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感覺完全正確,上述國家、地區就是沒有工業革命,哪怕區域性領域的。

    先看英國工業革命。它比克倫威爾革命意義更深遠,它始於1760年代,18世紀晚期完成的農業變革——實行輪作制,採用人工施肥和新農機具——為它提供了資金保證。土地獲利者與銀行家、商人一道投資於工業、貿易,產業革命在英國蓬勃興起,從紡織和動力的新技術、新機器採用開始,迅速擴充套件到煤炭、鋼鐵、機械、鐵路、公路等領域。19世紀20—30年代,保護工人權利的法案相繼出臺,1868年,英國工會聯盟登臺,工人階級逐漸覺醒以爭取自身權利。1851年,首屆世博會在倫敦水晶宮舉行,標誌著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佔全球工業產值的2/5、鋼鐵1/2、煤炭1/3、外貿1/5強、商船噸位世界第一,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工業革命為大英帝國奠定起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樣一場革命的路徑明晰:“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使資產者擁有大量土地,農技革新解放生產力,讓大量勞動者離土離鄉成為大工業的廉價勞力。國內外的資本積累,技術發明創新引入產業,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財富積累,國際市場開闢使得世界貿易升級換代。而在國際政治看,工業化必然帶來更激烈世界競爭,大國力量投放海外,掠奪控制殖民地與勢力範圍。

    印度、中東地區以及差不多整個非洲在二戰前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那時不具備完整爆發工業革命的基礎和條件。獨立後的70多年裡,囿於自身原因與世界市場變化,他們同樣錯過幾次新的工業、技術革命,因此至今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行業優勢或技術領先。

  • 2 # 喬治花生豆

    為什麼印度,非洲,中東沒有爆發工業革命這個問題我談一點我的看法。工業革命源自歐洲文藝復興後期,歐洲各國當時培養出了一大批的科學家,政治家,探險家,商人,這些人推動著世界各地的資源運往歐洲,同時輸出歐洲的各種商品,工廠是為商人服務的。當時,歐洲各國商品極大的豐富,各個國家,各個工廠之間都有競爭。為此,使用新技術,開發新技術成為另一個競爭的領域。在新技術,新產品的帶動下歐洲的工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工業革命。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說說印度,

    在印度的土地上幾千年來出現過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許多國家,這些國家互相征戰從未停止過,在印度的土地上也曾有一些不錯的文化,比如佛教。但是,歷經上千年,佛教也沒能在思想上讓印度人形成統一的認識。尤其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嚴格的把人分成的貴族和貧民,導致許多優質的資源不能惠及所有百姓,直到現在,印度的許多地方的人們的文化水平還很落後。

    1600年英華人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實現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零散的印度各國各邦被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樣子。在英華人的統治期間,印度人大多都是從事各種服務性行業,從事工業的比較少,在文化知識的提升上,印度高種姓人群接觸到了來自歐洲的文明,而低種姓人群則相對更加落後了。1947年印度取得了獨立,擺脫了英華人的統治,但是,由於國民整體的文化水平不高,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科學意識不強,也就談不到工業革命這一步,幾十年來,印度的軍工有目共睹,號稱“萬國品牌”,科技基礎薄弱是他致命的一環。

    下面咱們再來說說中東,

    中東也是一個國家眾多的地方,當地人以阿拉伯民族為主,主要的信仰是“伊斯蘭教”,相對的大國主要有沙特,埃及,伊朗等國家。但是這一帶歷來就戰火不斷,光近幾十年就發生過四次中東戰爭。這裡的民族意識超強,為了信仰,為了國家,不惜發動戰爭。而這裡又是世界上生產石油的重要地區,一些國家依靠賣石油大發其財,所以在他們的理念裡,需要什麼就買,反正有的是錢,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同時,伊朗和伊拉克雖同為產油大國,但是架不住兩國常年戰爭不斷,戰爭燒掉了他們兩國巨大的財富,不穩定的中東也就沒有工業革命的基礎。

    最後咱們再說非洲,非洲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整體面積302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2個億。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面積90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人稱一山有四季,四季各不同。

    非洲的尼羅河,全長665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

    這裡的人原先不愁吃喝,離開家走不了多遠就能撿到果實,帶上老式的弓箭就能捕獲到獵物,衣服也主要是用樹葉圍成來簡易遮體,一個衣食無憂的種群怎麼會有上進心?

    後來,歐洲國家進到非洲殖民,也不過是開採非洲的資源運回國內,並沒有對非洲人進行文化和智力提升。

    有個小故事,中國一群人來到非洲租了一大片土地打算種糧食,想招一些非洲人做員工,沒想到,這些人提出來要用歐元並要歐洲人的待遇,華人沒接受,自己從國內運來了成套的大型農用機。趕到收穫的時候,華人給過來幫忙的非洲人報酬和糧食,一下吸引來了不少非洲人,要求參與勞動。

    我覺得,不斷學習和提高文化水平,普及科學知識,才是推動工業革命的基礎,所以我建議廣泛普及高等教育,讓更多的人學習先進知識,只有這樣,我們的經濟才會更上一層樓。

  • 3 # 千里巖

    西方國家曾經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已精神》。這本書裡面寫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主教對人的精神緊固太難受,弄得西方人開始搞宗教革命,由於當時宗教對社會時具有統治性的意識形態,既然這裡都革命了,那就到處都開始革命。

    如果在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解讀一下,過去在歐洲,人從原本是神的附庸,這麼一革命變成了人是社會的主體,有了這麼一個理論,那麼過去的土地封建制就要面對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衝擊,最後會出現社會革命,社會革命反過來又進一步的拉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推動了技術革命,最後西方就爆發了工業革命。

    而東方的宗教還有土地封建制,原本的嚴密性,或者說是對人的控制的嚴酷性是遠遠不如西方天主教社會和那種城堡莊園體質,大家在不管是宗教方面還是在社會生活方面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也就不太捨得豁出命來去革命,等著西方工業革命完了,跑來東方侵略的時候,他們對於東方是否能進行工業革命,也毫沒有興趣,他們要的是殖民掠奪。

    在這個情況下,印度和中東要想進行工業革命就不可能了,首先當地的封建制在依附西方作為殖民代理人的情況下,變得比以前更難摧毀,其次,當地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那一點的萌芽根本無力去跟西方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工業體系競爭,也只能去依附西方的工業體系,這就必然出現各種畸形和缺陷,最後就造成了真正能夠推動進行工業革命的社會力量不夠強大,沒有進行社會革命,原先的各種封建制的遺存就又反過來會限制他們的工業革命,因此全面的工業革命成為徹底不可能。

    至於非洲許多地方還都是處於原始狀態,不管從什麼條件來說,都不具備工業革命的最基本要素,他們的條件還不如印度和中東,當然就更沒有什麼指望實現工業革命了。不過南非是個例外,因為布林人移居南非夠早,他們同屬於歐洲文明圈兒,因此,他們輸入性的讓南非變成了工業化國家,但是這個努力在近幾年來看起來是不停的開倒車。到底是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真正能利用工業革命實現社會發展,體現出來對西方的追趕趨勢的還就是東亞。東亞國家,尤其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比較重的,從古到今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的世俗化社會,從最開始的革命動力來說確實不強,但是這些國家雖然高度世俗化,但是卻有著強烈的文明自我認同,因此在遭受西方的侵略,面臨民族危亡的時候,就有了危機感,以成為革命的動力。最後不管透過哪種方式,東亞國家都實現了社會革命,並且實現了從上到下的體制引領性工業革命。

  • 4 # 鄺斌3

    謝邀,因為中世紀黑暗教廷的千年黑暗統治引發的文藝復興,讓歐洲世俗上中下層不約而同贊同利用技術而不是意識形態(耶穌太兇猛了)管理國家,而地理大發現讓耶穌的發展慢於技術的發展。。而世界各地的安拉,溼婆羅,釋迦摩尼等沒有耶穌那樣發展出令人絕望的宗教統治,即使現在的中東各瘋狂神教徒比起中世紀黑暗教廷那都是小學生和教授博士的差距啊。。。

  • 5 # 講理

    老生常談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印度非洲和中東沒有爆發工業革命,明確了這一點就很好回答了。

    我們可以先搞清楚西方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爆發了工業革命

    既然是英國率先爆發了工業革命,我們就主要分析英國。

    第一、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剷除了封建社會的桎梏

    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資產階級代表掌握了政治權力,在政策上採取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而且資產階級革命緩和了社會矛盾,保證了一定時間內的社會穩定,有助於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圈地運動為工廠建立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

    16、17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得到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增,圈地運動進一步高漲,特別光榮革命之後,圈地運動得到了政府的立法支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被迫進城,一方面給工廠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第三、市場擴大,大工廠生產應運而生

    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侵入農村,摧毀了舊有的家庭手工業,給工廠帶來了廣袤的市場,另一方面海外殖民地的擴張也擴大了市場,直接導致工場手工生產已無法滿社會足需求,對大工廠生產的迫切需求,直接催生了工業革命。

    第四、工廠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

    由於英國較早地廢除了行會制度,城鎮手工業的發展不受地方行會勢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發展環境,也刺激了技術革新,為工業革命爆發帶來的技術準備。

    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當然不只是這四個,但是我認為這是幾個最重要的原因,那麼同期的印度和非洲中東是什麼情況呢?

    印度:社會混亂、制度落後

    當時的印度處在莫沃爾帝國統治之下,在英國光榮革命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時候,莫臥兒帝國國王奧朗則布則試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以及打擊印度教徒。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鬥爭。18世紀初,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此時英華人來了。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

    “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其實莫臥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大陸的先進國家,可惜的是混亂的社會環境以及落後的政治制度阻礙了一切進步的可能。

    非洲:過早淪為殖民地,喪失了主動權

    自15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侵入非洲後,400多年的殖民統治一直籠罩著非洲大陸,還出現了罪惡的黑奴貿易,帶來的影響今天依然能感受到。作為殖民地,直接就是工業國家傾銷商品的基地,根本不被允許發展工業,其次工業國家對非洲的掠奪導致非洲也缺少資金去發展自己。更重要的是非洲國家發展嚴重落後,也不存在出現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

    中東 :戰爭籠罩下的殖民地危機

    奧斯曼帝國和伊朗薩菲王朝長期戰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18世紀末,隨著拿破崙入侵奧斯曼帝國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列強也開始瓜分中東的領土和屬地,建立殖民地,這樣的情況下國家都沒了,哪裡還有機會發展出工業革命呢?

    總結

    相比英國來說,這三個區域不是經濟發展落後就是社會環境比較混亂,再則就是政治體制落後,出現不了工業革命也是註定的,同樣情況的還有中國,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怎麼樣,誰又能說的準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小麥剛出苗就出現發黃弱小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