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之意

    遷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加強君王對於國家王朝的掌控力,提升君王自己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實力也是在提升君王自己的實力)。

    在古代,首都一般意味著就是整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代表著一個國家王朝的實力。而遷都則對於國家王朝的各個方面影響都很大,所以一般而言,君王是不會要求遷都,但歷史上遷都的君王也有很多,他們的遷都就是在於有更多的利益追求。

    一、政治鬥爭的需要。原先首都地區,君王的反對勢力盤根錯節,關係複雜,而且實力也很強大,並且使用武力進行剷除的代價太大或者沒有能力進行武力解決,這個時候透過把君王自己從這個泥潭裡摘出去,確保自身的安全了,然後再回過頭來收拾原首都的反對勢力。比如商王盤庚遷殷,北魏孝文帝南遷,都有擺脫原有貴族勢力對政治的影響,鞏固自己帝位的鬥爭需要。

    二、經濟文化影響力不足。原有首都由於政權起始地的原因,所在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政權建立後也還是沒有迅速發展,而在其它地方則剛好有一個經濟文化發展迅速繁榮的城市。這個時候考慮到經濟文化對於全國的輻射影響力,君王也會考慮進行遷都。比如秦遷咸陽,金遷燕京,元遷大都等。

    三、地理位置偏遠不適合。由於原首都所在地理位置處於國家王朝的地理邊緣區域,不利於君王對於整個國家的控制,影響國家發展。比如金遷燕京。

    四、受軍事威脅比較大。1、原首都地理位置上處於國家地理邊緣,容易收到其它國家勢力的騷擾和攻擊,不利於國家穩定。這時也會考慮進行遷都。比如上面提到的秦遷咸陽,孝文遷洛,都有解除西方北方草原民族騷擾困境的考慮。

    五、受戰亂影響,原首都殘破。原首都收到戰爭的摧殘,已經破損不堪,想要透過維修回來工程量很大,以目前的力量不足以修好,那麼換一個完整的城市作為首都更加方便,比如平王放棄鎬京,東遷洛陽。

    六、就近應對最大敵對勢力的需要。由於敵對勢力的無法消滅,需要長期進行對抗和關注,因此需要就近召集軍隊對敵對勢力進行隨時發動。比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就近關注蒙古草原,針對草原發生的事可以做到及時瞭解,及時掌握,及時發動攻擊和防禦。

    七、由於原首都面臨被攻佔,被迫臨時遷都。原首都處於敵對勢力的軍事攻擊之下,隨時都有被攻佔的危險,這時就臨時遷往其它城市,當做臨時首都,比如李隆基遷蜀,慈溪太后遷陝,國民政府遷渝。

    古代君王遷都的原因很多,但最後遷都都是各種原因綜合的結果,有些這些因素多一點,有些那些因素多一點,最後都是為了加強對國家王朝的控制和發展。

  • 2 # 愛讀書的小芳

    鄙人以為古代君王決定遷都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地理位置,原來的都城地理位置不佳,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會讓古代帝王認為這裡不是好的居所。帝王居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地點,怎麼可以在自然災害多發地帶。

    第二,應該是宗教迷信,古代帝王對宗教迷信很是信服,他們認為帝都的選擇理應是龍氣匯聚之所,所以往往選擇的地點大多為風水絕佳地。

    第三,戰爭,原來的帝都距離其他國家太近,或者沒有天然的保護屏障,或者已被攻破,出於無奈逼迫遷都。

  • 3 # 古代那些趣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古代定都最看重什麼?那就是“龍氣”,所謂龍氣就是一個地方的風水好不好!能否國運昌盛!當然這是古人科學技術底下,一種迷信的做法了。所以歷史上遷都要不就是原來都城龍氣以失,要不就是君王命格與龍氣相沖不宜久居。

    一、周平王遷都洛陽

    周平王從鎬京(今西安)遷都洛陽,是因為原都城被犬戎攻破,犬戎屬異族,攻破都城導致地氣渙散,龍氣流失嚴重,非數百年不得重聚,所以逼不得已才遷都洛陽

    二、朱棣遷都北平

    朱棣的皇位是從自己侄子手中多過來的,可以說有那麼些來位不正,而南京乃是朱元璋定的都城,其龍氣自然帶有朱元璋的氣息,對朱棣有排斥性,加之朱棣名字中帶有木字,木屬性適合往北方發展!因此朱棣將都城北上遷往北平

  • 4 # 酒熟梅子青

    看到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區分要回答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曆史,翻了下這個問題的回答者,基本都是從中國歷史出發分析遷都的原因,那麼容我另闢蹊徑,分析下外國曆史的遷都吧,最近恰逢在寫拜占庭帝國,就以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從羅馬遷都到拜占庭為例子,介紹和分析下為什麼要遷都吧,希望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用。

    君士坦丁的這次遷都發生於公元330年,並直接誕生了一個“新的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一、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從羅馬遷都到拜占庭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歷史上不少帝國遷都反而給國家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那麼是什麼使得君士坦丁決定遷都到拜占庭呢?應該說是錢。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君士坦丁在看到了當時羅馬帝國東部那遠比西部密集的人口和各種豐富的經濟資源,相當於就看到了搖錢樹,對於帝國的維繫而言,錢就是一切。儘管當時的拜占庭還沒有後世的富足,但是其周圍的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地區是天然的糧倉。對君士坦丁來說,擁有東部,就等於身背復活泉水,可以讓其有自信帝國不會被遷都拖垮。

    從位置上看,遷都後,拜占庭帝國在經濟上處在了一個“收保護費”的境地,無論是歐洲和非洲,還是歐洲和亞洲,無論是陸地、海洋還是河流,都要經過拜占庭的國土,僅僅憑藉收稅,就足以使得拜占庭帝國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

    更何況,拜占庭可不是隻滿足於“收保護費”,他可不是某子網二手車,他積極做起了中間商,賺起了差價。根據歷史記載,拜占庭或壟斷或居間地參與了從黑海、愛情海、地中海的貿易線,從埃及的穀物到印度的寶石、香料,再到東方的絲綢等,處處可見拜占庭的身影。

    二、惹不起,我躲得起

    無論我們想如何誇耀君士坦丁的英明的決策,都無法掩蓋君士坦丁時期羅馬帝國的頹勢。可能看到小標題,有人奇怪,堂堂一個皇帝,為啥會惹不起?這就得看看當時的情況了。在羅馬帝國晚期,由於元老院貴族為代表的社會上層階層盤剝的太厲害了,加上軍隊混亂化(這個後面會再寫篇文章介紹羅馬的軍隊是如何步入混亂的),爆發了一場以“混亂”、“無序”為註腳的社會大動盪。君士坦丁看到這種政局混亂、軍閥混戰的情況,想動用皇帝的權威和中央政府的力量解決這些,比如在公元324年擊敗了李錫尼,但紛亂實在太多了,根本無力徹底解決。與此同時,元老院的政客們總是在政治上交鋒。對,交的是口頭的峰,君斯坦丁受夠了這種無意義的爭論,卻對於眼前的危機沒有任何有效解決的局面。

    於是君士坦丁大帝只好“展現真正的技術”,惹不起,躲的起了,將都城遷往拜占庭。

    東部地區的相對穩定,使得君士坦丁所代表的的君權影響力得以擴大,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君士坦丁將元老院打進了冷宮,成為了一個諮詢機構。因為東部地區軍閥影響幾乎沒有,君士坦丁得以將軍隊進行整合並革新,最終使得君士坦丁堡不僅成為皇帝的住所,更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聚集地。

    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看歷史書時,我們難免會對那些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國家產生崇拜之情,這種崇拜之情源於我們對其在寸土必爭的交界處能屹立不倒的高度讚賞。公元330年的羅馬帝國,領土看似寬廣,橫跨地中海,卻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外部威脅,可謂四面楚歌,強敵環伺,從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從穿越眼光看,西羅馬帝國果然被日耳曼人打倒了)到南方的波斯帝國,還有來自其他邊陲地區的阿蘭人和匈奴人。

    其實厚黑的說,雖然君士坦丁並不認識遠在東方華夏的孫子,但是還是暗合《孫子兵法》之道的(看來各國兵法有相同之處啊),遷都到東部的拜占庭,極大的儲存了君權的實力,而讓割據混戰的軍閥直接與日耳曼蠻族短兵相接,一方面延緩了蠻族入侵的腳步,一方面也削弱了國內軍閥的實力,可謂驅狼吞虎,一石二鳥。再者,我們看到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就知道這個要略之地的珍貴了,憑藉在歐亞大陸的交界之處,加上狹長的海峽,足以海上攔阻住波斯帝國的海軍,又能以海軍制衡蠻族。

    四、既然無法反抗,不如主動順從

    就算我們盡力分析君斯坦丁遷都拜占庭有種種諸如政治上、經濟上的考慮,我們也無法忽視到宗教和文化的影響。

    畢竟事實證明,面對基督教的宗教影響,用帝國力量來打壓基督教的發展是頗為不現實。(碎碎念:對於羅馬帝國來說,會被基督教全面滲透其實上也是自己的鍋。連續一個世紀以上的紛亂,使得民眾長期生活流離失所。對民眾而言,無力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反抗,多次起義也被鎮壓,不去依靠宗教,寄託來世有個好人家,還能怎麼辦?)

    君斯坦丁作為一個英明的皇帝,發現根本無法再對基督教的傳播進行抑制,對基督教的打壓也是徒勞無功,對基督徒的迫害更是加劇了帝國內部的分裂,他決心順從基督教的發展勢頭,只不過作一些小小的改動,將基督教納入到統治體系中。畢竟,就算我們嘗試翻遍關於君斯坦丁的歷史記載中,都無法確定地發現這位皇帝有內心皈依上帝的跡象。但是君斯坦丁充分發揮了“拿來主義”“實用主義”的精神,只要能夠為他所用,助力他維繫對帝國的統治。他不在乎之前的皇帝是如何打壓基督教的,他可以和基督教握手言和。

    不過,該在何地建立這樣的一個君權與教權有效結合的文化中心呢?君斯坦丁有自己的打算,他打算選擇“穩定和平且不易受到分裂紛擾的帝國中心”,地圖一鋪開,拜占庭映入了他的腦海。

    話說,拜占庭為何會打動君斯坦丁呢?其實: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離另一個基督教中心耶路撒冷很近,基督教的宗教力量強盛;二是全靠同行襯托,當時羅馬帝國的另一個文化中心是羅馬,但是羅馬都自顧不暇,被政客折騰、被蠻族威脅,這樣一看,不就顯得拜占庭很好。於是君斯坦丁大筆一揮、拳頭一握,開始了東遷之旅。

    不過,君斯坦丁還是很注意配套措施的,畢竟文化遷徙可不是把人、財、物移動過去就行了,還需要情感上被認可。君斯坦丁看到了在基督教信仰加持下的臣民在作戰上的英勇,積極運用基督教擴大統一帝國的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倒頗有對當時羅馬社會各階層分析的意味在,可算是一位早期的社會學大家了。

    可以看到,他命令軍工匠將士兵的盾牌刻上了象徵基督信仰的十字架圖形,希望這些士兵能懷揣著這些“護身符”與敵人背水一戰。這算不算樸素時期的聖戰士?

    可以看到,他頒佈了米蘭赦令,在全國範圍內興建了大量的基督教徒,試圖從心理上給基督徒一種精神住所,還召開了宗教大會,公開表明基督教是帝國統一的有益力量。

    可以看到,他對基督教發展的尊重,儘管做了一些小小改動,他不僅結合基督教教義,為標榜了“君權神授”,還極大的提高了基督教的地位,不惜建立“政教一體”。

    結語

    君斯坦丁大帝遷都到拜占庭,看似蒼茫歷史中的偶然,實際上卻是那1+1=2的必然。立足於貿易需要、國防需要、君權強化與宗教影響的遷都之舉,使得羅馬帝國的文明延續了一千多年,並發展成了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有機融合於一體的拜占庭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青雲計劃# #青雲計劃自薦#

    參考文獻:

    1.《全球通史——1500前的世界》;

    2.《偉大屬於羅馬》;

    3.《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4.《君斯坦丁大帝時代》;

    5.《拜占庭帝國通史》;

    6.《羅馬帝國衰亡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促進精神疾病康復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