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李廣難封侯,並不是說侯有多了不起,列侯的地位還不如郡守和郡尉,必須服從郡守和郡尉的管轄,李廣早就是2000石的部級幹部,地位遠在列侯之上,封侯對於李廣來說,只是一種榮譽的象徵而已。

    接著再分析李廣為什麼沒有封侯,這和漢高祖,漢文帝,景帝,武帝的不同封侯標準密切相關。 漢文帝,景帝封侯相當吝嗇,漢高祖,武帝卻是出手大方,文帝景帝兩朝封侯總數,不及高祖或者武帝的三成。所以他們封侯的規則是完全不同的。文帝景帝按資歷封侯,先封高祖老臣,雖然李廣功勞大於萬戶侯,但是李廣始終輪不到封侯。

    高祖封侯雖然和武帝一樣大方,但是區別也是很明顯的,高祖是按功勞大小,武帝是按人頭數,這中間貓膩大了去了。武帝時期,武帝給誰軍隊多,那麼誰的斬首數多,功勞就大,武帝還有個奇葩規定,戰損比大的死罪,可是武帝總是交給李廣以一當十的任務,這樣李廣自然無法封侯。不過,武帝自己知道理虧,雖然沒有封侯,卻還是提拔李廣為郎中令,郎中令皇帝最親信的人,秦朝的郎中令趙高能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廣的功勳,在整個西漢,妥妥排在前列,李廣是漢文帝口諭親封的無冕萬戶侯,西漢一共才幾個萬戶侯,如果去除水分最大的衛青,萬戶侯就更是屈指可數。李廣歷經三朝,單單文帝一朝的功勳,文帝說萬戶侯都不夠封。

    李廣經常以少勝多,是萬戶侯裡最能打仗的,也是西漢諸將中能力最強的,李廣不僅擅長游擊戰,大軍團作戰,也是他的強項。

    先說游擊戰。史記中記載了李廣在隴西大敗老上單于的十幾萬大軍,雖然沒有詳細記載過程,但是從李陵的成名戰就能略窺一二。李陵只有5千步兵,面對8萬以上的匈奴騎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對敵心理戰,消滅了一萬多匈奴騎兵,如果不是叛徒出賣,李陵就會帶著4千多人,全身而退。 這將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李廣在隴西的作戰也是這樣的神奇之戰。根據漢文帝時名臣晁錯的上疏《言兵事疏》記載,李廣以小吏的身份(這一年李廣10幾歲,剛剛從軍,從底層做起),帶領隴西部分地方部隊,以及隴西子弟,大敗老上單于,“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從甘泉宮勝利而回的老上單于,萬萬沒想到,漢文帝的十幾萬騎兵車兵部隊,奈何不了他,卻會慘敗在一個無名小卒手裡,更可怕的是,他的十幾萬大軍是敗給了幾千“烏合之眾”。 從此以後,這個小卒的名字,一直是匈奴軍的夢魘,這個名字是屬於讓匈奴最最敬畏的戰神!------李廣!

    史記記載,老上單于不甘心失敗,隨後幾年又多次大舉入侵隴西,都被李廣帶領隴西子弟和公孫渾邪的數千義渠胡兵擊敗。即便有了義渠兵,李廣這支隊伍也不超過萬人。匈奴軍損失慘重,到軍臣單于繼位,只拿的出6萬騎兵,而且不敢從隴西入侵。

    這樣的戰績和能力,即便是韓信,灌嬰等人都沒有做到。難怪漢文帝忍不住封李廣為無冕的萬戶侯,不過文帝堅持原則,只給高祖老臣封侯,所以李廣只是口頭的萬戶侯。 到了景帝,又得從頭開始計算,而景帝也是以封高祖老臣為主,另外對民族代表也會破例封侯,比如公孫渾邪(公孫賀的父親)。

    再說大軍團作戰能力。漢景帝時期,在李廣等人的連續打擊下,匈奴實力已經大減,不得不與七國聯合以自救,大漢本來要主動遠擊匈奴,但是因為七國之亂,也需要休養生息,於是漢匈出現了一段較為安定的時期。在七國之亂中,周亞夫率大軍卻不救梁王,有人說是景帝授意周亞夫見死不救,消耗梁國軍隊的意思有,藉機害死劉武卻只會是周亞夫一廂情願,景帝和劉武兄弟情深 ,自始至終沒有虧待劉武。梁王的將領是韓安國,面對眾多叛軍有些撐不住了,周亞夫不肯救援,於是梁王把寶押在戰神李廣身上,授臨時將印,讓李廣指揮梁國軍隊,一舉擊敗叛軍。雖然是以少勝多,但的確是大兵團作戰。 漠北之戰霍去病5萬勝10萬一仗,幾乎是此戰翻版,只不過主角從李廣換成了李廣的兒子李敢。

    漢武帝時期,由於漢武帝喜歡用外戚,所以李廣主要負責挑重擔,帶著小部隊為衛青霍去病吸引匈奴主力,這種啃骨頭的活兒,武帝諸將中也只有李廣有這個能力做到。衛青霍去病則得到漢武帝的全力支援,部隊資源要多少給多少。尤其是衛青,只兩次戰役就損失士馬30萬,儘管主要面對的是雜牌軍,衛青的損失卻是匈奴的數倍,同樣資源,如果換成李廣李敢李息領兵,匈奴軍早就被滅了,也不會損失這麼多士馬,還有無法計數的資源。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李廣是一個無畏的將軍,也是一個受到全軍愛戴,並且漢代的老百姓也念及喜愛的一個人,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恐亡去。他勇猛無畏,精於射獵,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與匈奴征戰大小70餘戰,無不衝鋒陷陣,志為軍鋒,但是,他只能為將,很難封侯,將軍的勇猛與缺陷既於一身。

    一、殺人無由,李廣從將軍貶為庶民的時候,有一次他與灌嬰的孫子灌強去藍田南山打獵,在田間喝醉了,夜晚過霸陵,霸陵亭尉亦喝醉了,沒有讓其透過,李廣懷恨在心,等到李廣重新任命為將軍,李廣把那個霸陵亭尉招到軍中殺掉了。

    二、殺降不祥,李廣在隴西任太守的時候,羌人反叛,李廣誘騙他們投降,然後用欺詐的手段把已經投降的羌人800餘人殺掉。

    三、被俘而逃,有失軍人的尊嚴。有一次李廣與匈奴作戰,戰敗被匈奴生擒,被網兜在匈奴人的兩匹馬中間,李廣裝死,然後趁匈奴少年沒有注意縱身躍上馬,趁勢推下少年,奪了他的弓箭,逃回關塞。

    以及在吳楚七國反叛中,李廣任都尉,在昌邑奪得軍旗,立功顯名,然而他私自接受梁王授給他的印綬,這是令朝廷不爽的大事,作為將軍也是個人犯的大忌。可以說李廣有著這樣的為人處事、毛病多多,恐怕漢朝哪個皇帝也心如明鏡,侯爵漸遠。性格使然,命乃數奇,老淚一把,飲恨自刎。嗚呼,惜哉。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現在很多人都以為漢代飛將軍李廣是被漢武帝和衛青這對姐夫小舅子(漢武帝劉徹既是衛青的姐夫也是小舅子)個欺負得憋屈自殺:明明李將軍威風凜凜所向無敵,偏偏讓他打輔助,立功的機會的都給了衛青和霍去病。而衛青不讓李廣當先鋒的原因,是漢武帝有交代:“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意思是李廣這個人“點兒背,別讓他跟單于正面硬剛。”但是即使是對李廣李陵極其友好的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也不敢太過歪曲事實,沒有明確指出衛青欺負過李廣。

    認真看一遍《史記》,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讓人悲哀的事實:李廣居然是個常敗將軍,一生一次大勝仗都沒打過,三次全軍覆沒,還當了一回俘虜。要不是名頭響亮,早就被軍法從事了。李廣的勇敢和武力當然是沒的說,單憑一手神射功夫,就足以令匈奴喪膽,所以才會稱他為“漢之飛將軍”——不是王昌齡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那個龍城飛將,直搗龍城的是衛青。

    當年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衛尉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每個人都帶了一萬人馬(軍各萬騎),衛青直搗龍城,不但端了匈奴老巢,還砍了七百個腦袋回來。

    但是很不幸,李廣被打成了光桿兒司令,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了。司馬遷對李廣全軍覆沒一筆帶過,卻對李廣如何“神勇逃脫”大書特書。

    隻身逃回的李廣被免了職,也就是那時候他跟奉命巡查的霸陵尉結下了樑子,而李廣官復原職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報私仇殺了霸陵尉。

    其實李廣全軍覆沒不是最後一次,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李廣跟衛青一起去打匈奴,但是一個照面,就被匈奴射死了一半(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最後且戰且退,等到匈奴收兵,李廣身邊已經沒幾個人了(是時廣軍幾沒)。而那一戰,另外一路由衛青率領的人馬,斬首萬餘級。

    接下來到了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張騫和李廣從右北平出發,結果是“廣殺匈奴三千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身脫還”,又被打成了光桿兒司令。

    李廣為什麼終其一生也沒有封侯?什麼殺降、殺霸陵尉“傷陰騭”而不得侯封,那都是迷信說法,曾跟李廣一樣多次戰敗的公孫敖、蘇建、張騫都當上了侯爺。

    敗軍之將也能封侯,這跟漢武帝時期賞罰分明有關:你斬將搴旗,屬於大功,回來是要封侯的,你沒殺過匈奴大將(衛青霍去病連匈奴王爺都殺死或者活捉了很多),那你就得攢人頭——斬首千級,回來也能封侯,但必須是打了勝仗的人頭才算數,你死了一萬,帶回三千匈奴腦袋,那也是打敗了,不處罰就算開恩,封侯就別指望了。

    翻遍史料,居然沒有找到李廣一次勝仗並斬首千級以上的記錄。按照漢朝賞罰制度,要是給了李廣一個侯爵,恐怕更多的將士會心中不服——如果誰資格老、名氣大誰就能封侯,我們還用玩兒命到戰場放上去砍腦袋嗎?

    所以歸根結底,李廣應該算是一員勇將,跟名將和統帥還有一段距離,要是能在一個傑出統帥麾下衝鋒陷陣,就會像漢文帝說的那樣:“你要是生在咱們漢高祖時代,萬戶侯豈足道哉!”

    可是李廣聲名顯赫、資歷極深,每次打仗都要獨當一面,包括衛青霍去病在內,誰又能指揮動他?他又會甘心給誰當先鋒?

  • 4 # 一般明月

    王勃的“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寫盡了英雄的萬千落寞。而“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這等夜色裡的勒馬當風,給了後人無限遐思。特別是琅琅上口的“飛將軍”,把李廣推上了一個紀念碑式的人物。可是,如果細讀歷史,不知道你還會不會斬釘截鐵的為他鳴不平。

    李廣隴西人,祖上也是秦國戰功彪炳的悍將。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明君,曾在雁門郡、雲中郡等與匈奴一線前沿交戰區就職,曾於匈奴接戰70餘次,為何一生不得侯?真的是有人在他的封侯之路上做手腳嗎?

    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兩位各自在位20餘年的皇帝,一門心思把國家有條不紊的帶上了讓人羨慕的富裕。用司馬遷誇大其詞的說是,國庫裡穿錢的繩子都爛了,倉庫裡的糧食從房頂滿到大街上了。但在文景帝讓大部分富起來的同時,對於以搶奪作為基本國策的匈奴,採用的是忍讓與和親政策。而到了漢武帝可以大展拳腳的時候,憑藉文景的綜合國力,放量地對匈奴全面交鋒。

    漢武帝非常熱愛封賞,特別是戰場拎回匈奴人頭的這種,只要將領率軍割下一千級首級的即可封侯,就連跟在霍去病身邊的李廣的兒子李敢也封了關內侯。而飛將軍居然這麼一點頭顱都收割不到啊。衛青在於匈奴的七次征戰中,共計割首級五萬多級,青年才俊霍去病四次交戰,割首級11萬以上。其實,李廣七十餘次戰鬥,規模小,且勝少負多,漢武帝時期的五次戰鬥,三次未遇到敵人,兩次差不多全軍覆沒。飛將軍的由來就是在被匈奴俘虜,匈奴人把負傷的李廣放在網中,用兩匹馬馱著。而李廣奪下了旁邊的一匹馬,單人獨騎逃出,所以匈奴人稱他飛將軍。

    在深一點究其原因,李廣是一身精湛武藝,而治軍能力不足之人。對於手下的官兵,李廣像是一個感情充沛的兄長,史記記載他堅持讓手下先喝足水,吃飽飯,才喝水吃飯,深得官兵愛戴。但是,行軍紮營時,他不派人守夜,也不做足偵查工作,交戰時也是毫無章法,憑著一股勇武,往往自己也在敵陣裡暢快的衝殺,這對於主帥基本上是胡作非為了,所以才會被俘。

    最後一次出征,漢武帝特語囑咐衛青把李廣作為東路軍,不放心讓他跟主力交鋒,李廣賭氣出營門,在讓人不解的沒有嚮導的情況下迷了路,估計已是一頭白髮的李廣,引咎自刎。

    李廣當然是英雄,但不蓋世,有扼腕嘆息的地方,但封侯似乎也不大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蜂過箱一個月,蜂群弱,出現王臺,是否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