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兵入主前,6萬兵馬5次入關燒殺搶奪,結盟蒙古,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大家都在感嘆明末的不作為。可為何清後期怎麼那麼弱?被列強欺辱,又一次不作為?
4
回覆列表
  • 1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相當於是說一個人一輩子都是一成不變?

    變化永遠是萬物的本質!同時兩面性也是一種事物的常態!

    要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清朝從一個不斷開放學習中成長,卻在停滯學習中衰亡的一個道理.

    1627年皇太極登基大汗:主要核心政策就是在滿州實行滿漢和解,提升國力。

    滿漢和解:

    對於歸來的漢人不再編入為奴,而是採取了漢八旗制度。如揚威大將軍嶽託提議"一品漢人來歸,即許以一品滿官之女。二品漢人來歸,即許二品滿官之女。"嶽託自已率先與額駙漢官佟養性結成姻親

    尤其在皇太極的帶領下,在大淩河戰役後歸降的明軍,還舉行了一次集體婚禮,這些手段使得後金的發展極為快速。

    後在1635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時,滿清的變革繼續加大。

    由此思想引導下,滿清開展了一系列的變革

    一、開創了滿蒙漢三個八旗,這就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核心力量的構成。

    1、滿蒙八旗:主要負責騎、步兵野戰攻擊。

    2、漢八旗:主要負責火炮、火銃、步兵及工程、水師等兵種。如尚可喜、耿仲明的炮兵部隊的組成,使得滿清具備了多兵種、冷熱兵器作戰的時代。

    1631年,漢軍編旗。一旗約7500人定製

    1637年,漢軍編分二旗,

    1639年,漢軍編為四旗。

    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八旗漢軍正式成型。陸續達到6萬人部隊。

    1)而且漢八旗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調解陸續歸降的漢人與滿清人之間的關係,使得清朝內部的滿漢矛盾大為緩和。

    如范文程勸降洪承疇,祖大壽等,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軍將領的歸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漢八旗的作用,在入關後更起較大的作用,對於投降、抵抗的漢人進行說服與溝通工作。同時漢人對於關內的情況更為了解,攻擊明軍也是效果明顯。

    如佟養性與李成棟就在攻擊兩廣的戰役中起到很大作用,

    後期如吳三桂等軍隊在平滅南明之戰中起到了較大的作用。這明顯是滿漢政策作用的體現。

    二、鼓勵境內滿漢人等屯田自耕,讀書習文

    1、八旗子弟無論滿漢均需耕種屯田,獎勵耕織,並適當交納賦稅。

    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餘漢人編為民戶,發展農業生產。

    這樣在入關之前,滿清能夠具有良好的戰略物質儲備和較好的經濟能力。

    2、皇太極同時規定八旗子弟必須讀書。

    皇太極下令,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說不能認為不讀書不會誤事。

    規定從1632年起,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皇太極還找專人翻譯漢籍的《刑部會典》、《素書》、《三略》、《萬寶全書》、《資治通鑑》、《六韜》、《孟子》、《三國志》等。

    1635年,後金的文館諸臣翻譯了遼金宋元四代史書。

    1636年,皇太極要求諸皇子貝勒必須經筵講席,就是現在的上歷史課,加強探討與學術交流。並由此對於八旗教育制度化。

    清皇室及八旗的文化水平至入關前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清代入關之後十一個皇帝,除了同治稍差一點,個個都是飽學之士。

    三、清兵入關門前,有燒殺搶掠的一面,但他只是在境外搶掠以充實其財力,在境內卻實行的是保境安民,這就如同一個要上岸的黑社會是一樣的道理。

    這種做法,即是對明朝的一種殺傷,也是對其財力的一種擴充。

    即要看到其燒殺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在屬地內勵精圖治的一面。

    應該說滿清的學習期表現是良好的。所以其戰鬥力強,國力充足。

    結果:在入關之後,可以迅速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其中就有因為其具備國力,所以一入關,滿清即免除了北方地區的明朝時期加徵的稅賦。和平接收明朝歸降的官員,“官歸其官,民歸其民”

    所以,滿清能夠1644年入關,迅速穩定北方局勢,一年之內即平定江南大部。

    主要是國力充實、政策得當、戰力強大。三位一體,沒有什麼脫離前兩者的戰力強大問題。

    而恰恰相反的是明皇室,一不惜民力,二不尚讀書,三不能努力。王朝更迭就在所難免!

    再說後期問題:核心在於照搬性的縱向學習。

    這裡就存在兩個問題:

    每一個王朝都是如此,“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原因就是學習開放的精神並沒有良好的執行。而是照搬性的學習!

    一、照搬學習的會把不好的也學過去。

    在入關之前,滿清只是一個學生,也只有一個漢文化的老師,所以照模照樣的學得很認真。

    把儒家文化與中原制度照搬的結果,就是同樣繼承了中原文明的缺陷部分。

    1、軍隊:世兵職,祖祖輩輩都當兵,註定了軍隊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素質得不到提高。

    國家穩定後,失去入關時的增量財富,動力就明顯下降,八旗與綠營逐漸成為提籠架鳥的群體。

    2、文化:為了保障滿清統治,實行了文字獄,使得中國繼續了明朝以來的思想禁錮。只讀四書五經,寫蠅頭小楷,做八股文章。完全失去了發展的活力。

    所以龔自珍有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就是說這個問題。

    3、經濟:仍然繼續明朝的閉關鎖國與小農經濟,國力無法再行提升。

    清朝的戰鬥力自然成問題,即使在白蓮教起義、清緬戰爭中也打得是狼狽不堪,更別說面對

    太平天國這樣的宗教性起義。也只能依靠漢族團練。

    二、照搬性學習,就是繼承宋明理學以來,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註定了其不能有更開放的視野!

    清朝的問題在於是。雖然每個皇子都能夠熟讀儒家經典,且良好的以身作則示範。但世界上不止是儒家經典。

    “只看上下五千年,不管縱橫九萬里!”

    問題,就是無法進行橫向的學習,不知世界文明到何種程度,工業文明是何等奇異。

    頑固堅持自我為中心的天下觀,就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強大自我的能力。

    1、十七世紀末:康熙明知道西方科學有眾多可取之處,甚至其本人學數學、學生物,但就是不與臣子們交流,極怕影響清廷的統治思想地位。

    2、1793年:乾隆在會見馬嘎爾尼使團時,仍然要求對方下跪。對其送來的武器大炮及工業產品全部熟視無睹,一樣不動的放在了圓明園。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小斯當東見乾隆

    3、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仍然堅持英法使節下跪才能見面,才能簽約,並扣留英國巴夏禮39人談判人員39多人,打死20人(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豐皇帝奕詝》)。這種堅持就變成了頑固!

    4、1861年,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清廷才先進行了洋務運動的變革,但這種變器物不變思想的做法就只能亦步亦趨,最後被日本迎頭趕上,遭致慘敗。

    表面上看是戰鬥力的問題,實際上卻是思想與學習的問題。同時也是既得利益能不能敢於放棄的問題!

    甲午戰爭黃海海戰

    可以想見,明朝的失敗就是不學習,清朝的問題就是有選擇的學習。沒有什麼明清問題,只有學習與不學習的問題,積極開放的學習必然能夠興盛,閉塞選擇的學習必然導致滅亡。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參考資料》蔣世第,吳振棣.《沉沒的甲午》《湘軍志》王闓運

    《秋風寶劍孤臣淚》姜鳴

    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豐皇帝奕詝》

    《中國劍橋晚清史》

    《誰收藏了圓明園》

    《翁同龢日記》

    《秋風寶劍孤臣淚》

    《容閎傳》

  • 2 # 暫停暫行

    歷史上的朝代從創立、發展、興盛到衰亡,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這體現了人治社會的弊端。

    清軍入關前戰力並不強,而是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力相對較弱。清軍入關也是運勢所在,大清帝國建立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軍隊建制也越來越完善,改革後也是清軍戰力最強的時候,也配備了不少新式武器,包括大炮、火槍等。

  • 3 # 歷史阿Q

    談到清朝的歷史,可以肯定對我們國家來說,這是一段痛苦而艱難的歷史。自從與英國的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清朝就被其他國家接二連三地入侵,幾乎沒有打過勝仗,失敗的代價便是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從那時起,中國社會就進入了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只是清軍的戰鬥力真的有這麼差嗎?事實上呢,比下有餘比上不足。

    早期的清兵在戰鬥力上絕對是非常強大的,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清軍剛入關時的戰鬥力絕對是他們的巔峰實力。當時,清朝的軍隊由八旗軍統治。雖然人數不多,但只有10多萬人,但八旗軍卻有許多優勢,如紀律嚴明、機動性強和個人戰鬥能力強。正是由於這些優勢,才讓八旗軍有著驚人的戰鬥力,所以清軍的部隊在入關後,從盛京到中原,再到中國統一,幾乎都是戰無不勝的。

    到了清朝中期的時候,清軍的戰鬥力明顯下降,但當時的戰鬥力仍足以自保。從乾隆末年到嘉慶,全國各地發生了許多起義。雖然與太平天國運動相比,這些起義不值一提,但是清軍也花了很大的力氣才鎮壓下去。主要原因就是漢軍綠營,軍隊中開始出現了迅速腐敗的現象,所以軍隊的戰鬥力會明顯下降。然而,瘦駱駝比馬大。儘管此時清軍的戰鬥力有所下降,但仍足以自保。

    到清朝末年才是最糟糕的。當時,聯軍兵力一共不到2萬人,卻被他們打進了北京城。然而,不過儘管清軍被打敗了,但我們都知道,當時入侵我們的國家基本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用說是清朝了,換成其他任何國家也都是一樣的結果。

    1899年,義大利看到列強各國都在欺負清政府,所以也想分得一杯羹,便派遣軍艦來到我們國家,要求直接租用浙江三門灣作為軍事基地。然而,我們的國家已經被欺負了那麼多次,不像再像以前那樣無知。清朝也知道義大利不算是什麼強國,所以 直接拒絕了他們的要求,義大利的訛詐最終沒有成功。所以說,後期清軍的戰鬥力雖然比上不足但比下還是有餘的。

  • 4 # 一眼萬年看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一句話,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

     

    清軍在入關前後的戰鬥力,這裡面著重說一下入關前清軍,和清朝末年的清軍。清太祖努爾哈赤,憑藉12副盔甲統一了建州女真部。黃太極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將女真改為清,同時特別重視清朝軍隊的戰鬥力,崇尚尚武精神。當時的清朝全民皆兵,閒時放牧,戰亂時進行戰鬥。同時八旗制度的改革極大的提升了清軍的戰鬥力,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保持著遊牧民族特有的彪悍。同時隨著抗明戰爭的深入,清朝意識到自身兵源不足問題,充分利用漢朝兵力,建立漢八旗,進一步的提升了戰鬥力。入關前清朝作為一個小的少數民族對抗強大的大明王朝,抱著這種心態,充分發揮全部的戰力,加上幾十年戰爭的洗禮,戰鬥力非常強。

     

    入關後,隨著清朝的建立,原來的遊牧民族在生活省開始傾向享樂,忘記了馬背上得到天下的傳統,清朝貴族在富庶的條件下 變得驕奢淫逸。好多軍官開始沉迷鴉片,體質羸弱。同時清朝統治者抱著天國上朝的思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也可是不太重視軍事建設,直到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才看到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那種特別喪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