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心月吖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關於漢服的最早起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如《史記》曰:“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並認為“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當然,這種看法是在聖人史觀下的一種認識。但是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麻布來製作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蠶和絲的發明者。自此以後,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當然衣服出現於這時期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種冠服制度卻是出現於商周時期,因為冠服制度具有文化意涵,它具有區分社會秩序和等級的功能。故而更加準確的講,漢服起源於商周時期。

    其實,在傳統中國,服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審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義。我們知道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義。如《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提到兩個概念,即中國和華夏,它們都是一個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基於此,中國便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我們明晰了漢服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之後,就有必有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結構。

    提起漢服,就得知道它所用的材料,那就是布和帛。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其製作流程極為繁複,我們就不一一介紹。

    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在說漢服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著裝狀況去理解古人。其實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就衣裳本身來說,也是兩個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於我們今天的上衣,而裳則是裙裾。

    所謂的首服就是指頭飾,它也構成了漢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傳統的漢族人,無論男女都要束髮的。男女成年之後都會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並用笄來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成年男子往往戴冠、巾、帽等,形制具有多樣性,常見的有冕、弁、幞頭等。當然,頭飾的佩戴也是有嚴格的規定。如漢代時,規定官員先包幘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到了後世,具體佩戴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安排是不變的。

    女子的頭飾則主要由副、編次等構成。髮髻也呈現出多樣性,有時還會在髮髻上佩戴珠花、步搖等各色飾物。並在鬢髮兩側飾有博鬢,當然也不乏戴帷帽和蓋頭的知人。總的來說,漢族女子所佩戴的首飾著有有八種,即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女子所佩戴的這些首飾,材料金貴,樣式華美精緻。不僅能夠對她們的容顏多有助益,同時也能夠彰顯她們雍容華貴的社會地位和氣質。

    漢族傳統的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由於玉具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的特質,所以人也應該效法它,所謂的“君子溫潤如玉”便是這個意思。當然除了佩玉外,還有佩戴蔽膝、披帛、襪、帔、香囊、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

    此外,服飾的紋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漢族服飾往往採取動物、植物、幾何狀的文飾。動植物的刻畫往往會呈現出逼真、細膩、栩栩如生的特點,而幾何圖形則呈現出非常規整、對稱的特點。當然,服飾的顏色更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古人所理解的世界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稱之為五正色,是極為尊貴的。至於其他的顏色則是調和色,是這五種基本顏色調和而成的,稱之為“間色”。並將五色與五行相對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我們今天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但漢服的背後是有著一整套傳統文化內涵的,如果對之沒有深刻的理解,則穿漢服和洋裝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了追趕時尚,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審美潮流來追捧而已。我們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

    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去學習傳統文化,如此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至於產生民族、歷史虛無主義,才能真正在心底堅信起文化自信。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漢服,穿漢服,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最近,而是漢服同袍們努力了15年才有的結果!雖然自己穿漢服也就五六年時間,但是真的是剛剛開始漢服同袍們的不斷努力,才有了今天更多的人喜歡漢服,瞭解漢服,甚至穿漢服!真的很感謝那些在前頭努力宣傳漢服的同袍們!

  • 2 # 悠然布衣

    在最開始的漢服復興者當中,還是以男性居多的,而且還是比較文藝的,寫了大量的散文,思想類的文章,以漢服為主攻方向,以興漢為導向。在這個時期產生了很多的漢服運動的理念家,為後期的漢服運動發展奠定了理論框架。

    經過十多年的漫長髮展,漢服從最開始的幾個愛好者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10億的商業市場規模(秋葉的漢服資訊2018年估值資料)。但是現在的漢服愛好者的總體趨勢偏向於低齡化,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平均年齡21.03,16-18歲年齡段的愛好者逐年增加,19-24歲愛好者佔據了51%,以高中及大學在校生為主力。同時女性同袍佔據了高比例,達到了9:1。也就是10個同袍當中有9個都是女性了。

    同時現在的同袍對漢服文化相關的知識瞭解的比較的少了,對於改良漢服、漢元素服的接受程度也比較的高。總的來說,其實就是感覺漢服好看,才去買漢服的,反正都是裙子,女孩子穿問題不大。而男性則感覺,穿裙或者袴都是比較彆扭的,所以對這個接觸就比較的少了。

    這個現象也無所謂好壞吧,漢服想要更廣的去傳播的話,就不能讓他去承載太多厚重的東西。但是漢服想要更深入的去進入人們的生活的話,就需要他去承載一些文化。

  • 3 # 貓咪為重

    其實也不算是最近幾年火,我最早是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就知道漢服了,算到現在八、九年了,剛接觸的時候就是各大高校的學生比較多(那時候賣漢服的店家都不是很多)學校有漢服社的不多,活動一般都是有漢服社學校和校外本地區的漢服群組織的節日活動和茶道花藝學習會,參加的人不是很多,畢竟訊息來源就這麼兩個渠道,知道訊息的人也就是學校裡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無償的就算是有償的也就是意思意思,所以也辦不了什麼大型的活動,大型的也就是後來漢服群有人結婚辦中式婚禮幫忙(不過都是我快大學畢業的時候了,我也沒去參加過)現在最近幾年各種自媒體,影片軟體火了,知道漢服的渠道多了很多也讓漢服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林子大了就什麼事情都有了,不管是真心喜歡還是追趕潮流還是為了吸引別人眼球反正穿漢服的是越來越多了,這是件好事也是件不好的事,畢竟漢服還沒有成熟,真正傳統留下來的不管是人文還是手藝我們都還沒有重視,只是把漂亮衣服給帶到了大家的視野,特別是有些人把戲服古裝甚至cos裝(cos自己喜歡的人物很棒)標成漢服,這對於戲裝古裝cos服都是不公平的,每個有名稱的服裝型別都有他自己的意義,希望漢服火了的同時,把我們老祖宗一些能工巧匠的工藝能重視起來,外加現在人真的很需要學習下禮義廉恥,不希望以後我們的後代生活在一個為了錢什麼都可以拋棄的年代,有安心的飲食,有公平的競爭,有正常的三觀

  • 4 # 阿達zhuang

    喜歡穿中國傳統服飾沒什麼壞處,這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服裝多元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美德和傳承文化的優點沒什麼不好!

  • 5 # NEW百姓觀察

    就抖音 網店上那不是所謂漢服,其實是商家忽悠炒作的現代浮誇戲服。 漢族分佈太廣,每個地方的服飾都不一樣,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漢服服飾。 國家強大要的是科學技術,不需要炒作那些浮誇虛構的戲服。

  • 6 # 奚譽賢

    回答過很多關於華夏服飾的提問,太多的人認為漢是指單一漢服與漢民族。但事實不是,不只是指單一漢族或服飾。太多的人夾雜著狹義之心,這就是典型的誤解和不瞭解,族與服飾的歷史起源與發展傳承的過程既文化。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至明代初、中期是沒有叫漢人或者漢族的,統稱華夏人或華夏之人(意為中國之人)設定範圍為整個華夏疆域,沒有區分族,沒有族的概念,漢族由來是近代明末清民時代 逐步演生而來的現代族稱謂——漢。

    區別

    “華服”與“漢服”兩種描述的區別: 華服:在中國疆域內,以古華夏文化起源的服裝文化為主線,包括中國曆代、直到現代的互相聯絡的各民族服飾發展的內容,以文化聯絡為主要研究標準,民族分類法是其中一種觀察方法,非主導視角。 漢服:漢服分類是在華服基礎上實現的。在華服的研究範圍中以及研究結果中,以“漢民族”為分類標準,對華服文化“物質”內容的篩選。這個篩選有它的精神標準,即“漢民族”“漢民族國家”;其理論根據:1民族主義,2華夏即漢。(其否認延伸至現代的“華夏”、“中華”的含義,只強調“華夏”為“古漢族”這一含義;認為“中華民族”是虛無民族,只有漢族是實體民族,即:華夏即漢。簡單的說,是在民族主義範圍內來看服裝文化的)。 “漢服”的含義著重於漢族一個民族範圍內的服裝內容,以民族主義(某民族利益)為目標,而不重視民族服裝與其他華夏文化內的民族文化來源及互相影響的事實,漢服是民族主義範疇的定義,而不是文化範疇的定義。 華服與漢服,兩者不是同一種範疇。

    華服夏裝既華夏服飾

    按歷史時間定義區分(明末清朝民國)時期為漢服定義,這是事實。把明朝中前期歷代定義為漢服是不準確的,所以說提問這提問說什麼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持反對態度,對不起沒有看見幾位穿朝代服飾的。有人穿的屬於華服復原古裝非服飾文化,現代改版古今服飾融合而來的服飾為漢服。

  • 7 # 淺笑138594885

    許多人喜歡明朝,不是為了證明明朝可以不亡,而是因為漢之後有唐,唐之後有宋,而大明之後再無大明。漢服復興的目的就是再續前明重塑中華

  • 8 # 王王王者榮耀

    民族主義開始膨脹了,但漢服也很尷尬,秦漢時期,魏晉時期,唐朝,宋朝,明朝的服飾都有很大不同,漢服指的是哪個啊?

  • 9 # 暴風與大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必將不斷尋找自己的民族自信,因此才會不斷推動漢服復興,漢服復興是中華文明覆興的必然,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必然!

  • 10 # 此心安處既吾鄉

    漢族人穿漢族服飾需要什麼理由嗎?

  • 11 # 笨拙拼DD

    受影視中韓服和服的強烈刺激和影響,對中華文化傳統保護和復興的反思和尋根。

  • 12 # 小毛蟲oooo

    挺好的 就是男式的 款式不多

  • 13 # 華夏一老卒

    每個民族都該有自已的民族服裝!

  • 14 # 竹亭聽雨

    很好,漢族人應該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但國服支援中山裝。

  • 15 # 中國新疆歡迎您互

    穿的那是漢服?!!?那是電視劇戲服吧,在不逗我

  • 16 # 劉加培61

    願漢魂歸來,漢風烈烈蕩胡塵

  • 17 # 手機使用者57348226865

    說明我們不忘本,骨子裡的精氣神還在

  • 18 # 一個烏鴉x

    國家大了,啥人都有。不要小驚大怪

  • 19 # 知與行

    能穿西服,為什麼不能穿漢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龍蝦七月份會蛻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