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BGE
-
2 # 清樓雅士
吉安縣二中 胡君珊 在音樂、美術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節音樂課,樂興有餘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節美術課,則靜謐有餘而活潑氣氛欠佳。 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術、音樂互補的探索。 早在1970年,美國音樂教育家喬治.羅曼諾夫就提倡一種音樂背景記憶法,即在樂聲中進行學習、創作或記憶。實踐證明,教師在優美的古典音樂旋律中朗誦英語課文,能使學生的記憶力提高10倍,可以在72小時之內掌握2000多個單詞。經過反覆試驗,喬治.羅曼諾夫得出結論:不管在任何時候,音樂都能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引起興奮,並由此產生創造靈感。由此我認為,結合音樂進行美術課堂教學,音樂能以其明快的旋律,改變美術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而美術則以其清晰的畫面,也能使抽象的音樂語言增強形象性。 我曾經對我所教的學生抽樣調查結果發現90%以上的同學對抽象繪畫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但是又覺得看不懂,有些費解,這反映了當代中學生求知慾強、富有想象力、創造力,渴望更多地瞭解西方現代文化藝術。於是我選擇了抽象繪畫的欣賞作為初步嘗試開展教學。抽象繪畫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視覺衝擊力強且具有現感,可是由於超越了對客觀現實的描繪,由純粹的繪畫語言:點、線、面和色彩組成畫面,使學生好奇又費解。這一內容的欣賞在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又有其獨特作用,這是因為抽象主義繪畫的欣賞有其特有價值:其一,抽象繪畫的欣賞具有與古典具象繪畫的欣賞不同的方法和思維,學生在欣賞時既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又可自由發揮聯想充分顯示個性,是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其二:抽象繪畫的欣賞也是對學生情感體驗和豐富想象力的考驗,它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進而引發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使學生在與畫面產生精神交流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和情趣。但是對於如何欣賞抽象繪畫專家尚且有爭論,何況學生,他們更不知從何著手。於是我們就決定嘗試從音樂的角度去詮釋抽象畫,旨在教會學生一種欣賞的方法,一種欣賞的理念。 經過仔細分析教材,反覆考慮以後我們認為這堂課的重點是使學生熟悉抽象繪畫,體會抽象繪畫如同音樂一樣,不是透過事物的表象,而是以各種基本的色彩,透過形式的規定,來反映和表現人們的內在感情。,難點是如何正確把握音樂與抽象繪畫之間的內在聯絡。 高一的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僅僅學了半個學期,尚處於起步階段。他們欣賞繪畫往往是看像不像,而對音樂的欣賞也更多隻是基於流行音樂。如何把兩者有機結合到一堂課中呢?結合這個時期高二學生的特點,我們嘗試從學生的欣賞層次出發,雅俗共賞,以新的視角打造一節音樂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課。因此我們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能利用音樂的元素去欣賞抽象繪畫作品,並能透過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的感受來創作抽象繪畫。2、過程與方法:在選擇合適的音樂詮釋抽象繪畫的過程中,透過感受、欣賞、比較音樂和抽象繪畫作品,瞭解二者表現手法上共性的元素,並嘗試抽象繪畫的創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熟悉抽象繪畫,瞭解其產生的原因,提高欣賞能力,發揮同學之間的互助、協作作用,積極參與抽象繪畫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首先透過兩幅具象、兩幅抽象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體會抽象畫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然後結合背景故事、音樂與畫面,使學生了解抽象畫的兩種形式---熱抽象與冷抽象。接著出示兩幅抽象繪畫作品,讓學生體會畫面的情緒,然後在音樂選單中選擇他們認為與畫面情感較為吻合的音樂,並陳述理由。最後是學生的自由創作活動,也是整節課的華彩段。學生在聽了一段音樂之後,體會音樂中速度、力度、節奏、音高起伏等基本要素,然後將音樂中的情感宣洩在畫面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的連續啟發下有效地討論、發現、欣賞、評議、練習,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一種新的欣賞方法。 教學過程中,我將突破口定為:透過把音樂的元素和抽象繪畫進行聯想,來體會抽象繪畫的藝術魅力。其中簡單介紹了兩個環節,這也為解決重、難點起到鋪墊作用:(1)、冷抽象的形成過程《紅樹》是蒙德里安早期受梵高畫風的影響而創作的作品《灰樹》中就只留下對合理空間秩序的探索《開花的蘋果樹》中抽象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以至於樹的形象幾乎完全消失在網狀的線條結構之中。立體主義的出現,使蒙德里安把目光轉向幾何形抽象藝術的研究,他一步步在他的畫中排除曲線,直到他的畫面完全由橫線與直線組成。透過四幅蒙德里安不同時期的作品,瞭解其畫風的轉變,從而瞭解冷抽象的形成過程。(2)、《藍色天空》的欣賞在前一幅冷抽象畫的實踐基礎上,這幅畫一出現學生就能分辨出是熱抽象。與前一幅畫對比我們先介紹《藍色天空》的畫風特點。然後我們請學生嘗試透過音樂選單來選擇能體現畫面情感的音樂。
-
3 # 愛的信使
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這一點正是對於美術之美和音樂之美透過視覺、聽覺等不同感官的作用發生心靈感動而談的。音樂和美術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分別作用與人的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但是,這兩個同屬藝術門類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聯絡。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使人們產生的審美感受,及內心產生的共鳴是相同的。中國古人認為畫通音樂、寓樂於畫,所以畫中有樂是一樣的;在一些抽象的繪畫中,點、線、面、明暗、色彩等視覺要素的組合會使人產生類似於欣賞音樂作品時,由於音符和節奏的不同組合所產生的某種音樂感。這種感覺被稱為藝術的通感,即藝術地相通性。
-
4 # 瘦瘦的婷婷
我們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節音樂課,樂興有餘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節美術課,則靜謐有餘而活潑氣氛欠佳。 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術、音樂互補的探索。 早在1970年,美國音樂教育家喬治.羅曼諾夫就提倡一種音樂背景記憶法,即在樂聲中進行學習、創作或記憶。實踐證明,教師在優美的古典音樂旋律中朗誦英語課文,能使學生的記憶力提高10倍,可以在72小時之內掌握2000多個單詞。經過反覆試驗,喬治.羅曼諾夫得出結論:不管在任何時候,音樂都能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引起興奮,並由此產生創造靈感。由此我認為,結合音樂進行美術課堂教學,音樂能以其明快的旋律,改變美術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而美術則以其清晰的畫面,也能使抽象的音樂語言增強形象性。 我曾經對我所教的學生抽樣調查結果發現90%以上的同學對抽象繪畫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但是又覺得看不懂,有些費解,這反映了當代中學生求知慾強、富有想象力、創造力,渴望更多地瞭解西方現代文化藝術。於是我選擇了抽象繪畫的欣賞作為初步嘗試開展教學。抽象繪畫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視覺衝擊力強且具有現感,可是由於超越了對客觀現實的描繪,由純粹的繪畫語言:點、線、面和色彩組成畫面,使學生好奇又費解。這一內容的欣賞在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又有其獨特作用,這是因為抽象主義繪畫的欣賞有其特有價值:其一,抽象繪畫的欣賞具有與古典具象繪畫的欣賞不同的方法和思維,學生在欣賞時既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又可自由發揮聯想充分顯示個性,是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其二:抽象繪畫的欣賞也是對學生情感體驗和豐富想象力的考驗,它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進而引發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使學生在與畫面產生精神交流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和情趣。但是對於如何欣賞抽象繪畫專家尚且有爭論,何況學生,他們更不知從何著手。於是我們就決定嘗試從音樂的角度去詮釋抽象畫,旨在教會學生一種欣賞的方法,一種欣賞的理念。 經過仔細分析教材,反覆考慮以後我們認為這堂課的重點是使學生熟悉抽象繪畫,體會抽象繪畫如同音樂一樣,不是透過事物的表象,而是以各種基本的色彩,透過形式的規定,來反映和表現人們的內在感情。,難點是如何正確把握音樂與抽象繪畫之間的內在聯絡。 高一的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僅僅學了半個學期,尚處於起步階段。他們欣賞繪畫往往是看像不像,而對音樂的欣賞也更多隻是基於流行音樂。如何把兩者有機結合到一堂課中呢?結合這個時期高二學生的特點,我們嘗試從學生的欣賞層次出發,雅俗共賞,以新的視角打造一節音樂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課。因此我們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能利用音樂的元素去欣賞抽象繪畫作品,並能透過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的感受來創作抽象繪畫。2、過程與方法:在選擇合適的音樂詮釋抽象繪畫的過程中,透過感受、欣賞、比較音樂和抽象繪畫作品,瞭解二者表現手法上共性的元素,並嘗試抽象繪畫的創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熟悉抽象繪畫,瞭解其產生的原因,提高欣賞能力,發揮同學之間的互助、協作作用,積極參與抽象繪畫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首先透過兩幅具象、兩幅抽象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體會抽象畫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然後結合背景故事、音樂與畫面,使學生了解抽象畫的兩種形式---熱抽象與冷抽象。接著出示兩幅抽象繪畫作品,讓學生體會畫面的情緒,然後在音樂選單中選擇他們認為與畫面情感較為吻合的音樂,並陳述理由。最後是學生的自由創作活動,也是整節課的華彩段。學生在聽了一段音樂之後,體會音樂中速度、力度、節奏、音高起伏等基本要素,然後將音樂中的情感宣洩在畫面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的連續啟發下有效地討論、發現、欣賞、評議、練習,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一種新的欣賞方法。 教學過程中,我將突破口定為:透過把音樂的元素和抽象繪畫進行聯想,來體會抽象繪畫的藝術魅力。其中簡單介紹了兩個環節,這也為解決重、難點起到鋪墊作用:(1)、冷抽象的形成過程《紅樹》是蒙德里安早期受梵高畫風的影響而創作的作品《灰樹》中就只留下對合理空間秩序的探索《開花的蘋果樹》中抽象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以至於樹的形象幾乎完全消失在網狀的線條結構之中。立體主義的出現,使蒙德里安把目光轉向幾何形抽象藝術的研究,他一步步在他的畫中排除曲線,直到他的畫面完全由橫線與直線組成。透過四幅蒙德里安不同時期的作品,瞭解其畫風的轉變,從而瞭解冷抽象的形成過程。(2)、《藍色天空》的欣賞在前一幅冷抽象畫的實踐基礎上,這幅畫一出現學生就能分辨出是熱抽象。與前一幅畫對比我們先介紹《藍色天空》的畫風特點。然後我們請學生嘗試透過音樂選單來選擇能體現畫面情感的音樂。
-
5 # 畫家正果
好的美術作品,是一首無聲的歌,好的聲樂作品或者器樂作品會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畫面印象。音樂和美術都是藝術,本質是一樣的。關鍵看你懂不懂。
回覆列表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這一點正是對於美術之美和音樂之美透過視覺、聽覺等不同感官的作用發生心靈感動而談的。音樂和美術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分別作用與人的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但是,這兩個同屬藝術門類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聯絡。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使人們產生的審美感受,及內心產生的共鳴是相同的。中國古人認為畫通音樂、寓樂於畫,所以畫中有樂是一樣的;在一些抽象的繪畫中,點、線、面、明暗、色彩等視覺要素的組合會使人產生類似於欣賞音樂作品時,由於音符和節奏的不同組合所產生的某種音樂感。這種感覺被稱為藝術的通感,即藝術地相通性。19世紀末的印象主義音樂家德彪西所創作出的音樂作品《月光曲》與印象派大師莫奈《日出?印象》就是藝術互通性的最好表現。音樂家透過各種音響表現出夜晚大海的那種寧靜、祥和、宏偉磅礴、變幻無窮的景色,又透過音樂的各種材料描繪出對光色的感覺,製造出一幅大海在傍晚絕妙的美麗圖畫:而畫家則透過運用色彩將自然景色的瞬間印象再現於畫面之上,透過景色中的冷暖對比描繪出晨霧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線的折射下所產生的豐富多彩,使人感受到畫面中的那種和諧的節奏和韻律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如同在欣賞一首優美絕倫的美妙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