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新藝教南昌少年宮
-
2 # 小剛哥說教育
經常有家長說,“到底哪種教育適合我們家的孩子呢?”在我看來,所謂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符合孩子興趣和愛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他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從上面介紹看,陳女士十分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進而因勢利導,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其聽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講座和人文報告,這一招又比一般的父母技高一籌。其實,作為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聽不懂,只要孩子真正對這些知識感興趣,並且具備了“愛問”這一優秀品質,遲早有一天他們會將這些學問弄個水落石出。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東西,科學家稱之為基因,哲學家稱之為天分,宗教家則稱之為命運。每個孩子的天分是不一樣的,在家庭教育中,刻板地移植“別人家孩子”的教育經驗或者用標準化的模式教育所有孩子,都是對孩子個性的戕害。家庭教育要做的,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找到適合孩子個性成長的教育方式,創造適合孩子天性發展的良好環境,進而促進孩子人格和智慧的健康發展。唯其如此,孩子將來才能成長為個性突出、有創造潛力的人才。
-
3 # i林G
一方面,只作為一名老師的話我自己很願意看到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不管是當老師還是學生時代印象最深的是班上最調皮,最“搗蛋”的學生,這類的學生帶給老師很多頭痛,但是他們思維很活躍,做事不循規蹈矩,往往有出人意料的作為。並且這類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會強一些。並且我們一直說創新創新,按部就班的學習,程式會的教育又怎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讓學生搗蛋,不讓學生犯錯,走老師或者成功者的“老路”,培養的學生又怎麼創新。我喜歡學生調皮搗蛋,但我接受不了學生調皮搗蛋。為什麼呢?因為大的教育環境,模式,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這類的學生都不是所要的“優秀”學生,作為老師,作為教育系統中的一份子,又不得不遵循各種規章準則,培養“聽話”的學生。特立獨行的教育方式,目標,淘汰的只會是自己,只會是自己的不合格。並且也不是每一位家長要的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都渴望著孩子成為最聽話的那一個!所以很多家長介紹自己的孩子也都是以我家的孩子可聽話了,開頭或結尾。這是大的環境決定的,世人皆醉,我獨醒。那一定就是“我”錯了。
-
4 # 阿奇寶貝
釋放孩子的天性,是不是對孩子有好處,得從理想和現實兩方面來分析。
一:從理想層面上來說,釋放孩子天性,當然是很好的一件事。
因為自古以來就有因材施教一說,這跟釋放孩子天性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如果父母能夠準確把握孩子的氣質性格,並且加以適當引導,那麼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快快樂樂地學會並且掌握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正確引導,而順利長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孩子。
二:從現實層面來看,釋放孩子的天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在家庭中,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教育心理學,從而能夠很準確的把自己孩子的氣質性格,能夠很明確的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這些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很難。
而且,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失去對一個“度”的把握,什麼是釋放孩子的天性,它的可操作範圍有多大,怎麼才算是合理的釋放了孩子的天性,而不是縱容孩子無所顧忌,所以這挺難的。
所以,釋放孩子的天性是不是對孩子真的有好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
【晟媽育兒】,專注心理,專注育兒。
-
5 # 使用者4999956754372
釋放天性看各人是怎麼理解啦,我們是學習就按照老祖先留下來的規矩,戒尺永遠為態度不認真的孩子準備著,玩耍的時候就可以釋放天性啦放肆了玩,前提是不觸碰原則,當然孩子腦袋大開天馬行空的時候我也接受,一句話釋放天性也是要講規矩講原則的。
回覆列表
有一種教育,叫釋放孩子的天性,他們把孩子捧上了天,把釋放孩子的“天性”當做必然、當做合法、當做理所應當。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孩子沒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熊、野蠻、沒教養、沒規矩成了這類孩子的最好代名詞。
這不是天性教育,是垃圾教育,聽出來很刺眼、很扎心、卻很現實。
1.
某電影院裡,大家在認真觀影,只有一位孩子在位子上跳來跳去,時不時大笑一聲,從進場到現在,鬧了差不多半小時,他的媽媽就在旁邊。旁邊的一個大人有點受不了,對孩子的媽媽說,能不能管下你的孩子,太吵了。孩子的媽媽頭也沒回,說,孩子天生就這樣啊!然後繼續觀影。
之後,孩子離開座位,在電影院跑來跑去,跑了一會兒,累了,卻發現找不到媽媽了,裡面太黑了。然後哭著喊媽媽。喊了幾聲,沒人迴應,一位陌生男子衝他吼道:你媽媽死了!孩子愣在那裡,不敢動彈。
在中國,有種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釋放孩子的天性。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都可以歸之為天性,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辯駁、不可壓制。
一位清華教授憤慨: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2.孩子沒有規則意識
江蘇無錫的一家火鍋店,大人都在位子上用餐,只有一個小孩在走道里跑來跑去,從這頭跑到那頭,又從那頭跑到這頭。他的媽媽就慢悠悠地跟在後面,沒有責罵,更沒有制止,他們一定覺得,自己的孩子活潑可愛,根本沒有必要管吧。
在跑到一處拐角的時候,恰好撞上了轉彎的服務員,服務員的手上還有一鍋烤魚,孩子的額頭剛好貼到滾燙的烤魚鍋上,悲劇瞬間發生,孩子多處被燙傷。
事後,孩子的父母在未經過任何鑑定,也沒有任何法律程式的情況下,態度囂張地索取39萬賠償:“錢不錢的不重要,誰家小孩被燙成這樣不值39萬?”孩子和父母的責任甩得一乾二淨。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普遍缺乏規則意識?
因為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的天性高於規則。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所以可以跑、可以鬧,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喧譁。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無視規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悲劇因此而釀成。
3.孩子沒有敬畏意識
去年,湖南隆回發生了一起殺人事件,一名73歲的老奶奶被人殺死在自家門口,民警立即趕往現場,不到5個小時,案件即被破獲:殺人的是名小孩, 13歲。案發的那天下午,小孩在老奶奶家附近逗留,被老奶奶一頓責罵。小孩二話不說,拿起門口的一把篾刀,徑直衝向老奶奶,用盡全身的力氣,朝著老人頭上就是一刀,老人當場死亡。隨後,這名小孩又將老人身上的700塊錢搜走,最後逃離現場。
在不遠處的湖南邵東,也曾發生一起類似事件:2015年10月18日,三名留守兒童商議去新廉小學溜達,因當天放假,學校大門緊閉,三人便翻圍牆進去。進入學校後,他們撬開了小賣部的門,盜走裡面的麵包、棒棒糖之類的食物,恰好被值班的女教師發現,因為害怕被抓,三名孩子直接用木棒將女教師活活打死,之後逃跑。
第二天,三名孩子被公安機關抓獲。留守兒童,算是最徹底的放養,沒人照顧,更沒人管,天性算是得到了最徹底的釋放,最後的結果,以悲劇收場,連最正常的成長都無法完成。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藏著一個惡魔,在沒有約束與管教的前提下,無條件的放養、釋放,只會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4.孩子沒有自律意識
之前見過一位媽媽,很普通的一個家庭,父母普通,孩子也普通,說是讀了某位著名專家的書之後,決定效仿他的育兒方法——放養。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媽媽從來不管,因為她覺得孩子有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至於學習成績,興趣是最關鍵的,決不做任何強求。結果呢?
三年後,悲劇發生了,成績就不說了,本來還是中等偏上,三年過後,基本都是墊底,別的孩子都有一到兩項特長,她的孩子呢?沒有任何特長。打遊戲倒是很厲害,別的孩子從不帶手機去學校,她的孩子從來不管,每天玩手遊的時間超過八個小時,上學經常遲到,一次還悄悄往遊戲衝了兩千塊錢……她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好的教育方法,到頭來會是這種結果?其實,被放養毀掉的孩子,又何止這一位。
我從不懷疑,孩子有自我管理的意識;我懷疑的是,孩子的自律意識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卻被很多父母無限誇大。可能到最後,不是孩子控制了命運,而是手機控制了孩子。
一個不懂得自律的孩子,是永遠不會有未來的,放養、釋放,只會讓孩子喪失最基本的控制力。在將來,這樣的孩子沒有任何競爭力。
5.孩子沒有教養
網上見過一個段子,一名女生在排隊買奶茶,排得好好的,突然跑來了一個孩子,7、8歲的模樣,直接就插到她的面前,他的媽媽就在後面。女生看不下去,這麼小就這樣,以後還得了,質問他媽媽,你是怎麼管教小孩的。他媽媽滿不在乎的說,孩子就這樣,你讓一下嘍。女生冷不丁地來了一句:“憑什麼要讓他?他長那麼醜!”他媽媽氣得臉都青了,拉著孩子就往外走了。
前幾天見過一條新聞。河南鄭州一小區,兩個孩子正在乘坐電梯,其中一名小孩突發奇想,嘗試在電梯內做伸展運動,一邊用手撐住牆,一邊用腳抵住電梯門,然後用力一蹬。沒想到的是,電梯內側的安全門一下子飛了出去,電梯的主控制板被彈出牆壁,要不是有外牆保護,後果不堪設想。更沒想到的是,事發之後,熊孩子的媽媽在業主群裡轉發監控影片,無理取鬧:“這電梯是紙做的嗎?”“要說物業還得感謝我兒子呢?”三觀都被顛覆。
這樣的熊孩子到處都是,防不勝防。每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無作為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任性和無知,他們選擇了閉眼,也選擇了放棄作為父母的責任。
他們肯定沒想到,放養的背後,一定是熊,一定是任性,沒有例外。
6.最無力的教育:放養
這些年,西方的教育方法被很多父母捧上了天,孩子要快樂、要自由、要釋放他們最完美的天性、要讓他們獨立自由地成長。看上去很美,實際卻糟糕得透頂。很多父母根本不是“放養”,他們眼中的放養,其實是放棄、是放縱,最後成了犯戒、甚至犯法。
《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寫道:至少在一定範圍內,美國精英階層普遍實行協作培養,大致可以理解為“圈養”,而工人階級和貧民實行的育兒方式才是順其自然的成長,也就是我們說的“放養”。看吧,被你們捧上天的“放養”,不過是美國底層人民無奈的選擇罷了,就像大部分的華人一樣,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教育他們的孩子。
背後而且更嚴峻的現實是:放養出來的孩子,根本沒有實力同精英家庭的孩子相競爭,放養的代價可能是,你將永遠失去上升的通道。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其實,任何國家都一樣,精英教育從來就不是放養出來的!
7.不能越過“界”
教育學者丁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前段時間,她家裡來了一位美國客人——一位三年級的小姑娘。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樣,小姑娘對糖果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顆,還想吃第二顆。她問媽媽,是否可以。媽媽很明確地說,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靜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歡講國外的教育多麼自由、多麼先進、多麼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卻有意無意忽略掉了,這自由的前面,還有一條清晰可見的邊界,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堅決不能做。
父母應該給與孩子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無限制、無規則、無節制的,更不是縱容和無作為。
一定的釋放和寬容沒有錯,但在釋放的面前,必須有一條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堅決不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