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分歧者3459

    集團衝鋒的唯一好處就是能速戰速決爭取到時間。問題是傷亡極其大!在二戰的蘇德初期戰爭戰場上經常出現!為的就是為戰略行動爭取時間。因為德國軍隊的機戒化程度遠高於當時的蘇聯。裝備不足人數湊,典型的超飽和攻擊戰術。中國的抗戰和北韓戰爭如同一轍!現代的戰術理論已經放棄這種戰術了。用火力壓制取代了集團衝鋒戰術。話說回來,作戰理論中是沒有衝鋒這個說法的。部隊用的進攻術語是攻擊。很多小說,電視,電影說的衝鋒,那是不符合真實的戰場指揮環境的!所謂的衝鋒號一吹:滴嗒嗒滴滴滴!抗日神劇來滴!

  • 2 # 石湖蠡隱

    首先衝鋒是步兵的一種基本戰術,是一種殘酷而極考驗軍人勇氣的戰法。因為衝鋒的整個過程都在密集的防守火力下展開,傷亡一般比較大,一般雙方都不會輕易的就選擇衝鋒的,特別是電影中放的那種大規模的集體衝鋒,因為在火力越來越密集的二戰,衝鋒的傷亡代價實在太大。

    但是衝鋒是一種有效的進攻手段,可以震懾對手,給對手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如果跟己方的火力有效配合,突破對手效果明顯。

  • 3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所謂的“烏拉”衝鋒並不是一個作戰術語,蘇聯也沒有這種術語,包括網上說的所謂的“萬歲”衝鋒都是網路上出來的詞彙,軍事上也從來沒有過這種稱呼。所謂“烏拉”衝鋒大概是看蘇聯二戰電影裡面的蘇軍士兵高喊“烏拉”進行衝鋒,因此,就有了所謂的“烏拉”衝鋒一詞。“烏拉”是俄語,翻譯成中文就是“萬歲”。士兵在衝鋒中,特別是叢集衝鋒中都會高呼口號,這並不僅限於蘇聯軍隊。我軍也有這樣的傳統,抗美援朝戰鬥中,志願軍戰士就曾高呼“萬歲”衝鋒陷陣,打得美軍屁滾尿流,丟盔卸甲,令美軍膽寒。叢集衝鋒的優點是能快速達成作戰任務,時間短。缺點是受炮火掩護強弱傷亡率高。炮火掩護越少,傷亡率越大。

    衝鋒中只所以高呼口號,一是提升士氣,二是對敵人形成巨大的震懾力,當然也有消除恐懼的作用。抗戰時期我軍缺少彈藥,打一陣就會發起衝鋒號,進行衝鋒,戰士們高喊著口號衝向敵陣,進行拼殺。因此,所謂的“烏拉”衝鋒是進攻作戰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叢集衝鋒的條件必須是人員多,人少了就等於是添油戰術,根本不起作用。叢集衝鋒對人員的傷亡非常大,一戰中這種形式是雙方主要的進攻形式。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就有幾萬士兵傷亡,就源於叢集衝鋒時遭遇機槍火力的壓制。

    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面對德國的機械化突擊兵團的進攻,蘇聯採取了人海戰術,特別是很多的蘇聯士兵都是一些臨時徵招的人員,他們在督戰隊的強制措施下,往往對德軍佔領的陣地發動叢集衝鋒。這些士兵有很多是兩手空空,沒有任何武器,有的只有一顆手榴彈。他們接過死亡戰友的槍繼續衝鋒,高呼著“烏拉”,“烏拉”,即萬歲!萬歲!在指揮員的帶領下,冒死衝向敵陣,可以說是前仆後繼,勇往直前。通常這類衝鋒是總攻的一部分,需要有炮火的掩護,但蘇聯前期為了擋住德軍的進攻,甚至在沒有炮火掩護下頻繁發起叢集衝鋒行動。這也是為什麼蘇聯的傷亡人數始終高於德國的原因。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特別是沒有從遠東調兵以前,蘇軍的傷亡是非常大的,遠高於德軍,即便是每次戰鬥都是蘇軍獲勝,但從軍事角度講,大多數數於慘勝,也就是以遠高於德軍的傷亡換取的勝利。造成這樣的結果,叢集衝鋒是主要原因。電影《兵臨城下》就很好的描述了這種所謂的“烏拉”衝鋒的細節,令人震驚。這種衝鋒並不是說蘇聯善長與否,而是在上級的時間要求中,不得已而為之,不採取這樣的衝鋒就無法短時間完成反攻任務。

    現代戰爭中這樣的“烏拉”衝鋒依然是突破敵人防線的手段,只不過是由於武器裝備的充足,炮火準備的強大,在空地協同作戰中的傷亡大大降低了,甚至是遠低於防守一方。所以叢集式的衝鋒是所有軍隊都採用的一種作戰形式,也是進攻作戰必須的一種形式。不同的是它們並不叫“烏拉”衝鋒,相同的是它們喊著相同的口號進行衝鋒。

  • 4 # 朱哥哥168425860

    根本沒有電影裡的那種所謂“萬歲”衝鋒,以二戰時期美蘇德的火力水平,如果僅靠步兵衝鋒,一億人都不夠死。步兵發起突擊的距離最多也就300米,這是人的體能決定的。二戰時期,美蘇德日的步兵班都至少配備了輕機槍,排級單位就有重機槍,還有迫擊炮、近戰有手榴彈,更別說團級單位就有榴彈炮、火箭炮。怎麼可能輕易被步兵衝鋒打垮。

    只有某些特定條件下才可能發起步兵衝鋒:

    1.敵人的防線已經被撕開了口子,並且步兵已經前進到敵人的前沿地帶。

    2.突然的遭遇戰、伏擊戰。對方立足未穩,防線未能佈置起來。

    3.敵人在缺乏重火力,且己方人數佔有壓倒性優勢!

  • 5 # 戰略論

    二戰蘇軍確實非常喜歡進攻,即使在戰爭初期那種惡劣的情況下,蘇軍也會抓住任何機會發起進攻,一般只要德軍暫時停止前進,當面的蘇軍一定會發起反擊,直到兵力損耗殆盡以後才作罷。而直到1943年之前,蘇軍都無法很好的組織進攻行動,幾乎每次進攻蘇軍都要遭受嚴重的傷亡,一些軍、師級指揮官甚至向上級提議放棄任何進攻的嘗試,無數次的失敗經驗告訴他們,進攻除了遭至更大的傷亡外,其他一無所得。

    為何蘇軍的衝鋒戰術無法取得效果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蘇軍缺乏為這些衝鋒的步兵提供必要的掩護火力,如炮兵和空軍。蘇軍天天防禦德軍的進攻,就算看也能看明白德軍為什麼能每次都達成成功,德軍的進攻模式一般就是先是斯圖卡轟炸機和大口徑火炮對蘇軍陣地上的重火力點予以拔除或者壓制,然後在炮兵開始延伸射擊後,德軍步兵部隊隨即發起衝鋒,由於有炮兵射擊彈幕掩護,蘇軍的重火力根本無法精確的打擊德軍的步兵群,等到德軍炮兵停止射擊時,德軍步兵已經衝上蘇軍陣地前沿,雙方展開白刃戰,整個過程中蘇軍的重武器都無法對德軍步兵造成有效的殺傷。

    反觀前期蘇軍的進攻,幾乎不可能得到任何的空中支援,炮兵的支援也很少,即使有也無法做到像德軍那樣步炮協同如此緊密,經常的情況就是,蘇軍步兵在沒有任何掩護火力的情況下發起進攻,他們遭到德軍重機槍和火炮精確而又猛烈的射擊,直到傷亡過大才被迫放棄,但是一旦得到新的增援後,他們又會重複這樣的進攻,並再度遭遇失敗。這種近乎自殺的衝鋒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傷亡。與其說蘇軍擅長“烏拉”衝鋒,不如說是他們只會這一種戰術。

    這種進攻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而且有無數的失敗例證,但是蘇軍仍舊沒有放棄,其中原因或許從一個典型的例子來探究。這是來自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一個步兵團的作戰記錄,他們得到了向當面德軍進攻的命令,在失敗數次後,他們向上級報告,指出他們缺乏必要的火炮掩護,在無法得到炮兵增援前他們不可能拿下德軍陣地。上級的回覆非常簡單也非常嚴厲,要求該團繼續發起進攻,否則軍法從事。該團只得繼續不斷髮起進攻,直到損失殆盡後,才得到停止進攻的命令。

  • 6 # 不正經的軍棍

    蘇聯老兵要是聽見這些問題,一準會把提問的人吊起來,一頓大嘴巴,“我就是衝鋒時喊一聲烏拉,什麼烏拉衝鋒,好像自殺式進攻一樣”。

    所謂烏拉衝鋒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戰術,不過就是衝鋒的時候喊一聲烏拉而已,結果就被神化了,也不算神化,總被曲解,和日軍的萬歲衝鋒相提並論。衝鋒總得喊點什麼,提提氣勢,壯壯膽,沒準還能把敵人嚇住。悶頭往前衝總感覺怪怪的,街頭混混打架還得爆個粗口呢。

    衝鋒就是步兵作戰的一個常見的戰術,特定的戰場條件下,等時機到了,必須發動衝鋒。比如,進攻敵軍陣地,光靠對射肯定不行,在炮火掩護下,向德軍陣地發動衝鋒,就是喊一聲烏拉而已。再比如,火力不佔優勢,喊一聲烏拉和敵人交織在一起進行白刃戰,這得衝鋒吧,也得喊一聲烏拉。

    烏拉這個詞呢,大體上就是萬歲的意思,安重根當年當著俄華人面殺了伊藤博文,隨後用俄語大喊“高麗烏拉”,意思很明白,就是北韓萬歲。很多時候,不同場合都會喊一聲烏拉,沒有特定的場合限制。比如,紅場閱兵前,俄軍就會整體一起喊烏拉。

    烏拉衝鋒總會被曲解和萬歲衝鋒一樣的自殺式攻擊戰術,重點就在於,沒有烏拉衝鋒,而萬歲衝鋒,就是一個特定的戰術,最早起源於日俄戰爭。其實就是大規模集團衝鋒,大喊一聲萬歲,就端著刺刀衝上去了。他們這個是專門有名字的,叫“豬突戰術”,名字就很搞笑。

    總的來說,烏拉衝鋒不是特定的戰術,就是衝鋒時喊點東西,喊烏拉,就是烏拉衝鋒,喊別的就是別的衝鋒。

  • 7 # 笨熊打鐵

    首先,笨熊丟擲觀點:這種做法的用處非常有限。如果有選擇的話,蘇軍也絕對不會這麼幹的。

    而且,這種打法說不上什麼擅長不擅長,啥都不擅長的時候,基本也就剩下這個了。一種連條令中都沒有出現過,但在前線反覆實施的做法。

    這種打法其實並不是蘇軍戰術條令中要求的。無論是36年條令還是39年條令,蘇軍都非常重視步兵、炮兵、裝甲兵、航空兵的協同,這一點蘇軍在全世界各國軍隊中也都是領先的。但是,蘇聯畢竟是一個基礎教育比較落後、專業人才比較稀缺的國家。蘇軍在1939-1941年之間,經歷了速度驚人的擴充,兵力從150萬暴漲到516萬,這是因為世界大戰爆發必須備戰。可是,蘇軍並不能憑空變出足夠數量的軍官和士官。蘇軍需要時間消化自己過於龐大的體量。但德國並沒有給蘇軍機會。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問題重重的蘇軍遭到經驗豐富的德軍的雷霆一擊,3個月內,兵力損失便高達280萬,到戰爭第18個月時,蘇軍的傷亡已經達到了1184.3萬,其中639.5萬為不可恢復的損失(即陣亡、殘疾、被俘、失蹤),也就是說戰前的常備軍已經完全損失掉了。蘇聯只是憑藉著龐大的人力才讓軍隊規模擴充到930萬。但對人口的全面動員,並不能解決軍官消耗過快的問題,在這18個月中,蘇軍損失軍官高達85萬。對於一個國民教育水平不高的國家而言,這個損失是非常可怕的。

    【圖注:基輔戰役中被俘的部分蘇軍士兵】

    大量的蘇軍士兵在這個過程中被提拔為軍官,但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地軍事教育,也不懂得如何帶領士兵攻擊與防禦,然後就導致了大家經常看到的一幕。這些蘇軍軍官依靠個人的魅力,身先士卒引導士兵戰鬥,他們不懂更多的戰術手段,引發士兵的戰鬥激情幾乎是唯一可行的手段。這樣的做法,導致了更加嚴重地傷亡。但他們的戰鬥,也不斷地加劇著德軍的消耗,逼迫德軍擠榨有限的戰爭資源,直至犯下1943年多的連續大錯。

    蘇軍的這種手段其實並不可靠,蘇軍的戰鬥力在德軍看來就像是一個謎,有些時候蘇軍可以在戰鬥中堅持到底絕不動搖,有些時候蘇軍會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四散奔逃。但這種做法,其實一直都是被有意無意地鼓勵的。因為蘇軍不會將經受鍛鍊的軍官和士兵重新編入一般的步兵部隊。

    蘇軍透過將精銳官兵集中在關鍵性的兵種(比如裝甲兵、炮兵、航空兵與近衛軍等)裡面,重建了軍隊的戰役突破能力。但與此同時,龐大的蘇軍步兵部隊只是提供戰線穩定的手段,蘇聯沒有資源和時間去提升他們的戰鬥力。蘇軍的集團軍幾乎每六個月就要重新編制一次,不僅僅是為了調整,而是因為其兵員被消耗光的平均時間就是六個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這一邏輯非常冷酷,卻是蘇聯贏得那場空前絕後的超大規模戰爭的理性方案。

    蘇軍步兵低效的戰鬥技巧帶來了非常可怕的人員傷亡,即便以蘇聯的人力資源,其實也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了。當戰爭打到最後階段的時候,蘇聯的人力資源事實上已經枯竭了,蘇軍被迫對步兵部隊進行大規模的縮編,才勉強保持前線部隊的編制數量,當時的蘇軍步兵師的兵力已經從六七千人縮減到三四千人了。

    戰爭結束後,蘇聯出於宣傳考慮,將烏拉衝鋒作為蘇聯軍隊戰鬥精神的象徵,在各種文學作品中著重體現。但是,蘇軍對戰爭的反思卻也非常深刻,這種打法隨著官兵素質的回升,已經被全面的放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卦體質是什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