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戰中,經常會看到拉鋸戰和防守戰,一打幾天甚至幾個月,然後防守方會出現彈藥不足,難道不能撿進攻方的彈藥嗎?
5
回覆列表
  • 1 # 如今是老方

    正常的防守戰,怎麼可能沒有後勤補給?英美蘇德都是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槍支彈藥和運輸器材的生產,完全可以前線的需求。而我們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各種物資匱乏,技術還比較落後,彈盡糧絕的事情就難免時常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那些英勇的前輩們,只能以大刀刺刀和兇惡的敵人肉搏。

  • 2 # 老鷹航空

    戰場彈藥補給問題,主要還是得依靠自己後方後勤部隊的補給。

    在戰略、戰役、戰術三個不同階段開始之前,軍隊的相關後勤負責部門就會提前根據計劃組織好彈藥的裝運、下發工作,確保各個基層部隊,每一個士兵配發相應標準的制式彈藥。

    這個方面最常見的專業詞彙就是“彈藥基數”,也就是某一個作戰單位保持一天正常作戰情況的對於彈藥的需求數量,不同兵種不同裝備的基數是不一樣的。

    比如自動步槍/突擊步槍一個基數是300發子彈;班用機槍一個基數就是1000發子彈;單兵手雷/手榴彈基數為4枚,如此等等。

    在實際戰鬥中,每個戰士儘量多帶彈藥,要儘量瞄準射擊,絕對不能像非洲黑叔叔那樣風騷走位、亂打一通,那是沒有戰術修養的體現,以點射、兩連射、三點射為主,不見敵人不開槍,敵人打光了或打跑了就停止射擊。

    之後立即清點彈藥,即使派人向上級補給點獲取彈藥補充。這樣才能確保作戰的持續性。

    從敵人手上收集丟下來的彈藥,這種方式並不靠譜。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敵我雙方彈藥口徑未必一致,即使撿獲了,未必能用;

    第二,使用敵人的槍械,容易造成我方部隊誤判,從而造成誤傷。

    因此,原則上不鼓勵使用敵方武器彈藥。

    但是這一原則並不絕對,在彈盡糧絕之時,拿起敵方武器照樣能打。這也是應急的方法。

    OK,對於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 3 # 致史明鑑

    這個幾方面了

    1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後勤力量十分強大,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開戰的時候,後勤保障會做足準備

    2 一般會選擇部隊開啟安全通道,為運送的後勤部隊鋪好路。另外可派送空投

    3以戰養戰,像中國一樣,主要靠繳獲

  • 4 # 瘋狗的輕武

    能怎麼辦啊,本身彈藥這種排在第一順位的補給是重點中的重點,和食物的重要性一樣。你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排,彈藥在戰爭中都和基礎生理需求排一起了。你說要是這仗打到缺彈藥了,還混個屁。

    當然我這是指進攻方,如果是防禦的話,比方抗日戰爭時期,咱們的彈藥確實是缺乏的。畢竟是匆忙應戰,後勤這塊沒有完全建好也是可以理解。

    回到題主說的彈藥不足,這已經是出於一種被包圍,斷絕外援的情況。這時候三種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去死、要不撿敵人武器,然後可能活下來或者死。

    像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被圍的德棍第六集團軍,缺乏補給。撿毛子的武器很正常。

    當然,本子對於缺乏彈藥之後的處理方式更加粗暴一點

    送人頭

  • 5 # 成都地產逍遙君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部隊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作為戰爭物資的彈藥在後勤供給鏈上是排在首位的,如果彈藥都不足的話將多多少少對士氣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納粹德國,一般彈藥不足時就只能選擇收縮防禦圈,同時想方設法派出多股突擊部隊與友鄰部隊取得接觸,呼叫增援,但二戰到了德國依賴打防禦仗而且還彈藥不足時,那麼形勢就很惡劣了。比如第6集團軍還有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各自戰場上最後的階段。

    希特勒給保盧斯的命令是堅持到最後一滴鮮血,而保盧斯其實只能保證堅持到最後一顆子彈,對於侵略者來說,能打到這種程度已然能十分證明軍隊的素質。

    日本人是最瘋狂的,日本彈盡糧絕時,往往是軍官切腹,士兵發動自殺式攻擊。很小時就讀到過關東軍詐降,然後捆綁炸彈撲向蘇軍的故事,以至於後來蘇軍不得不冷酷地將敵人全部清洗掉,而太平洋戰場上同樣也有神風特攻隊這樣的存在,《血戰鋼鋸嶺》倒是很精彩地闡述了日軍的瘋狂。

    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一個侵略者能打出彷彿自己是反侵略那般的“義憤填膺,破釜沉舟,身無退路”……

    而對於蘇軍和國軍這樣的用人海戰術彌補戰術和裝備劣勢的軍隊而言,死戰到底也成了很多愛國將領們的選擇,譬如那句——“我絕不能後退,因為身後就是莫斯科!”以及楊靖宇等英雄的事蹟。

  • 6 # 不沉的經遠

    現代戰爭對於後勤依賴是很大的,一般來說,除非被包圍或者被切斷補給線,極少會出現彈藥不足的情況。前者典型的例子就是基輔包圍圈裡的蘇軍,還有像斯大林格勒裡的德國第六集團軍,被包圍以後得不到補給,彈藥日益緊張,最後如果不能解圍,那麼就是全軍覆沒。後者的典型就是瓜島的日軍,由於海上補給線經常被美軍切斷,瓜島的日軍缺少彈藥和糧食,最後只能撤走了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戰備不足或者彈藥本身就缺乏,導致部隊缺少彈藥。前者典型的例子就是蘇德戰爭爆發時的蘇軍,一些部隊倉促間來不及下發彈藥,有些部隊的坦克只有幾發炮彈,但是戰情緊急,那也只能倉促投入戰鬥,德軍也回憶一些KV-2重型坦克在作戰時極少發射炮彈,而是憑藉厚重的裝甲,直接衝進德軍陣地,用撞擊碾壓的方式摧毀德軍的大炮,這也是無奈之舉了。

    後者典型例子就是抗戰時的八路軍了。八路軍彈藥一直嚴重不足,很多史料記載,一些部隊戰士只能配發3、5發子彈,整個抗戰期間彈藥嚴重不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八路軍。八路軍採取的對策一是集中彈藥在部分優秀射手和主力部隊上。二是作戰時注重短平快,以短促的射擊以後就衝上去爭取快速解決戰鬥,這樣一來減少彈藥消耗,二是不給鬼子開槍機會,這樣繳獲的子彈會多。三是積極發展軍工生產,在簡陋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生產武器彈藥。

    第三種情況,則是不注重補給導致作戰時彈藥緊張。這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軍啦。諾門坎戰役時,日軍在7月攻勢時,82門師屬火炮一共儲備了3萬發炮彈,平均每門炮備彈只有366發。而對面的蘇軍開戰前足足儲備了60萬發炮彈,日軍回憶每開一炮對面就要還擊幾十發,日軍被炮火壓制的根本抬不起頭。還有英帕爾戰役,牟田口廉不顧叢林運輸線的不穩定,讓日軍向英帕爾發起進攻,結局自然是悽慘無比,日軍死傷6萬5千,敗退而歸。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需要看看是何種情況造成的彈藥缺乏。處於拉鋸戰還好說,一時的彈藥不足可以節省,支撐到後勤將彈藥輸送上來就行了。但如果是包圍圈中的防禦戰,那麼彈藥往往是不夠用的,只能有計劃的安排以及依靠繳獲來支撐。

    在二戰時,軍事科技已經趨於現代化,所以部隊的武器彈藥消耗、合理運用和發放彈藥問題都已經成為真正的戰爭科學。一隻不把彈藥當回事兒的軍隊是落後的,連美軍那樣不差錢的隊伍也在彈藥核算上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

    一般大型戰役展開前,彈藥消耗情況是必然需要被計算的,可以根據每支部隊面臨的情況,執行的任務,以及部署的武器,再加上歷史彈藥消耗量等情況來估算彈藥消耗數目,如果不考慮彈藥問題就胡亂計劃方案,參謀們就是不稱職的。

    可以說,只要沒有突發情況,部隊在大規模作戰時都知道自己彈藥會如何消耗,並且還有各種消耗量和後勤輸送計劃來確保部隊的正常作戰。部隊能如何打、能打多長時間都有決策擬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大戰役爆發前,軍隊都需要“醞釀”一會兒。他們都在攢物資呢。

    從二戰到現在,沒有一支部隊能做到無限制的作戰,武器越現代化,對後勤的依賴就越大,所以許多作戰維持的時間都有定數,例如李奇微發現的志願軍“七天”奧秘就是例子。戰場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是同樣的道理。就算有了突發狀況,也得嚴控彈藥的損耗,儘可能的做到持續性作戰。

    如果戰事實在是激烈,無法維持彈藥高損耗,那麼便只能想別的方法來維持戰爭了,例如八路軍的“狼牙山五壯士”,子彈打完了,就依靠石頭來打擊敵人;彈盡糧絕的日軍,依靠坑道和單人潛伏的隱蔽洞來接近美軍,謀求近距離的刺刀殺傷。所以說,只要使計謀巧妙、有鬥爭精神,一樣能殺敵。

    不過很多情況下,大戰場上彈盡糧絕時,士兵們都是逮到什麼用什麼,繳獲敵軍的武器彈藥使用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經常性的將對方的武器與己方武器混雜使用,為的就是個子彈好補充,能持續作戰。所以德軍拿波波沙,蘇軍拿MP-40都不算啥稀奇事兒。

    在著名的德米揚斯克包圍戰中,黨衛軍“骷髏師”與眾多德軍部隊在包圍圈裡扛住蘇軍的瘋狂圍攻相當長的時間並最終突圍,他們缺糧少彈,被團團包圍,許多彈藥物資都是從蘇軍那裡繳獲過來的,拿著波波沙迎擊的“骷髏師”士兵成了蘇軍揮之不去的夢魘。

    除此之外,包圍圈中的德軍還得到了相當強大的空投補給,德軍的特種轟炸機隊以每機每天2-3次、無護航密集飛行的方式為包圍的軍隊輸送了大量物資。空投的東西無所不包,槍械、食品、彈藥甚至是補充兵都有。

    另一場包圍圈裡的戰鬥也是如此——美軍101師在巴斯托涅的突出部防禦戰,他們遭遇了德軍的團團重圍和重灌甲的突擊,但所幸早有準備的101師官兵在任務路上就從兄弟部隊身上搜颳了大量彈藥,許多彈藥被歸攏到師部的彈藥庫進行按需分配,這樣使得巴斯托涅堅持了很長時間。

    不過,最艱難的關頭,美軍士兵們也不得不冒險爬出戰壕,在冰冷的雪地中摸索德國兵的屍體,尋找彈藥、食品甚至是衣服鞋子。

  • 8 # 深度工場

    主要有三種方式。首先是如同在松山戰役和瓜島戰役,日軍在戰役進行期間,將子彈主要集中給射擊技術比較好的射手和機槍手。

    其他大部分日軍實際上,就扮演刺刀反衝鋒的角色。如果最後一點彈藥都打光了,那就發動集體自殺衝鋒,基本都是孤島也跑不掉。這就是著名的豬突,其實就是不想投降,就衝出來送死。

    我軍的一般方法,是夜間派遣突擊隊到陣地前,撿敵人白天發動進攻,丟棄的武器。同時在彈藥保留不多的時候,想辦法從敵人薄弱環節突圍。如果包圍圈太嚴密,就採用分散突圍的方式,或者就地進行遊擊戰,尋找機會。

    美軍的方法就比較簡單了,直接發到戰役級別的空投,空投大量口糧彈藥給地面部隊。基本上,只要不是被嚴密合圍,絕大部分軍隊在彈藥出現危機的時候,都會伺機突圍。同時,所有軍隊都會非常關注自己的後方。

    一旦後方出現敵軍,就會迅速轉移撤離陣地。這也就是,德軍閃擊戰在戰爭初期,可以獲得極大成功的原因。德軍以裝甲部隊突破敵人陣地,向縱深高速前進,切斷敵軍後勤線獲取交通線和後方基地。

    在前線的敵軍主力,就會因為害怕陷入包圍,進入到彈盡糧絕的地步,而迅速撤退。只是後來,蘇軍在後方都會部署大量裝甲部隊擔任預備隊,這種戰術才開始破產。

  • 9 # 優己

    拿石頭砸!就這麼簡單。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從來都是拼命的,都是拼盡全力打對方,子彈打完了就上刺刀,刺刀打斷了拎石頭砸,沒有其他選擇,這就是殘酷到沒人性的戰爭。

    在戰場上撿對手武器的情況,對於防守的一方是不用想的,因為對手的彈藥也不富裕,基本上也都是打光了所有彈藥。不要被抗日神劇給帶壞了節奏,在當時的日軍來說,打槍依然是他們的主要進攻方式。當時日軍的彈藥也是每天補給的,按著常規的補給能力,每天每個戰士的彈藥供給量大約是150發。這彈藥對於拉栓式步槍來說是綽綽有餘的,所以一般來說日軍都是用槍解決戰鬥,想要找他們拼刺刀?門都沒有。日軍才不會那麼傻到有槍不用用刺刀。日軍會在一個足夠安全的距離用槍射擊,直到打光了子彈才會考慮用刺刀來打仗。所以想要打仗的時候撿對方武器,對不起,子彈也是都打光了。

    日軍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帶子彈進入戰場,那就是在進入陣地戰以後,日軍會選擇退出子彈改用刺刀解決戰鬥也並不是所謂的武士精神,僅僅只是因為38大蓋步槍的威力太大,會一槍打穿好幾人,為了防止誤傷自己人,以及怕跳彈打到石頭後反彈傷到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存在銀行的存款,如果存款人過世了,家屬也不知道,那這些存款該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