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的女人

    此人堪稱東吳最猛之將,不幸戰死沙場,一句遺言至今流傳

    三國名將輩出,但以蜀國為多,魏國次之,而東吳最弱。當然造成這個結果或錯覺,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拜《三國演義》所賜。但是東吳名將真的很弱嗎?未必,東吳名將不但不弱,而且多文武兼備之才,比如周瑜、甘寧等人,但是在小夥伴心目中堪稱東吳最剛猛硬漢的當世良將卻是此人。

    此人就是太史慈。太史慈是何許人?太史慈,字子義,生於公元166年,即東漢延熹九年,再過一年,漢桓帝就要死了。我們都常說自古好漢出山東,太史慈就是山東黃縣人。此人有三樣本領,第一槍法很厲害,第二戟法也極其出眾,第三箭法更是超一流。除此之外,太史慈在年少的時候還十分勤學,所以他不單純是一員武將,而是一員文武兼備之將才。

    太史慈的長相也頗具特點,我們都知道三國中有一副漂亮鬍子的是關羽,被諸葛亮贊為美髯公,但是這位太史慈堪稱東吳的關羽,他也有一副長長的鬍子,而且其風采不輸關羽。

    太史慈的一生主要有三個亮點:第一亮點是北海救孔融。話說黃巾軍的一個統帥管亥帶領大軍圍攻北海,孔融帶領大軍列陣迎敵,管亥拍馬來殺孔融,孔融的一個部將叫宗寶,出戰迎敵,但沒有幾個回合便被斬殺,孔融兵大敗,退守城池。管亥領兵攻城,非常急切,孔融很害怕,他就想派遣人出去搬救兵,但是手下的將領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敢出去,因為賊兵勢大,出去無異於送死。

    恰在孔融苦難不堪的時候,有一人挺槍殺來,此人正是太史慈,太史慈衝破黃巾軍,來到城中拜見孔融。當然太史慈來救孔融並非無緣無故,因為太史慈避難遼東期間,他的母親留在北海,這期間孔融經常派人給送點米麵油之類的東西去慰問,因此太史慈的母親認為這是欠孔融的恩情,特讓太史慈去報答,所以太史慈才出現在此地。

    第二亮點是太史慈酣戰小霸王。如果說北海救孔融更多彰顯了太史慈的智慧,那麼在和孫策的大戰中則彰顯的是他的武力。當時太史慈效力於揚州刺史劉繇。劉繇這個人在史書上也算是一個好漢,他早年表現也很不俗,在他19歲的時候,一個堂叔被土匪劫持,成了人質,劉繇為了搭救這位堂叔,就組織了十幾個兄弟進入土匪窩做臥底,然後找到機會殺掉土匪頭子救出了堂叔。後來劉繇受到朝廷重用做了官,因為官清廉,官聲很好。

    但是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自孫策渡江創業以來,他的願望是要吞併江東,所以劉繇的地盤也無可避免成為孫策覬覦的物件,最終雙方發生征戰。在公元195年左右,有人勸劉繇重用太史慈,但是劉繇並沒有重用,在此處有一個疑問點:那就是劉繇如果重用太史慈,可能孫策的稱霸江東之路或許會增加難度。不過很可惜,劉繇並未重要,所以太史慈只是一個負責軍情偵查的普通將領。

    一日,孫策帶領黃蓋等十三名猛將偵查敵營,太史慈認為是活捉孫策的良機,但是沒人敢前往,只有一個小兵跟隨。於是就發生了太史慈和孫策大戰的結果。兩人一開始挺槍大戰50回合,不分勝負,於是太史慈乃詐敗引孫策來到山背後,兩人接著大戰,又戰50回合還是難分輸贏。接著出現了一轉折:即孫策的槍被太史慈閃過並夾住,而太史慈接著刺過去的槍也被孫策閃過和夾住,兩人都滾下馬背,開始了地面肉搏戰。

    但這個肉搏戰看起來有點像兩隻猛虎撕咬,《三國演義》中說兩人互相把戰袍都扯碎了。接著孫策抓走了太史慈背後插的短戟,而太史慈也與此同時奪走了孫策的頭盔。有小夥伴曾根據孫策和太史慈所取之物的不同和重要性,認為太史慈武力略高於孫策。但終因兩人沒有決戰到最後,結局不得而知。如同關羽和黃忠大戰一百多回合戰平的結果差不多。但這一戰卻奠定了太史慈的武力地位。

    第三亮點是太史慈不幸戰死,卻留下曠世豪言。太史慈後來投降孫策,兩人英雄相惜,成為一段三國佳話。孫策死後,太史慈又成為孫權麾下最猛的戰將,在合肥之戰,張遼準備活捉孫權,太史慈迎戰,大戰七八十回合,沒分勝敗,這個成績也很不錯。不過因樂進襲殺孫權,李典射死宋謙,導致太史慈急忙回陣,所以他與張遼之戰的結果也成了一個懸念。

    太史慈的結局非常令人遺憾,透過太史慈多次表現,他雖然屬於一個比較有腦子的猛將,但是卻被張遼比遜色了一點。因為接著太史慈給孫權獻了一計,安排人混入合肥新城,然後點火為號,讓城中發生混亂,以實現裡應外合。孫權求勝心切,就同意了。但是結果很遺憾,太史慈安排的那個人倒是真的在城中點了火,引起了一些騷亂,但卻被張遼很快就平息了,而且張遼還乾脆將計就計,安排士兵點火為號,還大叫“反了”,並且吵吵嚷嚷打開了城門,城外伏兵太史慈以為城中得手,遂引軍殺來,然等他的卻是如雨的箭。太史慈身中多箭,身受重傷,回營不治而故。

    太史慈在臨終之前悲憤地說:“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雖不幸戰死沙場,結束了生命,但他這句話卻振聾發聵,流傳千年,成為無數人傑的座右銘,激勵他們去奮鬥和建功立業。

  • 2 # 歷史簡單說

    太史慈生於公元166年,東萊黃縣人。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算下來差不多有一米七八,像關羽一樣也長著一副漂亮的鬍鬚,手臂像猿猴一樣,百步穿楊,是個神射手。

    太史慈是東萊郡吏,東萊郡屬青州,當時東萊郡青州有矛盾,只能交給朝廷來判決,而誰先交這個奏章給有司(管刑賞的官吏),那麼就對誰有利。青州的奏章先發出去了,東萊郡太守就選了太史慈來送東萊郡的奏章。

    太史慈日夜兼程,到了洛陽的公車門前,就看到了青州的州吏也到了,太史慈就上去套近乎,說:你也是來送奏章的嗎?州吏說:是呀。太史慈說:奏章在哪裡?州吏說:在車上呢。

    太史慈說:你得確認一下奏章上面的簽名沒弄錯呀。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東萊的郡吏,就拿出奏章給太史慈,沒想到太史慈事先早在懷裡藏刀,拿過奏章,就直接幾下就毀掉了。

    州吏一看,也呆住了,大聲的喊:有人把我奏章弄壞了。太史慈就把州吏帶到車內,跟他說:你沒有拿出奏章給我,那我也沒有機會,對吧。要不這樣吧,我們一起逃了吧。

    州吏也是很驚訝,說:你不是已經成功了嘛,怎麼還要逃呢?

    太史慈說:我受命過來,只是來看看州里的奏章到了沒有。剛才我的做法,有點過份了,都把州里的奏章給弄壞了,是要被處罰的,只能逃走了。

    州吏就相信了太史慈的話,一起逃走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之後,去悄悄的跑回城內交上了東萊郡的奏章,而州里重新再發奏章,自然是比郡裡的晚了,所以州里就吃虧了。

    所以,可以看出太史慈是一個很聰明,很有才能的人。北海被黃巾軍圍住了,太史慈為北海相孔融衝出重圍,到平原劉備處請到了援軍,解了北海之圍。後來又與孫策單打獨鬥,最終加入孫策的陣營,只可惜在公元206年就病逝了,享年四十一歲。

  • 3 # 簷雨階苔

    東漢末年名將太史慈智勇雙全,而且精通射術。太史慈為人孝順,忠肝義膽。

    欲知太史慈的光輝事蹟,詳情如下: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群雄逐鹿,天下大亂。經過慘烈的兼併戰爭,最終曹操雄霸北方,孫權盤踞江東,劉備屹立西蜀,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東吳名將太史慈,字子義,青州東萊郡黃縣人。他身形魁梧,鬚髯精美,精通射術。太史慈熱愛學習,有才能,在郡中為官。

    有一次,東萊郡守與上級青州刺史產生糾紛,是非難分,雙方誰先將事情報告給朝廷誰就有理。刺史搶先派人帶著奏章去了京城洛陽,郡守擔心落後,派時年21歲的太史慈帶著奏章前去京城。

    太史慈日夜疾行趕到洛陽,正好看見刺史的使者正準備進門向朝廷遞交奏章。太史慈一把拉住使者,裝作關心地問:“你遞交的奏章書寫有誤嗎?拿來我幫你檢查一遍。”

    使者不知道太史慈的身份,以為遇見了好人,於是取出奏章給太史慈看。太史慈當即毀壞了奏章。使者氣的跳起來,大喊:“快來人啊,有人毀壞了我的奏章!”

    太史慈厚著臉皮威脅說:“是你把奏章交給我的,咱倆都有罪,趕快一起逃走吧,不然就會被判刑。”使者嚇壞了,於是跟著太史慈出城逃走。沒想到,狡猾的太史慈又偷偷回到京城,將郡守的奏章遞交給朝廷。

    太史慈從此聲名鵲起,但他讓青州刺史吃了悶虧,擔心受到迫害,於是避禍逃到了遼東。

    北海相孔融,聽說了太史慈的事蹟,認為他是個奇才,於是多次派人帶著禮物慰問太史慈的其母親。當時太平道教主,大賢良師張角發動了黃巾軍起義,規模宏大,發展迅猛。孔融鎮壓黃巾軍叛賊,駐軍都昌,卻被黃巾軍將領管亥圍困。

    太史慈從遼東歸家後,他的母親說:“孔融與你素不相識,自你走後,他多次派人饋贈厚禮,如今他被叛賊圍攻,你應該去救他。”

    太史慈孤身前去都昌,當時黃巾軍圍城還不是太密,太史慈趁夜偷偷進城見了孔融,請求出兵討賊。孔融不聽,想等待援軍到來,但援軍沒有來,而敵兵日益緊逼。

    孔融想派人去向平原相劉備求援,但沒人願意冒死出城,唯有太史慈自願出城。孔融不願讓太史慈冒險,太史慈說:“您對我老母有恩,老母派我來救助您,認為我能完成任務。如果我不去出城搬救兵,豈不是既辜負了您的恩情,又讓我老母失望嗎?”於是孔融才同意太史慈出城。

    太史慈騎馬帶著弓箭,在城壕中立下箭靶,出城射擊,然後回城。黃巾軍看見後,有人起身戒備,有人仍舊臥下休息。第二天,太史慈又騎馬出城射擊。黃巾軍看見後,全都臥下休息,沒人起身,不理睬太史慈的舉動。太史慈抓住機會,騎馬衝入黃巾軍大營,突圍出去。黃巾軍發覺時,太史慈已經衝過去了,又射殺多人,於是沒人敢追。

    太史慈見了劉備,恭敬地說:“孔融被賊兵圍困,孤苦無援,危在旦夕。因為您有仁義之名,能救死扶難,所以孔融很仰仗您,派我冒死前來向您求援。”

    孔融是當世名士,向來高傲。劉備聽說大名鼎鼎的孔融居然來求援,心情百味雜陳。劉備正色答道:“孔融也知道世間有劉備嗎!”於是立即派遣三千精兵隨太史慈去都昌。

    漢室宗親劉繇(讀作yáo或yóu)與太史慈同郡,當了揚州刺史。太史慈前去拜見劉繇,這時劉繇正被孫策攻擊。有人勸劉繇任命孫策為大將軍,劉繇不同意,只是派太史慈偵察敵情。

    太史慈帶著一個騎兵來到神亭時,遇上了孫策。孫策是長沙太守孫堅的長子,東吳大帝孫權的哥哥,武力非凡,驍勇善戰,人稱小霸王。

    當時孫策有十三名騎兵跟隨,都是黃蓋那樣的猛士。太史慈雖然人少,但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好與孫策對戰。孫策刺倒太史慈的馬,取下了太史慈綁在脖子後的手戟。太史慈也有收穫,取下了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都來到神亭,二人才停戰解散。這一戰,稍有不慎,便會丟了性命。

    後來,劉繇被孫策擊敗,和太史慈逃到豫章郡,屯兵堅守。孫策親自率兵攻打太史慈,將其活捉。孫策為太史慈解綁,握著他的手說:“你還記得神亭之戰嗎?當時如果你捉到了我會怎樣?”太史慈回答:“這不好說,我也不知道。”孫策大笑,任命太史慈為部將。從此,太史慈跟隨孫策征戰天下。

    太史慈箭術非凡,百發百中。有一次他跟隨孫策討賊,賊兵在城樓上用手摟著柱子咒罵,太史慈拉弓射箭,一箭射中賊兵的手,將它牢牢釘在柱子上。數萬吳軍都看見了,全都讚歎不已。

    曹操聽說了太史慈的名聲,派人送給他一封信。太史慈開啟信後,發現內容是空白的,裡面只裝了一味中藥當歸。曹操的用意,是想讓太史慈歸附曹魏,但太史慈不為所動。

    太史慈勇武,有智謀,箭術又出神入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自孫權主事以後,讓太史慈鎮守南方,而太史慈又四十一歲早逝,所以他的事蹟鮮有所聞。

    史書參考:《三國志·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 4 # 我本東海虯髯客

    太史慈在本郡任小官時,因為和本州之間發生矛盾,雖錯在本州,但依照他們的頂頭上司有司官吏的脾性,先上交奏章的佔優勢,而此時本州已派人上奏章,情勢對本郡不利,太史慈日夜兼程,在本州使者到達前,他守候在上司府邸前。看見本州使者就故意讓他看落款印章是否有錯,趁機拔刀斬斷了對方的奏章。本州使者正要喊叫,太史慈說,如果使者不拿出奏章,他也沒法斬斷。所以這罪過是兩人的,不如都逃命去吧!等出了城後,太史慈折回城裡交了自己的奏章,為本郡立了功。

    太史慈為報答孔融善待其母之恩,要孤身破圍求援,故意幾次出城門射幾箭就回城,幾次三番,黃巾軍就懈怠了,太史慈一衝而出,幾句話就說動了劉備出兵,綜上可以看出太史慈武藝雖高,卻不是一勇之夫,而是極有謀略之人。

    太史慈為孫策去招兵,言而有信,對母至孝,武功箭法又高,志向高遠,成就本應不遜於周瑜,只可惜命不由人,英年早逝,所以他死前才會不甘心: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持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 5 # 鳳凰西遊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人。其人弓馬嫻熟,箭法精良,乃三國期間的吳國名將,也是民間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那麼,太史慈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事母至孝,知恩圖報。

    北海太守孔融(就是那個“融四歲 能讓梨”的孔融)雖與太史慈未曾識面,卻曉得他是個英雄。因為太史慈時常遠出,而其老母住在離城二十里之外,孤苦無依,所有孔融常使人贈以糧食被服等物,母子二人深感孔融的厚德。所以在黃巾軍圍攻北海時,太史慈單槍匹馬來救,並言道“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來。如不能解圍,吾亦無顏見母矣。願決一死戰”

    二、武藝出眾,箭法高強。

    太史慈出場時,孔融登城遙望,看到黃巾軍賊勢浩大,正在憂愁。“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賊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後來孔融修書一封,讓太史慈去請劉備相助,於是太史慈“披甲上馬,腰帶弓矢,手持鐵槍,一騎飛出”。賊將率眾來戰,太史慈連搠死數人;賊人數百騎趕來,八面圍定。太史慈 “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賊眾不敢來追。在攻打“嚴白虎”時,曾有對方偏將在城上叫罵,太史慈就馬上拈弓取箭,回顧眾將說:“看我射中這廝左手!”說聲未絕,弓弦響處,果然射個正中,把那將的左手射透,反釘在護樑上。城上城下人見者,無不喝采。而膾炙人口的“太史慈酣鬥小霸王”更是酣暢淋漓,更能彰顯太史慈的武藝,由此一戰,很多三國迷都將太史慈列為一流武將!三、言必信,行必果。

    “小霸王”孫策在酣鬥太史慈之後,對其欽佩有加,雙方惺惺相惜。孫策在與周瑜定計捉住太史慈後,孫策恩禮相待,太史慈請降。但太史慈隨即提出了回去收拾舊部、率眾來投的請求,眾將向孫策建議道:“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唯獨孫策慧眼識珠,對太史慈的評價是 “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揹我。” 於是太史慈向孫策約定,次日午時準時來投。果然,次日恰恰將近午時,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正應了孫策對其“信義之士”的評價。

    四、忠君報國,立功建業。

    縱觀太史慈一生,忠君報國,時刻想著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乃至最後中箭身亡,仍呼籲立功建業、以酬壯志。太史慈的死可謂轟轟烈烈,在合淝之戰中,太史慈中了張遼的埋伏,身中數箭,臨死前大叫道“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讓人敬佩之餘,又嗟嘆不已!

  • 6 # 讀史坊

    太史慈是神箭手,百發百中,武力值超高,還是個真正的俠客。

    太史慈年輕時在郡裡作小公務員,趕上郡府和州府鬧矛盾,雙方都派人向上級打對方的小報告。就在雙方都帶著報告去往上級的路上,太史慈把州府的報告騙來毀掉。這樣,郡府的報告先遞上去了,但太史慈得罪了州府的人,被迫到遼東避難。

    孔融聽說這事後,佩服太史慈的為人,經常派人救濟太史慈在家的老孃。這就有了後來太史慈的報恩和智救孔融。

    太史慈從遼東返回家中,恰好孔融被黃巾軍困住,母親告訴他孔融救濟的事情,讓他去報恩。太史慈很快就去了。

    太史慈見到孔融,外圍的敵人還不是很多,太史慈要求孔融出兵討賊。孔融不聽,一心只等外援。可是,外救還沒來,敵人卻一天比一天多。太史慈自告奮勇,搬來劉備的救兵。這樣,敵人退了,孔融的危難解了,太史慈也走了,回去跟母親覆命。

    後來,太史慈投奔劉繇,做了一個軍事偵查員。在一次偵查中,他遇到了孫策。當時,太史慈只帶了一個人,而孫策身邊有十三個隨從,且都是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與孫策一番酣戰。孫策刺倒太史慈的馬,拽住太史慈系在脖子後面的手戟,而太史慈也搶了孫策的頭盔。兩人的肉搏戰打得好不熱鬧,看的周圍的人眼都直了,直至兩家軍隊都來了,二人才罷戰。兩人因為這一戰成了心裡的朋友。

    後來,太史慈投靠了孫策,還帶去了劉繇死後的部下一萬多人。曹操曾送給太史慈一盒當歸,想讓他回到北方,但太史慈因為和孫策惺惺相惜,除了東吳哪都不去。這是一個真正的俠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字經》中的“三光者”,都有哪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