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說在不平等(人格上)、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不會有真正的仁義道德?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儒家思想有許多合天道之處,但儒家思想中也有私利人慾毀了天道與人的契約。人人罪汙,上帝在高天看無一完全義人。

    不信天道就是罪,就是無德。因為德就是始祖兩人後裔,眾民一心歸向十架寶血救贖主。我們不必老批儒家,自己才是罪人。

    靠著人的思想總會有諸多公義審判,毒空氣食品不安全癌發率不下降貪官黑惡犯罪等讓我們在各樣苦難中,從乞丐到君王大家一起倒黴。主耶穌的寶血救贖是惟一有效契約。

  • 2 # 何處是家鄉

    問題需要分解一下,沒有契約的確很難產生平等,但與仁義道德無關,儒家思想並不直接反對契約,儒家思想反對的是平等意識。

    契約就是平等主體之間,因為某種彼此需求,訂立的一種等價承諾,因此不平等主體之間不是契約,只能是吩咐和命令。注重契約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等價性,是契約訂立之前的彼此預設,是訂立契約的前提條件。

    儒家思想主張的是不平等主體之間行為方式的差異性,當然不會催生契約的誕生,但是也沒有明確的反對契約發生。契約最主要發生於商業,買賣雙方需要契約明確規定彼此的權利義務。中國古代壓抑商業,這與儒家思想無關,這是古代中原地區生存條件限制所造成的結果。所以包括秦朝,這種打擊儒家思想的政治制度,也是反對商業的,所以儒家思想和契約無關。

    之所以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壓抑商業發展,是我們的地理條件不允許商業繁茂發達。古代中原地區是最主要產糧區,周邊地區基本不能供給中原地區人口糧食。然而,經商獲利,利潤遠高於種糧食,一旦不壓抑商業,大家都去經商,糧食大量減產,很快就會出現無法面對的糧荒。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天的農民工。一旦發展工商業了,絕大部分勞動力全去打工了,農村只剩下婦女兒童與老人。今天糧食產量可以保證人活著,古代則根本做不到。所以壓抑商業是統治者最基本的治國手段,與思想無關。

    仁義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內容。倫理就是規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細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具象出各種制度、禮儀、禮節,從而幫助華人,以及接受儒家思想的人們,依照“禮制”行為的思想,從而最終使得社會安定,人們得以生存。

    社會平等會帶來什麼?會不會帶來社會安定哪?如果考慮到古代的條件,我們會發現不是的,也就是說,人與人平等,不能造成當時的社會安定。為什麼哪?這與現代社會意識明顯很不同。

    要知道,中國古代沒有宗教誕生,沒有宗教思想,也就是沒有一種高於人類的精神存在。人與人從身體結構來講,完全是對等的,你有一雙手,我也有一雙手,為什麼我要服從你?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命令?

    早期部落內部因為血緣關係而安定,一旦部落之間發生爭執,力量角逐是必然的,所以爭鬥,甚至戰爭,不斷升級,這樣的條件下,安定肯定只能是奢望了。到了春秋中末期,戰爭不斷升級,社會越來越不能安定了,所以必須出現一種思想,起到宗教的作用,管控人們的行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此時應運而生了。

    孔子講“仁和禮”。如果大家查一下這兩字的甲骨文,就知道,“仁”不是“人和二”,而是“人和上”,“上”字寫成上面一點下面一橫。那一點就是社會最少的管理者,也叫天子和貴族,統稱為“君子”,下面一橫就是最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仁者,愛人”,意思就是上等人要愛護下等人。

    很顯然,“仁”就是有差等的愛護,甚至是單方面的愛護。

    “禮”這個字是一個祭祀臺上供著犧牲,犧牲的血流了下來。然而祭祀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加的活動,只有貴族才可以參加。所以,“禮”制原本是給貴族制定的規距,主要是限制貴族君子們行為的,與平民百姓關係不大。後來有句話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很清晰的說明,國家的法律主要管控平民的,禮制才是管控貴族的。

    儒家思想就是要求貴族上等人應該如何行為的,尤其是如何行“仁”的。很明顯,儒家思想促進仁義道德,不是阻礙仁義道德。

    至於有人說儒家宣揚仁義道德是假的,真實目的是幫助統治階級壓迫農民階級。這顯然是超越了時代的自說自話。

    重德並不單純是儒家思想的主旨,這是所有前神學文化特有的方式,只要沒有出現超越人精神的宗教思想,文化狀態都會是重視道德的。

    儒家思想重德,只不過因為社會發展越來越惡劣,無法實現道德說教。比如很多人都說今天的西方人道德底線比華人高,說這是科學文化和民主思想帶來的。其實只要看一看那些在中國鬧出各種亂象的外華人影片,就知道,這根本不是道德底線高,這只是法律管控嚴而已!一旦法律管控不了或稍有鬆懈,所有人的道德底線都是差不多的。再比如很多外國公司搞不同地區標準,在不同國家商品標準不同。這說明,契約精神與仁義道德才真正是無關的。

  • 3 # 作者大石可金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中的信,就是契約精神。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

    那些批判孔子是為皇權服務的,請你先弄清楚什麼是封建,什麼是皇權。孔子的時代,根本就沒有皇權,他為誰服務啊?

    封建,就是分封管理的社會。說白了,家族管理。沒有皇帝,沒有天子,大家家族管理。

    孔子打出“孝”和“禮”兩張牌,就是最好的社會穩定劑。家家形成社會,天下共治。在當時,這是最人性化的辦法。

    至於你說的那個遙遠的均貧富烏托邦理想,今天實現了嗎?歷史上只有兩次,一次天平天國,一次你懂的。

    皇權是法家治國思想,獨裁者最恨的就是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下,家族利益高於皇權。

    所以秦始皇才焚書坑儒。

    強調一天,法家不是現代法制,法術勢,商君書,就是對付老百姓,弱民,愚民,疲民,駕民,讓民鬥民,思想、言行連空氣都管,最終皇權統治一切。

    皇權法家治國,不會有資產階級誕生,哪有什麼契約精神?

    秦亡於二世,後世君主唯有將儒請回來,當口號宣傳,可是核心還是法家,秦始皇那一套。

    再後來,皇權為了遏制儒家勢力,研究出科舉制度,破去儒家的家族管理制。

    儒家,一直都只是表面,但它的思想讓華人懂得孝順父母,懂得長幼有序,懂得講禮貌,懂得仁愛,懂得家是最重要的!

    可惜,今日全沒了,孔家店被砸了!徹底的砸了!

    我們調頭去學西方的法制和民主,西方真的像他們宣傳的那樣自由平等博愛嗎?出過國的人會懂的。今日才發現,西方的那一套最先進的哲學,孔夫子早就說了,比他們更具有智慧。

  • 4 # 空空空42973354

    所謂的契約,不過就是“白紙黑字”的合同,所謂的契約精神,不過是既然寫了“白紙黑字”,就要貫穿執行的精神。這種平平常常,天經地義的東西,全世界從古至今,哪一個國家沒有?

    扯得天花亂墜,什麼公平公正,說白了就是合同精神。美其名曰“契約精神”。你是不是覺得洋人一旦簽下合同,就一定不會賴賬?告訴你,恰恰是因為洋人簽了合同還賴髒,才提出了“契約精神”。先去了解一下“英國大憲章運動”。

    反之,中國沒有發明契約精神這個詞,是不是中國古人就不講契約精神呢?這又想當然了。

    在中國文化裡,最高的誠信是“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為定”,“說一不二”,“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在中國古代的熟人社會里,一個人做生意不誠信意味著沒人願意跟你做生意。這就是儒家講的: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中國文化講的誠信,往往指的是“空口無憑”的私約,洋人講的誠信是“白紙黑字”的公約。無憑無據沒有證明保障,這才能夠上升為可貴的精神與道德範疇。你都有憑有據了,你還需要精神什麼呢?你不精神,法院和衙門可以強制執行啊。也就是說,你精神不精神,都無關緊要。執行契約,也大談特談精神?恰恰說明洋人的宗教文化缺少誠信的內涵。

    究竟是:說話算話,算道德。還是執行白紙黑字,算道德?兩種精神層次,究竟誰高誰低?一目瞭然的事情。用淺薄低階的東西來反對高階的文化,你們得有多不瞭解自己的文化,而且崇洋媚外都全靠自己想象和意淫。這讓我想起最近德國的一個廣告,一個滿身腋臭的白人路過,旁邊一個亞裔女性聞的那叫一個“陶醉”。究竟是人家在噁心你,歧視你,還是我們有一大群人一直在犯賤?

    拜託,如果實在忍不住,噁心自己就行了,千萬別噁心我們的文化。

  • 5 # 楊朱學派

    契約精神的產生,是基於誠信。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儒家的私德是親親之愛。公德是與人誠信,見利思義。

    儒家思想必然產生契約精神。

    中國歷史上兩次嚴重違背契約精神,都是背棄儒家思想的秦國:一是商鞅拘禁公子昂。二是張儀騙楚。

    一、商鞅拘禁公子昂。

    商鞅率領秦軍與公子昂率領的魏軍交戰。商鞅畏懼魏武卒方陣的強大。商鞅慫了。便寫信給公子昂。稱自己在魏國時,身份低微。經常受公子昂的關照。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己不願意與恩人動兵戈。希望和談,化干戈為玉帛。

    公子昂收到商鞅書信後,就按照約定。與商鞅和談。商鞅卻乘機設伏兵把公子昂拘禁。 商鞅欺騙拘禁公子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鄙人此論,有不少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反對者稱,兵者,和詭道也。商鞅之行,是兵不厭詐。 對此,鄙人不敢苟同。 我先舉一個兵不厭詐的例項:

    魏國進攻趙國。趙國抵擋不住強大的魏軍。便向齊國求援。齊國並未直接救援趙國。而是乘魏國國內空虛之際,直逼魏國首都。魏國名將龐涓聞訊,急忙回軍救援。孫臏在桂陵兩側設伏。待魏軍經過時,佔據有利地形的齊軍萬箭齊發,大敗魏軍。 孫臏在桂陵之戰中圍魏救趙,是兵不厭詐。

    但兵不厭詐應有底限。例如: 敵人進攻我軍陣地失敗,丟下數千屍體。我方打掃了戰場,收繳了陣地前的武器。然後,正式通知對方。明天上午九點來收屍。可以來多少人,不能帶武器,只能帶擔架。敵人按照約定時間,依據我要求來收屍。而我軍卻趁敵人沒帶武器之際,發動突襲,把收屍的敵人全殲。 這就突破了兵不厭詐的底限。違背了契約精神。

    綜上所述,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是屬於兵不厭詐。並未違背契約精神。 突襲並全殲收屍的敵人,與商鞅騙拘禁公子昂類似。都突破了兵不厭詐的底限。都是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二、張儀騙楚。

    秦國為瓦解齊楚同盟。派張儀使楚。稱楚國只要與齊國解除同盟關係。與秦國結盟。秦國就割讓五百里土地給楚。

    楚國與齊國解除同盟之後,楚懷王至楚,要接收五百里土地。張儀卻說是五里地。楚懷王氣的吹鬍子瞪眼靜。準備回楚國時,秦國又將楚懷王拘禁至死。

    張儀騙楚,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項羽攻破咸陽後,誅滅嬴政子孫,火燒咸陽。楚懷王的大仇終於得報。

  • 6 # 合競共贏

    公平和公正的契約精神並不是“空話”口號,而是產生於商人之間交易過程中。現實商業行為中,如果交易雙方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對方,雙方就不能簽訂合同;如果簽訂合同後,不能嚴格履行合同,則他們之間的交易就不能持續。交易行為雖然是一種共贏行為,但如果一方違背契約精神,則雙方都受損。為了避免違背契約精神,國際慣例不是從道德上要求對方,而是對合同條款進行設計,達到履行合同就可以實現共贏的目的。例如,國際貿易合同中設計“保險加成條款”,投保金額一般在貨值的110%。即使貨物全部損失,只要雙方嚴格履行合同,就可以實現雙方共贏。而如果他們不履行合同,則會被同行拋棄。

    與西方的文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共贏的契約精神,打交道講的是個人誠信。最高的誠信是“一言為定”、“說一不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等口號,往往是“空口無憑”的私約,完全基於個人的誠信和道德水平。這種誠信和道德要求,又是儒家最強調的東西,從而與儒家思想發生聯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BA常規賽第40輪後,積分榜格局是怎樣的?接下來還有6輪最大的懸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