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墨嵩山倚山堂
-
2 # 南卡
知識分兩種,一種是用來裝知識13的;一種是能用知識來認知、應對這個世界,提升自我的實力的。
知識分為幾類:
1、是為我們提供資訊的那種知識,比如看見了某條新聞在說某件事;
2、如果說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這類知識是別人告訴我們是什麼好像就是什麼,那就還有第二種知識:我們透過這類資訊的收集,整理,過濾來認知這個世界的表象,比如你根據一些事件資訊就得出結論人性是善的,或者人性是惡的;
3、無論是接收資訊,或是表象知識,都無法為我們提供對這個世界更深層次的認知,比如,你無法想象一個孝順父母的人竟然會是一個變態殺人狂,所以我們還需要具備更深層次的知識——揭示規律。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知道如何去應對世界、規則、人心。
-
3 # 發現美106001291
學習時,我會停下來反思,這樣學是對的嗎?
尤其是自學時,沒有人指導,沒有綱要,甚至連學習目標都要費勁心思思考。
建一棟樓房前,我們需要先規劃架構,架構沒有理清楚就盲目開工,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學習也是一樣,學習最大的成本不是錢,是時間。
如果說知識內容是建築材料,那麼知識體系就是建築架構。
先搞清楚要建一棟怎樣的知識體系,當然是必要的。
什麼是好的知識體系?
說這個話題前,先說說什麼是壞的知識體系?
壞的知識體系
查理芒格有一個思考方法,就是在思考要去哪兒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兒:
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永遠不去那兒了。
同樣的,在找到好的知識體系前,我們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系是什麼,然後避免它。
我認為壞的知識體系有這四點:
缺乏縱深
單一化
鬆散無聯絡
不自洽
1、缺乏縱深
這點很好理解。一個人知識面再廣,至少在某一點上得是縱深的,縱深的知識點才能打穿現象與底層規律的通道,這也是個人競爭力的保證。
2、單一化
單一化的知識體系會造成狹隘的視野。
舉個例子。
長期做銷售的人傾向於形成“產品賣得好,主要是銷售的功勞”的思維定式。
同樣的,長期做產品研發的人傾向於形成“產品賣得好,是產品質量好,銷售不重要”的思維定式。
這是無印良品在做員工管理時發現的問題,這兩種看法都是片面的。
於是,公司內部開始實行跨部門換崗的制度,研發崗換到銷售崗,銷售崗換到財務崗,財務崗換到研發崗。
無印良品希望員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視野,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務客戶。
3、鬆散無聯絡
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N多現象,這些現象1、現象2、現象3....現象N也許都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
同樣的,理論1、理論2、理論3...理論N也可能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
鬆散無聯絡指的是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不去整理。
長期以往,容易形成鬆垮堆積的知識體系,這會帶來很多壞處:
1、思考費時
處理問題時,人都是優先採用記憶檢索而不是思考,所以在鬆垮堆積的知識體系中檢索合適的知識點,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就像在堆積成山的衣服中找你今天要穿的T恤。
2、思考費勁
檢索這麼多鬆散的知識點,該過程大量佔據工作記憶的容量,認知負荷較大。
有朋友會說,處理難題不都費時費勁嗎?
注意,在鬆散無聯絡的知識體系的條件下,即便處理一些工作中的基礎問題,恐怕都讓你費時費勁
-
4 # 歐比旺羅克
有位校長朋友說, 中國的本科教育主要是通識教育,無論學什麼專業,前兩年主要安排基礎課程,後兩年基礎課程也未被排出學考範圍,這個基礎課程是通識教育,也是滿足工作、生活必備的知識體系。
只有獲得了個這個知識體系,才能被社會認定具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對自己上升空間也有自信和底氣,找工作專業不對口不是大問題,改行、跳槽也都是稀鬆平常的事,這些都是基礎、通識教育帶來的好處,受益於知識體系的建立。
本科教育中,面向職業的知識體系仍不是整體和普遍意義上的知識體系,比如機械、建築、電子、農林、經濟、哲史、醫學、政法等,是人類全部知識體系下了粗略劃分,在此之上還有一個貫穿文理的底層知識體系。2018年,吳軍——曾經谷歌、騰訊的高管給北大的學生做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通識教育,其目的和結果就是一個人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體系。吳軍的這個體系是由中小學都開設的三門學科組成的。
一是語文。吳軍說,學語文不是識文斷字,而是增強理解能力。在生存活動中,人主要是透過語言與外界互動的,陌生環境裡,一個人也首先是經由談吐確立層次水平。談吐是組織語言的能力的外在表現,語言組織能力也是自身實力與外界互動的介面。這個介面的通用性,普適性,決定了與利益相關人的交流是雞同鴨講還是相見恨晚,決定了被主流社會接受和容納的機率。
二是數學。學數學不完全是為了會算銀行存款或基金的利率,而是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德、笛卡爾、牛頓和被他欺凌的萊布尼茨、羅素首先是數學家,其次才作為哲學家影響了世界歷史程序。吳軍建議大家構建知識體系別忘了數學,倒不是希望所有人都去改變歷史長河的走向,而是說話、做事都講邏輯,而不是成為現代文明社會中的反智一族——包括教條、愚頑、僵化,和不可理喻。
三是歷史。一個人的當下是過往歷史的總和,一個社會也是社會過往一切的總和。想了解一個人就要知道這個人的經歷,理解現代也必須瞭解它的演進歷史。面對一個人也好,進入一個社會也好,與自身相關聯的都是這個人或社會發展程序的一個斷面,這個斷面的今天是歷史的積澱的結果,在明天就是歷史的慣性使然,每一天都不是孤立的片斷,只有學習歷史才能弄清楚他們的來龍去脈。
-
5 # 鐵嶺張久文
我認為,人的知識體系應由三個方面構成:哲學方面的、專業技術方面的和興趣愛好方面的。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天地人,什麼是宇宙自然,什麼是世界,什麼是人生。它會教會我們如何認識自我,如果認識世界,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如何處理人與社會組織的關係,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會指引我們如何正確的選擇人生的道路,如何發現生命的價值,如何挖掘生命的潛力,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如何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專業技術知識是提高我們獲取財富能力的工具,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我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先決條件。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想能夠生存下來,就必須面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要養家餬口,結婚生子,贍養父母,撫育兒女,進一步還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甚至還想名垂青史。這一切都離不開錢。因此我們必須爭取一份好的工作,爭取一份穩定的經濟來源。這是人生髮展的基礎和前提。
在分工越來越細的現代社會,專業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必須要學會掌握一門專業技術知識。這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興趣愛好是一個人職業的充分助力。應該將個人極積向上的興趣愛好知識化,讓它成為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心理學認為,興趣愛好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興趣能使人目標明確,極積主動,能自覺克服艱難困苦,從而獲取工作最大成就。
興趣愛好出自於天性,正確發揮興趣愛好,能夠激發創造力,擴充套件視野,增加知識。
在工作之餘,我們有很多時間需要打發,培育知發展極積向上的興趣愛好,可以有效減輕孤獨寂寞給生活帶來的無聊與煩惱,讓人生豐富多彩,讓生活充滿樂趣,同時對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也有幫助。
上述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是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一個整體。
當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如果我們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是對我們意志的磨鍊和考驗,從而增加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我們就不會在困難面前畏縮不前,勇敢面對。我們就不會把遇到困難當成壞事,而是把它當成好事。
同樣,我們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運用認識論原理,反過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實踐,從而使我們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迴圈過程中,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和生命價值。
通常,我們的職業往往和自己的興趣愛好不一致,有時為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上沒有必要放棄,反而倒是應該主動極積發展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把它作為職業的備份,一旦我們的職業發生變化,興趣愛好就可能成為我們新的職業。如果我們的興趣愛好被髮展到了極至,也可能會直接取代我們現有的職業。
總之,哲學、專業技術和興趣愛好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是缺一不可的。
-
6 # 隨風奔跑的王同學
要回答如何建立學習體系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我們先引入系統這一方法論。
學習體系的建立,本身應該形成一個迴圈圖,構成知識的輸入→加工→輸出→輸入的閉合迴路。在日常的活動中你感受到的一切資訊,都在這個閉環中運作。
有些資訊能夠稱之為乾貨,使得知識迭代的速度增加,稱之為增強迴路。有些底層的邏輯能夠讓你的學習體系對糟粕形成免疫,構成調節迴路。
在瞭解了系統論的基礎上,就把建立學習體系的問題轉變到建立增強迴路與調節迴路的結構的具體問題了,更具操作性。
二,兩個迴路的建立
首先調節迴路的建立。
為什麼我們要讀大學,要學那麼多學科。因為每一個領域儘管具體的專業上不同,但都具有固定的底層邏輯:提出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原理,解決問題的知識應用。這些基礎的方法論就是一種調節迴路,需要透過學習基礎科學來獲得。它能夠幫助我們過濾資訊流。
其次,是增強迴路的形成。
三,知識體系有個人與群體之分,也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別。個體的知識迴圈系統在遇到群體的衝擊和時代的變化時,需要更新系統的零件,甚至有可能推倒重建。
只有不斷變化的知識體系不在歲月中淘汰。
-
7 # 草堂禪趣
一個人要擁有怎樣的知識結構體系,就看他的需要,需求不同,可以擁有的知識結構體系有所不同。層次不一樣。但一個從事一般文化領域、科技、事業領域研究開發性質工作的人,他可以多多涉及一些自然、科技、經濟、宗教、哲學、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甚至醫學、養生、營養學、心理學、病理、體育愛好等等領域的知識結構,擁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就可以分析、解決問題、處理問題思路開闊,多多益善。除此之外,還可以用這些不同的分類,來多多掌握,以求得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這些是比較大的領域分類是:
中國文化,外國文化;西方文化,東方文化,是按照地域文化特點做的知識結構分類;中國文化,首當其衝,然後你可以同時涉獵一些國外文化不同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是按照數理或者人文性質不同來分類。就是文科或者理科;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三教九流、諸自百家之說,也算是過去人們對諸多知識體系的分類;還有儒釋道三種文化並提的說法,也可以算做是中國文化人對自己本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體系的知識結構分類;
像四庫全書、二十四史、漢書、史記、資治通鑑、道教三藏、佛法大藏經版本、太平廣記、等等古文化類的編纂體系,是十分龐大的中國文化精深、完整、博大的知識結構體系的展示;
中國文化,過去有經、史、子、集這樣的知識結構分類,它可以包羅永珍,囊括恢宏精微的中國文化知識結構體系;
如果一個人用此類不同的階梯性質的分類方法,來漸漸提升自己在求知、研修時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完整、精準度,慢慢加深自己所學知識體系、範圍的廣度、深度,按照自己需要來慢慢提升,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他必定能夠擁有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回覆列表
它有 9 個元素,分別代表了“建立知識體系”過程中,至關重要的 9 個要素。
我們一個個來探討。
一、我們學什麼:三種知識
什麼是知識體系?
在我的定義中,知識體系是跟碎片知識相對應的概念,指高度有序的知識集合。也就是說,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大量的知識點,二是有序的結構。
什麼是“有序”?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
對某個領域非常精通,無論問他什麼問題,他都能從你的話題切入,旁徵博引,將大量的原理、機制、知識點……娓娓道來,清晰而嚴謹。
這就是“有序”,在他腦海中所有的知識點都連結在一起。他知道某一個知識點“應該放在哪裡”,也知道“它會通向何方”。
如果說碎片知識是一張張街景的速寫,那知識體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圖。
那麼,如何實現知識的體系化呢?
我們需要從三個層次切入,分別是通識、應用和資訊。
l 通識
知識體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識點”。缺乏這一點,就不成其為體系。沒有量的支撐,再精巧、複雜的結構,也是無意義的。
所以,建立知識體系的第一步,就是足夠的基礎知識 —— 我將其稱為“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