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蠢的凡人哈哈哈
-
2 # 凡夫俗子19963
肯定不能了!淺談古文字在漢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內容提要: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它不僅是語言流傳和發展的見證,而且也是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及其文明的寫照。本文結合許慎的“六書”理論,論述了古文字在學習漢語中的作用,指出中國文字從上古發展到今天,是一脈相承的。古文字不僅是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整個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古文字;六書;文字鏈條;《說文解字》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333(2002)06—0062—02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及其文明的寫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漢字也就成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生命力而言,其他文明發源地的文字,如埃及的聖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字等都已經淹滅不傳,印度的梵文雖然被一些學者研究和使用,但它早已不是社會通用流行的文字,惟獨中國的漢字承載中華文明數千年而不衰。 那麼,漢字何以有如此之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對漢字的發展歷程有個全方位的瞭解,並且要對中國古文字做一番深入的探討。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掌握了漢字的發展脈絡,尤其是有了對其起始階段的掌握,也就擁有了學習和掌握漢語言的密碼和鑰匙。那麼,如何掌握古文字的發展狀態,從而有利於漢語言的學習和研究呢?古文字是相對今天通用流行的漢字而言的。關於古文字和現代文字的界限,目前學術界尚無明確一致的看法。從廣義上說,楷書以前的漢字均可稱為古文字。但是從文字的形體特點考察,古文字應該是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文字等。 而漢語言的學習和研究物件不外乎文字、詞彙、語法和修辭等,其中文字是最基本的內容。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今天的許多漢字已經很難探究到它的本來意義了,但是透過對這些字最初的形體結構進行一番分析,就很容易把握它的原始面貌,進而為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提供很大的幫助。 東漢時期著名的古文經學家許慎將漢字的結構規律總結為“六書”理論。雖然許慎的解釋存在不少缺陷,但直到今天對我們學習和研究漢語言學仍有重要影響。其實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文字可以對許氏的“六書”理論進行印證。 商代早期陶文中的“止”字,畫做一個人的“腳”形,明顯像足趾形,五個腳趾畫得維妙維肖,這是一個標準的象形字。到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止”只剩下三個腳趾了,字的形體結構傾向線條化,看起來更加美觀。又如“目”字,甲骨文直接畫成人的眼睛形狀,人們一看到該字,就能認出它是人的眼睛。同時代的許多字,如牛、羊、馬等,也都畫成其原貌,基本上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從而體現出象形字的特徵。 指事字是在象形造字法不能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時,人們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添符號用做提示的方法,以創造出新的漢字。郭沫若先生說:“中國文字起源應當歸納為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指事字應發生於象形系統之前。”? 於省吾先生認為指事字可以立為一類。l2j我們認為古文字中是有指事字的,並且可能產生在象形字之後,是象形字的一個分支。如“本”和“末”字,都是在象形字“木”的下、上各加一個標記符號,變成另外兩個意義的字,以指明樹幹和樹梢的所在。又如“刃”字,是在象形字“刀”的刃部加一個“點”,用以指明刀的刃部所在。這些指事符號不是獨立的字,沒有具體的意義。 會意字是象形字的進一步發展,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字型結構,也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密切聯絡的部首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字。當人們看到這些字的形體時,雖然不一定認識,但馬上會聯想到現時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的某些意義。如“並”字,甲骨文中是兩個象形的“人”並列在一起,表示並排的意思。又如“祭”字,甲骨文寫成一隻手抓著一塊血淋淋的肉放到貢案上,表示祭祀的動作。這些漢字如果單純從今天的形體結構進行分析,很難看出它們是會意字。 形聲字的出現是古代文字由表意向表音發展的一個巨大飛躍。據統計,甲骨文中形聲字的比例已經佔到總字數的百分之二十。許慎的《說文解字》所收錄的近一萬個漢字中,形聲字佔到百分之八十。這也是中國漢字發展日益成熟的有力證據。如“星”字,早期甲骨文用兩個或三個像星狀的圓圈表示。到晚期甲骨文,在下面添加了一個聲符“生”字。又如“齒”字,甲骨文畫成非常逼真的牙齒形狀。到戰國文字,“齒”字由圖畫變成了線條,且在上面添加了一個聲符“止”。可見,這種在象形字上加聲符的造字方法彌補了象形、指事造字法的侷限性。它與假借方法共同構成古漢字的兩條長臂,不僅可以伸向語言的各個角落,而且有比較靈活的應變能力。直到今天,中國漢字還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依靠這種巧妙造字方法的功能。 對於假借字的解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雲:“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前半句是指日常用語中的某個詞,在書面上尚無代表它的字;後半句是指根據此字的聲,以寄託新的意義。上古時期,由於文字尚不成熟,出現較多的假借字是勢在必然的。如甲骨文中的“來”字,寫成禾苗的形狀,其實是小麥的象形字,是一個名詞,被借用為來去的“來”。又如今天表示方位的“東”字,在甲骨文中不從日,也不從木,而是寫作用來裝東西的橐囊的形狀,是“橐”的本字。由於當時“東”字無法造成,古人就用這個音近的象形字——“橐”來表示東面的方位。可以說,這種用同音字表示語言中的一些抽象詞彙的方法,也是一種創造新字的重要手段。 關於轉註字,許慎認為“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把同一類屬的字放在同一個部首,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可以相互解釋。這種解釋過於抽象含昆。所以直到今天,關於轉註的解釋爭論最多,茲不細述。唐蘭等人認為轉註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J其觀點已經被學術界所接受。 “六書”理論出現在戰國秦漢時期,是古人根據篆書系統文字歸納出來的,當時,他們還未看到今天我們見到的甲骨文。所以他們說解文字時,有很多不知其源。如果我們從甲骨文、金文等人手,結合《說文解字》進一步考察文字的形體構造,更多更深入地瞭解今天漢字的原始面貌,就能為我們閱讀古代文獻,學習和研究漢語言提供重要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和研究古文字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學習和研究古文字本身是一項重要課題。這種研究是多層次的,可以說是原始資料的精加工,也可以說是某一資料的專題研究。以甲骨文為例,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甲骨文字有四千六百餘字,能夠為大家所認識的尚不足千字。可見,古文字研究本身任重而道遠。在許多領域的研究中,文字是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不牢固,其他研究都隨之而動搖。反之,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釋讀出一個古文字,也許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從而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例如甲骨文、金文中以前有一個不認識的字是“賈”字,過去一直被誤釋為“貯”,結果 導致許多古文字辭例難以讀懂。李學勤先生在《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一文中指出:在金文中“賈”字有四種用法:一、名詞,讀為“價”,如衛盂:“厥賈(價)其舍田十田。”二、動詞,義為交換,如五祀衛鼎:“汝賈田不?”三、名詞、即商賈,如頌鼎:“命汝官司成周賈廿家。”四、名詞,國名,近年山西聞喜出土匝銘有“賈子”,與苟國器同出,即文獻苟、賈之賈。李氏對“賈”字的考釋,堪稱是偉大的發明。此字的釋出,使多年來聚訟不解的金文銘辭渙然冰釋,可謂是一字破天機。 其次,學習古文字對我們閱讀古代文獻,學習古代漢語有很大幫助。因為,古文字以象形字和會意字最多,許多文字從它的形體結構就可以看出它所表達的內容和蘊含的意義。並且它的本義有很多體現在古代文獻中,特別是先秦兩漢時期的典籍流傳到今天,不少地方已經不是昔日的面貌,其中某些字句出現了不同的寫法和講法。如果我們單純地從現代漢語的角度去閱讀和理解它們,不但不能讀懂,有時還會鬧出不少笑話。同時,作為漢語語言記錄符號的古文字本身,可以反映出古代社會的風貌和習俗,為我們更全面、更準確地瞭解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不少直觀的資料。如“刖”字直接寫為手握利刃砍掉人的腳的形狀。從字形上,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上古時期中國刑法的嚴酷。又如“取”字,甲骨文寫成一隻手抓著一隻耳朵,與上古時期中國的軍事獎懲制度有密切關係。 第三,學習古文字可以促進我們更好地學習現代語言。因為,古文字在中國三千多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直被使用著,有很大的繼承性。也就是說,有些文字從它被創造出來到今天,一直在被使用著。雖然有很少的變化,我們仍可以藉助古文字資料準確掌握它的含義與功能。如果我們對一切漢字的發展脈絡及使用功能做到系統的掌握,那麼對我們學習現代漢語言及現實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古文字是中國文字學史上比較成熟的文字,在數千年的人類發展歷程中,新字雖然不斷產生,但都與古文字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如果我們能夠對中國古文字做到全面的掌握,透過複雜的延伸著的文字鏈條,我們就能對整個華夏文明做到全面細緻的掌握。
-
3 # 人禾雜記
漢字與古文字,既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完全割裂。這兩者緊密相關又有所區別。簡單講,漢字的範疇來得大,古文字只是漢字發展史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階段。打個比方,如果說漢字是個大大的筐,那麼古文字就是這筐中的幾塊碗。
我們從兩者的概念及演變過程,可以更明確兩者的關係。
所謂漢字,即漢語的記錄符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們如果有了解,漢字的發展演變經歷了六千多年漫長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起,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據說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指漢代以前的文字。在中國則特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還有蝌蚪文。古文字在歷史中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還要注意區分的是,繁體字不都是古文字。繁體字相對於簡體字;古文字則相對於現代漢字。
總之,瞭解了漢字發展史,也就明析了漢字與古文字的聯絡與區別。
-
4 # 八磚學士
漢字和古文字當然不能混為一談。
裘錫圭
按照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對漢字性質的描述,漢字是咱們目前使用的這套用來記錄漢語的“語素—音節文字”的不同時代、不同面貌的總和,所以既包括了它的早期形態,如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文字,也包括了東漢以後它被徹底隸楷書化後的形態。
而按照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觀點,古文字(當然,非漢字的古代形態先不去管它)僅指先秦時代,即秦朝以前的漢字形態。不過後來的學者認為,被加工過的小篆也應該歸入這個範疇。
裡耶秦簡
20世紀70年代以來,秦和西漢早期的大量簡牘帛書(比如裡耶秦簡、雲夢秦簡、馬王堆帛書、睡虎地秦墓竹簡)出土,它們的字形也還保留著古文字時代的一些特點,和後來的隸書還是有一些區別,所以這部分字一般也被看作古文字。
因此,古文字就是隸書成熟之前的漢字。比如,《說文解字·宀部》的“安”字,李孝定等老一輩文字學家的的代表觀點是(《金文詁林讀後記》):“(安)‘女’下著一斜畫,無義。”從後來的出土材料看,這個講法是不對的。
《甲骨文合集》5373
簡帛中的“安”字
陳劍先生在《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版,頁107—123)中考證說,“女”字下多出的一斜畫正好是“安”字關鍵符號,甲骨文中從宀從女下加一斜筆的字是今天的“安”字,而女下不加斜筆的“安”則是“賓”字。
回覆列表
此兩者是包含關係,漢子就包含了古漢字和現代漢字。古漢字是漢字,漢字卻不是古漢字。
就像過去的你也是你,你卻不是過去的你~
這麼說是不是很好玩?
我是一個熱愛歷史文化的80後,請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