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瀚聞史

    找到這個共同點我相信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皇帝也是人,更可況是開國皇帝。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劉邦和朱元璋在當皇帝前都出身寒微,在他們當了皇帝后手中握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而從小接受的教育、爭奪天下過程中經歷的挫折、坐上皇位後面臨的考驗,加之對功臣大將的懷疑等等都決定了在其奪得天下後會大肆屠殺功臣。

    而李淵和趙匡胤則不同,他們奪得天下的方式不是草根革命,不是農民起義,而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和統領禁軍的統帥。他們在革命伊始就擁有自己的班底和人才,過程中也少了劉邦和朱元璋那樣的九死一生,坐上皇帝寶座對他們來說只是統治的人和地盤變大了,從一方諸侯變成一國之尊而已。

    綜上所述,這歸根結底要從開國皇帝個人的經歷和思想找原因。歷史是這樣的,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

  • 2 # 半畝仙客

    以我個人的觀點,漢高祖和明太祖都是苦出身,骨子裡都有深深的自卑感,能共貧賤不能同富貴。唐高祖和宋太祖他們在之前都富貴過,所以根本不在乎這些。

    漢高祖當年平定天下,全靠那些能人異士,造反七年就坐上了皇帝之位,可以說非常幸運。但是他本人深深的知道,自己也可以一夜之間回到沛公,再加上他分封的這些諸侯國令他十分的不放心,所以就算這些諸侯國不造反,他也決不允許他們的存在。而且自己的兒子劉盈年紀還小,將來有可能鎮不住這些開國元勳。所以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他必須剷除這些開國功臣,以圖一勞永逸。

    明太祖朱元璋跟他的情況類似,自己是苦出身,力量薄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這些開國功臣。而且自己的兒子死了,將來孫子繼位,如果這些開國功臣還在的話,朱允炆作為晚輩,怎麼也要給他們一些薄面。這就可能擾亂朝綱,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火燒慶功樓,所謂的狡兔死,走狗烹。但是後來也發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剷除荊棘上的刺,是可以讓荊棘不扎手,但荊棘同時也失去了戰鬥的能力,以至於後來靖難之役,朱允炆手下沒有能打仗的大臣。

    再看唐高祖李淵和宋太祖趙匡胤,他們對待功臣就十分的溫柔了。宋太祖也曾有過憂慮,但他深知為臣不易,所以杯酒釋兵權,避免了一場刀兵之禍。作為史上存在感最弱的開國皇帝,李淵是貴族出身,他起兵時年紀已經不小啦,自己的兒子也參與起兵造反,同樣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論是長子還是次子,他們都有自己的陣營,李淵並不擔心這些功臣會造反,但是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自己也是孤身一人。

    總結一下,漢明兩朝開國殺功臣,一是為自己子孫後代著想,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的骨子裡有一種自卑感,害怕有人會造反。而不論是貴族出身的李淵,還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他們在做皇帝之前地位都不低,所以他們並不自卑,能鎮得住這些功臣,所以解決方式也是溫柔的,或者根本就不用解決。

    反正是領導人上位之前地位越高,他對手下的人越溫柔。上位之前地位越低,就越心狠手辣的對待功臣。

  • 3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唐有劉文靜,不過是自己作死。人都死了李淵才想起來當初答應過免他死罪。

    北宋的張瓊就很冤了,還是宋太祖的救命恩人呢,被誣告了就被逼死了。就算宋太祖一時失察吧,結果明白真相了也沒讓誣告張瓊的人償命。

  • 4 # 傑哥000

    主要原因是鞏固帝國重要性。

    這四個國家開國之君出生不一樣。有兩位是農民出身。還有兩位是從貴族出身。

    重要說漢朝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出生於社會最底層,劉邦比朱元璋好一些,朱元璋最底層中的最底層。他們這樣的“泥腿子”建立起來的一個龐大的帝國,他們很明顯是分不自信的。他們看誰都會認為這人是我的潛在的敵人。漢朝和明朝是實行分封制度,是會相信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子侄。

    分封制度在開國皇帝在世的時候統治比較好。一旦開國之君離世,只是會越發放肆,自成一國,傭兵自重,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

    有句話說得好:“打江山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驕兵悍將。

    唐朝和宋朝開國皇帝不殺功臣是因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和第二位君主用威嚴和好的官位給他們侍候好了。

    而宋朝的開國之君用杯酒釋兵權把他們的軍權奪過來了。給他們放在好的官位上。

  • 5 # 滄海拾遺錄

    用兩句話來概括原因,出身決定眼界,格局決定行動。如果仔細分析,上述四位開國皇帝的個人情況和王朝建立的根基,就會很自然地理解漢朝明朝皇帝殺戮異姓功臣,而唐朝和宋朝皇帝卻沒有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

    開國皇帝出身迥異,決定了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差異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社會底層農民出身,劉邦出身比朱元璋高些,至少家裡劉太公有地,自己還曾當過亭長這樣的基層官吏;朱元璋的出身可就稱得上貧農,家裡依靠給地主家種地為生,家裡在元末時期遭遇瘟疫饑荒,家裡死的只剩下二哥和自己,可謂是境遇悲慘之極。這樣社會底層卑微的出身和悲慘的遭遇,在他們性格形成的階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旦他們因機緣巧合風雲際會登上了大位,本質裡的小農意識就不由自主地驅使他們想盡辦法保衛自己來之不易的皇權,他們更容易把異姓功臣勳貴視為對自家皇權的潛在威脅。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動用手裡掌握的權力以各種理由剷除自己認定的威脅。反觀唐高祖李淵和宋太祖趙匡胤出身可謂是上流社會人士,趙匡胤的父親是將軍出身,趙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後來子承父業,屢立戰功,在“陳橋兵變”時已經是官至宋州節度使,殿前點檢,相當於禁衛軍統領,屬於後周政權軍事勳貴,李淵出身更是高貴,其祖父李虎是隴西軍事世家,北周“八柱國”之一,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弟,正宗的皇親國戚。正是因為趙匡胤和李淵都出身高貴,自幼見多識廣,胸襟眼界與底層民眾大不相同,也沒有濃厚的小農意識,更懂得籠絡人心,因此他們認為採取分化賞賜的平和手段更有利於鞏固皇權。

    開國皇帝王朝建立的根基局勢不同,決定了他們的行動方式

    由於是社會底層出身,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在王朝更替之際,透過自己的膽識權謀最終擊敗了各自的競爭對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赤手起家,一路艱辛,造就了兩位皇帝極高的政治威望和極強的軍事力量。而跟隨他們起兵立下從龍之功的功臣在政治威望和軍事力量方面無法有效對抗皇帝,這就使得這兩位皇帝在剷除功臣時少了幾分顧忌,多了幾分把握,使得他們更傾向於透過武力消滅功臣的肉體來消除對皇權的威脅。

    反觀唐高祖李淵和宋太祖趙匡胤,他們立國的並不是自己一點點打出來的,李淵雖然是打敗了諸如王世充,竇建德等各路諸侯建立了唐朝,但他的朝廷主要依靠關隴軍事貴族門閥和關東大族世家的支援,這些門閥世家的人心向背對帝國的穩固至關重要,在他們沒有明確對抗皇帝的情況下,李淵鑑於世家大族力量強大,更多的是採取籠絡收買人心的手段鞏固地位。趙匡胤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他是透過“陳橋兵變”被弟弟和部將們黃袍加身擁立為帝,為了鞏固自身帝位,趙匡胤只能採取論功行賞的方式酬謝功臣,即使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意識到武將們擁兵自重的潛在威脅,也不能採取過於生硬的手段削弱,因為這有可能迫使武將們起兵反抗。因此,趙匡胤更多是採取柔和的給予高官厚祿政治聯姻等“杯酒釋兵權”的手段,逐步瓦解手握兵權的武將們的意志,逐步架空他們的權力,同樣可以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

  • 6 # 毀建策

    論漢明殺功臣之因,述唐宋不除元勳之由:

    打天下就如幾個兄弟聯手做生意,誰立功大,做的貢獻多,誰就是老大,佔的股份就多,最後佔支配地位。

    不過雖如此,雖在打天下時是這樣分配,並且越是如此分配都好,其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奔頭。

    可到天下打下來後,國家已被瓜分,急切間若不能對外擴張,在總數一定的情況下,其若想再增加份額,就只有自相殘殺,互相吞併,購買。

    現在是如此,古代更是如此,為了獲得更大份額,擁有主導地位,甚至獨吞,其可說什麼事都能幹出來,無所不用其極。千古多少事何嘗不都是因此而起,就是這樣來的。

    不過古代更是殘酷,無下線,往往是贏得通吃一切,輸家屍骨無存吧了。

    至於其為什麼要這樣做,一方面故然因人心不足,得到了很多,還想得到更多。既便僅僅是為了給自己找點事做,獲得生活樂趣,尋求點刺激,其也要這樣做。

    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自保,維護自己的份額,不讓自己的地位被取代。落到那個地步,其也要這樣做。

    故古來爭鬥非常殘酷,不過現在由於是法制社會,法律深入心中,並且執行力非常強,比較有效力,其才好些。

    而也正因此漢明才會大殺功臣,因為其都是草莽出身,一步步走來,誰對誰不瞭解。互相之間已無秘密,神秘光環。

    再加上經歷這麼多事,互相都對人事,情義,世間一切都看透了,心變得跟鐵一樣,已無其它,他們之間相互聯絡的只有利益,赤,裸裸的利益,共同利益。

    若不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誰敢保證,誰敢不給自己來一下。

    尤其其選的繼承人比較弱,不是這些人對手的情況下,其更是如此。

    畢竟自己存在時由於自己強大能力,威望,相互之間感情,還能鎮住這些人,讓其有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可自己一死,因還無那大的威望,能力,還不足於鎮住這些人,同時又對這些人無恩,繼承人肯定不是其對手,尤其弱的情況下,更是。

    而相反還有強大的誘惑存在其眼前,天予不取,以後就沒機會,甚至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禍患。

    一般情況下沒幾個人能控制住這種所帶給自己的誘惑。不管為了這種誘惑,還是自保都要這樣做。

    故其也只有削刺了,以方便將一個光滑,完全無害的權杖交給子孫,不留患,不留遺憾,不讓自己後悔。

    至於唐宋,實際與這沒什麼差別,不過關隴集團在建隋大業之後被楊父子殺怕,雖聯合起來將其整垮,又建立個大唐,然由這個教訓,在起事之初就選擇個最弱的而不是最強的,來避免此事。

    而也正因自己太弱,關隴集團太強大,自己殺不了,還要用其對抗關東世家,殺其就是殺自己,那是自己根基,基本盤。其想自己國家的壽命長一點。

    不想像楊廣父子那樣找死,所以沒殺。不信你看武則天將關隴弄垮,李唐馬上變天,成為名不符實,就可看出。

    而趙宋可以說介於其兩者之間,既有外患,整個中國還沒統一,其只佔一隅,另仍有契丹,蒙古,西夏等肆虐北方,也有內俱是草莽,即便比朱元璋等人出身強,也不過僅為小地主,小軍官。

    他們相互之間的能力差距也沒朱元璋他們那麼大,完全被朱元璋玩於股掌。

    朱元璋之成可以說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兄弟們。在其們真正站立在一起之前,朱元璋已和劉邦一樣因婚姻取妻,擁足夠根基,地盤,人力,財才,關係,聲望。

    對其不過僱傭,任用,最多後來給其股分。

    而趙匡胤則是什麼都沒有,與諸兄弟差不多,全靠諸兄弟擁戴,支援其支登上帝位,如此其豈能殺,敢殺,一殺在舊部適反,外敵入侵下其必亡。

    所以其也只有杯酒釋兵權,靠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用感情,關係,利益,威逼利繡,拿鉅額金錢。地位將這些人收買,把股分回收,讓其全當自己一個人的股動,而非天下股東,反坐享其成,收取紅利。而對自己無威脅起來。

    這也就是為何漢明殺功臣,而唐宋不殺功臣的原因了。

    其實都一樣,都是在回收權力,股分,消除威脅,不過一個明顯,一個不明顯,所採用手段因形勢不同,不一,都區別吧了。

    若有可能其肯定都會採用收益巨大,見效更快的殺,只不過條件允許不允許吧了。

  • 7 # 武145515090

    明漢殺功臣是由下層農民起義得到的江山,功臣是無治一人平的武將,不殺就會象李自成一樣江山會被功臣亂殺亂搞搞垮!唐漢不一樣,其得天下者本來是統制內部一員,只是更優秀,所以得天下不必殺功臣,功

  • 8 # 偽裝的觀點

    漢明開國皇帝殺功臣原因類似,但是稍有區別。

    這兩個王朝都是純漢族中原王朝,殺功臣都是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不同的是劉邦時候,人人都有野心,造反的人更多,朱元璋時候則是這個黑心皇帝把多疑的毛病發揮到了極限的結果。

    唐宋不殺功臣則原因完全不同。

    唐朝開國的時候,政體並不是純中原漢族王朝,而是一個胡漢一體的二元結構的帝國,在軍事方面,結構類似於部落聯盟,關隴軍事貴族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即便李淵李世民都在竭力打壓,但卻還是沒有辦法做到生殺予奪,甚至連普通的武將都不能隨意殺戮,免得觸動了關隴軍事貴族的脆弱神經。

    不敢隨意動開國功臣一代代的傳揚下來,變味成了李世民此人雄才偉略,器宇非凡云云,其實是非不能殺,是不敢殺!

    宋代也是一個純漢族中原王朝,但是開國皇帝趙匡胤比較聰明,用杯酒釋兵權這樣的交易讓軍隊將領交出了權柄,又大力扶植文官上位,從制度上把武將往死裡打壓,結果造就了一個打不贏的大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水百合用什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