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溯歷史傳奇

    自從孝莊太后和蘇麻大姑姑死後康熙便就掉進了噩夢裡,想睡睡不安,想醒醒不來,滿朝文武及後宮除了容妃沒有人敢再康熙面前說真話,而康熙卻在容妃面前撒了一個天大的謊言,直到容妃死後才把康熙從噩夢中驚醒。人不在,夢卻相連,臣妾真想把自己的夢送給你,讓你得到片刻的安寧——容妃木榻錄。

    康熙不是不相信太皇太后病危時留給容妃的懿旨,而是不敢相信,也不願相信,因為那對百姓太殘忍,對愛新覺羅氏的祖宗太不孝,對自己也是有一種無法逾越的痛。

    康熙為什麼不敢,也不願相信懿旨是真的呢?

    不相信是因為:如果孝莊太后真有懿旨,不允許康熙廢黜太子胤礽,容妃應該私下把懿旨告訴康熙一人,但是容妃不善此道,竟然在奉先殿內公然咆哮公堂,說出大逆不道之話。

    在康熙三拜先祖後,祈告天地、太廟、社稷、先祖之後,因太子胤礽無義無孝,寡廉鮮恥,稟性暴力,驕縱不羈。

    其實以上說辭都是康熙給足了胤礽面子,說直白一點就是胤礽密謀篡逆,以此來廢黜立新,或許康熙多少想到會引起其他子嗣會因覬覦太子之位而自相殘殺,但是康熙仍舊沒能阻止容妃的“潑口”。

    老祖宗說過:“太子一旦被廢,阿哥們就會爭當太子,骨肉們就會互相殘殺啊!”

    康熙聽後忍住怒火,待時康熙來到容妃寢宮,見面就是一個大嘴巴子,容妃當著眾臣和所有皇太子的面公然說出此話,必然引起軒然大波,把事擴大化,罪魁禍首就是容妃。

    不願相信是因為:康熙不得不廢黜如此忤逆昏庸的太子,如果胤礽稱帝,雖然避免了九龍奪嫡的禍害,但是天下黎民百姓就要受苦受難了,更可怕的是如果大清就此毀在了胤礽手中,康熙在九泉之下也無法安寧。

    雖然康熙心中不願相信容妃口中的懿旨,但是事情的現象已然顯露,朝中的索黨和明黨就是最為明顯的骨肉相鬥,而如今朝中已無太子,阿哥們無論大小,都有立儲的機會,所以,為了得到皇位肯定會叫光劍影,血花四濺。

    在康熙的心中其實是相信太皇太后有懿旨的,但是被容妃在奉先殿大肆宣揚之後,康熙不得不以懲處容妃,說其捏造懿旨,把其從皇妃貶為常在(後宮地位降低)。

    然而耿直的容妃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康熙面前說太后懿旨之事,惹得康熙一怒之下讓其去刷馬桶,但是容妃致死都在說康熙終有一天會從噩夢中醒來,來接其回宮。

    就在康熙舉辦千叟宴之日,容妃死於馬桶堆裡,在太監李德全告訴康熙容妃去逝之事時,康熙仍舊假裝若無其事,但是殊不知其心在滴血。

    康熙在容妃遺容之後,走出陵寢的路上,內心終於承認,他相信太皇太后留有懿旨給容妃,也承認自己也是故意把所有的罪過都讓她一人承擔,為的就是堵住悠悠之口,為的也是讓阿哥們不要為了爭儲互相殘殺,可惜一切都是康熙的一廂情願,根本不可能阻止九龍奪嫡的發生。

    大家覺得康熙在廢黜太子胤礽之時沒有想到其他阿哥們會自相殘殺之事嗎?

    康熙是真的不相信懿旨之事嗎?

    可憐的容妃成為了替罪羔羊。

  • 2 # 秋媚讀史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康熙王朝》中,康熙不是不相信孝莊臨終前留下懿旨,而是假裝不相信。

    孝莊在臨終前召見容妃,讓容妃阻止康熙廢太子。因為孝莊擔心,一旦太子被廢,必將骨肉相殘。

    康熙是千古一帝,看到的問題更加長遠,他一定要廢除胤礽。

    胤礽不是一個孝子,更不是一個忠臣。大清以孝治天下,孝是康熙很重視的品格特點。

    康熙讓胤礽身穿儲君的衣服,胤礽不僅不表示謙虛,反而迫不及待地穿上,到處招搖過市,結果被大阿哥舉報。

    在康熙病重期間,胤礽不僅不表示關切,反而私自制造龍袍;感嘆自己做了幾十年太子,盼望康熙早日歸天。歷史上,胤礽結黨營私,勢力過大,對康熙對構成威脅。

    對於胤礽這些不忠不孝的行為,康熙痛心疾首。

    胤礽性格懦弱、任性、根本就不是當皇帝那塊料。

    劇中,胤礽做事絲毫沒有主見而且貪圖享樂。康熙在外帶兵,太子負責監國,完全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把所有的大臣罰跪,自己卻和紅玉逍遙快活。

    胤礽胡作非為,完全沒有君王的氣度和格局,分明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康熙不可能將一個無德無能的人強行扶上天子之位,否則不僅會出現奪嫡之爭,更會天下相爭。

    所以,當康熙宣佈廢除胤礽,容妃跳出來阻止並搬出孝莊懿旨的時候。康熙只能否定容妃,說容妃在說假話,說老祖宗沒有留下任何懿旨。

    君無戲言,康熙的金口一出,怎麼可能當場收回成命?何況是在莊嚴肅穆的正式場合,說出的聖旨。

    太子是一國的根本,廢立太子在古代是相當大的政治事件。康熙這麼做,肯定經過深思熟慮。如果僅憑容妃一句話,就能否定康熙的決策,那這帝王權威何在?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康熙也要裝作沒有那一道懿旨。

    如果康熙相信了孝莊的懿旨,那他就會出現兩難。選擇遵守那就不能廢除胤礽,大清就玩完了;選擇抗旨,那康熙自己就成了不孝之子。

    這件事,容妃千不該萬不該在這個時候說,這完全是讓康熙難堪。要說,也是下朝後,找個不透風的地方,單獨跟康熙商量。這樣既全了康熙的面子,也圓了老祖宗的遺願,至於康熙聽不聽,那是另外一回事。

    孝莊保胤礽,看到的是骨肉情;康熙廢除胤礽,看到的是天下大勢;容妃夾在當中,成了犧牲品。

  • 3 # 雍親王府

    康熙不是不相信孝莊太后臨終前留下了懿旨,而是不能相信這是真的。

    清朝自順治皇帝在位開始,就確立了嚴格的“後宮不能幹政”的制度,而制定這一制度的多爾袞所針對的人,便是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太后。

    這一點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孝莊太后也是非常的清楚。

    如果康熙此時相信了孝莊太后的懿旨,不僅會將剛剛過世的孝莊太后帶來不利的影響,更是會將自己置於極為不利的境地。

    與此同時,如果孝莊太后真的留有這樣的懿旨,康熙到底是遵旨還是不遵旨。如果不遵旨,康熙違背了孝莊太后的意願,背上的是不孝的罵名;如果遵旨執行,此時的胤礽已經不能成為合格的繼任者,堅持選擇胤礽是對整個大清王朝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也將愧對於整個王朝的先輩們。

    所以,康熙能做的,只能是否定這份懿旨存在的真實性,這是維繫孝莊太后的聲望,同時也不至於將自己置於兩難的境地之中。

    而此時康熙,除了不能相信這份懿旨是真的外,也是不想相信孝莊留下了這份懿旨。

    胤礽貴為太子,作為國家的儲君,未來的接班人,竟然夥同索額圖密謀弒君奪位,這已經是十惡不赦的重罪,康熙對此已經是憤怒至極。

    而太子胤礽之前的所作所為,更讓康熙認為胤礽已經無法再成為國家的儲君,更沒有資格成為自己的繼任者,去成為王朝的統治者。這是康熙對於胤礽的徹底死心,更是認為此時的胤礽已經無藥可救。

    如果不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不僅大清王朝未來的走勢充滿了未知數,更是會引發朝堂上新一輪的政治動盪,屆時也將掀起的新的風波,進而動搖王朝統治的根基,這些都是康熙如何所不看到的。

    所以,從整個國家和王朝的發展和未來出發,此時的胤礽已經無法配得上孝莊太后對於他的扶保,康熙對於胤礽有著的,只是失望和憤怒。

    容妃極為冒失的舉動,逼著康熙皇帝不得不嚴正處罰了她,而這讓兩人彼此留下了畢生的遺憾。

    容妃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接向康熙說明孝莊太后留下的保全胤礽的懿旨,實際上這並不是告知康熙,而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威脅與脅迫康熙,此時的容妃,一方面是嚴重的違背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更是將康熙皇帝置於了下不來臺的局面。在加上旁邊的慧妃等人的煽風點火,逼著康熙迫不得已的處罰了容妃。

    實際上,康熙在處罰容妃的時候,也是處罰自己,容妃受到的是繁重的差役和無盡的羞辱,而康熙受到的是內心無盡的煎熬。而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容妃冒失的舉動,讓康熙必須要秉公獨斷的處罰容妃。

    最終,容妃被馬桶砸死,康熙也只能與容妃陰陽相隔,康熙在最終也說明了他相信容妃所說的,孝莊太后確實留下了懿旨,但是當時的康熙確實沒有辦法遵照執行,而容妃的做法卻恰恰又將已經頗為難受的康熙架在了火上烤,是更加的備受煎熬,此時的康熙只能用犧牲容妃的方式來維繫朝局和後宮的穩定,而容妃的死也是為了康熙,更也是成為了政治統治的犧牲品。

    而康熙,也只能用冊封容妃為孝慈仁皇后的方式,來彌補對於容妃的愧疚了。

  • 4 # 炒米視角

    在《康熙王朝》裡,大家應該還記得老祖宗沒死之前,那棵三藩之亂前,吳應熊送給老祖宗的茶花“媚兒”,開出了九朵花來麼?

    還記得老祖宗在臨終前,一再囑咐容妃用她的善良融化康熙那顆變得越來越冷的內心,並把康熙託付給容妃嗎?

    以及老祖宗對容妃說出,對於自己身後,康熙可能會廢儲而引發“皇子骨肉相殘”的擔憂,要容妃一定要阻止康熙廢胤礽麼?

    《康熙王朝》用三個這樣的場景,來打造出孝莊未卜先知的睿智。但同時也把一個巨坑推向了容妃。

    容妃的內心只有對康熙的愛,她和其他人不一樣,她不是一個政治家,她只是一個替康熙堅守著內心港灣的家庭婦女。

    但是,康熙晚年的朝局把這樣的一個角色硬生生地攪了進來。事實上,誰都指導康熙廢胤礽之後,會引發什麼後果。但是即便連孝莊自己也不去說。

    其實可以看出來康熙到了晚年,實際上自己產生了一種極為自負,不容置喙的心理狀態,開啟了一種任何人都不能挑戰他的權威的模式。

    哪怕錯了,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一意孤行到底。這和他內心港灣被逐漸被擠沒了有關。最初的蘇麻喇姑到後來在宮中,沒有一句話。她後期的名言是,“菩薩從來都不說話。”

    這實際上何嘗又不是一種“曲筆”?把康熙晚年的朝局環境透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

    康熙內心又何嘗不知道容妃並沒有說假話?只是容妃當眾犯了三個大忌:

    第一,咆哮太廟,當著眾官,用孝莊的懿旨,挑戰了康熙的權威。不開玩笑地說,放在《雍正王朝》裡,即便十阿哥那樣的角色,頂多也就放幾個屁,已經是極限了。學學張廷玉,袖子裡揣著兩道大行皇帝諭旨呢,何曾看人家拿出來過?

    第二,這是證據確鑿的“後宮干政”,容妃太實誠,兩道防火牆都阻止不了她撞南牆。而“後宮不得干政”,這個康熙給後世子孫立的規矩,他能眼睜睜看著,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翻船?

    第三,對未來局勢進行預言式“預判”(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後來都成立了)。這對於朝廷上上下下而言,就不是單純阻止康熙廢黜胤礽了,而是徹底斷了康熙“反悔”的臺階了。難道容妃比康熙更英明?

    所以即便換到各位看官是康熙,你也沒辦法,也只能這麼做 —— 不承認孝莊留下懿旨。

    但是《康熙王朝》千方百計的把這個事兒往孝莊身上扯,實際上是要基於一個歷史事實。

    那就是康熙在廢了胤礽之後,然後在復立胤礽的時候,用的藉口,就是夢到了孝莊不高興自己做的這件事。

    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

    所以孝莊更適合,被康熙自己用來作改正錯誤的臺階而已。而別人用了只能是適得其反,哪怕是容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與明朝的宦官專政有什麼不同和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