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狐筆
-
2 # 澹奕
燕昭王姬職,戰國時代著名的君王。他在位時期,燕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姬職本來是燕王噲的兒子,其母親易後乃是秦國的公主。
姬職曾經常年在南韓作為質子,直到燕國子之之亂被平定後,趙武靈王(趙侯雍)護送姬職回到燕國繼承王位,稱昭王。他在位期間,禮賢下士,燕國先後攻敗了東胡、箕子北韓、聯合五國攻齊國,開拓遼東,使得燕國國力達到了鼎盛。
秦昭襄王嬴稷,秦惠文王的兒子,其生母羋八子。早年在燕國為質子,後秦武王嬴蕩在洛陽舉鼎而死,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嬴稷從燕國回到秦國成為君王。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先後打敗山東六國,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軍隊四十萬。公元前256年又攻佔周天子居住的洛陽,滅西周國,遷九鼎於咸陽,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代,很多的公子都曾經做過“質子”,然而最後成為君主的並不是很多,除了這些人之外,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也曾經在趙國做質子。這些做質子的公子大多出身不太高,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被逼無奈,最終能夠繼承大位的寥寥無幾。
-
3 # 大飛熊騎士
春秋五霸,除了小白,重耳曾經流亡過外,勾踐也曾經離開越國,去吳國侍奉吳王。楚莊王和秦穆公都沒有流亡的經歷。倒是秦昭襄王當了一段燕國的質子,回秦建立了平滅六國的重要的基礎,也算是勉強切題吧。
第一,回國即位。
秦武王“舉重”而死,秦國爆發“季君之亂”,趙武靈王護送公子稷回國,當了秦王,就是秦昭襄王。
第二,鞏固權力。
秦昭襄王前期的執政,受到宣太后和魏冉的制衡。後來受到范雎所激,收回宣太后,魏冉的權力。
第三,遠交近攻。
採用范雎之策,一改魏冉的攻齊策略,和齊國交好。
第四,破除合縱。
范雎派策士到處賄賂破壞合縱,和楚國的聯盟,合縱被徹底破壞。因此,楚國成了眾矢之的。
第五,開疆拓土。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陸續打下楚國,南韓,魏國的領地,擴大了秦國國土。
第六,長平之戰。
這一戰是秦國統一天下,最重要的戰爭之一。趙國“胡服騎射”後,成了秦國的最重要的勁敵,最終秦國幾乎傾國之力打贏了此戰。
秦昭襄王這一時期的功績和對秦國吞滅六國的實力奠定了基礎,絲毫不亞於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績。
-
4 # 李哥講史
像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曾流亡他國,最後成就霸業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大概有下面幾位。
第一位當屬越王勾踐,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當年吳王夫差的父親與越國約架,結果被越王勾踐打的皮開肉綻,其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夫差緊記父親的遺囑日夜練兵,經過幾年的積蓄,吳王夫差把勾踐暴揍了一頓,勾踐成了吳國的階下囚。勾踐在吳國臥薪嚐膽了幾年,經過金錢和美色的賄賂,最後越王勾踐被放回了越國。勾踐回國後,重用范蠡,文種等能臣,使國力慢慢地恢復起來。經過九年的發展壯大,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攻打吳國,最終大敗吳師。吳王夫差接連慘敗,被迫與越王勾踐議和。但是沒過幾年,勾踐再次率大軍攻打吳國,大敗吳軍主力,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越國滅吳國後,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大家從小就熟知的“臥薪嚐膽”說的就是越王勾踐。
第二位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是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他在位55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後來秦武王因舉鼎砸傷不幸英年早逝,這時趙武靈王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屈從於當時趙國的壓力,秦國最後立公子嬴稷為秦王,這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不斷擴張領地,經過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國力大增。
第三位秦莊襄王,其本名異人,後來改為子楚,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也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早年因不受待見,被送到趙國做人質。後來秦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呂不韋買通守城侍衛,帶著子楚逃回了秦國,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秦莊襄王成為秦國國君。秦莊襄王在位期間,命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太原、榆次、新城等37座城池,可謂是解了心頭之恨。
第四位燕昭王,其本名姬職,是戰國時期燕國國君。曾經在南韓做人質,可見戰國時期秦國為了謀求發展,也是下了血本的。後來因為燕國太子平被殺,趙武靈王派重兵護送姬職回燕國,迫於趙國的壓力,姬職就任燕昭王。燕昭王在位期間,廣招天下賢能,任用良將,大破東胡、北韓等,派大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70多城池,開創了燕國的盛世。
-
5 # 老謝150100021
謝謝邀請,眾所周知的電視劇羋月傳裡的贏稷流亡到燕國,後來成就了霸業。秦始皇也是一位,在小甘羅等人的邦助下成就一統六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滅了吳國。漢光武帝劉秀也算一位吧被王莽流放追殺。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流放,後復位恢復了大唐的制度。還有一些就不一一述說啦。
-
6 # 春秋那些事兒
秦獻公
1、被廢
秦獻公是秦靈公之子。秦靈公去世,秦靈公的叔父、秦獻公的叔祖父悼子奪得君位,是為秦簡公。 當時秦獻公只有十歲,為防不測,逃到魏國,開始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當時的秦國還不是那麼強大,秦獻公之前政權不穩,秦國君的廢立經常是由幾個庶長(相當於其他諸侯的卿)做主。由於秦獻公曾經是被立為太子的秦國廢君,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因而魏國給秦獻公的待遇很優厚。秦獻公一方面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
2、29年
秦簡公在位16年,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 秦惠公在位13年,去世,其子秦出公即位。秦出公只有兩歲,所以其母主持朝政。由於秦出公母親任用外戚和宦官,與秦國的公室成員產生矛盾,秦國的內政很緊張。秦出公母親為了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
3、機會
由於秦出公母親的亂政,秦出公的位子岌岌可危,魏武侯決定幫助秦獻公奪取政權,建立一個親魏政府。魏武侯派人告訴秦獻公,魏國要支援他歸國奪回本應屬於他的秦國君位,秦獻公聽後卻沒有立即表態(怕魏國有所圖,損害秦國)。秦獻公考慮一番後,對魏武侯的使者說,他非常感謝魏文侯和魏武侯這些年來對他的照顧,自己不願魏武侯再為他而分散力量。秦獻公打算自己獨自歸國,謝絕魏國的護送。
秦獻公讓身邊機智善辯之人進入秦國,聯絡與秦出公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自己要回國實行新政的訊息,用金銀珠寶交接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將領。秦華人對當年秦獻公君位遭叔祖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還因為簡、惠、出三代君主腐敗使得秦華人苦不堪言。秦人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當年秦穆公時的強盛。秦國許多大臣不滿秦出公母親重用本家親屬的做法,願意配合秦獻公推翻秦出子母親的統治。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秦獻公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著秦獻公的早日歸來。
4、功成
在籌劃一年後,秦獻公覺得時機成熟,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別時,秦獻公與魏武侯盟誓,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雖然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
秦國庶長在河西迎立秦獻公(公子連)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一夥,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殺死秦出公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
政績: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齊桓公小白流亡1年、晉文公重耳流亡19年,秦獻公連流亡29年。
-
7 # 歲七夸父
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秦國的秦昭襄王,秦始皇。
秦昭襄王的母親,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宣太后,也就是羋月,大家看過《羋月傳》就知道。
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國當做人質。後來,兄弟秦武王跟人比賽舉鼎,自己被砸死了,於是,秦昭襄王得以返回秦國,準備爭奪國君之位。
在母親羋月兄妹的幫助下,登上了帝位。但新帝繼位,又很年幼,秦國國內不穩,義渠國伺機叛亂;周邊國家,韓、魏、趙也虎視眈眈。
於是,母親羋月及其親信,組成了早期朝政,協助秦昭襄王管理朝政。不久,羋月犧牲色相,引誘義渠王,跟他生了兩個兒子,避免了義渠的叛亂;對待周邊國家,羋月等人也是極力拉攏,與他們修好。
很快,秦昭襄王逐漸站穩腳跟了,重用范雎,罷黜母親宣太后的勢力,開始逐步親政,從此開啟了秦國逐鹿六國的道路。
名將白起,屠戮六國,就是在秦昭襄王的領導下開始的。秦昭襄王晚期,在他的授意下,白起攻打趙國,發動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跟秦國對抗了。
秦昭襄王開創了,秦國武力最為鼎盛的時代,正是他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後來的孫子嬴政才能坐享其成啊。
嬴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是秦昭襄王的曾孫,也是羋月的玄孫。
早年,嬴政跟他的祖父秦昭襄王一樣,也是流落在趙國,當人質。嬴政的父親異人,漂泊趙國,處境艱難,這時一個珠寶商人發現了他們。
這個商人就是呂不韋。呂不韋很看重異人,就將自己的歌女,趙姬,送給了異人。在兵荒馬亂中,趙姬生下了嬴政。
過了幾年,秦趙交戰,秦軍一度攻到了趙國都城,趙王異常憤怒,想要殺了異人。呂不韋得知後,用金錢收買士兵,帶著異人逃到了秦國,只留下了嬴政和趙姬。
就這樣,嬴政和母親趙姬,在趙國被緊密監視,與其他國家的人質一同生活,在次期間還認識了燕國太子丹,這一相識,算是為荊軻刺秦王埋下了伏筆。
度過艱難的、近七年的人質生活,嬴政終於回到了秦國。隨後,父親異人當了秦莊襄王,又過了三年,十三歲的嬴政繼位。
嬴政年幼,朝政就有呂不韋把持。成年之後,嬴政親政,開始了千古一帝的路程。
第一步,清除呂不韋、嫪毐,這些前朝勢力,草除朝中障礙。
第二步,開始六國遠征。嬴政依然繼承先祖們的策略,對六國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輕鬆消滅敵國。
歷時九年,六國殲滅,嬴政嬴政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回覆列表
這問題不錯,沒人答過,我做一個統計吧。第一個是秦昭襄王,在即位之前,跟隨母親羋八子,在燕國當人質,從秦惠文王末年到秦武王去世當年,在外流亡6年以上。第二個是秦昭襄王的孫子,秦莊襄王,有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叫公子異人,早年被送到趙國做人質,靠呂不韋運作,得到父親安國君的寵愛,併成為嫡子,回國即位。第三個是秦始皇。由於父親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秦始皇也出身在趙國,從幼年開始便過著流亡異國他鄉的生活,父親即位秦王以後好幾年,秦始皇才被接回秦國。除了秦國這爺三,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互為質子,而後質子回國稱王的情況也很多,比如晉文公的兄弟晉惠公,侄子晉懷公,楚襄王等等,由於即位後沒有什麼大作為,不符合題主“成就霸業”這一條件,在此就不一一贅述。第四位曾流亡外國之後又回國成就大業的,是前趙皇帝劉淵,早年作為匈奴王族,在曹魏,西晉時期做質子,值八王之亂,中原板蕩之際,建立前趙。第五位是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也先所擒,在蒙古“北狩”喝風一年,又回到明朝,七年後發動奪宮之變,二次當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