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獻醜了

    孫休去世時間是公元264年,我們假設說他能活到50歲,264年的七月份沒死。那麼他要回顧下這一年發生的事情自己目前面臨的棘手事件。

    回顧上半年

    264年正月

    魏國大將鍾會,鄧艾平定蜀國,蜀國從此滅亡。

    鍾會和前蜀國大將姜維交好,姜維策反鍾會反魏復蜀,失敗,鍾會姜維被殺。

    而鄧艾自從攻下成都以後居功自傲,幾次和司馬昭說接下來要攻打吳國,司馬昭回復說:“有什麼事情要先告訴我,不可以擅自做主。”鄧艾頗有不鳥司馬昭號令,對司馬昭派來的監軍大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司馬昭密令監軍衛瓘秘密監視鄧艾。

    鍾會和姜維造反失敗後,衛瓘擔心鄧艾會因亂起兵,所以順帶吧鄧艾父子也一併殺了。

    從這個訊息可以看出,1,蜀國是徹底亡了。2,現在魏國是司馬昭說了算。3,魏國準備攻打吳國。4,魏國在蜀國根基尚淺。5,魏國遠征軍大將死了。

    264年3月

    司馬昭被封自己為晉王

    劉禪樂不思蜀

    從這個可以分析出,司馬昭正進一步鞏固他說一不二的地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從劉禪的安置來看,司馬昭是想給自己博得明君,仁君稱號。

    264年4月

    魏國士兵入侵吳國,魏國和吳國大戰在即。

    264年7月

    吳國內部,吳郡,廬陵,豫章發生暴動起義。暴動被陸遜鎮壓,雖然如此,但吳國內憂外患。

    這就是上半年發生的事情。

    從大勢上,我們來分析,孫休和司馬昭的各項指標對比,看看再給他20年的時間,看他能不能延長吳國的滅亡時間。

    首先分析局勢。

    264年下半年的魏國侵吞蜀國,佔據大面積領土。從疆域領土來說,魏國81個郡,吳國18個郡,在城池上碾壓吳國。

    從農業上來說,以糧食為代表,魏國有四川盆地和華北平原,這兩個地方都是糧食高產。吳國佔據的都是丘陵地帶,良田較少,而且耕種比較耗費人力物力,產量無法保證。除了鄱陽湖平原外,並沒有什麼地方高產糧食。

    軍事上來說,王隱在蜀國亡國後寫《蜀記》,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就是軍隊10.2萬將士,人口94萬人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記載吳國滅亡時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也就是說士兵23萬將士,人口230萬人。由於魏國和吳國打仗消耗士兵。

    而魏華人口450萬,將士50萬。

    而264年魏國滅蜀,人口增加至550萬,將士60萬。

    還有一個因素,東吳後期人才凋零,而魏國後期雖然算不上人才濟濟,到人才不缺。

    因此滅亡吳國只是時間問題,和孫休在不在位沒有任何關係。

    魏國在人口,地域,城池,軍隊,人才,經濟上完勝吳國,魏國內部有沒有發生特別嚴重的內部鬥爭,朝廷和周邊局勢相對穩定,因此魏國司馬炎不可能給吳國孫休休養生息的機會。

    16年後,孫休46歲,司馬炎滅亡吳國。

    假如孫休能活到50歲,剩餘的時間,他的結局有兩種可能,第一,帶領將領撤退到臺灣,挾洋自重,復立吳國。第二,繳械投誠,和劉禪一樣當個安樂公。

  • 2 # 大飛熊騎士

    孫權是個守成之君,多活二十年保持東吳不亡,問題不大,畢竟孫皓都還撐了十六年。但是,這肯定也避免不了東吳的最終滅亡。孫休是個有手腕的君主,他在親近大臣張布和老將丁奉的幫助下,成功板倒了亂政多年的孫綝,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吳之主,不得不說孫休確實聰明。孫休在位之時,因為好文,又體恤百姓,東吳國力得到恢復,並且一度走向繁榮。但是,孫休也用人不當的缺點,導致內部還是出現問題,更要命的是對外上,功績也乏善可陳。蜀漢滅亡,交趾反叛,這些都發生在孫休的任上,他卻無能為力。

    特別是蜀漢滅亡以後,統一大勢已經不可避免。其實,孫休並不是沒有援救蜀漢,只是劉禪投降太快,東吳還未發力,蜀漢就滅亡了。這一段,大飛熊在之前回答過,這裡不囉嗦。主要從東吳的角度上來說,蜀漢一旦滅亡,東吳面臨的打擊是有好幾重的。第一,東吳損失了唯一可以倚重的戰略盟友。第二,強大的敵人曹魏,因奪取了益州,更加強大。第三,長江天塹的防務,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比如,西晉六路滅吳,最後一路就是從蜀中出發,直抵建鄴。所以,如果東吳能攻下原蜀漢的幾塊地盤,起碼可以減少蜀漢滅亡帶來的損失。可惜,集陸抗,留平,步協等東吳名將也不能拿下入蜀門戶永安,其實不怪孫休,只能說形勢導致。

    在東吳內部統治上,這時也顯現不少問題,哪怕孫休再愛護百姓,還是出現了讓百姓失望,交趾叛亂之事,這當然和孫休用人有關。比如,交趾郡的叛亂,就跟太守孫諝濫徵民力有關。而且,孫休是孫綝因孫亮不聽話,才迎立的。孫休滅了孫綝後,自然要用自己人。所以,孫休讓“舊友”濮陽興擔任太常,衛將軍,掌握軍政大事。張布被封左將軍,他屬於“府邸舊人”,又是滅孫綝的功臣。但是,這兩人私德有虧,能力有限,又勾結連合在一起,讓百姓失望。濮陽興強修丹陽湖田,導致士卒多亡,讓百姓怨恨,可見急功近利《三國志.濮陽興傳》。張布則是害怕做的壞事被盛衝,韋曜等人揭發,於是全力讓孫休廢除講業,孫休居然也從了《三國志.孫休傳》。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濮陽興和張布這兩貨傻到“引狼入室”,自取其禍。孫休病重時,口不能言,抓著濮陽興的手臂,指著年少的兒子孫灣(雨字頭,下繁體單,音同灣),託付之意,不言而喻《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但是,濮陽興辜負了孫休,聽從萬彧的建議,和張布等人擁立了年長的孫皓。結果,濮陽興,張布被流放,後遭殺害,萬彧則被迫自殺。

    因此,孫休確實是愛護百姓的明君,比如幾個兒子的名字都是生僻字,就是不想影響百姓。但是,畢竟形勢導致,再加上個人的一些缺憾,要讓東吳多存在二十年以上,還是不太可能的。

  • 3 # 邏輯文史游

    就孫家的四個皇帝來說,孫休相比而言是最出色的一個,但孫休沒在正確的時間遇上正確的事,所以就算他能長壽,也基本不會改變當時的局面。

    在孫亮被孫綝廢掉後,琅琊王孫休被扶上位,孫休本來想安安靜靜的當個文人,所以對於繼位一事是再三推脫。但時下孫權的兒子也就孫奮和孫休可以擔此大任了,孫奮人品有問題不能服眾,孫綝又不敢自己稱帝,所以只能“抬舉”孫休了。孫休上位時也就二十出頭,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他一繼位先是封了孫綝為為丞相,朝堂內的諸多老臣也跟著一併加官進爵,可以說此時的孫休更多層面充當的是傀儡的角色,而孫休此人情商極高,頗會玩欲擒故縱拍的妙計。要知道孫休也知道孫綝是什麼人,但想要為家人報仇,必須先得配合孫綝一起演好戲你說是不是。

    所以關鍵時候東吳的賢臣們站了出來,先是孫綝酒後失言對孫休出言不遜被張佈告發,接著孫休秘密召見丁奉準備行清君側之事。在臘月祭祀之日,孫休親自帶了好多好多好多人馬來孫綝府中請他,孫綝看這架勢就知道情況有些險惡,但又不敢不去,最終孫綝於宴會中被誅殺,且被滅三族。

    所以,孫休在位期間乾的最轟轟烈烈的一件事就是宴誅孫綝了。不僅如此,在孫休眼中,孫峻、孫綝等人不配擁有孫姓,因此令他們強行改為胡姓,還將孫峻開棺戮屍,為孫魯育平反。其實直到孫綝三族被滅後,由太子孫登早逝引發的二宮之爭才算畫上了句號,江東也看到了振興的希望。

    孫休在位期間實施科教興國之事,民間不少寒門子弟都得到了提拔,走上了人生巔峰。對於百姓而言,孫休也考慮的很周到,有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是孫休給自己四個兒子起的名與字皆為生僻字,他不想百姓因為犯諱而產生罪責。但孫休僅僅在位6年,就因病去世了,其在位期間,蜀國已被滅,劉禪投降,東吳內部風氣不佳,且沒有可用之人撐門面,就算你收納了眾多人才,從上位到成熟也需要時間。

    孫休死後孫皓被推舉上位,這個小夥子可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他知道自己父親經歷了什麼,卻又不想一上來就暴露本性,於是在上位之初依然按照孫休的節奏行善事,但後來孫皓本性暴露無遺,東吳內部的火花有多大,我想大家都是清楚的。

    蜀國一滅,魏(晉)吳直接對峙,吳國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

  • 4 # 新玉說史

    孫休如果多活二十年,吳國也最多延長三五年,其很難有“獨善其身”的可能。一方面從孫休在即位的時候還算合格的施政表現來看,如果時間再長一點,他或許既可以好好整頓朝綱,也可以從容的培養繼承者,保持權力平穩過度。但是,很多當權者一般都是前期比較勤政,後期則容易昏庸,比如他的繼任者孫皓,且後期西晉氣勢正盛,所以孫吳政權也不可能長期存在。

    吳國滅亡,孫休的繼承者後期昏庸無能佔了一部分原因

    客觀的來看,孫休的繼承者,他的侄子孫皓在即位初期,還是像一個“明主”的樣子。公元264年,時年二十二歲的孫皓被擁立為帝。孫皓在即位之初,任用能臣,體察民情,開倉濟貧、減少宮女徵集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有先祖孫權之風,但不到三五年後,孫皓便變得粗暴驕盈、露出了他殘暴不仁,好酒好色的本性。

    孫皓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呢?其實大半部分也是受後期東吳皇權之爭的耳燻目染。孫權有七個兒子,其中兩個早逝,其餘五個都捲入了皇權的爭鬥中,有四個死於權力之爭,而孫皓的父親曾為太子,但被廢掉,後又死於權臣和自己的親弟之手。

    所以,目睹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長大的孫浩,猶豫在妓院中長大的韋小寶一樣,十分善於察言觀色,巧於偽裝,前期為了穩定人心,做些樣子騙過大臣們,逐漸鞏固了權力。只是他不同於韋小寶而言的是,最後一旦大權在握,沒有人能制約他的時候,便露出了其邪惡的本性,當年加害於他父母的,他百倍千倍還於許多不相干的人身上,其殘暴的做為,導致陳壽在《三國志.吳書》裡面都不由得嘆道,“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

    孫休即使長期在位也不可能力挽狂瀾,改變歷史的趨勢

    或許孫休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休”,在位不過六年,比起他的繼承者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在位還少了10年。

    孫休是孫權七個兒子中的唯一倖存者,在目睹了權臣弄權,被挾持上位後,他等待機會,暗中培植心腹,最後一舉殲滅了權臣,頗有點“康熙除鰲拜之風”。正式即位後,孫休重視教育和農桑,類似於“實業興邦”。後世有人評價他有“有漢高帝之度,吳之賢君。”但可惜他既沒有高祖之壽,也沒有高祖之運!

    一方面,吳國此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因為經過前期的奪位之爭,權臣之禍,朝廷中人才凋零,且海盜猖獗,社會治安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孫休在性格上也有一些致命的弱點,過於寵幸自己身邊的舊人,以至慢慢的形成了新的權臣集團。

    對外邊境也是戰火不斷,公元263年,孫休在位第五年,蜀國滅亡,原來依附吳國的邊陲小國交趾也隨之叛亂投魏,導致吳國完全處在魏的包圍之下。這裡簡單地說一下,交趾就是當前的越南,漢武帝時候滅南越國,設定交趾郡,三國時代,交趾依附於吳。這個時候的孫休,縱然有先祖之風,恐怕也難以阻擋歷史的趨勢。

    公元264年,孫休在內外交困中暴病而亡。其實,我覺得他的侄兒孫皓能再撐十六年,也很不錯啦,畢竟其上任伊始,也整治朝綱,把孫休在位後期出現的權臣弄權的局面整治了一番,如果孫休繼續在位,在此內外交困下,能比他侄兒多三五年也是極限了。

    借用《三國演義》開篇那幾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既有民心所向,導致歷史潮流趨勢不可逆,也有統治者自身的原因。不管是吳蜀,還是曹魏,開國君主英明,後世卻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這不,他們最後實際上都被司馬家的摘了桃子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黑色火山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