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翅徽章

    急速發展的新技術和社交媒體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視野。媒體變得無所不在。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處於數字化生存之中。新媒介不但成為像空氣和水一樣的生活環境和資源,而且深刻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認知和學習的方式。

    在新媒介面前,家長和孩子的腳步是一致的。近一兩年,人們在短影片應用耗費的時間顯著增加,不僅是家長們一條條刷起抖音、快手,孩子也經常拿著手機,看裡面的大千世界。

    有人說,“抖音們”是孩子的毒藥;也有人說,“抖音們”裡有知識、見識和正能量。螢幕社交時代,內容魚龍混雜,幫助孩子趨利避害成為家長的重要任務。

    和其他行為一樣,父母使用電子媒體的習慣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具體說來,家長們會為孩子的成長營造出截然不同的媒體使用環境,他們的選擇與自己孩子的媒體使用情況密切相關。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0到8歲的孩子中間,家長主導了孩子對各種媒體工具的使用。

    對待兒童和青少年使用電子媒體和網路,不同父母有不同的方式,他們站在不同岔路口上引導孩子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型別:

    懶惰型父母:聽之任之,每天埋頭撲在工作或者自己的娛樂上,認為孩子玩一玩電腦手機沒什麼的,只要他不吵不鬧,不打擾自己,想幹什麼都可以。這類父母很常見,只要孩子一哭鬧或有要求,就隨手給孩子甩個平板電腦或手機,“一邊玩兒去吧”。

    溺愛型父母:把手機電腦當作蛋糕糖果一樣的東西。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僅要給孩子,還要給孩子最新的。原則只有一個,孩子高興就好,能不能用、怎麼用這種問題從來不會去思考。

    控制型父母:視手機電腦為洪水猛獸,認為它們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一無是處。“不知道學習,就知道瞎玩”這樣的話常掛在嘴邊。甚至不惜斷網斷電,限制孩子上網。

    暴力型父母:秉承“冷戰思維”,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認為武力和暴力能解決一切問題。看到孩子過度使用電子媒體和網路就會棍棒相加。

    專業型父母:有揚有棄,把電子媒體和網路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它們為孩子所用,而不是受它們的“奴役”。

    在兒童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媒體和網路這件事情上,科學的指導原則不應當是“更多選擇、更多歡笑”。無論是懶惰、溺愛還是控制、暴力,都不是當下這個時代負責任的父母應該有的思路。專業型的父母少之又少,不是因為這件事有多麼難做,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不是父母不想管不敢管,而是缺少相應的知識和技巧。究其原因,是由於很多家長本身對網路缺乏正確認識,缺少應有的媒介素養,想管卻不知如何下手,心有餘而力不足。

    調查顯示,對於網路知識,低年級兒童認為自己懂得比父母多的佔12.9%,到了初中,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5.4%。而認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的家長只佔14.9%,到初中時,這個數字則上升為70.9%。再加上網路和電子媒體佔據了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大部分空間,家長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與此同時,網路的影響力卻持續上升。初中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21.4%會選擇上網找答案,27.3%選擇查相關書籍,選擇求助父母的孩子只佔不到10%。

    “問父母不如問網路”不僅反映的是網際網路導致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數字鴻溝,更說明了他們之間信任的缺失。父母是時候對此提高警惕,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扭轉不利局面,把孩子從網路手中“搶”回來。

    根據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的定義,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資訊時所表現出的對資訊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對於當下的中小學生來說,媒介素養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形成對電子媒體的本質和內容判斷的能力。不僅要讓他們知道電子媒體是什麼,可以怎麼用,更要讓他們清楚電子媒體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家庭教育在這個時候會起到比以往更為重要的作用。在培養孩子的媒介素養、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裝置方面,父母的作用不應當只是監視,更多的是以身示範,用自己的行為和習慣,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去影響和塑造處在價值觀形成與發展期的孩子。

    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去專門進行鑽研,因為家長所需要的知識和素養用之於孩子,就完全可以取之於孩子。一方面,家長應當主動參與,放下身段,不抗拒接觸和學習新知識,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例如看到他在玩一個新遊戲,你可以坐下來讓他教你,然後和他一起玩;另一方面,有選擇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每個家長都有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多去轉一轉親子論壇,瀏覽瀏覽最新的育兒軟體資訊,你會發現這個小世界其實非常豐富多彩,更新有多麼快。

    做好榜樣。你想讓孩子怎麼用手機電腦,平時在孩子面前你就應該怎麼用。餐桌上不能有移動裝置,手機、平板電腦統統不要;不看的時候關掉電視。

    及早培養好習慣。健康的“螢幕”使用習慣是要定好時長,並持之以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建立這種時間限制。全家人一起遵守和監督。別隻是嘴上說一說,“拉出來遛一遛”!

    和孩子一起用。儘量和孩子一起看和玩這些螢幕。時不時問問他們對家長看的東西的想法。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價值觀,鼓勵他把在小螢幕裡看到的東西與日常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如果是年紀大點的孩子,家長甚至可以分享自己社交媒體上的東西給他。

    把干擾降到最低。讓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把手機關機,也把那些干擾注意力的東西放遠一點。開始手機勿擾模式,在諸如家庭聚餐聚會的時候關掉各種裝置。

    放下手上的工作。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一些家長會不停地工作。但那樣實在太累了,也不實際。分清工作時間和家庭時間的界限。

    把電腦遊戲搬到現實世界裡來。孩子之所以對電腦、電視上癮,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更好玩的東西。與其強硬地禁止孩子玩電腦、iPad或者看電視,還不如把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都改成親子游戲。這樣既好玩,又能減輕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還能促進親子感情,開發孩子的潛能,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傳統的家庭教育都告訴家長儘量不要讓孩子暴露在電子螢幕和電子媒體面前。然而,家長要認識並接受一個事實——媒體無處不在,它已經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21世紀的生存技巧。

    無論是手機、電腦,還是平板電腦,都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本身沒有好壞,關鍵是孩子怎麼用,用它做什麼,以及家長想用它做什麼。要使用好工具,家長就要懂得趨利避害,和孩子一起全面認識媒介,合理使用媒介。

    在日新月異的螢幕社交時代,家長應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健康恰當地使用電子媒體,平衡電子媒體使用和其他活動之間的關係。家長應該根據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電子媒體使用規則,減少不健康的使用習慣和行為,及時發現和應對各類電子媒體給孩子帶來的身心健康、社交和個人發展及學習表現等方面的問題。

    (作者系三好網創始人兼CEO,本文原載於《中國民族教育》2018年第6期)

  • 2 # 安科瑞戴玥

     別玩手機,那是不太可能做到的。父母應當如何當好孩子數字裝置和數字生活的導師以及引路人。

      首先要了解,孩子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可以上網的螢幕,都用來做什麼?歸結起來,第一,“他們在消費並創造內容”。有的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透過數字社群學習到的內容,其廣度和深度超越了課本內容以及父母的知識面。第二,努力繞開成年人為之上網所設定的障礙。至少一部分孩子很具有數字天賦,可以很快地繞開諸如電腦、智慧手機的父母控制程式,還懂得消除瀏覽痕跡。你很可能會對此深感擔憂,但如果你能夠尊重孩子這方面興趣,進行正確引導而非粗暴打斷,你的孩子更可能在長大後從事程式設計一類的工作,拿到超過其他多數職業的薪水。第三,孩子們很喜歡在社交媒體上花時間,包括跟人聊天、玩遊戲、看新聞。

    儘管孩子們看上去對手機、平板、社交軟體玩得很熟練,但這種表象也帶有誤導性,即容易讓人產生孩子們已經可以獨立應對數字時代的錯覺,而忽略了這樣一些問題:孩子們還不懂得如何恰當地處理網路空間與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孩子們認為自己選擇的隱私設定是正確的,但這也是錯覺;孩子們認為自己知道如何使用技術,卻忽略了自己留下的資料痕跡……

      因此,孩子有悟性,而你有智慧”。做家長的要防止孩子在數字時代磕碰得頭破血流,反過來又要避免過度干涉影響孩子融入時代,主動了解孩子感興趣的社交工具、表情符號、遊戲、慣用語、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作者建議,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數字裝置,但必須注意向孩子說明,這並不是因為其他一些孩子已經有了某類數字裝置,所以家長“有義務”為自己的孩子配備裝備;同時,還應合理地設定數字裝置使用的時間,比如手機、平板在孩子睡眠時間應放在父母房間保管。作者還建議,父母有必要多花時間與孩子一起探索某些數字應用,例如一起玩遊戲,瞭解遊戲的特點和沉溺性。

      前面提到了數字時代的孩子,在成長期往往缺乏必要的隱私觀念,大膽曬出一些事後很可能覺得不合適的個人照片。要糾正這些做法,父母應該首先更正自己的“曬娃”的舉動,即父母透過社交媒體曬出孩子照片前,要主動徵詢孩子的同意。另外,除非關係到孩子的安全,否則一般情況下,父母不要登入孩子的社交、遊戲賬戶進行監視。

  • 3 # 小熒幕大道理

    針對父母該如何當好孩子的數字裝置和數字生活的導師?在這個問題上,有下面4點建議:

    1.學會限制限制時間,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孩子適當的看電視電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家長應該明確的規定,孩子必須先完成課後作業,做完體育活動,或者家庭相處時間,才能去玩電腦或者看電視。此外,建議家長設定一個特定的時間,一旦過了這個時間,必須要求關閉電腦和電視螢幕上床睡覺,否則第二天就不能看電視玩電腦了。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該控制在每次一個小時之內,這樣也會保護孩子的視力。

    2.父母以身作則,率先做出榜樣。儘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玩電腦等電子產品。拿電子產品的時間花在多看書,多學習,透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正向影響孩子。

    3.父母分析瞭解孩子愛拿手機電腦電子產品玩什麼玩什麼。畢竟孩子在玩的方面沒有很好控制力,因此這方面家長要做好把關,讓孩子在綠色的網海中學習有用益智類的東西。

    4.父母只做不說,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孩子到了睡覺時間還看電視,我們可以堅持家裡的慣例。如果孩子年齡還小,可以不用講道理,而是平靜地帶孩子去睡覺。媽媽不要想著"要讓他聽我的話,不看電視去睡覺",而是本著遵守慣例的態度,就不會引起權力之爭了。家長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說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就別說。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要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可以看到。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

    5.多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多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與同齡人交往,參與戶外活動,擴充套件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好身體。任何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進行親子交流互動,逐漸縮短孩子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達到控制目的。

    我們要讓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最佳的方式之一就是安排大量免於使用電子產品的其他活動。我們還要堅持按計劃去做,即便在孩子哭鬧和尖叫著抗議的時候。要允許每個人有他自己的感受,然後要堅持去做。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自己要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做出一個好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事業有成的女人,還需要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