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足球記者陳永

    削球手要想獲得世界冠軍非常難,團體還好說,上一個削球單打世界冠軍還是1985年第六屆世界盃單打冠軍陳新華!

    削球打法的興盛是在上個世界20到40年代歐洲乒乓球興盛的時期,當時削球打法是主流打法,也獲得過輝煌的戰績,但隨後,快攻和弧圈球打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削球打法也逐漸成為非主流打法,不過,目前世界乒壇仍舊有很多削球打法運動員,比如中國女乒的武楊就是典型的削球打法,中國男乒的馬特也是削球打法。

    目前,削球手大都是削攻結合的打法,除了可以削球,還可以打出漂亮的快攻和弧圈球。

    儘管如此,削球打法受到的限制也非常大,尤其是面對正手弧圈球能力出色的球員,削球打法往往被針對,此外,削球打法的培養週期很長,不但需要培養削球,還需要培養攻球技術。

    所以,削球打法作為非主流打法,加上培養週期長,容易針對等問題,自然很難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好的成績。

    目前,削球打法的最後一個男子單打世界冠軍,還要追溯到1985年的第六屆世界盃,當時陳新華奪得了冠軍,而最後一個男子世界冠軍是丁松,他在1995年第43屆世乒賽上獲得了團體冠軍。

    女子單打的最後一個削球世界冠軍是童玲,1981年世乒賽女單和女團的雙料世界冠軍。武楊在2013年世界盃團體賽中奪冠,成為世界冠軍,她在決賽中3-0擊敗石川佳純。

    這一切,都說明了削球要想打出好成績並不是很容易,但他(她)們往往都是最讓人頭疼的選手。

  • 2 # 狂魔話乒乓

    乒乓球比賽中,現在比較主流的打法都是兩面弧圈打法,因為乒乓球換成了新材料而且直徑加大了以後,球的速度旋轉都有所下降,運動員之間的來回球增加,過去前三板搶攻打法不再吃香,現在大球時代都是靠相持了。

    而擁有相持優勢的打法就是兩面弧圈打法,正手弧圈,反手弧圈,來回增加,觀眾也看的興奮,熱血,自然利於乒乓球的推廣和發展。雖然說兩面弧圈打法是主流,但是有主流打法必然會有非主流打法,不錯,那就是削球打法。

    削球打法在乒乓球出現以後,就一直存至今,儘管如此,削球打法取得好成績的示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削球打法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打法,簡單來說就是防守反擊,透過把來球削住,增加旋轉變換落點,讓對方不好受,等待機會進攻。這裡問題就來了,削球打法既要訓練削球技術,又要訓練進攻技術,這就比進攻型打法多練了一個技術體系,要知道,乒乓球訓練一個技術體系需要的時間都是以年來計算的,專業的乒乓球運動員要出成績起碼都要十幾年的功底,那削球打法技術體系的建立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會比進攻型打法所花的時間和精力要多的多。

    除了一個培養時間較長的問題,還有一個心態的建立問題,削球打法本來就是屬於防守反擊打法,第一要義是防守,但是面對進攻性比較強的對手,削球手如果防不住對方的攻擊被打穿,那就比較容易對心態造成影響,而且在專業隊裡,削球手的日常就是天天捱打,日常捱打,讓各種進攻型打法去衝他,一旦削球手能熬過這種被捱打的經歷,心態練好了,大心臟練出來,那還好,可是要知道有多少削球手是因為熬不過這種局面而放棄了削球打法,我這邊的體校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人,因為要天天捱打,久而久之對削球產生了厭惡,直接放棄了。

    我記得我認識的一個以前是打削球的人,現在他已經20多歲了,以前五六年級的時候在體校就是練的削球打法,他後來回憶以前訓練的事兒就跟我吐槽:以前在體校的時候除了練削球還是削球,練完就讓隊友衝,防不住就繼續削,出現機會球,我就進攻,但是我的進攻不行,被打回來了我又繼續削,直到我失誤為止。有一次我出去打專業組的比賽,對上人家力量大的,你壓根削不住,直接被爆死了,我打完那次比賽之後,一怒,把膠皮撕了直接扔垃圾桶,回去直接跟教練說:教練,我以後再也不打削球,我換反膠,打進攻,一天削削削,最後還是被人打死,不爽。後來他真的換了反膠,直到現在他也是兩面反膠去打比賽,也還不錯。這就是那種熬不過削球煎熬的例子。

    當然,熬不過削球煎熬的人是有,但是一直堅守削球打法的人還是值得點讚的。儘管削球打法不是主流的打法,而且培養週期長,花費精力大,世界上也還是有相當不錯的削球運動員的,就像朱世赫,徐孝元,武楊等。可能他們的成績並不是相當拔尖,但是也很不錯了,乒乓球的打法應該百花齊放,多種打法共存,這樣才更有利於乒乓球的發展和推廣,你說是嗎?

  • 3 # 乒乓網白開水2018

    首先削球在弧圈球發明以前是非常流行的打法,隨著弧圈球技術的不斷進步,削球的生存越來越難。

    削球是乒乓球的傳統打法之一,屬於防守型技術,面對強烈的弧圈球進攻只能靠製造旋轉和落點製造得分機會,主動性不高,得一分需要經過多板數的回合,而現在超一流水平選手的弧圈球質量高穩定性強,想僅靠削球得分可謂難上加難,所以現在的削球都在製造機會,拼命的進攻,但是術業有專攻,削球手的進攻質量不高,所以面對超一流選手贏球的可能性不大。

    現在隨著朱世赫的退役,男子頂級水平的削球越來越少,前段時間參加公開賽的馬特連克各路外國高手,但最終被許昕輕鬆拿下,面對許昕的正手弧圈球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女子方面中國的武楊、胡麗梅,南韓的徐孝元等削球水平都打不到頂級水平。

    而且隨著球的改革,球變大後旋轉弱了,對削球更是雪上加霜,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削球想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是越來越難了。

  • 4 # 從耗子胖成豬

    現在的乒乓球比賽上削球打法沒落,我認為跟以下兩個原因是分不開的。

    一、國際乒聯在90年代中後期通過了對長膠膠片進行限制的規定,規範了長膠膠片的顆粒尺寸及長寬比範圍,大大的削弱了長膠削球手的威力。

    當然,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民間的“野球手”拿長膠膠片去泡汽油什麼的,然後“生產”出違規超標的膠片,哪個打起球來,非常奇葩……

    二、乒乓球從38mm的小球變革成40mm大球

    在小球時代,拉、攻、削各領風騷。而小球換大球之後,理論上講,速度跟旋轉都下降了,但事實上,由於大球的回球節奏變慢,選手有更多的時間加大動作發力。所以就演變成現在幾乎清一色弧圈打法的局面。

    而弧圈選手打削球手,是天然的剋制。(弧圈球的發明最早就是為了攻擊下旋球)

    在對抗中,拉球手有多種手法(攻、衝、吊、拉、撇)對削球手進行攻擊,而削球手只能用旋轉跟落點的變化應對。而弧圈一旦旋轉達到一定程度,在顆粒膠片上會出現“打滑”的情況,非常難控制,不大幅退臺根本削不回。

  • 5 # 騎馬寺的少年

    在乒乓球各種打法中,削球可以說是最苦、最累,最難以練習,也是最難出成績的。由於大多數削球選手以“牛皮糖”似的防守為主,總是削來削去,靠對方失誤得分,主動進攻能力偏弱,因此面對大行其道的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打法,顯得十分被動。特別是國際乒聯在採用40+球以後,球體增大,旋轉減弱,削球選手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剝奪。

    小球時代,依靠旋轉變化,削球男有朱世赫,女有金景娥,但也鮮有佳績。

    遠在1995年的43屆世乒賽,丁松作為中國的“秘密武器”擔任第3單打,擊敗瑞典名將卡爾松一舉成名,並和隊友獲得了男團冠軍。此後,中國隊的削球手大多以陪練為主,如女隊的武楊、範英、胡麗梅;男隊的候英超等等。而在國際上,以削球選手為主力,並打出一定成績和名氣的,還是南韓隊的金景娥、朱世赫。

    金景娥是右手橫拍,正手反膠,反手長膠削球打法。她的削球屬於傳統打法,就是削的拍數多,以削球穩定著稱,但缺少變化,正手反攻不會拉弧圈球,常以“兜”和拍為主。金景娥與中國兩代“大魔王”王楠、張怡寧處於同一時代,兩人都是打削球的高手。金景娥與其對陣時,王楠、張怡寧拉吊結合,再加上節奏變化,讓金景娥削起來非常難受,經常是左奔右撲,前後騰挪,甚至有時候不得不採取暫停的辦法來緩和,幾乎無法形成真正的對抗。金景娥最好的個人單打成績也僅為2002年中國公開賽冠軍。

    朱世赫可謂是一代削球天才,他的削球旋轉強烈,弧線低平,逼角兇狠,最為稱道的是,他正手反攻弧圈球極具威脅,能夠與對方反拉多拍,甚至不佔下風。這也成為他能與眾多高手,一較高下,保持很高競技水平的資本。朱世赫在47屆世乒賽闖入決賽,但最終負於施拉格獲得男單亞軍,這也是他個人最好單打成績。

    大球時代,旋轉減弱,削球打法生存越來越難,恐將退出歷史舞臺。

    像中國乒乓球隊女隊副隊長武揚在面對媒體採訪時說:“雖然削球很累、很苦,但對於我來說,自小教練就根據我正手進攻單薄的弱點,讓我練習削球打法。如果不是削球,我可能也進入不了國家隊,也取得不了我現在的這些成績,所以我不後悔練習削球。”削球作為一種特殊打法,豐富了乒乓球,也為觀眾增強了觀賞性。但隨著40+球的使用,削球的生存越來越難了。由於球體變大,削球手賴以生存的旋轉減弱,但凡力量稍大的對手都不再和削球拉來拉去,而直接採取大力扣殺,或者直接拍死,這樣難削球很難防守。

    乒乓球技術的改革,會催生一些新的技術,但也會相應的淘汰一些老的打法。像一些小的專業運動員,教練在催促其出成績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都是採用橫板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打法,甚至連直板都越來越稀缺,削球則更處於不利的境地。但我們也不希望真的看到削球退出歷史舞臺,那將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希望有這方面天賦的選手能夠繼續湧現出來吧!

  • 6 # 那些公園打球的老大爺

    這個問題我分倆部分為你分析。一個是為何不易;一個是取得好成績。

    首先說為什麼不易。

    1.快攻與弧圈球是目前主流。削球打法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純粹的削球打法因涉及到攻防問題,已跟不上時代發展逐漸淘汰,削球手也大多是削與功相結合的方法,往往會打出漂亮的快攻和弧圈球,所以出現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小球時代削球主要依靠旋轉變化,但畢竟是相對被動的打法,依靠增加旋轉的變化和控球的落點,憑藉對方失誤得分,美其名曰防守得分。當時的代表為朱世赫,旋轉強烈,弧線地平,打法特別兇狠。等到了大球時代,球速旋轉減弱,對方球員一旦稍有把握直接一板扣死。即使是相持球也有利於兩面弧圈的打法,來回球增多,沒有把握就相持,反正你也進攻可能性不大,慢慢左右大角拉球 ,別給我機會,你削球也有失誤啊,或得機會一板扣死。

    2.削球手訓練不易,其打法相悖於發展方向。既訓練削球技術又要訓練防守反擊,要想有一定的功底訓練週期相當長。訓練成本先放到一邊,就現在先不說國乒競爭,就連省隊的競爭就相當激烈。削球手必須付出平時運動員幾倍的努力,沒人願意冒險去玩一項非主流的打法。甚至有很多削球手熬不過訓練的艱苦而被迫放棄。

    其次來分析削球手取得的成績。代表人物朱世赫,打法兇狠,旋轉強烈,反攻弧圈球與對手互相反拉,其個人最好成績是47屆世乒賽決賽中輸給了施拉格獲得男單亞軍。另一位是丁松,其削功打法中得分手段偏偏是發球搶攻,其次才是削中反功和反拉,作為削球手其削球得分則為次要手段。最近的削球手獲得最好成績可以追溯到武楊2013年世界盃團體賽中奪冠,決賽中3比0擊敗石川佳純。可以看出削球手取得好成績的機率的渺小,最具實力表現的單打冠軍就沒有出現過。

    總之,削球雖然沒有退出大舞臺,但就目前乒乓球發展趨勢和潮流來看,已很難在大賽中取得很好的成績。

    就說到這吧,各位球友有什麼不同意見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和班主任吵架了,偏偏班主任就是數學老師,今後我該怎麼和老師交流打交道呢?