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名山老柯基
-
2 # 中孚鑑
開國皇帝有叫高祖、太祖的,而隋朝的開國楊堅卻是隋文帝,前者是諡號,後者是廟號,所以開國皇帝的稱呼會不同,這也是廟號和諡號的用法不通。
諡號不僅是國君有,而且大臣也會有諡號,諡號的字數有的一兩個字,有的卻有很多的字。而廟號卻不是什麼人都能擁有的。
諡號在秦始皇以前一直被使用,但秦始皇覺得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這樣是不敬。所以就不用諡號。
而到了漢朝,又開始使用諡號,當時漢朝對諡號的用法非常嚴謹,該褒諡、該貶諡、還是平諡都對認真對待,不會出現亂用,因此漢朝都能從皇帝的諡號中看出皇帝本身的功過。
比如漢惠帝劉盈的惠諡,意思就是守成之君,雖沒大功,也沒有大過,常見的諡號有文武景宣煬等,例如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隋煬帝。而隋煬帝的諡號煬就是貶諡。
在唐朝之前,諡號的用法還都非常嚴謹,但到隋朝之後,諡號就開始亂用、濫用,後繼之君就對之前的皇帝所定的都是褒諡,並且字數有的很長,這樣濫用諡號,就導致不能看出其生前的功過是非,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普遍開始使用廟號。
在漢朝時,特別是西漢時期,不僅使用諡號嚴謹,對廟號也非常嚴謹,功績不夠、成就不高也沒有資格擁有廟號,整個西漢只有四個皇帝是經過東漢朝廷認可可以擁有廟號的,他們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病已。
但是唐朝之後,因為不在使用諡號改為廟號,比較熟悉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等。
廟號的用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知對於開國皇帝是建立基業的為太,功高的為高,所以有的是太祖,有的是高祖,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
之所以開國皇帝有的叫高祖、太祖,而隋朝的楊堅卻稱為隋文帝,是因為高祖、太祖是廟號,而隋文帝是諡號。
而稱呼皇帝的除了諡號和廟號,還有一種是年號。比較熟悉的貞觀、開元、洪武、永樂、順治、康熙、乾隆等。
-
3 # 沐風說史
皇帝的稱謂一般分為年號,廟號和諡號,這三種都有不同的分類,這年號就是這古代皇帝在自己統治時用來紀年的名稱,比如說康熙皇帝在位61年,康熙就是自己的年號,第一年就是康熙元年,第六十年就是康熙六十年。
這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從那時候起每個皇帝登基之後,便給自己起個年號,但是在明清以前,皇帝可以擁有多個年號,在明清以後,基本上就是一個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比如說漢武帝就有11個年號,唐高宗李治就有14個年號。而在明清兩朝,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比如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的自己的年號一直到當皇帝死去。
當著皇帝死後,就要在宗廟祭祀,這進入宗廟祭祀的時候,就有皇帝的繼承者和他的手下大臣們一同商量商量,給這個死去的皇帝弄一個名號。當然,這個廟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啊,有的皇帝在位時間比較短,有的是最後一個皇帝,沒有繼承者給他起廟號,比如說愛新覺羅溥儀就沒有廟號。這廟號制度從殷商時期就開始有了,但是秦朝廢除了不用。後來漢朝建立之後,又把這項制度給拿了起來。所以在歷代皇帝當中都有自己的廟號,開國一般都是以某祖或某宗來使用,比如說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稱為太祖,唐太宗李世民稱為太宗,這就是他們的廟號。
諡號就是皇帝在死後,根據其生前的行為舉止,對其進行評價褒貶,也就是說給他一個諡號,對於他以前活著的時候做出一個評價,有褒義的,批判的,同情的,這皇帝的諡號褒義的,一般有文武忠穆仁等稱號。
經緯天地曰文,刑民克服曰武,如果你治理天下治理的好的時候,諡號可稱為文,如果你在生前威強敵德,或者是對外戰功卓著曰武,像漢文帝劉恆,隋文帝楊堅,都是善於治理天下。所以死後,被溢為文隋文帝,像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南朝宋武帝劉裕,他們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征戰,,打服自己的對手,讓敵人跪拜在自己的腳下,死後諡號武,所以說這文武基本上是名副其實的,在死後諡號文或武都是很厲害的。
這隋朝的建立者,楊堅在位25年,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也就是說人家可以稱之為隋高祖,也可以稱之為隋文帝。
只是這年號廟號諡號,都可以成為很多皇帝的稱謂。康熙皇帝,清聖祖,仁皇帝這三個其實都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這康熙是他的年號,清聖祖是他的廟號,任皇帝是他的諡號,事情就是這樣的。
-
4 # 轉世輪迴追夢人
楊堅是南北朝末期北方周代宇文皇族的外戚,靠武裝得到了天下,繼承了宇文氏的皇位,不是開國皇帝,所以歷史留下廟號文帝。
-
5 # 我說歷史history
隋文帝楊堅是個武將出身,竊取了他親外孫的帝王寶座才開創了隋朝。所以他做了皇帝后,就對武將掌權很是防範,他也希望今後以文治天下,所以在他剛剛登基時,也曾經彎下身段,重用那些有學問的人,並且創新了中國的政治體制,一直沿用至今,即三省六部合作體制。
在隋文帝時期,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對後來的唐朝也有深遠的影響。只可惜,文帝死後,他好大喜功的兒子上臺後,不顧百姓死活,開挖運河,耗盡國力,造成大量平民死亡。這還不算,他又興兵討伐北韓,又使國家經濟雪上加霜,老百姓因戰爭而死亡的人又是不計其數,最終激起民變把隋朝推翻。
-
6 # 千佛山車神
“隋文帝”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諡號”,除了是個稱呼外,楊堅還有一個廟號,叫“隋高祖”
今天現代人對古代皇帝的稱呼有很多,
有的叫“某某帝”,例如漢武帝劉徹。
有的叫“某某宗”,例如唐高宗李治。
還有叫“某某祖”,例如漢太祖劉邦。
這麼多稱呼確實搞得現代人很頭暈,在此我給大家簡略講解一下。
古代皇帝在駕崩後一般會得到兩個稱號,一個叫“廟號”,一個叫“諡號”。
廟號廟號是起源於商代,是君王駕崩後被供奉於宗廟中的名字。比如說“某某宗”“某某祖”都是廟號。
(清代太廟)
通常情況下,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都被稱之為“某某祖”,開國皇帝的祖先也被追封為“某某祖”。比如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叫漢太祖(《史記》中稱其為“漢高祖”,但實際上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叫明太祖。
除了開國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都叫“某某宗”,比如宋太宗趙匡義、清高宗乾隆。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如此,在實際中許多朝代都出現了多個“祖”,特別是清代。
清朝除了開國君主清太祖努爾哈赤外,還有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總共出現了三個“祖”,簡直就是氾濫。
明代也出現了兩個“祖”,一個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則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嘉靖皇帝追加的)。
不過大多數朝代還是嚴格按照規矩來的,只有一個“太祖”或“高祖”,其他的皇帝都叫“宗”。至於“太祖”和“高祖”的區別?這篇文章就不講了,比較麻煩。
但是在隋代之前,廟號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周朝和秦朝就直接廢除了廟號,直到漢朝才開始恢復,而且必須是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有廟號。比如漢武帝劉徹,“武帝”是他的諡號,而他的廟號叫“漢世宗”。
但是漢武帝的親爹漢景帝劉啟就沒有廟號,劉啟駕崩後只有一個“孝景皇帝”的諡號。
因為漢朝大臣認為,正是由於漢景帝的決策失誤,才引發了七國之亂,導致宗室自相殘殺,這是漢景帝的一大過錯,因此大臣們決定不給他廟號。
所以從漢朝到隋朝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如果一個皇帝的工作不出色,那麼他連個廟號都沒有。直到從隋朝開始,每個皇帝才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廟號。
(隋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
諡號諡號是周朝發明的,周朝建立後放棄了商代的廟號,轉而使用諡號來稱呼先王。
諡號帶有很強的評價性質,是對一個君主生前所作所為的蓋棺定論。後連衍生至諸侯、王公、大臣死後都會給個諡號。
當然諡號是有好壞之分,分:上諡、下諡、平諡,這個就看君主生前的人緣了。比如導演了“烽火戲諸侯”的周王姬宮湦,其死後就被上諡號為“幽”,後世稱之為周幽王。這個“幽”字在諡號中就不是什麼好詞兒,表示“壅遏不通”。
諡號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末,幾乎每一位君主都會有(秦朝除外,秦朝即無廟號,也無諡號)。所以對於一些沒有廟號的皇帝,我們就以諡號稱呼他。
後來為了統一稱呼,索性對唐朝以的前所有皇帝都用諡號稱呼,以免發生混亂。而唐朝以後(包含唐朝)的皇帝則都用廟號稱呼。
所以即便漢武帝有廟號“世宗”,但我們也很少稱呼他為漢世宗,基本上都叫他漢武帝。
(漢武帝,其諡號全稱“漢孝武皇帝”)
到了明代,朱元璋又立了個新規矩,一個皇帝只允許擁有一個年號(此前皇帝的年號可以隨便換)。於是此後的明清兩朝皆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
不過要說清一點,“廟號”和“諡號”都是在皇帝百年後才追加的,是在祭祀時使用的,皇帝生前是不可能有的。但“年號”在皇帝繼位時就有了,而且必須得有。
所以假如你穿越到古代,千萬記住!別用“某某宗”或“某某帝”去稱呼當今皇上,你這是咒皇上去死,是大不敬之罪。至於後果,不用我多說了。
-
7 # 仁勇校尉
楊堅也叫隋高祖,不過隋高祖的稱呼沒有隋文帝普遍。太祖高祖這種是廟號,文帝這種是諡號。通常的習慣,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用諡號稱呼,唐朝以後的皇帝用廟號稱呼,明清皇帝則更常用年號稱呼。
唐朝以前的皇帝,不是每個人都有廟號的,只有比較傑出的皇帝才會有廟號,譬如西漢的傑出皇帝漢景帝就沒有廟號。特別說下,漢高祖劉邦是個錯誤說法,劉邦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漢高帝劉邦或者漢太祖劉邦才是正確稱呼。
隋朝的皇帝中,隋文帝楊堅有廟號高祖,隋煬帝楊廣唐朝只給予了諡號煬皇帝,沒有給予廟號。洛陽東都政權給予楊廣廟號世祖,諡號明皇帝,但畢竟最後是唐朝得天下,唐朝官方的說法才是主流,隋煬帝才是最常見的叫法。
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諡號變得越來越長,用來稱呼皇帝很不方便,廟號成為更常用的皇帝稱呼。像清代的康熙皇帝,諡號為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可謂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自然沒法用來日常稱呼。
明清之前,一個皇帝用多個年號的情況比較常見,像李治武則天這對活寶夫妻就很典型,李治在位期間擁立14個年號,武則天正式稱帝后15年用了13個年號。明朝和清朝,則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對明清皇帝,使用年號稱呼最常見。大家熟悉的洪武、永樂、天啟、崇禎、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豐之類都是年號。
當然,這種稱呼規律只是通常比較普遍的用法,不按這個規律稱呼也完全沒有問題。即使唐代以來那些又臭又長的諡號,也可以用簡寫稱呼,譬如康熙的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可以簡稱為清仁帝。
除了諡號、廟號、年號以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稱呼皇帝的方式是按陵墓名稱稱呼。譬如康熙的陵墓叫景陵,可以用景陵稱呼康熙皇帝,這種稱呼方式古代文人用的比較多,民間很少用。
回覆列表
晚年的楊堅我們都認識,昏君一個。但人家能在亂世中開國立業光會打仗是不可能的,這很說明他年輕時候的品德,而古代孝字為大,他把自己老爹奉為開國皇帝無可厚非。
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多做說明,其中緣由從字裡行間就能探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