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五大叔叔

    玉米灰斑病:

    又稱尾孢葉斑病、玉米黴斑病,除侵染玉米外,還可侵染高梁、香茅、須芒草等多種禾本科植物。玉米灰斑病是近年上升很快、為害較嚴重的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面上形成無明顯邊緣的橢圓形至矩圓形灰色至淺褐色病斑,後期變為褐色。病斑多限於平行葉脈之間,大小4~20×2~5(mm)。溼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黴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時出現或混合侵染,因主要發生在葉部,統稱葉斑病。發生地區,以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丘陵區為主。此病除危害葉片、苞葉和葉鞘外,對雌穗和莖稈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強,可造成果穗腐爛和莖稈斷折。其發病時間,比大斑病稍早。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半透明水漬狀褐色小斑點,後擴大為5-16*2-4毫米大小的橢圓形褐色病斑,邊緣赤褐色,輪廓清楚,上有二、三層同心輪紋。病斑進一步發展時,內部略褪色,後漸變為暗褐色。天氣潮溼時,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黴狀物,葉片被害後,使葉綠組織常受損,影響光合機能,導致減產。可用吡唑醚菌酯+氟環唑,或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醯胺

  • 2 # 果蔬作物小幫手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和苞葉,是玉米生長中後期主要病害之一,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起初的病斑為淺褐色水漬狀小點,逐漸發展成與葉脈平行的兩端稍圓的很多小斑點,相近的病斑連在一起,邊上有紫色或紅色的暈圈,潮溼時病斑上還會出現灰黑色毛狀物。

    與小斑病相似的還有一種叫大斑病。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大,病斑多呈長紡錘形狀。這兩種病害嚴重發生時都會使葉片大量提前枯死,對玉米的生產的影響都很大。

    一般高溫、多雨多霧天氣、連作地、低窪地、過於密植和品種抗病性差的地塊發病嚴重。兩者的區別在於大斑病流行要求的溫度偏低,以18-22為適宜,超過25有抑制作用;小斑病的流行適溫卻在25以上。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植株感病後,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步向上擴充套件,同一葉片,大小斑可混合發生,發病嚴重時,葉片乾枯,葉綠素降低,光合作用下降,影響籽粒灌漿。

    玉米大斑病在溫度20~25℃、相對溼度90%以上利於發生。氣溫高於25℃或低於15℃,相對溼度小於60%,持續幾天,病害的發展就受到抑制。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低窪地、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病。

    玉米大斑病防治: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每畝50~100克兌水50公斤進行噴霧,隔十天防一次,連續防治2~3次。

    玉米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時出現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葉片、苞葉和葉鞘外,對雌穗和莖稈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強,可造成果穗腐爛和莖稈斷折。其發病時間比大斑病稍早,發病適宜溫度26~29℃。產生孢子最適溫度23~25℃,孢子在24℃下,一小時即能萌發,遇充足水分或高溫條件,病情迅速擴充套件。

    玉米小斑病防治: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間隔7~10天一次,連防2~3次。

    玉米灰斑病是由病菌所引起,又稱尾孢菌葉斑病,近年來已上升為雲南省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雲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複雜,立體氣候突出,海拔差異較大,降雨量地域差異大,季節性強,乾溼季分明。玉米灰斑病2003年開始在雲南西南部發生,並有逐年加重的趨勢。該病以發生早、危害重、損失大為特點,特別是在玉米成株期暴發流行,重病地塊葉片大部分變黃枯焦,果穗下垂,子粒鬆脫乾癟,千粒重下降,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一般減產達10%為摸清該病的發生規律,2004~2018年對其發生消長規律進行調查及防治研究。

    一、玉米灰斑病症狀

    灰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成株期的葉片、葉鞘及苞葉上。發病初期為水漬狀淡褐色斑點,以後逐漸擴充套件為淺褐色條紋或不規則的灰色至褐色長條斑,這些條斑與葉脈平行延伸,病斑中間灰色,邊緣有時為褐色,病斑大小為(0.5~30)毫米x(0.5~3)毫米;至玉米生長中後期,多數病斑結合後葉片變黃枯死,病斑後期在葉片兩面(尤其在背面)均可產生灰黑色黴層,即病菌的分子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玉米灰斑病發生規律

    玉米灰斑病於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從玉米下部葉開始,7月病情發展較緩慢,侵染至中部葉片;8月中旬病害快速加重,病情指數可達,並且迅速暴發流行,形成所謂的“秋風病”;9月上旬病情指數達到95以上。玉米灰斑病發病適宜溫度20~27℃,最適宜溫度為23~25℃。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第二年玉米生長季節分生孢子隨雨水或氣流傳到田間植株葉片上侵染。灰斑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葉片發生,逐步向上部葉片擴充套件。發病時間的遲早與雨季到來時間有關,一般在雨季開始早、降水集中的條件下,田間發病偏早。在玉米苗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始見病葉,此後如遇適宜的氣候,病害則不斷向上部葉片擴充套件,並使葉鞘和苞葉感病,苞葉上出現紡錘形或不規則形大病斑,病斑上有灰黑色黴層。發病嚴重時大量病斑匯合導致葉片早枯,苞葉受害後還可引起穗腐。在德宏州,玉米灰斑病傳播高峰期為7月中下旬,常常導致受害植株的果穗腐爛、整株枯死,減產嚴重。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玉米灰斑病發病程度與海拔、溫度、光照等因素密切相關。在雲南西南部海拔1650米以下,光照充足、溫度低的地區發病較輕,對生產影響小;在海拔1650~1800米,光照充足、溫度低、降雨量少的地區比低溫多雨、多霧寡照地區發病程度輕;海拔1800米以上玉米種植地區多為低溫、多雨、寡照環境,是玉米灰斑病的重發區。 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會單4號、保玉7號發病早(6月中下旬),中期發病緩慢,後期病情快速增長;長城799發病遲(7月上旬),但中後期發病較快,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達到高峰,整株葉片迅速乾枯;海禾1號、海禾2號、北玉2號、北玉16號、川單15號、路單8號和中單9409等品種發病遲(8月中下旬),病情較輕(病情指數10~20)。田間表現高抗灰斑病的品種有云德3號、德玉4號、德玉5號、德玉6號、德玉11號、雲瑞1號、雲瑞78和雲優21等。從栽培條件分析,植株的營養水平影響灰斑病發生程度。同一品種同一播期,當營養充足時,植株生長旺盛,發病較輕,如果植株弱小,發病較重。玉米灰斑病防治方法

    清潔田園玉米灰斑病主要由上年遺留的玉米植株殘體帶菌並傳染,因此,清潔田園是減少初侵染源,減輕發病的重要措施。無論是在玉米收穫後至播種前,還是在播種後至出苗初期,應結合各種農事活動,將病莖稈、葉片、殘根等帶菌殘體帶出田外集中燒燬或進行密封堆肥或肥處理。

    2.合理施肥,提高抗病能力: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氮磷鉀與微量元素配合,促使玉米健壯生長。一般單產7500千克/公頃的田塊,需施尿素450~600千克/公頃、普鈣750千克/公頃、硫酸鉀300~450千克/公頃、有機肥噸/公頃。

    3.藥劑防治指標和時期:田間施藥必須根據發病程度、天氣狀況進行安排。苗期玉米發病株率達5%上,未來又有較多降雨,則必須在雨前噴藥防治1~2次;已發生灰斑病的田塊,在玉米抽雄前,必須噴藥防治1~2次;如噴藥後降雨頻繁,病情繼續發展,則應擇無雨天進行補救噴藥1~2次。藥劑浸(拌)種:根據灰斑病發病規律,其主要傳染源為往年田間遺留的病殘體,為防止新引進品種帶入病菌新的株系而造成病原的複雜性,由植保部門指導對新引入品種試種時進行種子藥劑處理。大喇叭口期或中部葉片發病初期,用50%菌靈可溼性粉劑300倍液、或70%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450倍液、或70%正清可溼性粉劑450倍液、或10%高、思科、靈動等苯醚甲環唑類藥1500倍液、或50%環唑3000倍液噴霧,用藥液900~1125千克/公頃,每隔10~15天噴藥1次,共2~3次,提倡交替用藥。

  • 3 # 農人啊考

    玉米小斑病

    病 原:玉米離蠕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為害症狀

    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以玉米抽雄後發病重。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鞘和苞葉。葉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數量多。初為水浸狀,以後變為黃褐色或紅褐色,邊緣顏色較深,橢圓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5~10×3~4毫米,病斑密集時常互相連線成片,形成較大型枯斑,多從植株下部葉片先發病,向上蔓延、擴充套件。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株上(病葉為主)越冬,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穫後遺落在田間或玉米秸稈堆中的病殘株,其次是帶病種子。玉米生長季節內,遇到適宜溫、溼度,越冬菌源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在葉面有水膜條件下萌發侵入寄主,遇到適宜發病的溫、溼度條件,經5~7天即可重新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這樣經過多次反覆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產生分生孢子的最適溫度為23~25℃,適於田間發病的日平均溫度為25.7~28.3℃。在具備適溫的條件下,如再有充足的水分(降雨),則病勢迅速發展,很容易導致大流行。

    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增強玉米抗病力。徹底清除田間病殘株,播種前儘量處理完村旁堆放的玉米稈。土壤深耕高溫漚肥,殺滅病菌。施足底肥增加磷肥,重施喇叭口肥,及時中耕灌水。

      藥劑防治。在玉米抽穗前後,病情擴充套件前開始噴藥。噴藥時先摘除底部病葉,用50%敵菌靈可溼性粉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加水500倍進行噴霧,也可用70%甲基託布津、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800倍噴霧,每畝用藥50~70千克,7~10天一次,共噴2~3次。

    玉米大斑病

    病 原:大斑突臍蠕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釐米,寬1釐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連線成大型不規則的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其休眠菌絲體在病殘體內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來源。其分生孢子還可在病株殘體上越冬,也是侵染來源。玉米生長季節,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溼度條件下萌發入侵,在病斑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後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重複侵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產生,發病的溫度一般在22℃以下。我省由於玉米從拔節到出穗期,基本可以滿足大斑病菌對溫度的要求,所以多雨多霧或連續陰雨天氣,則易導致病害迅速擴充套件蔓延。在15℃,相對溼度小於60%,持續7天以上,病害的發展將受到抑制。

    防治措施

    栽培管理措施。選用抗、耐大斑病的玉米雜交種;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清除病殘株,消滅菌源;開春後及早處理完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稈,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秸稈肥;改善栽培技術,增強玉米抗病性。與花生、馬鈴薯等套種或寬窄行種植可減輕發病;合理灌溉,窪地注意田間排水。

    藥劑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後開始噴藥。可選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等500倍液噴霧。隔7-10天噴藥1次,共防治2-3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會引爆中東這個火藥桶嗎?美國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