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塘漁翁1

    子路性格剛直爽快,說話快人快語,想到一點就發表意見,所以難免考慮欠周,但子路也樂於接受他人的意見,只要你說得有理就會欣然接受。孔子對子路的個性一清二楚,所以孔子發現子路有什麼問題,就會給予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比如子路有一次問孔子:“如果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在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怎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問過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卻答說:“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髮現同樣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不同的答覆,想不通,便問孔子,孔子說:“冉有遇事猶豫不決,所以要鼓勵他當機立斷;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謹慎持重。”這個故事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手法,而且在教育子路冉有的同時,也讓其他子弟得到啟發,學會應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 2 # 讀書小當家

    孔子大弟子是顏回,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經稱讚顏回“安貧樂道”“舉一反三”。

    在眾多弟子中,最會做生意,最有錢的就是子貢。子貢曾經稱讚顏回“舉一反十”。按理來說,這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

    但有學者提出一個相反的結論:孔子最喜歡的弟子,其實是子路。

    如果我們閱讀《論語》,常常會發現孔子罵子路,同時子路也常常頂撞孔子,這就像現在調皮學生對老師的頂撞。

    但子路不是光會頂撞的人,他是一個對孔子理論貫徹到底的人。孔子錯了,其它弟子會不敢說,但子路會大膽說出來。

    比如,《論語》中提到:“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南子是孔子老大的老婆,但南子又是一個“青樓女子”。按照孔子的理論,君子是不可以主動去見“青樓女子”的;但另一方面,不見老大的老婆,也不符合“禮儀”。因此,孔子就去見了,但子路不高興了,認為老師孔子說話不算話。

    當時孔子的回答是:“如果我做錯了什麼,那就求上天來審判我!”

    我們這裡可以看出,子路雖然捱罵,但也一針見血地提出了孔子教學存在的問題,從側面上完善了孔子的理論。

    後來,子路在衛國當官,剛好了發生“父子爭位”。當時,孔子就傷心地說:“子路這回一定死了。”果然,子路為了維護叛亂,被人射下了冠纓(君子死,冠不免)。據《史記》記載,子路因此而自殺。

    雖然子路的行為,在今天看來有點可笑,但卻是對孔子理論最堅決的貫徹落實。可以說,孔子是理論家,子路是實幹家。在一生中,子路多次保護孔子安全,對理論貫徹到底。孔子非常瞭解子路,因此對他的責罵,實際是“愛之深,責之切”。

  • 3 # 風過無痕攝有痕

    孔子曾說過子路會“不得好死”的話,並經常告誡子路不要太沖動,如果不是這樣的提醒,恐怕子路早就殺身成仁了。

    孔子信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以喜好標準來要求所有人,而是因材施教。比如子路和子貢問老師關於“怎樣才可以稱為士?”雖為同樣一個問題,但孔子回答有別。回答子貢是三個標準:即自己的言行都保持著羞恥之心,出使四方各國不辜負君主的使命;次等的就是宗族的人稱讚他孝順,鄉里人稱讚他友愛;再次等的是說話一定要誠信,做事一定要堅定果斷。而回答子路是:要友好地處理好朋友之間、弟兄之間的和諧關係。

    又比如子路、冉有問老師關於“聽說一件事很可行,能去做嗎?”的同一問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對子路說:不行,你還有父兄在,要先照顧家人再去做;對冉有說:你覺得可以做的話,就大膽去做。並對公西華問的迷惑解釋:冉有這個人本來就很謹慎,所以我告訴他想到了就去做吧。但是子路不同,子路的性格有點魯莽,容易衝動,所以我要讓他謹慎行事。

    孔子之所以為聖人,不是因為他多麼完美。論完美,他不如顏回的沉靜、內斂、理想化和自覺自願犧牲精神,也比不過在政治上有作為的子貢。成就聖人,全在於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能教育出顏回、子貢般人物。因材施教是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人才有高下,難怪孔子說:中等以上資質的人,你可以對他說高深的話;中等以下資質的,你就不能還用對待資質好的學生的那一套方法教他。

    子路性格到底怎樣呢?據《史記》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可見子路是個粗人,既豪爽,但也有些魯莽。比如在衛國期間,孔子去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表現出不悅,對於子路的疑心 ,性急而敏感的孔子,只好有些狼狽地對天發誓,“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子路你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呀!讓老師下不了臺。

  • 4 # 張雲雷的長篇小說連載

    關於子路為何總是捱罵,孔子此舉是何用意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從《論語》一書中可知,子路的特點是性格耿直、忠誠,行為魯莽,優點突出,缺點也突出。孔子說他"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等等帶有否定含義的話較多,他是孔子弟子中的一個"反面典型",孔子經常透過解說他身上的缺點來教育大家。這也是子路總是"捱罵″的原因。

    《論語》中的下面的一段對話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呢?"而等到冉有問同樣的問題"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時,孔子卻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以上論述說明孔子對子路非常瞭解,然後因材施教,對子路加以約束,以防他過猶不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孔子的言行,就會發現中庸思想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指南。

    可惜的是,後人大多並未得中庸精髓,誤以為中庸是"和稀泥"、"隨風倒"、無原則等,有的人說到中庸時,還嗤之以鼻,一副輕蔑的樣子,有的人甚至都沒認真讀過《論語》、《中庸》等經典,就人云亦云地貶低中庸,真中華先聖之不肖子孫也,真無知之人也!中華智慧結晶之一竟如此"遭遇",令人痛心!所幸的是,現在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化的精華正在得到重視、推廣、研究、超越,文化百花園呈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 5 # 老張說學而君子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稱:“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在《論語》中子路還被稱為“仲由”“由” “季路”。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子路生於公元前442年,於公元前480年死於衛亂,這一年孔子72歲。聽說子路的死訊,孔子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由此可見,子路對老師絕對忠誠,儘自己最大可能維護老師的尊嚴。子路是孔子第一批弟子,是跟隨孔子最久的弟子。在孔門弟子中,子路很特殊,孔子於他亦師亦友。太史公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這段話很有趣,子路在拜孔子為師之前,一副街頭霸王形象,還總欺負孔子,他們算是不打不相識。因為這段特殊關係,因為子路的性格,因為子路是孔子弟子中的前輩,因為子路是孔子的保護者,他們之間鬥鬥嘴就顯得很正常了。

    孔子是怎麼罵子路的呢?《論語》中孔子是主角,那麼子路就是第一配角,因為他出現次數最多,主角和第一配角之間的對話一定要富於戲劇性才對。孔子通常是背後誇子路,當面罵。這往往說明關係親近且特殊,如果反過來就麻煩了。比如孔子發感慨“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我的主張行不通呀!要是漂流於大海,也許只有子路跟著我吧!”子路聽說了之後挺開心,老師這麼說,說明認為他最可靠呀!他一開心孔子隨後來一句“你也就是比我勇敢點罷了!”孔子有一次誇子路,也許是給學生講課拿子路做案例“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子認為“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子路很開心,總唸叨,孔子一看,就說“這不是應該的嗎?” 子路彈琴,孔子奚落他 “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意思就是:“你這兩下子還彈呢!”門人一看孔子這麼說就不尊重子路了,孔子又為子路正名:“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意思是“子路水平很高,只是不甚精微。”潛臺詞可能是“你們也許還沒看見大門呢!”從這幾段故事看,孔子和子路關係很近,很欣賞子路,年齡最接近彼此相處時間最長,說話就比較隨意一些。說是罵,不如說是一種親近的幽默的表達方式而已。

    如果這些不算罵,那麼有一些肯定是。比如有一次孔子病了,子路的有些做法不合禮制,孔子罵他“由之行詐也。”“你怎麼弄虛作假胡作非為呢?”孔子很生氣,但是也有一句話“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意思是:“就算我真死了,也用不著別人處理後事呀,你們幾個人不行嗎?”雖然在罵,但也是把子路作為可以處理自己後事的人,是最親近的人。有一次孔子罵子路“野哉由也。”“你也太野蠻太不懂事了!”但起因是子路說孔子“子之迂也。”“您也太迂腐了!”雖然罵,但馬上孔子講了“名不正則言不順”的一番道理。還有一次孔子說子路不得好死,這肯定是罵人的話,但孔子是笑著說的,雖然一語成讖,但能笑著說這樣的話只能說明關係好。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我們注意到,孔子對子路罵歸罵,但罵完就完,還是很親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的體會,父母對孩子、老師對學生、領導對下屬,罵得最多但該怎麼樣還怎麼樣的,往往是最親的。

    孔子罵子路,孔門弟子中,敢給老師使臉子甚至頂撞老師的,也只有子路。比如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在衛國,見南子。子路不高興,逼得老師對天發誓。比如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子路又不高興。比如在陳絕糧,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周遊列國的時候,在陳國斷糧了,子路氣哼哼地質問老師“怎麼混成這樣了?”其他弟子對孔子都是畢恭畢敬,比如孔子說顏回“於吾言無不悅”,但子路經常“不悅”。所以子路捱罵也是正常的。不過子路的直截了當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孔子教導的。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問怎麼侍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但也能直諫。所以子路直截了當也是應該的。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緦緦,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緦緦,兄弟怡怡。”孔子用“朋友”“兄弟”關係來解釋問題,我猜測也隱含著孔子對和子路的亦師亦友關係的認可。

    子路是孔門十哲之一,很了不起。孔子很倚重子路。所以所謂的罵是兩人之間特殊關係的反應。《論語》中還有一句著名的罵人的話也很有意思: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孔子罵原壤:“你這個老不死的簡直是個禍害!”邊罵還邊拿手杖敲打原壤的小腿。即便又罵又打,但孔子還是親自幫助原壤處理他母親的喪事,因為他們是發小。

    透過孔子對子路,對原壤的“罵”,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孔子!或者更有助於我們認識孔子吧!我們學習聖人言教,是為了生活更真實更精彩,而不是虛頭巴腦、追名逐利。

  • 6 # 中國經典通讀

    子路,是孔子學生中比較勇猛,憨直的人,是一個熱血直腸子。

    這顯然不符合孔子教學的終極目標,孔子是要培養“智仁勇”三者完備的全才,

    子路是勇氣過人,而智慧不足。這樣的人,是非常悲慘的,因為有愛心和勇氣,缺少智慧,會為了做好事而傷害自己,好事自然也做不久。

    孔子對子路進行了各種教誨,可最後,子路還是沒有學會,最後在衛國被砍做肉醬。

    孔子說,他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了,可是子路太直了,改不了了。

    子路死後,孔子非常傷心,吃飯的時候,看到肉醬蓋飯一類的東西,都會想起子路,不忍食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派出所立案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