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羅蘭依然

    家長更關注學習成績是因為有個高考,高考要根據成績把孩子分個三六九等,畢業後相對於就業當然也是三六九等。既然關乎孩子命運,為啥不去關注成績呢?

    小學生的考試成績上級是不允許以大榜的形式發放給家長的,但是上了初中就完全不同了,每次月考都全校排大榜,對於有望升高中的,都有明顯的標記,而上了高中,名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有的家長都要靠這個來預測孩子能考取哪個等級的大學。因為大學基本關乎孩子一生的命運。

    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更關注學生成績而不是其他,是不是就如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

  • 2 # 蘿蔔繪畫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不禁想起,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不要和別人比吃穿!要比就比學習!”

    家長的眼裡只有分數!但我一向不認同這句話。

    不論比什麼,一旦把人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建立於比較一些外在標籤上,人會很容易迷失自己。

    我見過太多因為執念於比成績,而陷入極大痛苦乃至絕望中的窮孩子,他們都曾是“比成績”的贏家。

    窮人家父母喜歡這麼說,是基於對窮人缺乏其他出路的客觀認識,以及對成績優秀的子女超越父母、改變命運的未來,寄予一種美好而簡單的想象。但又恰恰因為他們從未在比成績這事上取得過多少勝利,也就接觸不到那些真正的學業優勝者,對於優勝者(也即許多窮人眼中的“逆襲者”)之後會遇到什麼,他們一無所知。

    越優秀的窮孩子,他們與父母的人生道路越是註定沒有重合度,父母所能給的有效指導與保護也就越少,所帶來的阻礙與誤導卻越多。若不加選擇地聽他們的人生經驗,可能很危險。

    如果你上學時心中最重要的念頭就是比成績,讓我告訴你,接下來很可能會遇到的事:

    你在小範圍內還算優秀,但“成績優秀”的人很快會進入一個整體更優秀的圈子。很大機率,你會發現自己越努力,就越痛苦。

    許多小學時的第一名,到了初中變成平庸學生;初中時的第一名,到了高中變成平庸學生;高中時的第一名,到了大學變成平庸學生;大學時的優秀學生,到了研究生階段變成平庸研究生,或者到社會上變成平庸的社會人……

    過了本科階段,越往後的事,越不取決於個人努力,甚至不取決於個人能力的高低。取得多大成績,很大程度上不在個人所能控制的範圍,於是很多曾經的優秀學生,尤其是沒有好家境/運氣的那些,將體會到一種巨大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因此,這類悲劇尤其常見於出身貧窮的好學生,他們大都信仰那些個人奮鬥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

    前一個階段在小範圍內越優秀、越執念於比成績的人,每次進入新的、成績這一指標上更優秀的環境後,越可能被巨大的落差所帶來的暴擊摧垮。

    意志力被摧毀後,有些人甚至不能維持“平庸”這個水平。因為他們拼命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又眼看著身邊有那麼多輕而易舉就超過自己的人,尤其當那些人擁有更好的家境、資源、天賦、運氣等自己不可能透過努力來彌補的條件時,久而久之,他們極易喪失努力的動力,導致每況愈下,惡性迴圈。

    可怕的是:只要你真的成績足夠好,你會發現這個不斷進入更優秀的群體、自信心受到挑戰的過程完全不可避免。要保持成績上的相對優勢,從而維持同等的自信,就會像走鋼絲一樣,呆的時間越久,越難不掉下來。

    到了某一步,還能否重建自信,就看你的造化了。

    一個現例項子就是:北大清華出來的人,統計上更容易缺乏自信。

    另一方面,若你見到一個大學成績平平的top 2畢業生,心理基本健康,人格也在不斷成長,越來越健全,他/她的抗壓能力一般會顯著強於其他學校出來的人。

    這恰恰是因為他們才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天才,體會到什麼才是“人與人的差距比人與狗的差距還大”。在20歲前,他們就不得不經歷一整套三觀的摧毀與重建過程。想要活下去且活得好,就不得不建立起不依賴於比成績/出身/金錢/地位……就能獲得持久安全感的三觀,以及一整套生活方法論,讓自己強大到足以抵禦種種世俗標準的傾軋,還有未來必然會遭遇的多重打擊。

    這些任何磨難也摧毀不了的人,世俗意義上或許也很平凡,卻早就看透了比成績/財富/地位/美貌……這類事的虛無本質,抓住了自己內心深處真正在乎且不易被奪走的另一類東西。他們是被極端殘酷的“自然選擇”篩出來的大魔王。

    之所以那些過分執著比成績的人終究會遭遇一個巨大的難關,是因為當他們習慣了必須有某種顯而易見的指標拿來與人比,才能確認個體價值的這種思路,會對內心真正喜愛的事情和許多本可以擁有的生活樂趣喪失感知力。

    這樣一來,當你在人生中到了某個階段,幾乎必然地失去比成績(或財富地位)的優勢時,你會發現連可以支撐自己的東西都沒有。或者說其實可以有,但你卻不知道那是什麼。

    一旦失去“成績”優勢,又沒有其他可支撐自己的精神動力源,你甚至會飲鴆止渴地尋求下一種能用來與人比的指標,延續這個必然走向痛苦的過程。

    一味執念於“成績”之人的“成績”越好,遇到這個難關的時間就越晚,失去優勢、失去對人生的掌控力這件事,就會具有越大的毀滅性。

    我身邊許多名校生,按部就班地一路比成績走過來,到了博士階段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科研,過去只是因為成績好,誤以為自己喜歡,或者喜歡卻也沒機會繼續做科研(其實都很正常),就轉去最賺錢的行業——IT/金融。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能力這麼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許多人一直以來被好成績帶來的表面滿足感所惑,並沒發掘過自己真正熱愛什麼,這種情況下,選個最賺錢的總不會錯。

    然而同樣是做某知名大公司的程式設計師/金融精算師,同樣拿著差不多的高薪,不同人的生活狀態,卻有天壤之別。

    有些人說起自己的工作,整個人都在發光,腦中總在計劃著新的有趣/有意義之事;另一些人的雙眼則是暗淡無光的。

    區別就在於前者在實現自己心中真正認可的價值,後者只是在完成另一種不斷“比成績”帶來安全感的過程。

    但升職加薪這類事總有上限,身邊總有比自己“成績”更好的傢伙。這種無奈的現實,可能讓人變成一個自己過去所鄙夷的、被嫉妒的酸水撐爆的、低劣的惡人;或者在更多情況下,失去少年心,變成一個死豬不怕開水燙的麻木不仁之徒。

    當一個人體會不到對自己事業的認同感,在工作外的生活中,也沒能找到足以支撐自己的另一類“事業”,他/她就很容易停在某個階段,精神上得不到成長,更不可能擁有持久的滿足感。

    若是人到中年,或心態上接近中年的階段,精神上遇到這樣的困境,有些狀況比較嚴重的人,不光思想水平停滯不前,還會沉迷於奢侈品以獲得外來的正面響應,或是縱情於聲色與菸酒等簡單粗暴的神經刺激,陷入一種明知無法得到真正的精神養分卻又停不下來的可怕迴圈。

    更可怕的是,在這套價值體系中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經過多年圈子篩選,身邊多數也是信奉這套價值體系的人。所以他們很難再去相信另一套體系的存在與合理性。縱然極度痛苦,他們也幾乎不會主動嘗試更新自己的三觀;就算有少數人做出這種努力,也會被身邊的整個環境所否定。外加到了一定年齡,生活各方面趨於穩定,揹負的現實責任越來越複雜,人生的可變餘地越來越小,他們也就極難跳出糟糕狀況了。

    當然,任何人都免不了時而在意一下這些東西,但是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沉淪於此,在意歸在意,不論如何都應去探求、守住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要認識自己,問問自己未來真正想要什麼,想要的東西是否有可行性,排除掉那些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根據自身條件,計劃好一套實現想法的步驟,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目標、完善計劃。

    邏輯應該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對多數窮人而言,努力學習,拿到一個好成績,是現階段可選範圍內的一種有效手段。

    一定記住,之所以應該追求成績而非吃穿,只是因為這是種更有用的手段。至於成績本身,和吃穿一樣,並無真正的價值。標籤而已,零與零,沒有哪個更高階。

    所以在追求成績時,應該和過去的自己比,這樣可以鞭策自己得到更好的成績,或是其他方面的有益成果。你會發現自己不斷離實現真正的目標又近了一點點,從而獲得一種絕對踏實的價值感。

    這樣,就不會為比不過別人而沮喪,也不會因為一時能比過身邊所有人就沾沾自喜。

    不要執迷於透過比較某種外顯的指標,去獲取一種註定不能長久的安全感。

    此外,看見好多人說孩子吃穿不好是家長的問題,言語中似乎懷有極大的憤懣。不,吃穿不是家長的“問題”,是一個須要接受的現實。家長並無義務給孩子提供比得過他人的物質生活,更何況“比身邊人更富”並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的。變富後,仍會大機率進入一個更富的圈子,從而喪失比較優勢。即便在小範圍內最有錢,如果孩子因為比其他孩子吃穿更好,就自認為高人一等,也很危險。

    時代進步得太快,由於條件所限,多數人的父母,大機率比他們的子女要更無能、更愚蠢、更醜陋。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就算不能接受,責問兩個比自己更無能的人,也於事無補。既然無用,就無須責問第二次,這不明智,也很殘忍。

    父母已然老去,我們卻還有更多機會成長,所以該是子女努力變強的時候了。真正的強者,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接受父母,也就能找到一種方式,或遠或近,與他們相安無事地共存於世。

  • 3 # 老宋聊教育

    可能是因為受到了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成績,現在,不管是同學聚會還是單位同事聚在一起說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家孩子成績的事,“我家孩子哪科弱啊”“你家孩子怎麼學習的,學到幾點啊?”這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能聽到的話。其實,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並不像給孩子過多的學習壓力,但是在別人的追問和對比下,可能就會覺得學習十分重要,孩子取得一個高的分數自己在同事、同學面前都格外的有面子。

    那麼,家長到底是否應該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呢?我認為,家長應該重視,但是一定要適度,分數並不是衡量孩子好壞、能力的唯一標準。考試確實是現存的檢驗孩子學習成果的唯一手段,在考試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可以說明孩子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變通能力比較強,這些孩子能夠在相同的時間內更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他們可能在未來會比別人成功的更快一些。例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他們在學習期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績,較快的領悟能力能夠幫助他們在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快速開啟自己的思維,從而創造出更新鮮的事物。但是,各位家長要明白,成績好的學生能力可能強,但是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力也不一定差,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學習成績步不如別人家孩子的好,就說明自己家孩子的能力不足,學習不認真,以後沒出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愛迪生從小就不愛學習,照樣發明了電燈,牛頓曾停學在家裡務農,照樣發現了萬有引力,並沒有成績去逼迫他們做什麼事,他們也不用考慮成績,我們能說他們是沒有能力的嗎?

    現在很多家長都以擁有一個成績好的孩子引以為傲,覺得自己家孩子學習成績好到哪裡都有面子,其實,對於成績較差的孩子,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壓力,起碼要讓他們掌握基礎的知識,而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學生,家長不要給予過分的壓力,反而應該引導孩子去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只有學會愛生活、愛自己,才能愛學習。生活中細微的小事也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啟發,並不是所有成績差的學生能力就一定弱,家長們千萬不要為了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 4 # 真成30850493

    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都可能侷限於分數吧,這可能長期或者常年累積來的。華人的教育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有時會越學習越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