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拽拽哥36053473

    25歲之前認同。

    之所以這麼回答,是根據個人的情況來講的。

    在我們村子裡,25歲之前你還可以選擇的權利,因感情而結婚,因為喜歡才結婚。

    25歲之後,在我們那裡,就不僅僅是國家所謂的晚婚,而是村裡人說的沒出息,這麼大人了連個媳婦也沒有,任何時候我都想婚姻是因為相愛才結婚的,可是現如今27歲的我,卻不得不去面對現實,接受現實。

    27,真的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但我同樣希望自己結婚是兩人感情到位的結果,而非年齡到位

  • 2 # 溪邊笛

    不認同,結婚跟“感情”無關!該結婚了就結婚,談什麼Gou屁感情,都是無稽之談!試問天下,有幾個是感情決定的婚姻?別開玩笑了,談“感情”就是任性、自私的玩耍,而婚姻卻是人生大事,媒妁之言、父母認可才是正道!

  • 3 # 生活資調

    不認同。

    為什麼要結婚?不就是為了組成一個家庭,為了生兒育女。當你看到和你一樣大的人小孩都已經打醬油了,你還在戀愛,你心裡難道不會心慌慌。

    什麼年紀就應該做什麼樣的事。人是會老的,精力也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滑的。年輕的時候想著自由、想著要找一個合適的人,等年齡大了結婚生子,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小孩要撫養,才會知道早結婚的好(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於土豪,反正不用自己幹活,可以隨便了)。

    感情是最不靠譜的事情,你說只有該結婚的感情,你能保證感情好結婚以後就感情長久。遇到對的人,即使結婚的時候沒有感情,結婚以後也會變得幸福;遇到錯的人,結婚的時候覺得是最合適的人,結婚以後有可能變仇人。人對了,怎麼都好;人不對,什麼感情都會化為烏有。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各有各的理由,沒有對錯,只有認不認同。對於普通人,從現實來看,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好像認同的多,能做到的少。

  • 4 # 寫小說的幽

    這個問題問的是不錯,年齡不能夠用作為結婚的衡量,感情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達方式之一。

    很多人覺得到了二十幾歲就要結婚生子,這才是符合大眾計劃,一旦超過這個年紀就會被人用奇異的眼光看待。

    其實我們出生時候會被周圍所聽、所見、所聞一直影響這腦海,你可能暫時不認同,但是最後會妥協。

    三十七歲的王豔沒有結過婚,早年間因為父母的介入分了手到現在沒有合適的男朋友。

    二十八歲的張軍,作為整日被催婚的大齡青年,心裡一肚子苦水。

    兩人起初因為健身會所的一次邂逅,從此頻繁接觸。

    但是兩人門不當戶不對,遭受了來自於家庭的大力反對。

    兩人排除萬難,在一起,此後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

    時間過去四十年……

    躺在病床上的王豔奄奄一息,隨時撒手人寰。

    張軍一直在旁邊安慰道:愛過、便是一生,不管今生如何,下輩子不會再見,只是美好的瞬間點點滴滴。

    那一年張軍不在微笑過。

  • 5 # haha3678

    不是不結婚,而是不敢結婚吧,現在結個婚壓力很大,打工族一個月拿著三四千塊錢工資還不夠自己花,結婚彩禮隨便都是十幾萬,不靠家裡哪裡拿的出來

  • 6 # 中國婚姻沃爾瑪的創史

    中國“剩女"的根源及其對民族的違害

    華人口上比例顯示男多女少,怎麼會有剩女呢?。

            中國女孩從小就在“追求白馬王子"那種美好而虛幻的婚戀觀中長大成人,結果如下:

    100個女孩追求白馬王子,99個成了剩女。

    99個剩女中的10人降低了標準嫁給了“高富帥”。

    88個剩女中的78人又降低了標準嫁給了普通男。

    10個剩女在“在寧缺勿濫”這個美麗的藉口下主動把自己修成了剩女。

           假如每個人都把嫁男娶女的標準標降低或者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標準上,那會有什麼剩男剩女。俗話說“龍找龍,蝦找蝦,嘴大找青蛙”講的就是這個理。

            不是戀愛不美好,也不是婚姻不幸福,而是戀愛和婚姻包含著責任,那些自私自利的青年男女由於害怕承擔責任而找種種藉口迴避戀愛婚姻才是中國剩男剩女的根本原因所在!

            俗話說得好“這世上只有剩菜剩飯,那有什麼剩男剩女",50後60後跟本就無剩男剩女一說。只所以剩男剩女一詞盛行於80後的獨生子女一代,是因為獨生子女是被寵大的一代是缺乏責任感的一代,不願承擔責任才產生了剩男剩女和丁克族(只結婚不生子)這一特殊的群體。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類活動一定不能違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該播種播種(戀愛),該開花開花(結婚),該結果結果(生子),違被人類傳宗接代的客觀規律,導致了以下結果。

           剩男剩女的現象是導致“ 戀愛因難化、 婚姻大齡化、生育少子化、老齡人口擴大化、人口紅利銳減化”的直接原因,這是中國正面臨的重大難題,也是個關呼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是該引起政府和國民的高度重視了。

            人生三大悲劇:少年無父,中年無妻,老年無子。“無子"上對不起國家對不起社會對不起中華民族,中對不起生養自己的父母,下對不起晚年的幸福生活。

            錯過了秋天的結果,等待那些剩男剩女人們的只能是孤獨終老的在寒冬無助中灰飛煙滅。

          

    作者歐陽正南於2018年12月12日。

  • 7 # 愛唱歌的阿拉蕾

    我個人其實也比較認同這個觀點,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感情!因為在婚姻中,感情是很重要的一個紐帶,不能說他是唯一的但絕對是重要的!兩個人因為感情而走到一起,婚後必然是幸福的~而如果兩個人沒有感情,僅僅是因為到了結婚的年齡而去結婚,不敢說一定不幸福,但很有可能走不長遠!這也是很多大齡男女們還沒有結婚的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沒有等到該結婚的感情!還是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 8 # HAPPY9414

    我就是大齡單身。我今年已經27歲了。

    所以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比較有發言權。但是不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見。可能我覺得我的思想較傳統。我之前一直覺得。現在沒有結婚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愛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作為單身大齡女青年,有些著急了。標記期待著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期待著能夠帶著愛情去結婚。現實好像並不是那麼美好,從上大學到現在渴望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真摯的愛情,朝著結婚方向去的,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

    大學畢業以後,相了不少親,我也覺得自己年齡到了,是時候該考慮去結婚。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所以我覺得等你到了結婚的年紀緊迫感。,希望去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愛情去結婚,但是如果沒有為大齡單身女青年的我,可能就會將就。我覺得我已經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其實這種心理挺特別複雜,矛盾。你自己怎麼去選擇抉擇?你要是一直等你的愛情,其實心裡會更加的著急,更加迷茫。

  • 9 # 多點心理

    對於大齡單身,多點君是這麼看的~根據民政部對於中國婚姻登記的人數統計,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新增結婚人數共301.7萬對,這一資料與五年前同期相比,下降了29.54%,也就是說,與2013年的第一季度相比減少了一百多萬對合法夫妻。還有一項2018年上半年的統計顯示,全國新增的539.68萬對中,上海、北京、天津進行婚姻登記的情侶新增數量分別為5.47、7.09、4.45萬對,與去年同比相較下降了6-10個百分點。 “不婚族”這一詞也隨即出現,王炳鈺等(2018)對“不婚”是這樣定義的:不婚,又稱作“結婚延遲”,不單指長久意義上的獨身,而且也指包括晚婚、未婚同居、恐婚、(暫時性)獨身等在內的婚姻延遲現象。

    結婚這一行為,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古代人為了繁衍生息,維繫和平,發明了結婚之禮,《禮記•郊特牲》中有曰: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其中 “婚”字便是指 “在黃昏,陽往陰來,日月共存之際迎娶女方” 。婚禮,它背後的心理意義,其實就是一種儀式,雙方共同承認的記憶點,畢竟人始終是一個個體,如果不表達,他人不能完全知會另一人的心思,所以結婚這個儀式,是欲長久相伴的兩人,將共通的意見表達出來並強化記憶與塑造生活態度的方式。

    我便是這樣理解的,所以當了解到身邊挺多人有不想結婚的想法的時候,我還挺疑惑的,尤其是一些相戀多年,甚至育有子女的情侶,也總強調其愛情不需要一紙婚書來鞏固,那這到底是太把結婚當回事兒呢,還是壓根不在意呢?

    比較出名的應該是吳君如和陳可辛夫婦了,他倆相戀十幾二十年,並育有一女,但至今未進行婚姻登記,也沒有舉辦婚禮。陳可辛在《開講啦》節目中提到,不想結婚的是吳君如,不是他,因為吳不希望外界拿“陳太”這個頭銜框住它,吳君如在一次採訪中說到“不結婚是因為相信愛情。如果沒有感情也不會因為一個結婚證就令到感情提升”。

    當代持不婚態度的人,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低慾望人群:內心有這樣一種感覺,結婚,其實就相當於升級賬戶會員,雖然可以解鎖一些活動,一些功能,但其實不充會員,這個賬戶的功能也夠用了,沒必要犧牲一部分資本,投資在升級這個 “VIP會員”上,就是要求不高,能接受現狀的感覺。

    2. 高實現人群:持寧缺毋濫的態度,認為沒有必要強求,自己想結婚了就結婚,找不到匹配的伴侶,不結婚也無所謂;同時也較看重自身的職業發展,有較高的實現人生追求的需要,不希望被婚姻絆住他們往上攀爬的腳步。

    3. 社會習得人群:就是說他們的不婚態度,主要是模仿他人,或在成長經驗中逐漸習得的。比如像我們所說的“恐婚症”,就是因為見證了關係親近者的“失敗婚姻”,或者是接觸了社會上大量關於婚姻的負面評價,從而有“不相信愛情”的想法,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所以防禦性地形成了不婚的心理。

    4. 心理障礙人群:從根源上講,它是一種自卑心理地演化,Hazan和Shaver認為成年人與伴侶的愛情關係,受到他在嬰兒時期與母親的依戀關係的影響,比如一個得不到母親敏感地照料、充足的飲食和溫暖的懷抱等的嬰兒,逐漸會產生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認知,長大後與他人相處時渴望被愛但又容易猜忌;一個與母親並沒有建立依戀關係對於母親的存在沒有強烈情感的迴避型嬰兒,長大後可能就會強調獨立自主,常常回避親密關係,可能與其堅定的不婚態度有關。

    除了上述分類中涉及的原因,成為“不婚族”還可能跟以下情況有關:

    1、大家在逐漸失去愛的能力。強調了個體性,好像就是在逐漸地放下了與他人的互動性,這可能是因為當下網路的發展,他可以讓人類在生活中減少與他人的直接接觸,各種社交軟體,服務諮詢軟體還有一些無人商店等無人產品,可以讓人花更少的心理資源(比如說構思問題、管理表情、打扮自己等這些都需要耗費心理資源),完成大部分生活事件,經常不需要用到感情,那感情這種東西不就逐漸地退化了。

    2、明星效應。現在年輕人沒個idol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也就說由於對於偶像的崇拜,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認可並模仿明星的生活態度,而明星偶像由於工作特殊,大多都是晚婚晚育甚至不婚,或者說沒有被狗仔發現的話在公眾眼裡是這樣的,所以在宏觀上,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婚社會”的出現。

    3、叛逆心理。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下,由於各種因素,年輕一代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人,普遍較晚結婚,而在家裡的長輩不能理解這種情況,組成了“催婚大軍”,“催婚”這個行為激發了年輕人一種“叛逆”的想法,然後就有種“你越催我越不結”的惡性迴圈的感覺。

    4、認知失調後的認知合理化。可能是在成為“不婚族”之前,他們也嘗試過,但總是經歷失敗,為了使心理不難受,人類在思想上適應性地將“找不到婚戀物件”合理化為,“其實我們不需要有婚戀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和工作中不如意時,你會怎樣調節自己的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