或者藍色的分體套裝。

    醫生是從什麼時候是穿白大衣的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以及近代郎中(也就是傳統中醫醫生),都是不穿白大衣的,無論是中醫西醫蒙醫藏醫,都是穿白衣的。具體形象在電視劇《大宅門》可以找到參考,一身深色的長袍,典型的普通知識分子形象,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出現醫生這個職業比較晚,多半都是由神職人員兼任,所以他們行醫著裝還都是神職人員的著裝。

    白大褂是怎麼來的?

    一直到19世紀中葉,外科醫生才發現細菌,並且提出細菌是超高死亡率的罪魁禍首,人們才重視起來。白大衣最早作為統一服裝出現在醫生的身上,本質是為了隔離細菌病毒,而之所以選擇白色,因為他看起來乾淨,更能代表著聖潔。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一旦有血液或者其他深部體液沾染上去,就會比較明顯,對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來講也更好評估

    病人在醫院就診會發現,醫生的工作服也不全是白色的,手術室的醫生的工作服就是藍綠色或是綠色的,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人視覺上的一個誤區,當人眼長期盯著紅色的物體聚精會神的,盯著時間久了,就會對紅色產生模糊的感覺,無法再看清楚,不時的將目光轉移到綠色,能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性,這就對手術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夠保證到手術刀的準確定位

    近年來很多人提出,建議把醫生的白衣換,成為粉色或者是淺藍色,淺黃色等較柔和的顏色,目的是消除新生兒科,婦產科等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我認為這是不妥的

    如果從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角度上來講,穿什麼樣的衣服,只要他仁心仁術,患者都會認可他的,但是長久以來,醫生等同於白大褂,所以輕易改變衣服的顏色,對患者來說可能會不知道有事情找誰?權責明確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要一步,不知道你是怎麼看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射手步槍和狙擊槍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