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晨如風195

    他生於155年,在220年3月15日逝世,字孟德,是今安徽毫州原沛國譙縣人。是東漢末年時期非常傑出的軍事.政治.文化.書法家,同時又是三國中曹魏政權奠基人。他的一生,一直用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四處割據政權,為中國北方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曹操在北方屯田時,對北方的農業生產與發展有巨大的幫助,對北方農業恢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操也有作詩的習慣,他作的詩大都富有很高的創新精神,因此使得了建安文學的高速發展與進步,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巨大而又很寶貴的精神食糧,因此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高度評價,歷史上稱為建安風骨。其實我們縱觀曹操的一生,會發現他是一個全能的人才,無論是政治天賦還是軍事天賦,都是不容小覷的,而荀彧在他的身邊儘管出謀劃策,但是也只是說出了魏王的心裡的話而已,隨著他的一天天日益強大,他已經被世人視為一代帝王了,只是他還沒發覺自己正走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而說到曹操,他一生中最聰明的事情應該就是他應回了漢獻帝這件事情。但是儘管他應回了漢獻帝,也不過是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實際的掌權者還是曹操一個人。我們不難發現,隨著曹操實力的日益強大,他對於朝政的把控也日益加深,因此漢獻帝也越來越形同虛設,實際上曹操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帝王了,無論是權利、地位、實力,只是他沒有皇帝的名號而已。

    但是話說話來,他為什麼不稱帝,難道他不想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曹操也非常的想,實際上曹操改朝換代的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了,儘管曹操完全有能力取締漢朝,但是現實的條件還並不允許他這樣做,不是不能,而是曹操不想,因為如果稱帝了會面對許多的威脅。首先我們來看,在曹操的陣營中,有許多漢臣,儘管是站在曹操的陣營,但是始終還是擁護漢朝,也就是說站在漢獻帝這面的,如果曹操貿然的稱帝,反而會導致民心盡失,畢竟曹操接回漢獻帝的時候就代表著自己是漢臣,如果再取而代之的話,曹操的人設會轟然倒塌。而且他身邊有許多大臣都是擁漢派,像是荀彧等,完全可以屬於開朝元老,所以說為了穩定軍心,安撫內部,稱帝也只能放在心裡。

  • 2 # 林國榮973

    曹操真正是民族英雄:軍事家和政治家。關鍵是透過羅貫中的筆下變更為奸雄曹賊。一人傳虛騙咱中國幾十代人民了。關鍵中國對正史沒有大力擴大宣傳。一般人都是從小說中去探論歷史人物,故此就會誤認了很多歷史人物事實。

  • 3 # 浮萍青虹

    兒時覺得劉關張是英雄,長大後才發現曹操才是真正的梟雄。你們覺得呢?

    這個看法很準確,說出了大部分人的想法,我來回答原因。

    一、兒時心智不成熟,三觀還沒形成,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一刀切,情感也很單純。長大後隨著知識的積累,人生閱歷的豐富,心智、三觀逐漸成熟,已經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兄弟情誼深,這份情令人羨慕,也是我們經常學習的物件。

    劉備是位仁德之君,看起來和藹可親,而且愛民,符合我們心目中長者的形象。但我們長大後,卻覺得劉備有點虛偽,甚至認為他的江山是哭出來,這個人沒什麼能耐。

    關羽,集正義與美德於一身,好像沒有什麼缺點。長大後卻發現關羽驕傲自負,目中無人,以致後來失荊州,走麥城。

    張飛,雖然脾氣暴躁,但英勇無畏,嫉惡如仇,符合心中能伸張正義的那種人。長大後,才發現脾氣暴躁容易出事,張飛甚至還因此送了命。

    而曹操則是一個奸雄,《三國演義》盡力刻畫他奸的一面,殘暴的一面。長大後,我們才知道,他其實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人。

    總之,我們長大後,我們已經有了自己判斷是非的一套標準,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一味的接受外界給我們的資訊。

    二、沒有成家立業的人不知創業的艱難,容易同情弱者,成家立業後知道創業的艱難,會崇拜強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或許每個人都這樣,成家立業後,為了家庭,為了事業才知道人這輩子不容易。因此才發現曹操真的厲害,他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徵劉表,統一了黃河流域,他創下了這麼大的一份基業,知道他的不容易,所以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這部小說拔高了劉關張,貶低了曹操。

    小說離真實的歷史很遠,可我們小時候並不知道。劉備並不是真的只會哭,這個人還挺有能耐。曹操其實功勞很大,因為統一了黃河流域。關羽是一個能獨擋一面的大將、張飛其實名氣不怎麼大。所以兒時的印象是被《三國演義》給影響了,真實的歷史不是那樣的。

  • 4 # 飛刀縱橫

    其實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都可以稱得上英雄。這主要看我們用什麼視角來看了。

    劉備

    劉備是那種自帶主角光環的人,生下來就是福相。村口的桑樹長得有點像車蓋,他就說將來我一定能坐上羽葆蓋車。這簡直和項羽的“彼(秦始皇)可取而代之”一模一樣。

    像極了每一位主角,劉備出道就不太順利,總是小打小鬧。不過還好,有一幫鐵桿一直不離不棄,大家都真誠地相信他,絲毫沒有離棄他的意思。劉備待他們宛若親兄弟一樣,雖然沒有真正結拜,卻“寢則同床”食則同簋,勝似兄弟。這一跟就是24年,直到赤壁之戰迎來轉機。

    這期間,也不能說沒有小成,劉備曾經兩次佔據徐州,成為一方諸侯。更重要的是,似乎除了袁術這種廢物之外,各方諸侯都承認劉備是個英雄,並對他禮遇有加。除了諸侯,更有一票名士對他推崇備至。在徐州有糜竺緊緊相隨,並貢獻了自己的妹妹。在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更令人離奇的是,連刺客見了也不忍心下手。總之,到哪裡都會有一幫粉絲。這種軍事之外的軟實力之強,是其他豪傑無法比擬的。

    也正是在荊州這幾年,劉備快五十了。有次上廁所,看到“髀裡肉生,”慨然流涕。感嘆、痛惜自己功業未建,以致痛苦流淚,在劉表面前不能自已。曹操曾寫詩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這份心跡的人,都是奮鬥者。

    我不知道我到五十歲時還會有什麼豪情壯志。但我看得見身邊五十歲的人,他們大都認命了,因為知天命後,許多事情的優先順序就超越了對於事業的渴望,他們對於成功和失敗早已經看淡了。即便有些人還想拼一把,可父母、愛人和孩子哪個不是牽扯。

    從這個意義上講,劉備真的不是普通人。

    於是宛若感動上蒼一般,在經歷了生死大逃亡之後,劉備迎來了事業的大轉折。人生的最後十幾年,劉備幾乎一直在打仗,收荊州,取益州,奪漢中,戰陸遜。幾乎就沒怎麼消停過。

    也宛如上蒼捉弄一般,經歷了一段順風順水時期的劉備再次迎來人生的重大失敗。只是這一次,他真的再也起不來了,因為他真的老了。終年63歲。

    小的時候,喜歡劉備,只是因為他是一個正義的英雄。他要打到奸賊,興復漢室,併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那時候還不知道“一生”是個什麼概念,總感覺人生就要像他這樣活得有價值,過得精彩萬分,方不負造化之靈氣。等到長大後,對於劉備的志向有了更詳細的瞭解,不再受演義的侷限。但是仍然對劉備有著萬分的崇敬。

    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少不讀水滸”很容易理解,少兒不宜嘛。“老不讀三國”卻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當感受到劉備們這種到死也要拼一把的勁頭兒時,我大概有點明白了:一部三國,羞殺多少懦弱的中華男兒。

    曹操

    與劉備不同,曹操生下來沒有什麼帝王的標配,無論是面相上還是讖語方面,都沒法跟劉備相比。雖然早年都是喜好玩樂,《三國志》關於劉備的描述是: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而曹操的描述則是: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更過分的是《曹瞞傳》: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與劉備更不同的是,劉備是漢室玄孫,這是他到哪裡都廣受歡迎的條件之一。曹操卻是閹豎之後,受到很多士人的瞧不起。

    其實相比於同時代的人,後世對這些還真不太關心。後世對曹操批評最多的,一是身為漢臣,卻篡權奪位,是為不忠,雖然沒有直接稱帝,也是隻差一步;二是濫殺無辜,前有徐州的數萬無辜百姓和袁紹投降士卒,後有孔融、崔琰、華佗等名士,是為不仁。《三國演義》中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是為曹操的以上行為作了貌似最充分的註解,他曹操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並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句話基本是羅貫中自己編的,並不是曹操說的。對於忠臣與否這個問題,對於今天的我們其實也沒有太大討論的價值,畢竟這是皇上家的事情,跟我們無關。換個皇帝,我們照樣吃飯。如果換的是好皇帝,那對老百姓反倒是有利的。事實上,曹操執政的許多措施,是有利於老百姓的。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最大後果就是,普通人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並大詩人的誇張,史書記載同一時期的諸侯袁術治下就是這樣一幅情景: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結束動亂,統一中國,讓老百姓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誰就是最大的正義者。其他的諸如什麼君臣大義,都是扯淡。當然,因為兩漢綿延數百年而未曾斷絕,不少人確實是把希望寄託在漢室重新復興方面的。這也是劉備作為一個軍閥,一定要強調復興漢室的原因。

    曹操確實沒能統一中國,但他結束了中國北方的動亂,相繼剪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張繡、馬騰等地方軍閥,並消除外族烏桓對中原的威脅,努力發展生產,為全國的真正統一奠定了條件。

    這裡還應提到的是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將無主的土地收歸地方政府,一部分交給軍士和黃巾降卒耕種,名為軍屯;一部分招募失地農民耕種,名為民屯;耕牛和農具則由政府提供,同時收取五到六成的地租。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地租高達五六成實在太高了。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脫離歷史。在當時屯田制的最大作用,就是給廣大的流民提供了一份真正可以過活的穩定工作。當年起事的黃巾軍中很多就是流民,比如曹操收編的青州黃巾軍,原來有眾百萬,而士卒只有三十萬上下,其他的都是老弱婦孺。不解決流民問題,就不能是國家真正安定下來。曹操利用戰亂後無主得土地,招募流民,既解決了軍需問題,又解決了流民問題,還間接抑制了豪強。可謂一舉三得。正是得益於曹操高超的政治能力,原本較弱的曹操集團才能迅速崛起。

    曹操的另一項功績是寫在文化史上的,那就是推動形成了有名的建安風骨。曹操本人就是有名的詩人,他的兒子如曹丕、曹植都很有文采。建安風骨之所為人們所稱道,是因為這一時期詩風俊爽剛健,詩作面向現實,不似後面的南北朝時期那種靡靡之音。

    (《觀滄海》一直是中學課本上的必讀詩篇,也是我本人特別喜愛的詩作。)

    曹操有一項罪名確實是難以抹掉的,那就濫殺無辜百姓,也就是所謂的屠城。這是很多朝代都存在的罪行(三國時代似乎只有劉備一方沒有屠城的記錄),這是曹操的侷限性所在。但是綜合來看,曹操的歷史功績是遠大於其缺點的。

    因此,曹操也不愧是一位英雄,而且是一位歷史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日本自由行,怎麼辦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