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湘中十八子

    想要獨立,做到如下3點:

    1、生活上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經濟上獨立,也就是自己賺錢養活自己;

    3、思想上獨立,任任事情自己思考權衡利弊後自己做決定。做到以上3點,基本上就是一個能獨立的人了!

  • 2 # 帽梓哥哥

    內容有點長:但一定對你有用!

    我們天天叫囂著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事實上,我們的整個社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反獨立思考的。

    這個問題,我曾經在為什麼年輕人不聽勸,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 萬方中的回答 答過一部分,現在我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再來系統而完整地答一遍。

    通常而言,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先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有了觀察,有了對事物的體驗,最後才行成了我們對事物的概念。

    譬如,我們觀察蘋果,才知道了什麼叫蘋果,我們觀察了牛,才知道什麼叫牛,我們觀察了蜜蜂,才知道了什麼叫蜜蜂。

    然而,我們的教育方法是:在你還沒有廣泛地認識世界本身和觀察世界之前,先往你腦子裡塞概念,這樣,你就不知不覺地,對這個世界有了偏見。

    譬如,在我們還是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告訴你,蜜蜂和牛是人類的朋友,因為蜜蜂為人類釀蜜,牛為人類耕地,牛耕完地,肉還奉獻給人吃。

    而蚊子則是人類的敵人,因為蚊子吸人血。這樣,先入為主的印象由此產生,以致於以後有什麼新的內容再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錯的“,偏見就由此產生,更談不上什麼思考。

    其實你理性地思考一下,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完全不是。

    這些動物他們作為自然界食物鏈中的一環,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他們客觀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客觀的,是中性的,我們大多數時候來判斷動物的好壞,將他們定性為“益蟲”和“害蟲”,都是因為私心,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這些動物的愛與憎都是源自於一種非常自私的情感。

    比如,蜜蜂本來辛辛苦苦釀的蜂蜜,是餵給其他幼蜂和蜂王吃的,人類強取豪奪,把數百隻蜜蜂辛辛苦苦釀的蜜一口給喝乾,完了來一句:“啊!蜜蜂啊,人世間可愛的精靈!”

    還比如,牛本來就是要在草原裡生長,人類把它們綁起來,命令它們為其耕地,耕不動地了又將牛殺掉,吃牛肉,扒牛皮做鞋子、皮包,完了來一句:“你看,牛真是人類的好朋友啊,生前勤勤懇懇,生後又將自己奉獻給人類。”如果蜜蜂和牛知道這些,非得氣死不可:“誰他媽願意勤勤懇懇、奉獻給你了?”

    至於這樣的理解,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我在如何看待吃狗肉這種行為? - 萬方中的回答 這個答案裡面回答得非常詳細了,不贅述。

    也許你覺得造成這樣的偏見沒什麼,我在此就跟你舉一個更為嚴重的例子:

    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我們早些年,小學生有所謂的愛國教育。

    就是一沒事,大家都不用上課了,組織所有的學生去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片“。

    裡面的內容,無非就是《小兵張嘎》、《地雷戰》這些片子,關於政治方面的東西,我就不多講了,有一點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這些片子中,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性格塑造,過度的將日本人醜化了。

    這種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於,當我們長大以後,我跟很多人一談到日本的產品,先來一句:”日本的東西,反正我是不買,不管他好不好,我只支援國貨。“

    不談資料、不談體驗、不談做工,什麼都不談,只談立場。

    假如你公開場合下讚揚日本的東西好,你就更有麻煩了:“你這種人要是碰到打仗,一定是個賣國賊。”

    這種思想,倘或僅是在對待日本這一方面,帶給他民族主義偏見,那也就罷了。

    給他帶來更多的是,當他判斷任何問題的時候,情緒不由自主地起了主導的作用。在他看其他事物的時候,他更是帶有偏見、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儘管在他本人看來,一切都是“非常合理”的。

    我想如果你有機會,在他還沒接受這些概念的時候,帶他去一去日本,感受一下當地的異域風情,他又會對日本有著不同的理解。

    這是我的一個親戚,他不僅僅喜歡在朋友圈發這種東西,他生怕我沒看到,所以朋友圈發完,還私下裡發給我。最後我不勝其擾,跟他說了一句“不要再發給我了”——為了讓他感受到我是對事不對人,我耐心地向他解釋,為什麼不要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不僅對我沒有幫助,對他也是一種禍害。

    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我看看你的觀點和我的有什麼不一樣、學習一下”,我發過去的東西,壓根就不看,根本就不思考,因為此時對於他而言,他追求的是情感上的一致,直接回一句:

    這些東西,我摘抄其中的一條,然後來解釋下,你就明白我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們去看這些東西:

    他這麼說有道理嗎?

    看上去有點道理,但是你看了以後,和沒看是一回事,和我們平時在街上路過的標語口號沒什麼區別。

    究其原因,這些東西都有一個特點:只向你灌輸概念,至於這個概念正不正確、如何得到的、他的立論在哪,講述者完全不在乎。

    比如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我不知道你這一句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我們稍微細想一下就知道,這話對嗎?

    顯然不對,不然那些重點班怎麼會有差生的?既然跟著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請問,那些跟著優秀同學在一個班的差生是如何誕生的?

    你是調查了100個人,然後有90個人有這種結果還是怎樣?然而他給出來的態度是不解釋——你去照著我說的做吧!相信我!

    還比如這句: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

    在這裡,你既然定義了勤奮的人,請問什麼叫勤奮的人?是朝九晚五上班就叫勤奮?還是晚上加班到10點叫勤奮?還是通宵才叫勤奮?

    為什麼和勤奮的人在一起,我就不會懶惰?

    不解釋、不推導,他只給你灌輸一個概念:“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你去領悟吧!

    事實上,這些東西都談不上是思想,更談不上思考,但是他在很多地方很流行,為什麼呢?

    歸根結底,他滿足了很多人急切的心理:看一句話我就要起效,看一篇文章就要改變我的一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做一件事情,只想知道結果到底賺了多少錢,不想知道其中的經歷和過程。

    做一道題,不想知道到底哪裡錯了、需要改進,只想知道最後得了多少分。

    ”我不想知道過程,我只想聽結果,你就告訴我,你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這不是我們很多家長喜歡說的話嗎?

    因此,當我們看一個問題時,就只想得到結果,根本就不想去思考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突然有一天,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這麼一句話,所以這下正好滿足了你的這種慾望: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嗯嗯嗯,我知道了,講得太好了。

    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到處充滿著一股子,我稱之為的“鈣片文化”。

    什麼叫“鈣片文化”呢?

    “腰疼背疼腿抽筋?一粒鈣片,夠了,一片頂兩片,馬上吃馬上有效。”

    我們在對待文化上面也有著同樣的態度:試圖用一句話感悟人生道理,用一篇文章概括人生,大家都很急,都很焦慮,都想用最短的時間收穫最多的知識。這個過程中就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思考,所以也別怪自己沒有獨立思考,因為平時就沒思考,所以也談不上什麼獨立。

    我父親甚至曾經對我這麼說:“要是知識可以像湯一樣灌就好了,我直接把我我的腦袋撬開,倒到你的腦子裡,這個世界要這麼簡單該多好。“

    當時我也覺得這樣真好,那樣我就不用去花力氣去學習了。現在細想,真可怕。

    要我全部複製了我父親的思維,那麼我這一輩子也就我父親這種水平了,如果我要提升和進步,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將裡面的偏見和錯誤一一去除掉——與其這樣,還不如從頭開始學。

    我在一個鞋廠工作的時候,一個版房的師傅跟我說,他平時沒事也想像我一樣,多看看書,提升提升自己的水平,希望我介紹幾本書給他,於是我介紹《引爆點》給他看。

    看了一半他對我說:”我覺得你這本書,太囉嗦了,你看啊,一本書,他就講了三點: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太慢了,“最後他補充:“我喜歡看一些有用的書。”——他的意思是,希望看了就能能賺錢的書。

    你看,一個人看慣了這一類“心靈感悟”、“大師語錄”,他就再也受不了要思考的東西了。畢竟很多人還是沒明白,賺錢難,學知識更艱難。既然你想著學知識,就別想著輕鬆。學了知識,要將知識變作思考,再進行變現,那就更難了,尤其在這個對智慧財產權不怎麼保護的國度裡面。

    你生產一臺手機,大到用什麼材料、你的盈利模式怎樣、如何營銷,小到你的倒角要怎麼處理、你的字型怎麼渲染、你的圖示怎麼設計,你都要懂,這裡面要看多少的書?要學多少的知識?

    事實上,一個人生道理,哪怕是一個我們平時看起來很細小的人生道理,我們通常要經過“舉例子(或者擺資料)”、“分析”、“得結論”一個完整的迴圈,並且,當你引入每一個新的概念的時候,都要小心地審視前後邏輯的銜接,經過一個完美的邏輯演繹,最後才能把一個精彩的答案呈現給讀者。撇去感悟、思考的時間,光是打字,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豈是一句話就能參悟的?

    在我們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先不要急於去得結論,而是著重去觀察,思考,在驗證你的觀點時,仔細觀察你的證明方法是否有錯誤。開始的時候,可以試著用個別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慢慢的,可以嘗試用大機率事件或者資料。

    在看別人分析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著重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結果。

    當別人跟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看書時,不要過度的放鬆,相反,應高度的警惕。因為這時,別人的經驗代替了我們的經驗,別人的思考代替了我們的思考。這個過程看起來毫不費力,事實上,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跑,將別人的觀點和見解全盤接受。當你停止自己的思考而將別人的思考完全接受時,很容易產生偏見和誤解。

    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著或多或少,對世界的偏見,或者說,對這個世界的錯誤理解,即便在你看來,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合情合理。不過那不要緊,關鍵你需要保持一顆隨時學習的心。當別人提出和你觀點相左的思想時,首先注意控制好你的情緒,仔細聆聽別人的觀點和見解,看看他們在說些什麼,他們說得正確的地方,可以學習。

    他們說得不對,找出他們說得不對的地方,向對方提出來,幫助他改進。如果你提不出來,只是一味地反對對方的觀點,說明此時,情緒正在左右你的大腦,務必冷靜下來再思考。(事實上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對不同觀點的時候,都彷彿自身受到了侮辱,想方設法說服對方,證明自己的正確,其實這些都沒必要)

    但是每次別人問及我,我都會耐心地向他解釋——這通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對一個人而言,接受一些唾手可得的東西容易,接受真正的好的思想更艱難。

    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是這樣,很少有一開始就正確的時候,無一不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校誤、矯正,最後才臻於完善。

    如是這般,你勤思考,多思考,自然會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 3 # 轉身未來期待永久

    首先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性,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得風格,能與眾不同,要充分學習知識,發揮自身價值,讓自己魅力四射,要培養自己的精神獨立,肢體語言辦事風格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感情上的獨立,這些都必須在平時一言一行中慢慢培養好的正能量習慣和方法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智慧家居是熱點,但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