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溺水的章魚
-
2 # 戰略論
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相比於德國軍隊最大的缺點就是作戰意志不夠堅強,無法做到像德國軍隊那樣在困境中頑強作戰,這並不是說義大利軍隊缺乏勇氣,是懦弱之師,更主要是源於義大利軍隊對自己的武器裝備和指揮官的不信任所致,他們的武器裝備無法和當面的敵人相抗衡,而指揮官可能比士兵跑的還要快,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義大利士兵計程車氣瓦解,進而使整個師、軍甚至集團軍發生崩潰。
首先我們來看下東線戰場,義大利第8集團軍擔負著頓河北線的掩護任務,它的左邊是匈牙利第2集團軍,右邊是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這些集團軍和義大利集團軍一樣都普遍缺乏能夠對付蘇軍坦克部隊的反坦克武器,他們自己的反坦克武器都太過落後,而德軍援助的一些反坦克單位又不足以支撐整個正面防線的反坦克任務。戰役的第一階段,右翼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遭到蘇軍的橫掃,義大利第8集團軍的防線也要到突破但是沒有羅馬尼亞軍隊那麼嚴重,由於其右翼的暴露,義大利集團軍也不可避免的要選擇撤退,即便它能在正面頂住蘇軍的進攻。
義大利第8集團軍的崩潰是發生在蘇軍反攻的第二階段,不同於之前經營了數個月的堅固陣地,新的防線是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加之此前倉促的撤退必然導致火炮等重型武器裝備的大量丟失,沒有了重武器的支撐,義大利集團軍的新防線顯得更加脆弱,不可能抵擋蘇軍坦克集團軍的主要突擊。德軍B集團軍群司令部本應早就預計到這一嚴重情況,並做出相應的改變,縮短義大利集團軍的正面防禦寬度以增加其防禦強度,或者為其配屬強大的反坦克單位甚至裝甲部隊支援,但是這些都沒有做。B集團軍群司令部也許早就知道義大利集團軍的困難,但是實在是沒有兵力可調,只能是選擇無視這些困難,這給義大利集團軍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在蘇軍的打擊下該集團軍徹底崩潰,整個防線被蘇軍摧毀,德軍的預備隊寥寥無幾,被包圍的義大利軍隊大多選擇了投降。
北非戰場的義大利軍隊和東線存在著一樣的困難,甚至更多,這裡許多義大利軍隊都跟隨德軍征戰了兩年多,他們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也贏得了許多勝利,在作戰意志上要強於東線許多,但是在沙漠地帶作戰,對後勤補給的依賴程度也非常大,甚至關乎軍隊的生存,連他們生存所必需的水都要透過補給線運來,任何的機動都需要卡車而不是雙腿。阿拉曼戰役中大部分的義大利步兵和德國步兵單位都沒能逃出去,裝甲部隊拋棄了這些步兵,因為已經沒有車輛和燃料來幫助這些步兵單位撤退了,這些單位毫無撤退成功的希望,除了投降別無選擇,事實上只有德軍一個傘兵旅得以逃脫,那也是湊巧伏擊了英軍一個運輸車隊,獲得了寶貴的車輛,才得以逃出,這只是偶然事件。
數個戰場的同時失敗表明這並非只是一些外部的偶然因素所致,而應該在義大利軍隊自身上尋求原因,他們的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太低,關鍵的坦克和反坦克火炮已經大大落後,軍隊的訓練水平也不夠,沒有強化反坦克能力等專業的訓練,在現代化的作戰中顯得茫然無措,也沒有日軍本隊那樣狂熱的“武士道”精神,這讓義大利軍隊不可能在二戰中有所作為,它的背後缺少一個強大的國家工業的支援。
-
3 # 不沉的經遠
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二戰義大利軍隊的笑話,不過義大利軍隊其實分戰前的常備師、黑衫軍和殖民地部隊三種,其中常備師戰鬥力不錯,其他兩種相對差些。而且義大利在蘇德戰場意軍突圍這仗還是打的很硬氣的,北非意軍殿後則是被隆美爾坑了。
義大利參加二戰很大程度上只是墨索里尼一個人在嗨,絕大部分義大利人根本不想打仗,也不覺得戰爭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甚至連義大利軍隊內部,反戰思想也很濃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作戰意志就可想而知了。
而更糟糕的是為了壯聲勢,墨索里尼新組建了很多部隊,其中包括了納粹組織黑衫軍。黑衫軍雖然有不少和他們的德國同僚一樣狂熱,但是黑衫軍的戰鬥素養相比黨衛軍要差的多,因此戰鬥傷亡很大,這無疑加劇了義大利人的厭戰情緒。至於殖民地部隊,參考下英軍在緬甸的緬甸部隊和美華人在菲律賓的菲律賓部隊,就知道殖民地部隊有多糟糕了。
像被許多人笑話的北非10萬意軍被1萬英軍擊敗,其實這些意軍就是黑衫軍和殖民地部隊。拿這種軍隊來衡量整個義大利軍隊的表現,有失公平。
雖然反戰情緒嚴重,義大利的常備師在戰場上表現還是不錯的。像第二次託布魯克戰役,擊敗南非第2師的,就是義大利第20軍。而當初德軍圍攻託布魯克,整整打了7個半月沒得手。當然,當時守託布魯克的是澳洲軍隊,比南非部隊要硬氣的多,不過起碼證明意軍戰鬥力至少比南非軍強的多。
還有斯大林格勒意軍突圍戰,3萬意軍硬是用刺刀殺開一條路,逃回來4千人,這個表現也算可以了。
而且必須注意到一點,義大利因為其工業能力落後,他們的裝備其實一直比德國和盟軍要差一些。
所以總的來看,意軍常備師在二戰裡雖然比不上德軍和蘇軍的精銳部隊,但是其戰鬥力起碼也是中規中矩的。黑衫軍則良莠不齊,有些部隊狂熱而有一定戰鬥力,有些部隊純粹是混日子。至於殖民地部隊,那就不要說了,基本可以劃歸豬隊友行列。
-
4 # 漩渦鳴人yy
這讓我想起來一件事兒,說墨索里尼拍出來一部分軍隊參加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然後覺得時間打了這麼久了,他得去問一下這些軍隊到底出事兒了沒有,或者是損失多少,所以墨索里尼親自跑到希特勒那裡問希特勒,說我的不對,到底損失多少,給我一個確切的數字,希特勒火了,二話沒說,直接破口大罵你的不對,根本就沒有傷亡,全部都逃乾淨了。
其實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徹底證明了完全是一個笑話,這個戰鬥力,即便是跳進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都洗不白。
在蘇聯軍隊進攻的時候,就將斯大林格勒的返工重點就集中在了義大利,羅馬尼亞等雜牌軍組建的陣地上面,因為這些軍隊戰鬥意志薄弱,而且防禦比較薄弱,所以從這個地方突破更容易完成。對於保盧斯集團軍的包圍。
義大利派過去的軍隊是當時的義大利第八集團軍。3萬人,最後逃出來4000多人,有人說義大利戰鬥力強啊,詳情請參考希特勒的原話。
那就說幾個義大利單獨作戰的情況,比如說德華人是如何被捲入北非戰場的,義大利想要在英華人面臨頹勢的時候拿下地中海地區的希臘,結果自己的軍隊被一群羊給牽著走,死傷慘重,不得已像德華人求助德華人才派出部隊進入希臘,結果戰局擴大,結果戰火延伸至了北非。
義大利君主的戰鬥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秦國部隊作戰能力特別強,在裝備並沒有形成優勢的情況之下,秦國的軍隊往往能夠以一敵二,以一敵三,為什麼?因為秦國的軍隊都為了自己的前途在奮鬥,有了自己奮鬥的源頭,這才能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軍隊的作戰行動裡面。但是對於義大利人來講,他們奮鬥除了為了義大利麵,其他的什麼都幹不了。
這是一個事實,墨索里尼上臺靠的是少數人的原著,所以他只能夠把國家的利益分配給這些少數的人,想要獲得更多利益,除非向外擴張,這才能夠掠取更多的利益,但是戰鬥打不了啊,因為其他的人沒有分得這些利益,他們作戰就好像只是單純的替國家服務一樣,沒有任何的奮鬥的理由,所以我們看到義大利的軍隊除了為了享受,除了迫於上頭的壓力去作戰以外,其他的一點兒戰鬥力都沒有。
這樣一直失去靈魂,失去作戰理由的軍隊,你要說他戰鬥力不弱呢,那我也搞不清楚你到底想說明什麼問題。
回覆列表
20世紀上半葉,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而作為兩次均深度參戰的義大利軍隊,卻被調侃為是一支用來作為戰爭調味劑的搞笑軍隊。
二戰中,曾在德國軍隊中流傳過這樣一段著名的話,是說:假如義大利保持中立,我們只需要10個師駐紮在邊境上,就能震懾住義大利人;假如義大利作為敵人,我們只需要5個師就能將他們完全消滅;但現在義大利是我們的盟友,我們必須得派20個師來保護他們。那麼義大利軍隊真的有傳聞中的那麼差勁嗎?
需要說明的是,相較於德國、英國而言,二戰時的義大利軍隊確實存在數量不足、武器效能不足、工業能力不足等問題。並且由於二三十年代國內經濟形勢的好轉,義大利國內出現高層自保、民眾厭戰的傾向,在主觀上制約了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
在1940年6月,義大利正式參戰之時,其陸軍僅有45萬人,比波蘭和捷克斯諾伐克少。然而這些並不意味著義大利的軍隊真的有傳言中的那麼孱弱,早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的入侵衣索比亞戰爭中,義大利便以兩萬餘人的代價,造成了衣索比亞77萬人傷亡,僅僅7個月就結束戰事併成功吞併之。要知道,此時的衣索比亞軍隊中,擁有德國一次性援助的一萬條步槍,一千萬發子彈,60門以上的火炮,3架飛機等一系列德制武器。
如果用衣索比亞軍隊來做對比,難以令人說服的話,那麼當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後,義大利同樣參加了德國的行動。義大利遠征軍在戰爭初期橫掃烏克蘭的戰鬥在,俘虜了10萬蘇軍,並獨立攻佔了斯大林諾等重要城鎮,可見其戰鬥能力並不弱。
當蘇聯正是發起反擊之時,義大利軍隊在缺乏反坦克炮和機械化軍械的情況下,獨自正面防守斯大林格勒北翼的一、二百公里防線。面對蘇聯絕對優勢坦克部隊的進攻,意軍在沒有援兵且重武器不足的情況下,依舊堅持了近一個月,直至接到撤退命令。經過一番苦戰,一個3萬人的意軍集團軍,最終得以成功突圍並倖存了四千多人。只是,蘇德戰場上的丟盔棄甲,導致義大利試圖從蘇聯身上攫取大批戰利品以補充軍需物資的想法破滅了。
而在北非戰場上,意軍的表現同樣不容小覷,1941年11月的古比井戰鬥中,尚未滿員的義大利的阿里埃特裝甲師迎戰佔據兵力優勢的英軍,卻依舊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不過,當英軍穩住陣腳開始發起反擊之後,人數和裝備上均處於劣勢的意軍開始陷入潰敗。但隨著德軍重要將領隆美爾的到來,德意聯軍開始掌控住了北非的局勢。然而隆美爾所率的德國部隊,即便加上後期的增援力量,也不過三個師的兵力,義大利軍隊才是隆美爾麾下的主力作戰力量。
在北非戰役期間,正是由於幾十萬意軍從正面與英軍在前線對峙,隆美爾才能抽調出充足的兵力從南部沙漠迂迴到英軍後方發動攻勢。故而義大利軍隊在整個北非戰役期間一直起到了正面牽制的作用,也因此成就了隆美爾沙漠之狐的美名。
可以說,二戰期間,不僅不能說義大利軍隊是德軍的包袱,反而在蘇德戰場和北非戰場上,德軍才是屢屢坑害友軍的正主。在蘇德戰場,義大利軍隊的卡車遭到德軍徵調;在阿拉曼戰役失利之後,德軍更搶奪了意軍所有的卡車和其他機動車輛,導致意軍在撤退途中大量渴死在沙漠中或被英軍俘虜。可以說沒有大批意軍殿後,隆美爾率領的德軍能否逃出北非也未可知。
當然,即便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的實力並不像傳言那麼羸弱不堪,卻也實在無法與德英美蘇相提並論。這並非源於義大利人的個人作戰素質不夠,實在是因為作為國家,義大利不論是工業產能、硬體配置還是戰略意圖等方面均存在嚴重不足。
當戰爭正式打響之後,德國的閃擊戰震撼到了義大利高層。追隨勝利者,意圖發一筆戰爭橫財的投機主義思潮在義大利政府和軍隊高層中廣泛存在。正因如此,墨索里尼甚至並未做好充分的戰爭動員和戰備物資準備,便貿然參加二戰了。
未能得到國家的充分支援的義大利軍隊,嚴重缺乏作戰使命感,這是導致其在二戰中戰鬥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的原因。然而如果沒有義大利軍隊,尤其是海軍在地中海長期同英軍周旋,德國將無法確保南歐的安全,勢必被牽扯更多的兵力於南線。
綜上所述,二戰期間的義大利軍隊之所以給人以坑盟友的孱弱印象,主要源於義大利國內對戰爭準備的嚴重不足,客觀上限制了義大利軍隊正常戰鬥力的發揮。但即便如此,如果沒有義大利的幫助,德軍不論是在蘇德戰場、北非戰場,還是南歐它能撐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