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木斯農家三姐

    九三油脂廠承載著東北各地的大豆收購與加工和出口業務。

    九三的主要產品有,全國知名的九三豆油,豆粕和,其他關聯產品

    作為東北豆農的我們,也真的為我們種大豆驕傲過,無論你種多少大豆都不用愁賣。只要一個電話,商販立刻上門收購,價錢也非常不錯。

    在九十年代那些年,我們這裡有個大家自願組成的小四輪收黃豆隊伍,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們就是從農戶手中以二分錢的差價收購,賣到佳木斯最大的豆油加工廠。

    我們的小四輪兒,每次收購都在四千至五千斤之間,一次能掙大約100元左右。家家都是夫妻擋,我家也不例外,我愛人負責開小四輪兒,我負責撿斤和付錢。每次都排隊到深夜才能賣完回家。

    幾乎每天回家都是半夜11點到12點之間,要知道,東北的冬天,特別是前半夜,溫度普遍都是零下20度到30度之間,從佳木斯到我們家,小四輪大約走兩個小時左右,每對夫妻都是坐在前後沒有車棚的車坐上,每次到家都是凍的下不來車不會走道

    就是因為每天都有黃豆收購,無論怎麼冷,大家都特別有勁兒,因為我們自己夫妻兩個加上一臺小四輪兒,每天都能毛收入100元左右,更讓我們有勁兒的事,每天都有豆農在家排隊等著我們收購他們的黃豆。

    大豆曾經讓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對種大豆充滿了希望,特別是到秋天的茶餘飯後,幾乎每個人的話題都是,你家生產了多少黃豆?賣了多少錢。

    那個時候種黃豆就和現在的種包米一樣,無論政府怎樣號召,老百姓就是不願意調茬,原因是種黃豆比種玉米收入高呀。

    在那時,地理掉個玉米棒老百姓沒人撿,可是地理看到黃豆粒,我們都會彎腰撿起來裝在兜裡

    對大豆的感情太多了,說跑題了。好吧,回答問題。

    中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扶持了十多年,效果如何。

    說真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

    原因是農民種地也需要盈利。自己努力也好,政府扶持也好,如果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農戶是不願意種的

    特別是在2018年,國家給大豆種植者補貼,每畝地320元,摺合每垧補貼4800元。也就是說,種地保本就行,每垧的補貼就是純盈利了。

    關鍵就在於大多數種地的農戶,都是看到別人掙錢了自己才會種。

    由於2018年大豆直補的增加,今年的大豆種植面積普遍上漲,農戶也都還預期著320元以上的補貼

    就在前兩天黑龍江省公佈了大豆補貼每畝不超過270元的訊息,有種大豆的農戶在議論。如果秋天大豆不能保證1.7元以上,流轉土地的農戶還是掙不到錢的。

    個人建議,雖然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從價格上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也要考慮到我們自己大豆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應該以我們自己國家的大豆為主,進口大豆作為缺口的補充就好

    老百姓在種大豆中正掙到錢了,就會自願的千方百計的種大豆。而我們普遍的消費人群也不會總擔心到各種轉基因的大豆食品了。

  • 2 # 每日糧油

    首先,我們的大豆進口還在持續增長,中國產大豆市場份額依舊在下降。

    我們知道,這幾年國家又是臨儲收購,又是生產者補貼,看著好像每年大豆種植面積總體保持穩定,甚至小幅回升的態勢,但另一方面更加讓人擔心的就是——國內大豆消費市場在增長,但中國產大豆的消費市場卻繼續呈現萎縮態勢,說明我們的大豆產業,一旦脫離政策扶持,是無法走出自己的市場空間的——從這點來講,這十多年的扶持只是讓中國產大豆繼續存在而已。

    所以,這麼多年過去後,我們認為“非常好的”中國產大豆被市場拋棄了,目前每年出口量僅有十幾萬噸。

    最後,中國產大豆依舊未找到市場方向

    在本世紀初的時候,我們實施過大豆振興計劃,當時瞄準的方向是高油大豆,後來發現,這條路行不通,相反的還把中國產大豆高蛋白特徵給丟失了。

    從2008年開始,我們又提出了食品豆的概念,從豆漿到豆製品,都在為中國產大豆畫藍圖,但經過這十來年的發展,我們又發現了一個怪圈:我們提倡食品豆為方向時,食品大豆需求量約為五六百萬噸,但提出這個概念後,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食用大豆需求量也沒超過1000萬噸!

    綜上所述,目前我們的大豆產業還在探索中,當前的大豆補貼更多的是國家從宏觀方面確保大豆的種植面積而已,真正的中國產大豆能夠在市場上立足,還需要更多的摸索。

  • 3 # 糧油市場報

    “錯位競爭,主打品質優勢”是中國產大豆麵對進口大豆時最重要的一張王牌,必須要好好把握!但是,這樣王牌並不足以令其徹底翻身,現在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在市場份額方面,對手依舊會對中國產大豆保持壓倒性的態勢。

    並不是我故意打擊各位,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不要指望十年時間裡,中國產大豆就可以全面碾壓進口大豆,實現中國每年上億噸的大豆消費量基本自給自足,這是不可能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豆消費市場中佔據主要位置的還是進口大豆。

    但是,這並不意味中國產大豆就沒有出路,你所謂的“錯位競爭”就是一個非常的辦法,既然在供給量和價格方面中國產大豆處於全面劣勢,但是在品質方面,中國產大豆還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短期內,中國產大豆無法整體超越進口大豆

    這麼說吧,中國產大豆已經無法在產量和價格上與進口大豆相競爭,再過十年也是如此,因為中國的大豆生產成本太高了,中國的大豆消費供給缺口太大了。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同志不久前便明確表示,2019年中國大力推進中國產大豆振興計劃不假,但是國內消費依舊依賴於進口的現狀不會得到根本性改變。

    可能文字表述出來有些生硬,如果大家看明白以下幾組資料的話,就會對中國的大豆消費構成以及中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的對比有清醒的認識。

    2017年,中國大豆消費量和進口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分別為1.1億噸和9500萬噸,與此同時,當年度中國大豆產量僅為1500萬噸。

    2018年,中國大豆消費量和進口量均出現小降低,分別為1.01億噸和8600萬噸,中國產大豆產量也恢復至了1600萬噸左右。

    由此可見,單就在供給量方面,中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以及中國大豆消費總量之間的差距太大了,而且以中國目前的大豆畝產水平,彌補這個缺口至少還需要7億畝以上的耕地,這不現實,中國根本沒有這樣的種植能力。

    錯位競爭:中國產大豆的生存之道

    對於“錯位競爭”這個詞,大家或許會覺得非常陌生,但是作為一名三農領域的新聞工作者,我是非常熟悉,因為它是一些研究學者為中國產大豆開出的一劑藥方,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報道和政策和學術論文中,它主要是讓中國產大豆非轉基因大豆發揮其在高蛋白,高營養方面的優勢,贏得更加廣闊的市場份額,這些年,中國也在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是說實話,成效並沒有如預期中的那樣好。

    中國產大豆可以在質量方面和進口大豆搞競爭,沒有任何問題,而且發揮中國產非轉基因大豆“高蛋白”的品質優勢一直都是很多專家學者和企業所希望看到的。

    但是,實話實說,在產量和供給量方面,再給中國產大豆十年時間,它也不會具備能力和進口大豆相抗衡。

    想要支援中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發展,不妨從我做起,日常生活中優先選擇購買其產品,比如東北非轉基因大豆油,東北優質大豆,以及以此為原料生產出的豆漿,豆腐,豆乾等。

  • 4 # 種田博士後

    今天多說幾句,澄清幾個問題。

    常言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豆錯位競爭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不見成效,為什麼?因為其中的“道”經不起推敲。

    中國大豆淪陷的根本原因是國外大豆太便宜。而國內大豆價格下降到國外大豆同等水平種大豆就沒有利潤。所以有人主張:用國外大豆榨油,用國內大豆做豆製品,實現市場細分,這樣國內大豆價格就不受國外大豆價格的影響。聽起來有些道理,實際經不起推敲,原因如下:

    即使在國外大豆打壓下,國內大豆產量每年仍有1500萬噸,而豆製品原料需求只佔其中的一半。那麼國內大豆就不得不同時面對兩個細分市場。你無法按每斤1.8元將大豆賣給油廠,而賣給食品加工廠的時候定價2.5元,因為他可以用比¥1.8稍高一點的價格將大豆從油廠買出來。

    另外一點,有人覺得我們在國內培育一些高蛋白的大豆專門做豆製品,大豆就會賣出高價。其實這也經不起推敲。一般大豆蛋白質含量在40%左右。透過育種可以將蛋白質含量從40%提高到44%,同時以犧牲等量的脂肪為代價。用這種大豆做豆腐會不會將豆腐產量提高10% ,從而將大豆的價格提高10%?不會。豆腐並不全是蛋白質,有一部分蛋白質也去了豆渣裡。脂肪也大部分是留在豆腐裡,而不是在豆渣裡。幹物質不變,只是蛋白質含量相對提高並不會帶來豆腐產量的顯著提高,而且與脂肪有關的高價值的副產品油皮產量會降低。

    高澱粉玉米為什麼失敗了?因為澱粉多了,但蛋白質和脂肪少了,總產值並沒有增加。

    還有一點是最重要的:人們絞盡腦汁扶持中國產大豆,但農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不同的地方在於農產品產量受耕地面積的制約,大豆增加一定以其他作物減少為代價。大豆又是低產低效作物,任何扶持大豆的努力,都不會增加種植業的總價值。

    所謂大豆錯位競爭的戰略可休矣!

  • 5 # 鍾情三農

    扶持中國產大豆十年,會是一個什麼場景,又有怎樣的效果。說實話,即便是如此,中國產大豆也絕對不是進口大豆的對手,到時候中國的大豆消費市場還是會以進口大豆為絕對的主導,與此同時,中國產大豆只能偏安於一隅,有且只能和進口大豆進行“錯位競爭”。

    說句扎心的實話吧,面對進口大豆的幾乎全方位的領先姿態,中國產大豆也只能選擇“錯位競爭”這一條道路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長期以來,進口大豆優勢過於明顯

    這麼說吧,即便是國家連續十年給予中國產大豆非常大的支援,透過政策傾斜或者其他措施來激勵中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恢復,但是它也沒有能力和機會與進口大豆一較高下了。

    中國產大豆麵對進口大豆就要採取“錯位競爭”的辦法,因為正面競爭根本就不是對手,除了蛋白質含量佔優外,被後者全方位吊打。就拿最基本的價格來說吧,在中國三大進口來源國中,成本最高阿根廷大豆到岸價格不過是3400元每噸以下,而成本最低的美國大豆到岸價格甚至只有3050元每噸左右,即便是加上運抵企業倉庫後的價格,也要比中國產大豆低出數百元每噸。

    現實情況,中國產大豆無法滿足中國需求

    即便是剔除成本問題,中國產大豆一直無法扛起國內大豆消費大旗,與進口大豆做硬碰硬競爭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由於畝產太低,遲遲沒有提高,再加之國內耕地十分有限,無法騰出足夠多的土地來種植大豆,所以,就出現了巨大的供需缺口。

    粗略統計一下,如果中國目前的大豆消費量全部以中國產大豆來滿足的話,大概需要8.5到9億畝耕地,幾乎佔據中國糧食耕種面積的一半左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年,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大多在1.3億畝左右。

    畢竟我們還要必須保證諸如稻穀,小麥這樣的口糧作物種植和供應,一半左右的土地種上大豆,我們還吃什麼糧食?

    所以,中國不可能也不會實現大豆消費全部中國產,這也就意味著十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不會出現大幅度增加,中國產大豆產量不會暴漲,進口大豆依舊是絕對的老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的遙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