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丁強888

    這個問題嘛,有楊廣自己作的因素。

    本來打高句麗不能說錯。他爹楊堅的時候就要打。後面的李世民李治也要打。確實高句麗當時作為東北亞大國。又不給隋唐面子任何大一統王朝的有雄心的君主都會想著要解決這一威脅。

    但楊廣三打高句麗的第一次親率116萬大軍從今北京出發。原本就沒有想著是去打仗,而是想著去武裝遊行,以為這樣的陣勢,外加國力碾壓高句麗在王師一到就該乖乖投降。所以每一軍中特意設了受降使。還傳令部隊行動都要請示後方的楊廣。尤其是如果高句麗有歸降之意時更要由主上聖裁。

    那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本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而且但是前方主將不敢當機立斷,一來一回請示皇帝之後戰機已逝。而且軍中受降使和主將意見相左。高句麗一打不過就說我要投降。主將就只能停止攻擊請示皇帝。等待投降。

    最終一徵就在這種兒戲的戰爭裡在平壤被打敗。隋軍損失慘重,糧草物資消耗巨大。

    一徵高句麗的失敗其實不至於要了隋朝的老命。只不過自負而又前半生一直很順利的楊廣接受不了這個結果。不顧一徵的巨大損失馬上就要組織二徵。這一點李世民就比他強了很多。李世民後來徵高句麗也失敗了。人家承認失敗。回來修養生息。等待機會終於在李治時期滅了高句麗。

    一徵失敗後平民百姓日子本來就很苦。楊廣在關隴貴族中的形象也受到重大打擊。很多貴族心懷不軌。開始準備取而代之。二徵高句麗楊廣倒是實際了。就靠軍力強推。高句麗肯定不是隋軍對手。可楊廣馬上要成功的時候。後方起火!關隴貴族楊玄感反叛了。而且還斷了楊廣的歸路。楊家作為最大的關隴貴族勢力。也是從北周篡位過來的。楊廣深知關隴貴族的實力,他們的叛亂那可是要了親命。楊廣只能馬上回師要去剿滅楊玄感叛亂。二徵不得不停止。

    楊玄感叛亂雖然很快剿滅。但它本身就代表了關隴貴族已經放棄了楊家,準備換代理人了,而且因為一徵二徵的失敗後剿滅叛亂。人民損失慘重,流離失所。底層也開始紛紛起義。反叛大隋王朝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所以在大隋已經亂成一團的背景下煬帝的三徵高句麗更多是為了挽回面子了。所以在來護兒的水師抵達平壤城下。取得了高句麗名義上的歸降後,楊廣就退兵了。

    楊廣的三徵高句麗,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把一個強大的隋朝搭了進去。不久之後楊廣就在江都被部下殺死了。一代有為之君。一個強盛王朝。實足悲嘆。

  • 2 # 種地的秀才

    高句麗是當時的強國,疆土擴充套件到遼河並曾入侵營州,所以隋煬帝和以後的唐太宗都以恢復國土為口實而出兵。但因路途遙遠,餉運困難交通不便,因此隋煬帝在發動進攻以前,進行了長時間和大規模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公元612年正月,楊廣兵分24路共1133800人號稱200萬,轉運糧餉的民夫為此一倍。楊廣又親率六路大軍共30軍經40天才出發完畢開始了第一次對高句麗的進攻,軍容的壯大空前未有。但戰爭的結果人力的損失達到200萬以上,死亡及其慘重。

    為什麼軍隊會遭遇這樣的大敗呢?首先是百姓對戰爭的反對,他們要的是安定的生活,但這次戰爭帶給他們的是災難和痛苦,所以在出軍前一年王薄在長白山起義時提出反對對高句麗戰爭的號召,那些為了逃避兵役的人紛紛來參加,民意不可違啊!

    其次楊廣本人遙控指揮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他要將領必須承詔用兵,不得皇帝詔旨不能決定軍事行動。戰爭機會稍縱即逝,但將領對軍事行動沒有靈活性,處處受牽制,失敗也就不奇怪了!但楊廣不但不吸取這次戰爭的教訓,還要發起第二次進攻。

    613年3月,楊廣從東都出發,4月到達遼東,命宇文述和楊義臣等進攻平壤,來護兒為水軍總管率水軍從東萊出海。可水軍尚未離開東萊,隋朝內部不但農民起義到處爆發,政府內部也發生了分裂,楊素之子楊玄感於黎陽起兵圍攻東都,把楊廣嚇得慌忙從前線撤軍回救洛陽,高句麗趁機追擊,隋軍傷亡嚴重,第二次進攻又告失敗。

    楊廣這一刻發揚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精神,614年又發起了第三次進攻,可是所徵調計程車兵不是根本不到,就是沿途逃跑,楊廣雖然下令斬逃兵以正軍心,但根本制止不了。7月時,來護兒在平壤打了個小勝仗,高句麗遣使講和,楊廣看到這時已經無力進攻,只得藉此收兵。不過楊廣同學對高句麗的野心並沒有死,但國內遍地爆發農民起義,自己的政權都已經奄奄一息,更別提發動對外戰爭了。

  • 3 # 昊哥愛音樂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這裡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在隋朝時期,高句麗作為隋朝的附屬國,要向隋朝納貢稱臣,然而高句麗王不安現狀,時常派兵騷擾隋朝邊境。楊廣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怎能容忍高句麗犯上作亂。於是便有了後來的三徵高句麗。三徵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大業七年,隋煬帝下詔征討高句麗,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監督勞役甚急,結果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幾乎不敢休息,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隋直接、間接的參戰人員已經超過了五百萬。搞得人民怨聲載道。在首徵高句麗時由於隋煬帝楊廣指揮失誤,在各路大軍中設立受降使,只要高句麗有意願投降就停戰,導致貽誤戰機,再加上各路大軍中將帥不和各自為政,最後導致首徵失敗。

    大業九年,隋煬帝御駕親征高句麗。正月,煬帝下詔徵集天下兵集於涿郡,開始召募百姓為驍果,修遼東古城貯備軍糧。三月,隋煬帝至遼東,四月二十七日,煬帝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派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趨平壤。在隋煬帝二徵高句麗期間,隋朝後院起火。在二徵時隋煬帝命楊素之子楊玄感在黎陽督運糧草,然楊素活著時居功自傲,引起楊廣的猜疑,楊玄感害怕遂起兵謀反。楊廣急忙秘密下令撤軍回都平叛,二徵最終以失敗告終。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再次徵發天下兵,攻打高句麗。三月,隋煬帝到達涿郡,隋軍士卒在路上相繼逃亡。隋煬帝到臨渝宮,禡祭黃帝,斬殺叛軍者以釁鼓,仍然無法阻止人們逃亡。七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懷遠鎮。這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所徵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高句麗也困弊,隋朝來護兒在畢奢城(今遼寧大連金州區)擊破一支高句麗軍,趁機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高元害怕,於是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斛斯政。十月,隋煬帝到達東都,召高句麗王高元入朝,高元卻沒有來。三徵高句麗也以失敗告終。

    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自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以來,廣施仁政,休養生息,然僅僅存在了38年,最後敗在了暴虐無道楊廣手上!

  • 4 # 蘆娃晚媽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話吳京在《戰狼》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國對周圍的領土一直非常重視。國強,則地域廣袤,附屬國眾多,國弱則大量附屬國脫離控制甚至起兵造反。

    畢竟,在古代,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土地。

    從歷史發展上看,北韓半島這片地區一直不算太平,直到今天,北韓半島還是一個巨大的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那種。

    但是,隋煬帝楊廣三徵的高句麗並不是今天我們意義上的北韓半島。

    我們看圖:

    其實是包括的東北的一部分地區和北韓半島北部的一部分地區。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半島也是分裂的,南邊還有新羅和百濟。但從當時的地理版圖來看,高句麗很更強大。

    中國古代周邊國家多有一個特點,一旦強大,就想吞食周邊土地,而一旦國力衰弱就向當時的中原王朝俯首稱臣。這個例子太多了,匈奴、突厥等等等等。高句麗和當時隋朝的劇情也基本差不多。

    隋朝之前,中國是長達幾百年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狀態,那個中原地區自己都是一鍋粥,每個王朝存活個幾十年,亂糟糟的一片,無暇顧及太多。和高句麗相鄰的魏和北齊不被人家蠶食就不錯了。但中原地區進入統一就狀態不同了。在隋文帝時期,高句麗就先發制人曾經對隋進行過軍事騷擾,雙方劍拔弩張,差一點點就打起來了。

    到了隋煬帝時期,楊廣是一個喜愛攻伐的人,他的主張就是打,必須要打。出兵,要師出有名啊。理由也很不錯,你高句麗這地兒, 本來就是我家的。

    為啥呢?

    北韓半島曾經是箕子的封地。箕子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商紂王的叔叔,被商紂王整的很慘,關進牢裡了,也就比紂王另一個叔叔比干多留了一條命。後來商朝滅亡後,逃亡到北韓,開闢了這個地區。周朝建國後,就將這片地區正式封給了箕子,而箕子也可以稱得上是北韓地區的先祖級人物。隋煬帝就說,你看,這原本就是周天子的封地,你們是不是該歸我大隋王朝。

    高句麗根本不睬隋朝,過了幾年,北韓半島上的另一個小弟型國家——新羅,派使臣來,也跟著後面攛掇隋朝開戰,你看,高句麗這小子,太過分了,大佬,您必須得教訓他。

    公元612年,楊廣第一次正式出兵高句麗,據說當時的出兵大軍有二百萬,而後勤補給相關人員更是幾百萬之眾。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楊廣當時想的方案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親自帶兵示威搞出這麼大動靜,就是等著高句麗乖乖投降,各軍中設定了受降使,所有的軍事行動必須要和他這個最高統帥彙報了再決定。這樣的策略本身就是很有問題的,戰場瞬息萬變,束縛出征主將的戰爭指揮權,直接陷大軍於不利。果然,高句麗採用障眼法,打一下就潰逃,隋軍誤以為對方慘敗而逃,一路直追進入高句麗境內。進入對方境內,軍隊的補給就成了一個大難題。而當時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這個大哥非常有名,今天南韓軍方榮譽獎章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乙支文德在隋軍涉水過清川江後,開閘放水,淹死了很多隋軍。第一次討伐失敗了。

    公元613年,楊廣第二次討伐,這次楊廣吸取上次經驗,不玩文成武德,欲情故縱那一套了,直接開打。來硬的隋軍其實實力也不弱,楊廣已經渡過遼水,前路大軍直逼平壤。但是,劇情迎來了神轉折,後院起火了。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造反了。楊素原本是位高權重的宰相,後來被楊廣逼死了,他的兒子楊玄感一直感覺楊廣遲早要對他們動手,於是趁著楊廣遠赴遼東,在國內造反。隋朝建國依靠關隴貴族的支援,而楊家就是最大的關隴貴族,自己的後臺都亂了,楊廣方寸大亂,趕緊撤兵,回國平定叛亂。第二次攻打高句麗草草收兵。

    公元614年,平定了楊玄感叛亂後,楊廣再次出兵討伐。這次實在是因為前面兩次的失敗倍兒丟面子,楊廣怒刷存在感,想挽回顏面,而高句麗國內也是也被隋朝不斷的戰爭折騰的夠嗆,隋軍水師兵臨高句麗首都平壤城下時,高句麗派人求降。第三次戰爭,總算是勉強勝利了。

    但有一種勝利叫雖勝尤敗,楊廣三徵高麗攪渾了原本已經混亂的隋朝,激發了上層社會和底層社會的矛盾。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貴族造反正是上層社會反對楊廣的最好證明,他們已經開始在尋找新的代理人接替楊廣,而為後面的李淵家族開創李唐王朝埋下伏筆。三徵高麗的大量耗費,民不聊生,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全面開展。

    不得不說,北韓半島的火藥桶作用,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的沒有改變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做服務行業,怎麼做才能吸引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