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空下的可麗餅
-
2 # 一諾的島
看電視和閱讀都能獲得資訊,但二者的區別確是千差萬別的,對於孩子的影響更是天差地別。
一、看電視是被動注意,閱讀是主動注意。
心理學中,注意被分為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主動注意又稱為有意注意,是自覺的有目的的注意。被動注意又稱為無意注意,是自然發生的,沒有自覺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的。
人們之所以喜歡看電視,是因為電視用聲光刺激引起人們的被動注意,這個過程是很輕鬆自如的,人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而閱讀,需要人主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這個過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所以閱讀比看電視累。
嬰兒時期以被動注意為主,出生後3個月開始能短暫地集中注意人臉和聲音,學齡前期兒童能保持一定時間的主動注意, 5-6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約15分鐘左右,7-10歲約20分鐘,10-12歲約25分鐘,12歲以後是30-40分鐘左右。在青春期初期,孩子的主動注意基本上能接近成人水平。
當你瞭解了這個發展規律,自然就能理解為什麼孩子更喜歡看電視了。可我們卻不能由著孩子只看電視,還要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這是因為閱讀的好處遠勝於電視。
二、閱讀比看電視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根據二八原理,看電視獲取的資訊,20%有益,80%都是垃圾資訊,而閱讀則是80%有益,20%垃圾。
你不能盼望從眾多娛樂節目和肥皂劇中學到太多的知識,但你卻可以從大多數書中獲取寫作者的思想精華。赫爾曼· 塞黑說:世界上的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閱讀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需要從大量的書籍中獲得知識,擺脫愚昧。透過看書,孩子能形成自己的三觀,正確的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開拓了眼界,也養成了自己的氣質。
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李宗盛說:世上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你讀過的書,即使忘了內容,也已融入你的思想,成為你的骨血,每一本都算數。
閱讀能提高人的心智水平,電視卻對寶寶的成長危害很大:長期看電視的孩子,缺少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缺少與人的交流,智力發展與社交能力都會受到影響;看多了電視中的具體形象,孩子的想象力也會被束縛,聯想能力和創新能力也都會受影響;更不用說電視對孩子視力、體型的影響了。
所以,儘量排除電視對孩子的影響,幫助孩子多看書,養成好的閱讀習慣,這是家長一定要做的。
-
3 # 癲濟哥
看電視怎能和看書比擬。看電視,由於電視劇,電影都是經過他人(編劇)二次加工,本受電視、電影屬性限制,許多內容壓縮。譬如,《西遊記》100回,只拍了二十幾回。《紅樓夢》一百二十回,也只有幾十回。最大的問題是,受個人學識及見識所限,錯誤、甚至文中所含深意,根本無法盡興表現。例如,《西遊記》最明顯的是暗含道家、佛家養生大道,就算六小齡童演的再好,也表現不出此層含義。譬如文中“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山”,說的就是以心觀照結靈胎的下丹田。可笑的是:百度首頁推送一個小朋友的解釋:在一寸大小的山上。請問,這麼小的山,怎麼容納下孫悟空師兄弟及須菩提。這裡的須菩提,一個叫:蝸牛看西遊的,解釋更可笑。須,通虛,是虛空大境。還不如看80年代《西遊記》註釋。起碼提醒讀者是個虛陪的人物。再譬如《紅樓夢》,一個小青年及百度百科把元春賜予給林黛玉的禮物中的一領芙蓉簟,根據李清照的詞,解釋為涼蓆,這是十分可笑的。賈家那麼富裕,缺幾張破席子?況且動動腦子就想明白:一領等於500張,賈元春腦子有問題嗎?給林黛玉五百張破席裹屍嗎?顯然不是,而是一種極其珍貴的紙,傳說是一個歌姬發明的,以前鴻雁傳書的紙是麻紙,質量很差,此女在芙蓉溪的旁邊改進了紙質,這種紙在後期掛槳時加入了芙蓉花的粉色,紙張精美光滑,據說此女與蘇軾都用此紙來傳情詩。《紅樓夢》本來是寫風月的,賈元春給五百張涼蓆,百度百科、劉心武都這樣,我只能呵呵。
綜上所述,你以為呢?
-
4 # 北十
電視的本質是提供娛樂。哪怕是接受資訊節目,看新聞,仍然屬於被動式的吸收資訊,無法調動深沉次的思考。
影視是立體化的傳播手段,綜合文字、圖片、影像、聲音,人會更容易接受資訊,感覺不費力。問題就出在不費力上。人是有惰性的,長期的被動接收資訊,如果不進行主動和深沉次的思考,久而久之,思考能力就會下降,甚至也不會有思考的意願。
書本是單純的文字,頂多帶些圖片。因為傳播的形式單調,不是直觀的資訊,所以人在看書時就要調動大腦思考,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這本書在講什麼,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再勾連起大腦儲存的其他資訊。
舉個詩詞的例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影視如何表現並傳達出其中的意境?只有文字才能傳達出來那種韻味。
這就是很多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原著黨不滿的原因。看書的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影視,哈姆雷特就是那個演員。
-
5 # 天空中迷失方向的鳥兒
看書和電視要說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了,我認為最突出的就是與原著的差別了。比如前次看的餘華的《活著》書本上和電視就有很大的區別了,原著上寫福貴的兒子是因為老師叫去給難產的縣長夫人抽血,結果活活抽血給抽死了。而電視上是說縣長因為開車打瞌睡撞到了牆把福貴的兒子壓死在下面了。
當然除了這個還有一些視覺上的區別,看書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一些很美的句子,而你可以記下來重複揣摩反覆觀看,而電視是不經意間就錯過了只是知道大致的劇情而已,並不能看出其中很多細節。
-
6 # 狂喜淡墨a
看書與看電視有何本質區別?
看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養成讀書習慣能夠一生受益,我將自己讀書的體會說一說,人生己步入不惑之年,回憶往事,內心不知不覺感慨歲月是如此無情,讀書已伴隨50多年,曾幾何,夜讀於床案或南窓之桌,讀過好多書,歷數幾部大書,中國古典四大名著,16歲之際就讀楊沫的青春之歌,似懂非懂,也不知其人生意義是何?這樣的一頁頁的泛讀,從那時感覺能夠讀一本厚厚的書,己覺了不起事情,由然引發了,喜歡讀長篇小說,四部古典長篇小說,是我初中階段完成了自己訂的計劃,如此增加了讀書興趣,增長閱歷,提高了文化素養,內心有了詩意的生話情趣,從中知道了很多領域的風土人情,及人生之悲歡離和,領略了文學給予藝術魅力之享,陶治了情致,富有性情中人之雅氣質,涵養著自己語言交流,達及書面表達能力,從而更多是內心充滿了世間之愛憐和痛恨,明辨真善美之能力,
以上粗略述之讀書之點滴。
那麼看電視,是謂娛樂消遣而己,浪費了人大量寸陰,對於自己受益,微乎其微,當然選擇對自已有益的節目,是有意義的。故擇臺而視,另外電視對眼晴不利,長久會對身體只有壞處無好處。
讀書能養心,增智,沒有讀書人怎能有如此的體驗?
`
-
7 # 朝陽6zaq
看書是透過文字去了解內容,看電視是透過影像去了解內容。
看書重在“品”,讀書時透過細細的品味能感受作者的情感,腦中會浮現出文中所描繪的畫面,精神與前人交融,感受到前人的喜悅、憂愁。每當我讀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便能感到作者那偉大的濟世情懷,使我精神為之一振,想要振臂高呼。好書會自帶古樸、大氣的特質,能讓讀者沉迷其中。
看電視主要是透過演員的表演來表現展現內容,演員的演技會影響到看者興趣,同時劇情會限制看者的思想,無法進行思想的延展擴散。無法達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總的來說,看書主要是用來提升自身的修養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看電視主要還是用來放鬆和愉悅身心,故希望大家都多讀讀書,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精神素養。
-
8 # 四味書
想象的邊界不一樣。
看電視,是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給你設定好的情景。
看書,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力信馬由韁。
比如你看《西遊記》原著,你怎麼想象也不會想出86版《西遊記》的那種美好畫面。
-
9 # 我孝敬父母了
書分很多種,電視節目有很多。看散文書籍與看《智慧人生》不同,看養生堂節目與看電視劇不同。看書更側重於學習,提高自己;看電視更側重於消遣、打發時間,以娛樂為主。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電視了,因為言傳身教,我基本上就是看書。看書對我的幫助更多,如果不是泛讀,最後接觸到傳統文化書籍,很難想象,現在我會是什麼情況。期間有幾年時間,我是以看手機優酷影片為主,把內容緩衝後方便自己看。主要內容有:中醫基礎理論等系列中醫影片、葉曼老師道德經等傳統文化影片、五行音樂等音樂影片。看書有《了凡四訓》書籍,看電視有《了凡四訓》電影(電視劇),二者都能看,我一個人的時候選擇看書,人多的時候看電視;殊途同歸,條條大路通羅馬,目的是把道理和原理學會並學以致用。看書方便,外出旅遊到其它城市,都有新華書店或圖書館可供我們看書;也可隨身攜帶書籍方便翻閱。久視傷血,在電視機和遊戲機還有手機沒有發明(普及)之前,好像應該沒有這麼多近視眼患者。《道德經》裡有一句話:五色令人目盲;現在的電視等都是彩色,一開啟就有五顏六色的內容。人的觀念不同:提起看書好像就是說學習、看電視就是玩;這樣的觀念也的確大多數時候都是正確的。現在的電視和手機基本上一樣,可以聯網搜尋節目,但能抱著學習的心態看節目的人應該不多吧。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書要多看,電視也可以不看,視具體情況而定。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不會誤導到您,您每天開心快樂,每天健康,每天都增長智慧。
回覆列表
看電視和閱讀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被動灌輸,後者是主動學習,兩者對於我們大腦和心智的影響天差地別。
不知道樓主在生活中發沒發現過這樣一個現象?越是學歷高學習能力強活到老學到老的專家學者知識分子,越少聽說有得老年痴呆症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可以一直保持旺盛的創作和研究能力,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而國外早就有研究表明,長時間看電視已經成為老年痴呆症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誘因。
美國學者艾德勒和範多倫所著的一本閱讀學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是美國閱讀學的經典教科書,自1940年出版後一直再版)中就明確提到了人腦的用進廢退原理。人腦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經常運用就會萎縮,比如很多工作忙碌的人一退休下來就立刻死亡了,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有一種人為外在的支撐力量要求他們用腦,但退休了之後,這種外在的支撐力量消失了,又沒有內在的心智活動,他們便停止了思考,因而死亡也隨之而來。
而看電視就如同工作對我們提的要求一樣,是一種外在的支撐力量,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以為自己在動腦,但其實只是對外在刺激的一種應激反應,而且看電視就像服用藥品,一旦習慣之後,你需要的劑量就會越來越大,直接導致上癮,但最後會對你大腦的有益影響卻微乎其微,甚至毫無作用。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不主動動用大腦,發揮內在的生命力量,那我們的心智就會停止成長,最後邁向死亡。
人類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特質,就是我們的身體狀況在30歲之後就會一直走下坡路,但大腦只要運用就能夠無限地成長和發展下去,永遠不會停止。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僅對我們的工作, 事業有幫助,還能幫助我們的心智永遠保持活力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