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幻中詩

    西蜀便是四川,歷來號稱天府之國,經濟繁榮、財用富足。且地處盆地,四周高山險峻,易守難攻。

    乾德二年十一月,北宋太祖趙匡胤下令進攻西蜀。西蜀的國主是歷史上有名的庸君孟昶。他的名氣,得自他的窮奢極侈。據說連他的尿壺,都鑲嵌著7 種名貴的珠寶。他日日擊球走馬,沉溺於“方士房中之術”,大政委於大臣王昭遠。

    王昭遠出身微賤、志大才疏。他頭腦簡單,軍事知識充其量只是讀過幾本兵書。趙匡胤取荊湖,南接五嶺、西控三峽、東制江南。蜀國首當其衝,唇亡齒寒,陷於危境。以宰相李昊為首的一些大臣,認為趙匡胤的運勢氣魄,不像後漢後周,“一統海內”,怕就在此人身上!因此勸國主孟昶向宋納貢、維持割據現狀。王昭遠則極力反對,下令在邊境屯兵,並擴充水軍,擺出迎戰的架勢。

    趙匡胤看到蜀國竟敢積極備戰,冷笑一聲,更加堅定了“先取巴蜀”的決心。恰在此時,山南節度使判官張廷偉說王昭遠道,公素無勳業,今居高位,不謀建立大功,何以面對天下清議?不如通好太原,請北漢發兵南下,我軍自黃花子午谷出兵響應。使中原表裡受敵,如此關右三秦之地,可傳檄而定。這無異於紙上談兵。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功。以西蜀無拳無勇、從不訓練五十年不聞戰事的羸弱之軍,出蜀定漢中談何容易?

    伐蜀以趙匡胤親征的名義。大軍兵分兩路。陸路以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任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武信軍節度使崔彥進任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使王仁贍任都監,帶步騎兵三萬西進陝西涵谷潼關,出風州(今陝西風縣)南下;水路以寧江軍節度使劉光義任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任都監,帶步騎軍兩萬出歸州。

    王昭遠和孟昶的兒子孟元哲哪裡是宋軍的對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蜀主孟昶在宰相李吳勸諫下,奉表投降了。僅六十六日,宋軍便統一了西蜀,得45州,198縣。西蜀的覆亡,對南方各割據小國應該起到了當頭棒喝的作用。從這裡看到了趙匡胤的謀略和雄心,即使西蜀有天塹易守難攻也改變不了被歷史的車輪碾壓的結局。

  • 2 # 史前時期

    王業不偏安,中原地區是經濟、教育、文化中心,所以人才多、資源多,加上當時蜀地君主不是趙匡胤對手,所以很快拿下了。

  • 3 # 歷史總探長

    宋王朝進攻西蜀的戰役發生在宋朝初年,那時候的趙匡胤剛剛建立宋王朝。

    此時的宋王朝北部有著強大的遼國和北漢,南方有分佈著眾多的割據勢力,而在西部又盤踞著蠢蠢欲動的西蜀政權。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初可謂是危機四伏,更何況宋王朝國都汴京處於四戰之地,很容易被周圍所盤踞的各種勢力合攻。

    乾德二年,十月。

    趙匡胤的手下意外解惑了一封后蜀皇帝孟昶的密封。當他開啟這封密信的時候,瞬間嚇得不輕,原來這孟昶想要聯合處於宋朝北翼的北漢合圍宋王朝。

    思忖良久的趙匡胤決定主動出擊,北漢聯合遼國他未必敢興兵攻打,可是困於一隅之地的西蜀,難道他趙匡胤還不敢攻打?

    趙匡胤在接盤後周政權的時候,西蜀外圍的據點已經被攻佔,趙匡胤因此下令在秦州、鳳州、成州、階州、西安五地構造防禦線,將西蜀政權徹底封死在了防禦線以內,這西蜀的兵力想要輕易突破這條防禦線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一月,趙匡胤下令東路、北路兩路大軍率先出擊,進攻西蜀:

    北路軍:王全斌帶領三萬大軍從鳳州出發,南下進攻

    東路軍:劉光義帶領三萬大軍從歸州出發,沿長江西行進攻

    宋軍的突然進攻,讓後蜀帝孟昶萬分震驚,他急忙下令讓部將在興州、興元、劍門、劍州這條通往從成都的縱向防禦線上處處設防,試圖抵擋宋軍的進攻。

    孟昶那會料到北路軍統帥王全斌剛剛引兵出發,就下令將興州外圍的乾渠渡、萬仞、燕子三大據點連根拔起,徹底打垮了外圍防禦,兵鋒直逼興州。

    一時間,蜀軍迫於宋軍這股北路軍的兵峰,駐守在興州、興元兩地的守軍紛紛朝著西縣撤退,宋軍緊追不捨,在三泉寨打破蜀軍前鋒部隊,繳獲了宋軍三十萬斛的糧食,可謂是極大的補給了宋軍軍需。

    行軍打仗最為重要的就是後勤補給,蜀軍都是數量如此龐大的軍資,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宋軍士兵計程車氣。

    後蜀帝一看前面那些軍隊都是一群酒囊飯袋,遂下令讓王昭遠引兵駐守,王昭遠駐守在利州,還下令將通往葭萌關的棧道燒燬,防止宋軍順利進抵葭萌關。然而,王昭遠沒有想到的是,這北路軍王全斌恰恰是一個不喜歡按套路出牌的人。

    王全斌眼看進攻道路受阻,下令兩路分兵前進:

    崔彥進帶領一部分軍立馬重新修築棧道

    王全斌帶一部分宋軍火速從羅川山道突襲進軍

    當王全斌帶領的突襲軍順利越過葭萌關之後,崔彥進也順利修好棧道,兩路大軍合兵一處。王昭遠此時才趕緊下令攔截,被宋軍大敗,逃到了劍門關。

    劍門關城池險固,自古以來都是天下雄關,想要從這裡輕而易舉的突破,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王昭遠的主力軍隊屯集於此,王全斌想要順利攻破劍門,更是難上加南。

    可王全斌從來都不按常理出牌,前面的路被堵死,我繞行前進還不行?

    他再次下令分兵兩路:

    主力軍:盤踞在劍門關北側,吸引後蜀軍的的注意力

    突襲隊:沿著側翼山麓繞行來蘇村、青強店突襲到劍門關的南翼

    兩路大軍南北兩翼共同攻打劍門關,後蜀統帥王昭遠一聽宋軍的突襲軍已經從南翼繞行進軍,索性放棄了對於劍門關的重兵防禦,而是選擇後撤到漢原坡防守。

    他這樣做,讓劍門關的兵力守備變得極為薄弱,劍門關因此被宋軍南北兩翼大軍順利攻破。宋軍兵鋒逼近漢原坡,王昭遠逃亡被抓。

    北路軍一路凱旋高歌的同時,劉光義所統轄的東路軍也是一路勢如破竹的攻佔了夔州。

    夔州被攻佔之後,開州、萬州、施州、忠州、遂州一一獻城投降,東路軍的兵鋒也直指成都。

    北路軍統帥王全斌拿下劍門關之後,劍州、綿州被破,東、北兩路大軍向後抵達成都,後蜀帝孟昶投降。

    這個盤踞在西翼的割據政權宣告徹底終結。

  • 4 # 尋紅中國

    回答前先科普一下,歷史上有三個蜀國: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又稱後蜀,這個後,相對於劉備的蜀漢而來的);前蜀(公元907—公元925年);後蜀(934—965年),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王朝,所以嚴謹一點講,攻打的應該是後蜀。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內憂外患讓他寢食難安;內,自己發動兵變篡奪後周政權當上皇帝,懼怕手下武將走他的老路,於是做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目的就是兵權中央直管,收走將領兵權;外,北有遼和北漢,西有後蜀,南有各種割據勢力對自己的威脅,急需一個突破口;那為什麼選擇攻打易守難攻的蜀國呢,而且如此順利攻下西蜀政權?從三個方面分析:

    天時

    趙匡胤建立的宋朝,正處在五代十國的不穩定割據時期,老趙久經戰場,怎能意識不到危機感呢;其實,老趙早就計劃好了先打南方,再攻北方的策略,建國初的兩年多時間裡,頻繁勘察軍事地形,籌措糧草軍餉,時刻做好戰爭準備,正愁出師無名時,機會來了。

    “吾西討有名矣”

    後蜀皇帝孟昶感受到了大宋的威脅,也受大臣王昭遠的慫恿,寫了一封給北漢的密信,想要聯合處於宋朝北翼的北漢合圍宋王朝,不幸的是,信落到老趙手上,著實嚇了一跳,如果形成合力,大宋危矣,這才促使老趙決定發兵,主動出擊。

    地利

    剛建立的北宋處於四戰之地,原本應是不利之地,趙匡胤意識到要求生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而且之前滅後周的時候,西蜀外圍的據點已經被攻佔,趙匡胤因此下令構造防禦線,將西蜀政權徹底封死在了防禦線以內。

    人和

    一是宋將好謀,主將王全斌是大宋戰神級的人物;將士好鬥,出發前趙匡胤對主將王全斌說,我只要土地、糧草和武器,王全斌也是少跟筋,完全執行主子的命令,除了這三樣,其他都是我們的了,將士一聽士氣高漲,彷彿金錢和美女真的都是自己的了。

    二是蜀將狂妄,趙崇韜驕傲地說:“諸葛亮妙算於斯,姜維魂歸於斯,鍾會被拒於斯,鄧艾夢斷於斯”,王昭遠對宋軍不屑一顧說:“地崩山摧壯志死,然後天梯石廠棧鉤連”。蜀將士驕傲自滿,過於自信,一再錯失良機。

    三是蜀王孟昶生活奢靡,達官貴戚宴夜夜歌舞昇平,政治逐漸腐敗,蜀王無力挽回,蜀國不堪一擊。

    “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是時蜀中久安……金幣充實,弦管誦歌,盈於閭巷,合宴社會,晝夜相接。

    趙匡胤不愧是軍事家,選擇攻打蜀地為他以後統一南方提供了強大的後備支援,蜀地歷來是天府之國,富庶之地,充足的糧草供給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儘管蜀地易守難攻,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順利攻下西蜀就有其必然性了

  • 5 # 楓葉臨秋丶

    趙匡胤一方確實兵強馬壯,當時政權割據,後蜀戰鬥力確實不能與趙宋一戰。

    後蜀一方孟昶搖擺不定,又想求和,還想守住自己的地位。最後又打算抵抗到底,也讓大臣和士兵沒有充分準備。

    個人認為,其實後蜀的群眾基礎還是有的,如果從開始就確定打和並舉,先打出一些效果,再去談停戰,才是正道

  • 6 # 感觀古道西風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如何順利攻下割據一隅之地的西蜀政權?

    趙匡胤透過在陳橋驛軍營的一番操作,最終在部下的擁戴下“勉為其難”的黃袍加身,後周被他兵不血刃予與取代,改國號為宋。

    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後,首先將後周殘餘勢力徹底清除,如何解決始於唐朝的藩鎮割據的毒瘤更是成為他的重中之重。

    西蜀政權之所以能夠偏安一方,得益於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各代蜀主勤於國事,興修水利重視農桑,西川被治理得像模像樣。趙匡胤平定荊南、湖南後,西蜀宰相李昊覺察到了危機,在權衡了各種因素後,他為蜀主孟昶提出向趙宋稱臣納貢的建議,作為一個小國以求偏安自保是上策。但作為樞密使的王昭卻極力反對,他自認為蜀道險峻,三峽之險更是一道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可以扼險堅守,不懼宋軍來犯。蜀主孟昶覺得王昭分析的有道理,採納了王昭的建議,而摒棄了李昊的主張。

    面對北方遼朝的威脅,大宋趙匡胤採宰相趙普“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中國地區。西蜀後主孟昶採取聯合北遼以拒宋,軍然而其晚年奢侈逸樂,朝政不修,軍隊皆無戰鬥力。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陝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湖北秭歸),北東兩路同時入蜀。結果不出六十多日,西蜀帝孟昶投降,西蜀滅亡。其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後寫下:“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柔弱女子的亡國之悲,躍然於詩。

    趙匡胤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平定天下,謀士趙普

    功不可沒,陳橋兵變趙普是策劃和參與者。趙匡胤登基後,節度使李筠聯合北漢發起兵變,趙普審時度勢勸趙匡胤御駕親征,趙匡胤接受了他的建議而大獲全勝。之後節度使李重也勾結北漢謀反,趙匡胤派石守信和王審琦兩員大將前去平叛,但一直無法剿滅。趙普再次說法趙匡胤御駕親征,很快就將叛軍擊敗。趙普在宋朝建立初期還給過趙匡胤許多極有價值的建議,如建議將軍事、政治、經濟等大權收歸中央所有,後來的“杯酒釋兵權”有效的避免了地方依靠軍事力量搞割據局面在宋朝出現。趙普在宋初固國安邦,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蕭何為什麼不想擁護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